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盐池县毛乌素沙地自然特点,坚持以发展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开发出五种毛乌素沙地草地畜牧业经营模式并进行示范,以拓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渠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毛乌素沙地草地畜牧业经营模式的开发与示范
“盐池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示范推广”是自治区“十五”科技兴农重大推广示范项目,项目的目的是在进一步推广“盐池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模式”的基础上,验证并集成、组装现有的成熟技术,推广“八五”“九五”提出的高效人工草地建植、天然草场封育及改良、农林牧综合集成等技术,并结合发改委“城西滩扬黄灌区节水型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成果,开发出适应新时期毛乌素沙地草地畜牧业经营模式,并进行推广示范,为改善沙区群众畜牧业生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盐池县毛乌素沙地自然经济概况
盐池县位于宁夏东部,与陕、甘、内蒙古三省(区)相邻。位于三大生态脆弱带之一的北方农牧交错带,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6°30′~107°47′、北纬37°04′~38°10′。全县总面积7130km2,占宁夏总面积的10.74%。该区域属于长城沿线风沙区,毛乌素沙地是盐池县北部风沙危害严重的区域,在地质构造上属鄂尔多斯台地。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230~330mm,最少为145.3mm;年际变化大,干燥度3.1,蒸发量为2100mm;年平均气温7.6℃, ≥10℃积温2945℃,无霜期140天左右。干旱是这一区域显著特点。天然植被为典型的荒漠草原植被,土壤以灰钙土和风沙土为主。
2004年年底,全县总人口16.09万人,农业人口占70.1%,达11.29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54人。年末羊只存栏45.2万只,生猪存栏5.88万头,牛存栏6852头。牧草种植面积1.80万hm2,全县畜牧业总产值为1690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763元。干旱少雨,风沙大,霜冻及干热风等灾害经常发生,沙尘暴次数达到16次。由于水资源贫乏、干旱多风,农业生产极不稳定,是一个典型的雨养型自给性生产的农业生产区。
二、毛乌素沙地草畜转化经营模式的开发与示范
(一)退化沙地草场植被恢复与草畜高效转化模式
退化沙地草场植被恢复草畜高效转化模式主要是以退化沙地草场植被恢复为背景,结合当地生产特点,发挥耦合的优势,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采用多技术建立起来的多产业的土地利用技术体系,使草地畜牧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主要技术特点:在草原地带或荒山草坡补播种植优质牧草,改良天然草地,提高草地生产力;在井灌区以节水、培肥为核心进行农业建设,采取高效化、节水型生态农业发展以及草田轮作;在荒漠化地区加强人工种草,进行舍饲养殖,或者异地育肥方式。
图1 退化沙地草场植被恢复与草畜高效转化模式
根据花马池镇长城村当地自然特点,主要是在流动、半流动沙丘上营造以杨树、沙柳为主的防风固沙林734hm2。在草地建设上,封育补播牧草267hm2,恢复草地植被,增加草地产草量。全村围栏面积达到1120hm2。人工补植草场334hm2,封育补播退化草地334hm2,使草地产草量由1200kg/hm2提高到3450kg/hm2,比以前提高近2倍。充分利用低产、退耕地种植青饲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实行草粮轮作,建立优质高产人工草地34hm2,补播柠条、苜蓿等,建设永久人工草场67hm2。草地建设不仅解决了饲草不足的问题,又可提高土地的肥力,促进粮食作物增产,增强了畜牧业抗灾能力。
(二)生态农业草畜转化模式
本模式是引导农户走种草—养畜—产粪—肥地—增粮增收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来提高农牧业生产能力。在人均耕地面积大、耕作不方便的地段把苜蓿等豆科牧草纳入轮作,同时合理加工利用糠麸、饼粕、秸秆、树叶等农副产品,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饲草料。在示范区外围改良草场,建立以灌木为主的草原防护林带,提高产草量,合理载畜,同时逐步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人工和半人工草场,提高草原畜牧业的饲草料保障程度。
主要技术特点:在保持草地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推广以青贮、微贮为主的饲草加工利用技术,有利于饲草料转化,提高家畜的饲料报酬;加强畜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舍饲养殖棚舍,改变由粗放经营逐步向精细化迈进;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加强饲料生产,强化畜禽疫病防治,提高畜产品加工水平。
图2 生态农业草畜转化模式
柳杨堡村进行旱作免耕、深松土、膜侧种植、土壤培肥、能源利用、林草(药)间作等10余项新技术推广。通过示范推广与辐射带动,年增产粮食600t,人工牧草年增产5000t左右。新推广主要优质高产作物品种11种,新增家畜出栏4万头(只),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了15%左右。各项累计每年可新增直接经济效益387万元,间接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仅“种、养、加与能源一体化”示范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占总收入的25%~40%,年直接增收3000元/户以上。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初期的1250元,提高到2004年2100元左右,增加了68%。
红沟梁村人工种草(紫花苜蓿)213hm2;划管封育补播改良及围栏建设天然草场667hm2,平均产草量由675kg/hm2提高到2520kg/hm2(2002年降雨量丰富,最高产草量达到3720kg/hm2)。新建舍饲育肥羊温棚110座,配套多功能饲草加工机械18台,建立了联户运行机制,有效地促进了饲草料及农副产品的加工利用转化效果。放牧羊只存栏由1999年年底1880只压缩控制在1288只,年内饲养量达到3046只,出栏育肥羊1758只,出栏率由初期的34.3%提高到57.7%,其中舍饲羊数量1430只,三年累计出栏羊只3484只,直接经济收入31.84万元,占畜牧业总收入71%,畜牧业总收入44.8万元,比1999年初期提高37.9%,人均畜牧业收入900元,达到了预期效果和目标。
(三)牧草加工转化模式
