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_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67章 戶政一理財上(3)

罄辨篇第四

問曰。貴穀帛必先禁淫侈。何也。鼒曰。厭布而帛。厭素而華。則錦繡纂組之事興。而紡績之人少矣。厭棉而裘。厭常而珍。則口外元狐海龍百獸之皮。外洋羽毛大呢哈喇之屬。布於中國。而棉絮絲繭之利微矣。厭尋常樸拙之物。而玩好之求。則明珠寶石。文木彫竹。皆足耗吾民衣食之資矣。粟米布帛捆載之多。不敵拳石顆珠之價。農夫蠶婦終歲之勤劬。不能比奇技淫巧一日之所得。則舍本逐末之人多。而農桑之事不講矣。故曰。貴粟帛必先禁淫侈也。

罄辨篇第五

問曰。淫侈禁而後商賈之利微。何也。鼒曰。今試適五都之市。值一二而索十者。奇技淫巧之屬也。值三四而索十者。錦文珠玉也。值五六而索十者。銅錫竹木之器也。值七八而索十者。皮幣酒食也。值九而索十者。粟米布帛也。緩急無用之物。其值必貴。日用必需之物。其值反平者。何哉。人人必需之物。人人知其情偽。無所容其欺詐也。故曰。淫侈禁而後商賈之利微也。

罄辨篇第六

問曰。商賈之利微。而後耕織之人眾。何也。鼒曰。民之所以樂商賈而不樂耕織者。耕織勞而商賈逸。耕織之所獲少而商賈之所獲多也。勞而獲少。則人思去之。逸而獲多。則人爭趨之。以故今日之民。蠢愚無用之男。始歸於耕。其巧而慧者弗為也。稍自給而坐食者弗為也。貧窮無告之女。始歸諸織。其巧而慧者弗為也。稍自給而坐食者弗為也。十男而耕者不過三四。十女而織者囗不及一二。彼其所以得食與衣者。固不恃乎耕織也。誠使淫侈禁。而奇技淫巧錦繡纂組之事。有所不行。則彼之不耕而食者無可恃。不得不從事於所以得食者矣。彼之不織而衣者無可恃。不得不從事於所以得衣者矣。今天下通都大邑商賈輻輳之地。民不事耕織。而偏州下邑商賈不至之地。民多事耕織焉。亦其證也。故曰。商賈之利微。而後耕織之人眾也。

罄辨篇第七

問曰。耕織之人眾。而後穀帛之所出多。何也。鼒曰。理固然也。一人耕十人之食。一人織十人之衣。不可得也。且耕織雖常事。然必材力聚而後事業精。斟酌乎天時之陰陽寒煖。量通乎地利之囗濕高卑。其事類非蠢愚無識之人所能識其微。人人治其事。則其閒聰智之人必能濟乎天時地利之窮。而收倍蓰之利。周有上農之夫。漢有力田之科。殆其人歟。且以今天下言之。江以南糞田養蠶之利。淮泗之人則不知矣。楚蜀溝渠蓄洩之宜。燕齊秦晉之人則不知矣。夫北方號稱地寒。然怡賢親王水利所興之地。歲收且數百萬。此可知天下無不可農桑之地。天下即無不可教耕織之人。無曠土。無遊民。孟子所云菽粟如水火者。豈虛語哉。故曰。耕織之人眾。而後穀帛之所出多也。

罄辨篇第八

問曰。穀帛多而後銀價賤。何也。鼒曰。穀帛之少也。富商大賈。又得乘時射利。逐穀帛之短。而囤積以居奇。穀帛愈短。銀價亦愈高。此展轉相因之獘也。夫有銀而無穀帛。而銀不能代穀帛之用者。以銀不可為衣。銀不可為食也。有穀帛而無銀。而穀帛可代銀之用者。有以衣而無賴乎銀。有以食而無賴乎銀也。今穀帛多。而上所以使下。與下所以奉上。皆可以穀帛為用。而利權不歸之於銀。銀烏得而不賤哉。故曰。穀帛多而後銀價賤也。

