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的做事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做事变通之法(2)

用生意人的眼光看,这等于将一大笔钱放在别人的腰包里保管。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太平军在东南地区势头正猛,收复杭州似乎遥遥无期。即便三五年内杭州有望收复,这么长时间,利上加利,一石也可能变得不止两三石了。但是胡雪岩没有计较这些,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和盘算:一方面,在他心中,这一万石大米是杭州军民的救命粮,虽说自己竭尽全力,但终究没能运进城去发挥作用,自己不能拿杭州军民的性命去赚钱;另一方面,他相信不管怎样,杭州总有一天会被官军收复,到那时,早一天运去粮食,也就可以多救活一些人。因此,他要把米留在那里,杭州一旦收复,便可以随时启用,以防到时候手忙脚乱还凑不够,耽误了大事,自己会留下终生的遗憾。

胡雪岩考虑得如此周详,分析得如此透彻,完全没有“奸商”的痕迹,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确实也是出于为杭州百姓尽心尽力而做出的义举。当初冒着生命危险出城采购大米,又临危不乱将大米运到杭州城下,就是希望能为饥民尽一份心,出一份力,这诚意确实不容置疑。不过,客观说来,胡雪岩毕竟是一个商人,从商人的用心来看,他还有另一层需求,就是要用这一万石大米为自己能够重新在杭州站稳脚跟作铺垫,这也是事实。

所以,一听到杭州收复的消息,胡雪岩立即回到杭州,捐献了那1万石大米。这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杀手锏”。

由此,胡雪岩在杭州士绅百姓中名声大振,确立了自己的“善人”形象,为他以后的生意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也使他很快就得到了向来蔑视商人、素有“湖南骡子”之称的左宗棠的赏识与信任,欣然成为继王有龄之后的,胡雪岩的又一任靠山。被委以杭州善后事宜的重任。

从对形势的分析,以及对一万石大米的处理中不难看出,胡雪岩有着把握时局的精明能力。同时,时局也为他带来了绝好的机会。

因为内忧外患,清政府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素有“鱼米之乡”的中国东南部战火不断,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旱、涝、蝗、疫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尸横遍野,惨不忍睹;再加上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消耗大量内战军费,以及各地官员贪污腐败成风,致使清政府国库亏空,财政状况极度恶化,事事艰难。这正好给富商们提供了一个介入国家大事的绝好机会,同时也使得百姓对他们有了更强的好感。

此外,自晚清以来,由于西方物质文明纷纷以各种方式进入我国,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以农为本的观念,经商开始成为人们普遍的趋向。同时,伴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特别是借鉴西方列强以商富国的经验。这些都为新一代商人崭露头角营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大环境。

因此可以说,正是这种新旧交替的变革时代,为胡雪岩的成功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而他也很识时务地配合了时局,真正深入进去,紧紧依靠官府的势力,并跟官府互惠互利,不遗余力地为自己和别人的利益奔走,以全局的观念和长远的眼光紧跟时代,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可见,无论什么时候,时局都是大方向。只有方向把握对了,才能获得成功;方向把握不对,只能离成功越来越远。

机会转瞬即逝,要善于发现和把握

胡雪岩说:“一个人如果要有所成就,一半靠本事,一半靠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会从不选择对象,而且转瞬即逝。机会来了,如果你发现不了,或者没有好好把握,那只能是自己的问题,怨天尤人没有用。一个精明的人总是善于发现机会,并把握机会。

卡耐基说:“在商业活动中,时机的把握与否甚至完全可以决定你是否有所建树。抓住每一个致富的机会,哪怕那种机会只有万分之一实现的可能性,只要你抓住了它,就意味着你事业已经成功了一半。”

不错,有时候,机会虽小,但如果抓住了,却有可能给你带来一个接一个的机会,促成你的成功。因为,小机会常常是大事业的开始。成功往往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就看你能不能抓得住。

胡雪岩说:“一个人如果要有所成就,一半靠本事,一半靠机会。在我这方面说,挣钱靠眼光,靠手腕,靠精神力气。”

纵观胡雪岩的一生,在他看来,对于机会,靠眼光,就是要能够发现机会;靠手腕,就是要能够牢牢把握住机会;靠精神力气,就是要舍得投入心力,把那一个个被自己发现或把握的机会,经营成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财源。