牧草加工转化模式是以牧草加工转化为依托,充分利用灌区生产条件便利的基础上,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建立苜蓿、青贮玉米种植基地向产业化发展,强化了农牧结合与土地用养结合。通过订单草地农业,增强农民种植牧草的积极性,显著增加经济收入,以利于草地农业持续能力增进。
图3 牧草加工转化模式
主要技术特点:建立牧草转化体制,建立牧草加工公司,发展高效舍饲养殖,加快草产业发展;建立由单一的粮食种植模式逐渐向二元“粮—经”或三元“粮—经—饲”发展,可以拓宽牧草生产的途径,为高效优质牧草产业提供基础保证;建立合同订单种植,一方面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公司、养殖场的牧草质量和数量。
城西滩扬黄灌区草畜业发展空间大,苜蓿、青贮玉米等饲料作物在本地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和稳定的生产能力,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强化农牧结合与土地用养结合,可以降低土地需水量,达到节水,有利于农业持续增产。目前位于城西滩的绿海公司种苜蓿154hm2,周边种1300hm2,青贮玉米种植667hm2。绿海公司与农户之间签订苜蓿草收购合同,收益可达到每平方公顷6000元。鸿元奶牛公司与农户签订青贮玉米收购合同,收益为每平方公顷5400元。草业加工和规模养殖户与农户之间建立利益共同体,形成了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模式。
(四)柠条饲料转化模式
柠条饲料转化模式是以成年林需平茬,才能复壮更新的生物学特性为基础,利用平茬灌木枝条加工成营养丰富的饲料进行补饲羊只,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本模式对拓宽沙区饲料来源,提高饲料质量,缓解草畜矛盾,促进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柠条饲料为柠条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促进柠条资源科学合理平茬、复壮更新,提高了群众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
主要技术为:根据柠条的生物学特性、林龄、生育期、营养成分以及平茬后恢复生长状况等特点,确定柠条饲料林适宜的平茬收割期;在保持柠条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积极推广以青贮、微贮为主的饲草加工利用技术;加强畜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舍饲养殖棚舍,改变粗放经营,向精细化迈进。
花马池镇冒寨子村柠条存林面积大,每年因营林需要平茬柠条枝条超过100t,加工成柠条饲料后,可有效解决舍饲生产饲料不足的问题,缓解了草畜之间的矛盾。冒寨子村2004年新建舍饲养殖温棚20座,青贮(氨化)池40m3,引进柠条饲料专用粉碎机13台,平茬机35台。柠条饲料的利用,使冒寨子2003年仅柠条饲料饲养出栏育羔羊167只,收入2.67万元,育肥出栏成年羊38只,收入1.18万元。柠条饲料的开发利用为全县8万hm2柠条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促进了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
图4 柠条饲料转化模式
(五)退化草地飞播恢复区草畜转化模式
冯记沟乡雨强村草地沙化、退化相当严重,靠草原来进行畜牧业生产,草地生态系统压力持续加重,整体功能弱化,趋势明显。遏制雨强村草地资源退化趋势,成为发展当地草地畜牧业一项重要的工作。单纯以人工补播改良草地困难较大,该模式就是以飞播的形式,在流动、半流动沙地、覆沙丘陵等飞播牧草(沙生灌木、半灌木与豆科牧草相结合)来建设草地,整治土地的沙化,来恢复退化天然草地,逐步扭转草地生态恶化的局面。
主要技术为:选择适合飞播牧草的品种,并进行合理搭配,克服单一品种单播常受气候、雨量、播种季节以及植物本身的制约,同时还存在产草高峰期短、利用年限短的不足;对飞播区进行管护、封育、禁牧,提高飞播治理沙化、退化草地的效果;在退耕地建立人工草地,解决舍饲养殖的牧草需求。人工草地采用综合治理贯彻适地适草原则,草灌先行,乔灌草结合。
2002年,在马儿庄雨强村沙化严重的地方飞播造林3340hm2,主要飞播牧草品种为花棒、杨柴、沙蒿、沙打旺等,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地方补播苜蓿等优良牧草,使该村重点示范区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75%以上,大面积的林草覆盖度也达到了55%以上。雨强村改变过去传统粗放的畜牧生产方式,进行舍饲养殖,母羊的繁殖率提高近1倍,每户比以前多出栏5只羔羊,多收入600元。科学的饲养管理使育肥羊只品质明显优于放牧育肥,每只多收益40~50元。
图5 退化草地飞播恢复区草畜转化模式
三、结束语
盐池县位于毛乌素沙地西南缘,是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脆弱的典型区域,也是宁夏中部干旱带受沙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半牧半农贫困地区。如何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持续、稳定地发展农业生产,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生态平衡,解决贫困人民的温饱和脱贫,有效地控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具有战略意义。因此,从区域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坚持以发展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开发出毛乌素沙地草地畜牧业经营模式为核心,以扩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渠道为目的,以干旱沙地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遵循自然规律,对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对于巩固和指导毛乌素沙地科技治沙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盐池县志编纂委员会.盐池县县志(1981~2000).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2.谢应忠,孙权.宁夏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理论与实践.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3.温学飞,左忠,王峰.宁夏中部干旱带草地畜牧业发展措施的研究.草业科学,2003
4.贺访印,王继和,高志海.河西荒漠绿洲草地农业发展技术研究.草业学报,2004,13(2)
5.温学飞,王峰,黎玉琼等.柠条颗粒饲料开发利用技术研究.草业学报,2005,22(3)
6.温学飞,魏耀锋,吕海军等.宁夏柠条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探讨.西北农业学报,2005,14
7.刘文清,郭永清,王国贤.黄土高原沙化草地牧草飞播技术的试验研究.草业科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