罄辨篇第九

問曰。銀價賤而後泉貨之源通。何也。鼒曰。穀賤而農病。銀貴而商亦病。其始也商不病。人樂為商而有損於農。其繼也商亦病。商。苦為商而又無益於農。何也。日用必需之物。以錢計值。有常價也。商人以錢易銀。躉置貨物。銀貴而錢賤。仍其舊值。則價不讎。驟加其值。則貨難售。於是貶貨就價。以囗囗薄劣之物行其欺。農人以難得之錢。而受易敗之貨。商人又以其不售之貨。坐耗其居積之銀。展轉牽引而泉貨兩滯。商民交困矣。今以穀帛代銀之用。即以穀帛分銀之權。銀之權既輕。則銀之價自賤。如是則用穀帛不用銀之處。固不患銀之少。且用銀不用穀帛之處。亦不苦銀價之昂。以穀帛為主。以銀為輔。銀不至於騰踊。而穀帛借以流通。吾見銀之便民。而不見其病民矣。故曰。銀價賤。而後泉貨之源通也。

條法篇第一

問曰。何以重農桑。曰。法有六。廣開墾。開西北水利。講樹藝。廣教習。設爵賞。節囗酒。何以貴穀帛。曰。法有五。酌徵收。定支銷。立市法。易關稅。核姦偽。何以禁淫侈。曰。法有二。辨尊卑。抑奇巧。

條法篇第二

鼒曰。廣開墾者何。河以北多平原曠野。惟沙磧之地。五穀不生。餘皆沃壤也。江以南多高山大川。惟巉巖峭壁。洪波巨浸。人力莫施。其山之阜麓旁。江之洲。湖之濱。皆餘利也。上地種五穀。中地種莢穀蕎麥瓜菜芋蕷蔬菜桑柘木棉藍草紅花之屬。下地種榆柳雜樹蘆荻之屬。今宜下任地之令。無主之地聽貧民開墾為業。五年而溝澮成阡陌開收穫多者為上農。上農有賞。無籍者子孫占籍與考。有罪降一等。八年而溝澮成阡陌開收穫多者為中農。子孫占籍與考。有罪論如律。十年而溝澮不成阡陌不開收穫不多者為下農。下農有罰。子孫土著三十年占籍與考。有罰加一等。上地種五穀者。十年後均丈起科。中地十五年後量收穫高下起科。下永不起科。

條法篇第三

鼒曰。開西北水利者何。今河以北。田無溝渠。旱澇無備。產稻之地不及一二。故京倉之米。仰給東南。水性逆而河患興。漕政繁而民力竭。此西北水利不興之故也。夫禹貢等九州之田。荊揚塗泥之土居八九等。今為產穀之鄉者。水利也。西北土厚壤美。黍稷麥梁。以及棗栗瓜果之屬。所產過於東南。今誠能以河工歲修之款。興西北水利。大開稻田。則怡賢親王已成之效具在也。其或去水太遠。不宜稻田。則濬畎澮池塘。以溉旱種。所收必倍。西北之農功既大。東南之民力亦蘇。蓋今日之急務也。或疑其事不效。告之曰。周官匠人溝洫之營。草人土化之法。稻人下地之稼。所治者。雍冀梁豫之地。非吳越也。

條法篇第四

鼒曰。講樹藝者何。周禮以土會辨五地之物生。山林植物宜皁。川澤植物宜膏。邱陵植物宜覈。墳衍植物宜莢。原隰植物宜叢。以土宜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種。以教稼穡樹藝。遂人以土宜教甿稼穡。草人以物地相宜而為之種。司稼辨穜稑之種。周知其名。與所宜地。以為法而縣於邑閭。夫天無物不生也。地無物不養也。得其宜則事半功倍。而不勸自從矣。失其宜則事倍功半。而不柅自止矣。今欲勸農桑而使民不樂為。國胡賴焉。古農家尹都尉氾勝之之書。既百不存一。齊民要術之九十二篇。兆人本業記之八十事。又不能家有其書。於是知其義者不習其事。習其事者不知其義。始廣種以薄收。而莫獲厥利。遂舍本以趨末。而去而之他。此不講樹藝之故也。綴輯古法。刊示農民。較今督撫之請刊性理精義。   聖諭廣訓者。孰為切近有用乎。蓋不以彼易此矣。

