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紫宰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李德裕门荫得进 李逢吉营私援相(1)

李德裕,字文饶,出身门第高,他因门荫而入仕途,却也因此受累,可见世上的事没有绝对的利,往往否极泰来,又可能泰极否来,李德裕正是如此。他是山东(太行山以东)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其家为唐时山东的名门望族,唐初就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李德裕小时了了,聪慧过人,其父李吉甫时为太常博士,常带年幼的李德裕进宫去玩。后为文宗的李昂,时为广陵王,他听说李德裕聪慧,就想见识见识,派宫人召李德裕去见他。宫人带李德裕到他面前,他见这一小孩正当垂髫之龄,却比同龄小孩要高一些,胖瘦适中,满脸秀气,两道剑眉漆黑,二目有神,透出小孩少有的刚毅之气,就十分喜欢,将年幼的李德裕抱起放在自己的腿上,问长问短。当时年仅八岁的李德裕已常在宫中行走,竟毫不拘束,对答如流。李昂便命宫女拿出时鲜水果,让他随意吃。后来李吉甫听说广陵王召见李德裕,生怕自己的儿子言行有失,就急忙找来。却见广陵王十分喜爱小德裕,心甚欣慰,便拜见广陵王,要求将儿子领走。广陵王点头答应,且说:“此必国之栋梁,卿好生抚之,可随时带他入宫来玩。”李吉甫虽口中谦降,心中不免有得意之感。从此,李德裕的名声就在宫中传开了。

时为知制诰的武元衡听说后,也心中好奇。适逢他在宫中碰到李德裕,就问道:“吾子在家,所嗜何书?”谁知年幼的李德裕抬起两眼瞪着他,昂首不答,然后转身离去。过了两天,武元衡见到了李吉甫,就把这事告诉了他。李吉甫听后大怒,回到家就要责罚李德裕,李德裕却平静地说:“父亲责罚孩儿不知为着何事?”李吉甫骂道:“无知孺子,不懂礼义,无辜得罪朝廷大臣,尚敢嘴硬!”李德裕又问:“敢问父亲大人,孩儿因何得罪谁来着?”李吉甫就将武元衡对他所讲的事,说了一遍。李德裕说:“原来如此,父亲容禀。武公身为帝弼,不问理国调阴阳,而问所读书。书者,成均礼部之职也,非武公所掌事。其言不当,所以不应。”李吉甫一听大吃一惊,心想:难怪广陵王说“此必国之栋梁”,他小小年纪竟有此等志向!就转怒为喜。

第二天,李吉甫就到门下省去拜见武元衡,详述了要责罚李德裕及李德裕的原话。武元衡听后惊叹道:“孺子年幼,却志向高远,我等自愧不如。”自此,武元衡对李德裕另眼相看,李德裕更加声名鹊起。但年幼的李德裕却并未为声名所困,而是更加勤奋读书。年龄渐长,同进学的友好者问他读书的喜好是什么,他回答说:“喜聚书万卷,更喜见未闻新书策。”每当他得到一部新书,常于读后自题道:“倩俸写来手自校,汝曹读之知圣道,坠之鬻之为不孝。”由于他博览群书,潜心苦读,诗文大进。

转眼到了永贞元年(805),顺宗李诵病中即位不久,就立广陵王李昂为太子。“永贞革新”(又称“王叔文改革”)失败后,顺宗被迫传位给太子。宪宗李昂即位后改名李纯,以武元衡为右相。元和二年(807),以李吉甫为左相。力主讨伐河北藩镇武装割据,颇为宪宗赏识。元和三年(808),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案。其年三月,宪宗开制科,举行贤良对策。已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顺宗即位,改元永贞元年)进士擢第的牛僧孺、李宗闵、皇甫等参加制科之贤良对策。策论中,牛僧孺、李宗闵名声大噪,论文言辞激烈,极论宦官专权压制朝官,构祸造乱,且论及宰相失职,矛头直指武元衡、李吉甫。时任主试及复阅卷的主考官杨于陵、韦贯之、裴、王涯,就取牛僧孺、李宗闵为第一、第二名。李吉甫闻知大怒,且又畏惧,就入宫向宪宗哭诉道:“臣闻牛僧孺、李宗闵之策论中皆有‘今宰相之进见亦有数,侍从之臣,皆兴其职……夫亵狎亏残之微,褊险之徒,皂录之职,岂可使之掌王命,握兵权,内膺腹心之寄,外当耳目之任乎?’等语,此系执政者所教,目的在于借牛、李之口,扳倒宰相,权柄易人。也由此,所教者请托,致使取士名次反复,今乃定牛、李为一、二名,所试不公,为朋党所为。”宪宗闻奏大怒,便将主考官杨于陵、韦贯之、裴、王涯四人统统贬官,废去牛僧孺、李宗闵贤良对策一、二名的资格。这就是元和三年(808)的“贤良对策案”,这一案震动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有人说这一案系李吉甫所为;又有人提出异议说,牛、李攻击宰相,首辅武元衡为何不辩白,为何只有左相李吉甫入宫哭诉?自此众说纷纭,使“贤良对策案”变得扑朔离迷,真相难辨,似成一疑案。

不管怎么说,这一事件的影响是深远的,自此牛僧儒、李宗闵大恨李吉甫。元和十年(815)十月,李吉甫死,其子李德裕已入仕途,同在仕途的牛僧孺、李宗闵又移恨于李德裕,自此有“牛李之党”和“李牛党争”之说。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持续了终生,此是后话。但“贤良对策案”后的元和三年(808)九月,李吉甫出为淮南节度使。直到元和六年(811)正月,才又入相,直到元和十年(815)十月卒于相位。而“贤良对策案”后,李德裕为避嫌疑,决定不由科举出身,而改由门荫之制出仕。

因唐代入仕之途,除了科举制外,还有门荫之制。门荫者,即以父祖官位而得官。这种制度始于汉,而其法完备却在唐。约在唐初的贞观五年(631),唐太宗就命吏部尚书摄司空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等“遍责天下谱牒,质诸史籍,考其真伪,辨其昭穆,第其甲乙,褒进忠贤,贬退奸逆,分为九等”。经过核查考辨,重新排列了二九二姓共一六五一家的等级次序,汇成一书,取名《氏族志》,又称《贞观氏族志》。唐太宗亲自审阅《氏族志》后,钦定其原则和标准,将二九二姓一六五一家重新定等排次,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到“下下”。李氏皇族为“上上”等,皇后之族为“上中”等,山东崔氏由原上上等改位于第三等,即“上下”等。该书共一百卷,于贞观十二年(638)初刊布天下。后到武周时,武则天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以取代《氏族志》,共收二三五姓二二八七家,重新排定等次。但武则天死后,自唐中宗起,仍袭用《氏族志》,其门荫制度规定:三品以上可以荫及曾孙,五品以上荫孙。被荫之孙品阶降荫子一等,曾孙又降被荫孙一等。有唐一代,以门荫而至宰相者数十人,有政绩者有遂良、姚崇等。李吉甫之父李栖筠,唐肃宗于灵武即位后,曾领七千安西兵赴灵武助肃宗平叛,后被擢封为赞皇县子,为子爵,赐一子官,李吉甫以门荫为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后擢为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