第3章 非言语智慧的秘密(2)
除了动作外,姿势也很重要,它指的是身体呈现的样子,可以向人们传递某种信息。从某种角度上看,姿势也是动作,是一种能够向对方发出视觉信号的动作。而姿势的种类也可分为四种,其一是从属姿势,例如用手托着头休息等等,这种姿势不带有社交意义,只是身体的从属动作;其二是表现姿势,是社交中表现情绪的重要信号,例如做鬼脸等等;其三是模仿姿势,即模仿他人的举止,模仿姿势具有特定的社交意义;最后是技术姿势,例如交警指挥交通时专用的姿势,具有专业含义。
玄之又玄的直觉和第六感
很多人可能在学生时代都有这样的经历: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激情飞扬、妙语连珠,自己却端坐在座位上神游八极,浮想联翩,神思不知飘向了何处。突然,老师叫到了自己的名字,并让自己谈谈他刚才所讲的内容。结果当然是自己哑口无言,满脸通红。尴尬地坐下后,心里还不免想到,老师真神,他怎么就知道我心不在焉呢?其实很简单,老师就是凭借他的直觉知晓了你在课堂上的状态。那什么是直觉呢?简单地说,直觉就是他(她)解读他人非语言暗示,并把这些暗示同语言信号加以比较的能力。所以,当你自己端坐于椅子上,作出一副认真听讲的假象,以为能瞒得了老师。殊不知,老师已从你的身体语言——一动不动的身躯、空洞的眼神中看出了你在“神游八极”。其实,不仅老师有敏感的直觉能力,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关键在于你会不会体悟和把握自己的这种能力,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譬如,对直觉敏锐的演讲家来说,如果他发现在其演讲时,很多听众耷拉着脑袋,双臂抱于胸前。他的直觉就会马上告诉他,自己的演讲不成功,必须换一种演讲方式,以便能吸引听众。
行为学家又将人的直觉能力称为第六感,但这两者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差别。相比于直觉,第六感颇具预感的色彩。可能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曾经做过的梦境在现实中果然发生了;到一个从未去过的新的地方,却发现非常熟悉那里的景物;在别人尚未开口时,已知道他将说什么;预见会碰到某人,果然如此;在灾祸到来之前有不适的生理反应,如窒息感、乏力等。其实,这就是那玄之又玄的第六感。为什么人会产生第六感?到目前为止,行为学家和医学家也没有找到具体的、令人信服的依据。一般来说,女性的第六感往往要比男性敏锐得多。例如,当一个丈夫向自己的妻子撒谎时,不管他的谎言如何完美,如何地天衣无缝,妻子轻轻一句“你在撒谎”,便可让丈夫所有的谎言原形毕露;而大多数妻子则在很多时候可以蒙蔽丈夫的眼睛,蒙混过关。所以,常常会听见男性说,女人的第六感太神奇了。的确,女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种“测谎”能力,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接受和捕捉各种细微的、转瞬即逝的非语言暗示,并在大脑中将这些暗示同语言信号加以分析比较,进而作出较为正确的判断。
有趣的是,女人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具有这种超常能力。因而当丈夫问她为什么知道他在撒谎时,她会笑着说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第六感告诉我,你就是在撒谎。”可见,企图对女性撒谎的人要注意了,最好赶紧打消那种念头。因为女性有一种特别的“测谎仪”——第六感,它会戳穿你所有的谎言。
天生的、遗传的还是学来的
近些年来,身体语言学在西方方兴未艾。相应地,关于身体语言的来源也逐渐引起了很多行为学家和传播学者的重视,他们中的不少人为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些行为学家认为,身体语言是通过人的后天学习而获得的,还有一些行为学家则认为身体语言来源于遗传,而很多传播学者却认为身体语言是人天生的一种能力。
面对如此众说纷纭的局面,德国科学家埃布尔和埃克曼以盲人和聋哑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特殊人群的观察、研究,他们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身体语言肯定不仅仅来源于人后天的学习,因为盲人和聋哑人不可能通过视觉渠道或是听觉渠道来学习身体语言。与此同时,这两位科学家还通过人类对类人猿和猴子特别亲近感的研究,发现这样一个道理:遗传或天生的确是人获得身体语言的重要途径。比如,很多灵长类动物一生下来,就会主动靠近母亲,用小嘴去吮吸妈妈的奶头。毫无疑问,小家伙这一主动“吮吸”动作,肯定不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而只可能是天生的,或者是遗传的。再如先天性盲童脸上的笑容,肯定也不是通过后天学习或模仿而获得,因为他的世界是“黑暗”的,但是我们却可以经常在他们脸上看见灿烂的笑容。这就表明,“笑”这一身体语言信号同刚出生小家伙主动的“吮吸”动作一样,也只可能是天生或遗传的。两位科学家的这些观点恰与达尔文关于人的一些姿势是天生的看法不谋而合。于是,埃布尔和埃克曼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的大部分表情,如喜、怒、哀、乐等,肯定是天生的。