條法篇第五

鼒曰。廣教習者何。揚州塗泥之土。古稱田下下。今江浙之收穫倍他省。蘇松嘉湖之收穫。又倍他郡縣者。巧於農也。蘇松嘉湖柔囗之婦女。不逮西北婦女作苦之什一。而蠶桑之利甲天下者。巧於蠶也。今教民以古人農桑之書。愚民懵然不知也。故以古為師。尤不若以人為師。比年江浙大水。貧民失業。轉徙四方。宜厚其直募之。分布各省以為教習。稽其勤惰以為賞罰。第其遠近以相傳授。不過十年。而海內享農桑之利矣。聞近年良有司有施此法於一鄉一邑而獲效者。推而廣之。在司牧者矣。

條法篇第六

鼒曰。設爵賞者何。人情莫不好貴而惡賤。好榮而惡辱。民之秀而慧者。既能以文章掇科第。富商大賈。又得捐銀入官以異於齊民。惟農民胼手胝足。奉租稅以食上。而驅役不少假借。拙者安之。巧者厭之矣。漢初力田者與孝弟同科。唐有田正。宋太宗詔諸道州府推擇一人。練土地之宜。明種植之法。補為農師。蓋猶古人勞農勸民意也。今宜倣其法。察民之力田倍穫者。第其高下。設爵職。給頂戴。其力田而又能文章掇科第。則別注冊籍。加等錄用。以示優異。亦重本業而矯趨尚之一術也。

條法篇第七

鼒曰。節煙酒者何。奇技淫巧之害農事。錦繡纂組之害女紅。古今所同也。鴉片鼻煙之耗銀。智愚共知也。習見而囗不以為非者莫如煙酒。長老言數十年前。吸煙者十人而二三。今則山陬海澨。男女大小。莫不吸煙。十口之家。終歲所費不貲。且種煙必膏腴地。則耗農桑之土。種煙必厚糞。則耗生穀之糞。種煙必摘頭捉蟲採葉曬簾。則害農桑之人工。古人酒以成禮。非此則謂之荒湎。今則槽坊酤於市。士庶釀於家。荒郊曠野必有酒店。歌哭笑罵。無非醉人。以所耗計之。釀黃酒一石。耗米七斗。釀燒酒三四十觔。膏粱大小麥均耗一石。中人飲量。黃酒三四觔。燒酒不及一觔。然已一人耗數人之食矣。今雖驟禁之則勢不可。宜立法以節之。咸豐元年以前。民二十歲者吸煙不之罪。未及二十歲者則罪之。以年遞算。寬已往而禁將來。如此。則十年後。吸煙者漸少矣。慶賀燕會外。士大夫之囗飲者罷其職。庶民之囗飲者罰以穀帛。歌哭笑罵囗很於街衢者嚴以刑。如此。則中才自好。耽於酒者少矣。此亦養民而寓教民之意也。或謂其法已苛。告之曰。周以忠厚立國。囗飲拘歸者殺。淡巴菰之始入中國。吸者有刑。皆成憲也。

條法篇第八

鼒曰。貴穀帛之法。首在酌徵收者何。今國家取之於民者。自州縣額貯倉穀外。惟漕糧四百四十九萬一千二百三十五石有奇。漕米六十二萬七千九百六十五石有奇。糧為正供。米則給糧艘官丁行月等項之用。民以穀納。其地丁耗羨漕項漕米而外。又有漕項銀者。給官丁行月造船之用。雜稅關稅鹽課蘆課茶課各款。則徵銀五千四百四十五萬七千五百九十五兩有奇。徵銀之數。幾十倍於徵穀。就使州縣不浮收。不勒折。而窮鄉僻壤商賈不通之處。民肩負其穀以市銀。銀已不得不貴。穀已不得不賤矣。非酌而改之。則其勢必窮。邊省近礦穴之區。地瘠穀少。得銀不難。照舊徵收。無煩改也。至有漕各省。產米之區。納米不難。納銀則匱。宜變而通之。如關稅鹽課茶課。皆取之商賈便於納銀之人。則徵銀地丁耗羨漕項。則酌徵其穀。雜稅蘆稅各款租稅。如學租銀當稅銀之類。則酌徵其錢。或布帛。法以銀為準。穀一石。準銀若干。布帛一端。準銀若干。錢一緡。準銀若干。準物產之宜以定額。準數歲之通以定價。額必酌物之盈虛。而閭閻便輸將。價不隨市為升降。而吏胥無侵冒。則便民而不損於國之法也。