机会转瞬即逝,只有善于发现和把握住它的人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而胡雪岩正是这样一个善于发现机会,并能够把握机会的成功人士。

胡雪岩为帮助左宗棠筹办船厂和筹措用于西征的军饷,曾几次向洋行借款,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国引进资金,并获得成功的人。在操作此事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胡雪岩是一个善于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的人。

大清例律曾明确规定,严禁任何人代理政府向洋人贷款,但胡雪岩却做到了(没有受到制裁),开了以个人名义代表政府向洋人借款的先例。

因为筹办船厂和筹措军饷的款子没有着落,左宗棠十分着急,胡雪岩便帮他动起了向洋人贷款的念头。虽然左宗棠有胆有识,一向做事果断,但对向外商借款一事能否获得朝廷批准,他心里也没有底。然而,经过胡雪岩对当下时势的一番剖析,以及办大事要懂得发现和把握机会的阐述之后,左宗棠坚定了向洋人借款的决心。

同样是向洋人借款,以前要办,朝廷坚决不批准,而现在时局不同了,如果请奏,极有可能获得批准。

首先,此时洋人已经看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决心,决定收复丰饶的东南地区,这对洋人也有极大的好处,他们自然愿意借款帮助朝廷,而朝廷自然也不大可能断然拒绝别人的帮助。

其次,此时形势逼人,军务重于一切,而重中之重又是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为军务所急向朝廷提出借洋款的要求,朝廷也一定会在慎重考虑之后批准。

再次,此时牵头上奏的人是左宗棠。左宗棠手握重兵,而且平定太平天国有功,深得朝廷信任,由他向朝廷提出借款之事,其分量自然也就非同一般。

借助大环境下的这三个条件,胡雪岩断定,向洋人借款之事不办则已,一办准能成功。

后来的事实也正如胡雪岩所料,一举成功。一件看起来很难办的大事,就这样顺顺利利地通过胡雪岩发现和把握的一个机会办成了。

其实,很多事情都一样,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善于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光靠本事有可能不会尽善尽美。

发现机会,把握机会,不光是要发现和把握好现在的机会,还要能发现和把握将来的机会,这就需要自己的眼光和耐力了。

胡雪岩把从湖州收来的新丝运到上海,但是他并没有急着出手。虽然当时他的钱庄才开业不久,没有多少资金用来周转。这事要是放在一般人身上,肯定就先把生丝变现,先有了周转资金再说。但胡雪岩不是一般人,他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他看到了一个更远的机会,他要等着抓住它。胡雪岩依靠自己的坚忍,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将这批生丝囤积起来。

胡雪岩没有马上将这批生丝出手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觉得洋商开价不理想,另一个,也是更重要的一个,他要联合同行控制洋庄市场的条件还没有成熟。

当时胡雪岩运到上海的生丝数量很少,还不具备与洋商讨价还价的实力,他必须联合同行,垄断生丝收购,才能与洋商抗衡。因此,即使自己暂时压下一大笔资金,即使暂时不能做其他生意,他也不愿意让自己既定的远大理想落空。

胡雪岩要等待他发现的那个时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事缓则圆,不必急在一时”。他一方面请刚结识的上海朋友古应春加紧和洋商谈判,另一方面让他姨太太的叔叔拉拢上海的丝商大户,以便联络更多的同行。他自己则利用空闲时间,为漕帮调解了纠纷,还撮合了古应春与七姑奶奶的婚事,更乘机做了一桩军火生意。

到第二年年初,胡雪岩已经与上海丝商大户达成了一致,散户控制也已见成效,洋商开价也有所松动,但胡雪岩还是不急于将自己的生丝出手。这一次的主要原因是,在胡雪岩看来,洋商开的价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程度。先前,为集结散户,说服大家一致行动,胡雪岩曾说过,只要大家团结一致,迫使洋人就范,大家一定会大获其利。如果此时按洋人开出的价格出手,大家都不会“大获其利”,他说的话就成了骗语,不仅会遭到大家的一致谴责,影响自己的声誉,更重要的是会影响他以后控制生丝市场的大计划。

就这样,胡雪岩为了那个他看好的机会等了一年,直到第二年新丝快要上市,朝廷决定设立内地海关,增加茧捐,洋人为情势所迫不得不低头,开出了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之后,胡雪岩的第一批生丝才最终出手,也让大家“大获其利”。这一批生丝胡雪岩净赚了十八万两银子。这可是一笔着实不小的买卖。胡雪岩赢了。