那有没有一些身体语言信号可能来源于遗传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当一个人坐在椅子上跷腿时,是把右腿放在左腿上舒服呢,还是把左腿放在右腿上舒服呢?在没有做这个动作前,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哪种方法更舒服,只有实践了以后他才可能知道,有一种方式比较舒服,而另一种方式则非常别扭。不少传播学家的证据表明,这种姿势极有可能就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几乎无法改变。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身体语言主要还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如挥手表示再见或叫某人过来,向某人做OK的手势表示赞同或鼓励,等等,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同时,很多的动作和姿势的含义又是由具体的文化语境决定的,如男性用双拳叩击胸膛,在一些国家被认为是显示男性力量的意思,而在一些国家则被认为这是女性的象征。所以,切不可把仅在某一区域范围内流行姿势和动作的意义理解为全世界所有地方都一样,否则只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占卜者是如何洞察人心的
从某种角度上讲,那些占卜者,尤其是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占卜者,都是善于识别身体语言的“大师”。可能不少曾经拜访过所谓“神算子”的人在离开后,常常会这样想:“太不可思议了,我什么都没说,他居然连我家有几口人,我现在的情绪状态,以及我曾经有过哪些失败的经历都能说得分毫不差,真是个‘活神仙’啊!”
真的是这样吗?非也,虽然你没有开口告诉占卜者自己的情况,但你的身体语言已经悄悄地把自己的相关情况暗示给了他。比如,你的嘴角后拉,面颊向上抬,眉毛平舒,眼睛变小,占卜者据此可以判定你现在肯定处于一种愉快的情绪状态之中;看见你嘴角下垂,面颊往下拉,变得细长,眉毛深锁,皱成“倒八字”,占卜者据此可以判定你现在肯定处于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之中;在为你具体算命的过程中,占卜者若是看见你的眉毛在上下迅速移动,他就知道你很赞同他所说的内容,据此他会沿此思路大吹特吹;如果看见你单眉上扬,他知道你在怀疑他说的内容了;如果看见你皱起了眉头,他知道你不赞同他所说的,于是会马上按相反的方向为你“算命”。
一份关于占卜术的研究表明,很多经验丰富的占卜者都喜欢使用一种名为“冷观解读”的技巧来为自己的“客户”算命,其准确率竟然高达70%左右。难道“冷观解读”技巧真的能知晓一个人的前世今生、福祸安危?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所谓的“冷观解读”技巧其实就是占卜者在对“客户”身体语言进行仔细观察、揣摩,再加以对人性的理解和运用一定的概率知识而作出的一个大概推断。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不少熟悉“冷观解读”技巧的占卜者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能够解读他人的身体语言,所以就迷信自己真的拥有一双能看见一个人前世今生的“天眼”,再加上那些算命的常客总是希望在占卜者那儿求得好运,这就使得“算命”一说更具神秘色彩。
正如一句西方谚语所说,在有心人眼中,再狡猾的狐狸也会露出它的尾巴。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人,同样也可以看见占卜者露出的“尾巴”。如,有经验的占卜者往往会戴上一副大墨镜,说话的时候总是慢条斯理、欲言又止的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戴上墨镜是为了方便他随时对“客户”进行察言观色而不被发现,慢条斯理、欲言又止当然是为方便自己根据“客户”的“言”和“色”来随时调整自己的“预言”罢了。所以,下次如果你还想去“算命”的话得三思而后行了,因为你的命运不是掌握在占卜者手中,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基本姿势源于何处
