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公车改革有利于谁
今年以来,北京、东北等地相继传来公车改革的消息。有关规定和措施是相同的:按职位高低发放交通补贴,处级干部可以拿到两千多元,一般工作人员几百元。
有些单位在改革中把现有车辆以低价“卖给”一些领导干部,并规定领导干部购置了车辆的,每年可以补助2万~3万元,不买车的不给予补助或者降低补助标准。在此政策激励下,只要够级别的干部,人人都要购一部车;一些干部纷纷购车,因为即使购一辆新车,花上十几万元,几年的补助就能把车钱赚回来,而且任职期间,车辆用汽油全部由单位包办。因此,不够级别的,千方百计也要达到“标准”,因为有购车资格不仅仅是一种身份象征,也多了一项“收入”渠道。因而有民谚说:公车改革已经成为干部新的“致富”门路。
在此“改革”政策激励下,公车改革是越改公务成本越高。不信你去随便找一些进行过车改的单位暗中调查一下,你就会发现车改后的公务用车成本比改革前不知加大了多少,而且这种付出是没有产权回报的,就是说国家在花巨额资金为“少数人”埋单。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新的制度腐败?
曾几何时,一头牛,是群众对一些腐败官“一顿饭,屁股底下一座楼”员形象生动的写照。深化公车改革的最初目的是想为节约财政支出,规范公务员行为,改善干群关系发挥积极作用。但从各地实施情况看,改革的结果已经背离了它的初衷,公车改革前,一个单位就那么几辆车,即使一些领导干部因私无偿使用公车,公家最多消耗一些汽油钱。而公车改革后,公家的汽油不仅照样消耗,一些领导干部还无偿拥有一辆车,并因此可以拿到高额的补助,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改革致富一族。当前,我国社会成员贫富悬殊过大,一些困难群众就业难、看不起病,一些贫困孩子上不起学。但同时却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公仆们”开着豪华轿车招摇过市。从某种意义上说,公车改革是帮助一部分人实现了先富起来的目标。这无疑加大了党和群众的离心力。
为什么一项改革政策总是事与愿违,背离它的初衷呢?这既与上层制定政策者的改革方案设计不周有关,更与各路神仙们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灵活机动的战术分不开。因为各级单位有权制定改革政策者均为改革政策的受益者,所谓“利益共同体”。自己给自己做蛋糕,自然是越大越好。
如此改革,富了一部分“公仆”,加大了公务成本,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加速了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扩大了社会收入差距,加剧了社会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格格不入。这样的改革于国于民何益?不要也罢。
(本文发表于《银川晚报》2006年9月15日,已被选入《美丽的谎言也是谎言》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