这就是胡雪岩提前预见时机,并等待时机、把握时机的大好结果。如果当初胡雪岩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而急于把生丝出手,就不会有这么好的效益,更不会有以后的更大成功——控制生丝市场了。这一举,让胡雪岩获益颇多。

胡雪岩认为,会做生意的人,既要善于发现机会,又要能够很好地把握机会,同时,还要特别善于利用机会。这跟一位伟大的哲人苏格拉底的观点异曲同工:“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最善于利用每一个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其实,许多事情都一样,如果机会来了而你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却没有好好把握或利用,等于白白浪费感情,只会给自己空留遗憾,还不如没有这个机会。

但要想真正做到能够发现机会,把握机会,最重要的就是注意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因为,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你准备好了吗?

机遇不但可遇、可求,而且可以创造

胡雪岩说:“机遇是靠双手捧、脑子想出来的。”对他来说,发财的机遇,不仅“可遇”、“可求”,而且是可以用双手和脑子“创造”出来的,关键就看你怎么创造。一个懂得创造机遇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成功人士。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假如某天机遇能够不期而至,某人依靠自己平时的积累与智慧紧紧抓住了它,就已经很有成就了。但是,一个人如果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与积累再适时地“创造”那么一两个自己想要的机会,那就更了不起了。

也许有人会说,创造机遇?说得轻巧,除非他会神机妙算!但是,不得不承认,真的有很多人做到了,不过不是凭借神机妙算,而是依靠平时的积累和智慧,胡雪岩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位。他不仅创造自己发财的机会,还经常帮助别人创造发财的机会。他的一位老乡就是受益者之一。

胡雪岩的安徽老家以务农为主。有一年,正好碰上水灾。可是,谁也没有料到会有水灾,水灾发生之前,有位老农已经挖掘荒地,造好一片水田,种下了水稻,而且,灌溉用的水渠也都挖好了。然而,水灾一来,造成水田里排水不畅通,水稻大大减产。

这位老农非常苦恼,于是向大家都十分敬佩的胡雪岩请教。胡雪岩对他说:“你不用着急,再连续种上三年水稻,你就可以发财。”老农也许不是很理解胡雪岩这个主意的妙处,但他没有多问,只是听从了胡雪岩的建议,第二年依然种了水稻,不巧又碰上水灾,水稻又歉收了。

第三年,水灾又来了,像约好了似的,更像在戏耍善良的农民们。于是,许多人都认为胡雪岩出的是“馊主意”,都劝这位老农:“别再干傻事了,还是把水田改成旱地,种旱地作物吧。”但是,老农相信胡雪岩不会害他,还是坚持照胡雪岩说的方法去做。

到了第四年,也就是胡雪岩所说的“三年”的最后一年,全国大旱,旱地作物几乎颗粒无收,而水稻却获得了出人意料的大丰收。以后的两年,全国仍然大旱,旱地作物依旧颗粒无收,水稻依旧大丰收,致使稻谷价格大涨。这位老农的稻田连续三年都喜获丰收,这样整体算下来,他这三年的收成早已抵过以前三年减产造成的损失,还赚了不少钱呢。

这时候,大家都佩服胡雪岩了。难道胡雪岩真的是有先知先觉的“神人”吗?

当然不是,胡雪岩也是一个有着血肉之躯的凡夫俗子。但是他比一般人高明的原因就在于,他善于观察和思考,懂得大自然的不定期循环规律,懂得利用这个规律来创造机遇。

中国商人的祖师爷陶朱公范蠡曾经说过:“六年干旱,六年丰收,十二年一大饥。”也就是说,水旱丰歉是正常的循环轮转,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周期也许是三年,也许是六年。胡雪岩正是根据这一规律作出了大胆的推测。

连年水患意味着每一年小机会的丧失,但同时也孕育着大机遇的来临。老农只要能够在水灾之年保证自己一家人的温饱,他就可以凭借其已经做好的水利系统的优势,在大旱之年获得大丰收,从而带来滚滚财源,不仅填平前几年的亏损,还有很多赚头。

胡雪岩深知物极必反的道理,也就是事物在两个极端之间往复运动的规律。在这里,他正是利用了市场发展和气候变化两方面的规律,通过不断地积累来创造发财的机会。这种依靠物极必反来创造机遇的技巧,也是胡雪岩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