一般来说,我们都知道大多数基本沟通姿势的具体含义,如,愉快高兴的时候,面露微笑;悲伤痛苦的时候,皱起眉头或露出怒色。令人困惑的是,我们却不知道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姿势来表达这些意思,以及这些基本的姿势究竟源于何处。
随着身体语言学的兴起,行为学家通过大量研究后提出了他们的观点,一些基本的沟通姿势,如点头时,头朝下动,这可能是一种天生的姿势;还有一些基本的沟通姿势则可能是个人遗留物,也即某种一直延续到成年期的婴幼儿行为方式,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婴幼儿时期的吮吸动作,从中很容易看到它与吸母乳的联系。
婴儿时期吸奶的时刻,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享受。它显然给每个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时寻求口腔舒适的吮吸动作。儿童时期,不少孩子总喜欢吸手指,青少年时期,不少孩子则喜欢咬指甲或咬笔头。到了成年后,吮吸动作通常不再那么明显,而是通过层层伪装的,如一个嘴里叼着雪茄或烟斗的老人,实际上是一种隐蔽的方式含着一个婴儿橡皮乳头,以便让口腔获得婴儿时期吸奶时的舒服感,而喜欢嚼口香糖的成人也是通过咀嚼方式来让口腔获得一种与吮吸类似的舒服感。除了吮吸这一姿势可能是个人遗留物之外,摇头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也可能是个人遗留物。当婴儿吃够了奶后,他的头会向左右两边转动,拒绝妈妈的奶头。当幼儿吃够了饭时,他也会左右摇摆头,拒绝父母再喂他。长此以往,他便学会了用摇头表示不同意或否定的意思。
此外,行为学家还认为,某些基本的沟通姿势可能源于原始的动物时代,如颇具进攻性的动作——露出牙齿,就源于原始的动物时代。虽然经历了沧海桑田,但这一基本动作仍被现代人所使用,表示讥讽、进攻,或是其他表示敌意的意思。而其他一些基本的沟通姿势,如耸肩表示别人对你说的话不大理解,不太清楚;挥手表示再见等,可能源于人后天的学习或模仿而得。
需要注意的是,语言的沟通因具体的文化语境而异,一些基本的沟通姿势也是这样。在某一具体的文化语境中,某些基本姿势可能具有相同的意思,而在另一种文化语境中,它可能毫无意义,甚至是相反的意思。如“OK”在讲英语的国家表示赞同或好的意思,在法国,它还有“零”的意思,而在一些地中海国家,它则表示“孔”的意思。因而,外出旅游,尤其是到国外旅行时,最好不要随便使用一些仅在本国适用的沟通姿势,而应“入乡随俗”,人家怎么做,你就跟着怎么做。这可能有助于你避免很多尴尬。
随年龄变化的身体语言
行为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不少身体语言都会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如婴儿时期的吸奶动作,在儿童时期表现为咬手指,在青少年时期表现为咬笔头或咬指甲,而在成年后则变得较为隐蔽,不易被发现了,往往以嚼口香糖、叼烟嘴或雪茄来代替。再如挥舞拳头吓人或打人的姿势,在幼儿时期,小儿会表现得非常模糊,可能表现为举举手,或是用手指一下对方,而到了儿童时期,他就能作出明确的挥舞拳头的动作。
将身体语言随年龄的变化而渐趋成熟和隐秘化、复杂化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当属撒谎这一动作。撒谎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人的大脑似乎装有安全保障系统,当它接受到一些前后矛盾的非言语信息时,就会把这方面的偏差自动记录下来,并通过身体语言暴露出来,让对方觉得他没有讲真话。所以,当一个小孩向老师或父母说完谎话后,他会迅速地用一只手或双手捂住自己的嘴。殊不知,这正是因为大脑接收到了前后矛盾的非言语信息,进而将这方面的偏差自动记录了下来,并通过捂嘴这一姿势表现了出来,从而引起了老师和父母的警觉,使他们知道孩子在撒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捂嘴这一姿势也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了。十几岁的孩子在说完谎话后,不再直接用手去捂嘴,而是仅用手指轻碰一下嘴唇,这就很难让家人知道孩子是否在撒谎。而成年以后,撒谎捂嘴的姿势就更加隐蔽了。成年人撒谎后,他可能会下意识地告诉自己千万不能用手去捂嘴或是触摸嘴唇,不然谎言就会被揭穿,但大脑的安全保障系统还是不由自主地让他去做捂嘴的动作。只不过在最后时刻,他意识到了这个掩饰谎言的动作,把手从嘴或唇旁挪开,作出摸鼻的姿势。其实,这个姿势和小孩捂嘴的姿势一样,只不过成人做得更隐蔽一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