條法篇第九

鼒曰。酌徵收繼以定支銷何。今國家徵銀五千四百四十五萬七千五百兩有奇。而內外支銷。已及四千七百七十九萬六千四百六十兩有奇。改其所入。而不計其所出。無惑乎論者之笑其妄也。今核計之。內支銷之一千四十二萬三千三百八十兩有奇。大者盛京八旗之餉。小者亦各衙門廉俸薪水之需。京師既不產穀帛。轉輸萬不可改移。此支銀而不可改者也。至外支銷之三千七百三十七萬三千八百兩有奇。如邊省酌撥河工歲料。新疆經費。塘站驛站差兵盤費。暨錢局之銅鉛價。薪水料價。非銀不可者。計千二百萬有奇。其他大而文武養廉公費兵役俸餉漕項。小而祭祀紅白囗賞零星雜支之款。某省某款可全支銀。某省某款可全支穀帛與錢。某省某款可幾分銀幾分穀帛幾分錢。核其物產。察其輿情。遞其成數。其始也。穀帛可以代銀之項。十不過二三。久之穀帛流通。銀幣日絀。因遞減支銷之銀。而酌改徵收之穀帛。法不驟易。效可漸收。實便於民而圖事伊始。民不及知也。勿以駭俗自阻也。實不便於民而任事太銳。上不及知也。勿以己見自用也。以實心行實政。是在司牧焉。

條法篇第十

鼒曰。定支銷繼以立市法何。徵收者。下之供於上也。支銷者。上之達於下也。下之供於上。上之達於下。其穀帛可以令行之。而民間交易之不用。則民不便。民不便。則囗徵收支銷亦不可行。今設市法宜以錢為準。穀一石。準錢若干。布帛一端。準錢若干。銀一兩。準錢若干。價之貴賤升降。聽民定之而官不為之制。倣古均輸之法。京師暨省城支銷多款之地。設一官肆。京師則戶部司員。外省則藩司屬吏。擇二人為正副。司其會計。民間穀帛有滯而不銷者。官以市價糴之。願買者。以市價糶之。歲之十月。冊報所司。以為支銷之用。三年中。民間穀帛流通。而官帑不絀者。優敘。或以勢淩民稱不便者。則降斥。如此。則穀帛可以流通。而奸商無居奇之權矣。或曰。官握算而與民爭利可乎。曰。官肆所出入。穀帛與銀而已。百物之行於市者不與也。

條法篇第十一

鼒曰。立市法繼以易關稅何。民間交易之樂於用銀而不樂於用穀帛者。銀便取攜。而穀帛有舟車之費。銀無折耗。而穀帛有關稅之輸。今欲賤銀而貴穀帛。法宜易而置之。稅銀而不稅穀帛。穀帛過關。驗無夾帶私貨則放行。有盜劫。則地方官追捕如例。銀過關。則稅如百貨例。一人持銀百兩者。謂之旅費。免稅。其二人同行持二百兩。十人同行持千兩者。視之。一人持銀過百兩者。則計銀納稅。關給路引。有盜劫。則執關引告官請追捕如例。無路引。論偷漏如例。捕獲。銀入官。如此。則穀帛有舟船之費。而無關稅之輸。銀有關稅之輸。而不能盡無舟車之費。銀有耗而穀帛無耗。銀之利屈。而穀帛之利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