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情系故土文展风采——序《春暖花开》
拿到王金霞、王金风姐妹俩的书稿《春暖花开》,我有些吃惊。她俩都是业余作者,工作之余能够创作出这么多作品,很不容易。但这还不是我吃惊的主要理由,因为当今之世业余创作如火如荼,许多新作力作乃至大部头作品,都出自业余作者之手。让我吃惊的是她俩一次出版上下两集,而且包括了小说、散文、随笔、报告文学、新闻通讯、调研报告等几种文体。驾驭难度够大的了,手头上没两下是写不出来的。
于是,我就开始浏览阅读,读着读着就感觉出不一般来。作者是站在坚实的土地上,怀着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对家乡的热情去写的,加之她们酷爱文学,勤于读书动笔,善于揣摩各种文体的写作要领,因而创作出《春暖花开》这样的文集就是必然的了。
收入《春暖花开》文集的各类题材、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大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表现出作者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作者是基层干部职工,本职工作要求她们要坚守工作岗位,尽职尽责完成任务,因而搞创作必然是八小时以外的事,上班搞创作就是不务正业。写报告文学又需要花大量时间去采访,而且要深入到沙漠荒丘、水利工地等现场,跟班劳动,考察询问,顶烈日冒风沙,忍受饥渴是常有的事……想想,社会责任感不强的人能写出《青山绿水创业人》、《草原禁牧的领头雁》、《城市建设的排头兵》、《科技为沙地治理插上翅膀》等采访难度大而篇幅长的大块文章?通讯报道《生态篇》、《畜牧篇》,调研报告《盐池县畜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及对策》等篇章,在报道盐池治沙绿化,畜牧业发展的同时,还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和对策。她们自觉地融进时代洪流中,把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投入家乡的经济建设。所以这些作品不是无病呻吟,不是隔靴搔痒,而是保持了“在场”的角色,不失语、不失责。由此看出,作者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她们大概是记住了美国文学大师福克纳的教诲:“作家的职责永远是提醒人类不要忘记责任、荣誉和献身精神。”她们深怀对时代、对国家、对人民的崇高使命与责任,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进行负责任的创作。这样的作者,前景必然是美好的。
生活中会有悲欢离合,会有苦辣酸甜,但这一切对于热爱生活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作者深谙此道,十分珍惜生活热爱故土,善于把身边的人和事构思创作出充满深情挚爱的文章。《一碗鱼汤》写女儿在父亲病重时做了碗鱼汤,竟然又辣又酸,“而父亲却微笑着悄悄包容了一切”。女儿心里非常歉疚,深感“父爱是最珍贵的平淡”。父女间怜爱之情,令人动容。苦苦菜总是跟苦难连在一起,灾荒年月,穷人靠它充饥度荒。如今生活好了,人们并没有忘记它,作者把它写得美妙可口,津津有味。春天,“下餐的主菜就是美味的凉拌苦苦菜,……其味清淡而香醇,往往诱惑我多吃一碗饭”。夏天,“大餐的桌子上也常有苦苦菜的影子,……在摆满酒肉的宴席间,清清绿绿,拙朴惹人”。入了秋,最末一茬嫩叶儿煮熟凉拌,“一家人围桌而坐,品尝这秋天最后的美味”。作者深情地赞叹:“岁月悠悠,我总忘不掉那些山野里面对寂寞与孤独的苦苦菜,没有丰沛的雨水,它竟然也能生长得丰润茂盛,把一个与世无争的生活演绎得那样动人。”字字句句浸透了热爱生活,热爱故土的情感。《牧羊往事》,回忆起早出晚归风里雨里受苦受累的牧羊生活,却如诗如梦,其乐融融。“当三十岁的我再一次来到故乡的原野,……而我依旧听到了那往昔牧归的笑语与歌声。……我来到了童年牧羊的岁月,……在心的中央,牧羊的原野永远是一片乐土,是快乐与骄傲,是永生不灭的梦。有了芳香的往事,就有了我回家的路,有了我心灵的归宿。”这样的句子,只有对家乡对故土无限眷恋,一往情深的人才写得出来。
说实话,写故乡写亲人写小事的文章太多了,如何在这里找到个人的独特表达方式,表现出个人的风格,还要感动读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春暖花开》里的散文写得与众不同,情真意笃,让人爱读,作者是倾注了真情又下了一番功夫的。
当然,作者在创作上还处在一种自发、自然和自在的阶段,这从她们作品题材的广泛与文体的多样即可看出。由于她们在写什么与怎么写这两个文学创作的根本问题上采取全面出击、多种尝试的办法,分散了精力,因而作品的艺术水平就显得参差不齐。希望在今后的创作中,术有专攻,集中笔力,变自在为自为,追求力作精品。就跟农民种地一样,放弃广种薄收,在几亩责任田里狠下功夫,精耕细作,才能获得好收成。
天道酬勤,丰收在望。我们期待着。
(2006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