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

【原文】

不尚贤①,使民不争;不贵②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③;不见④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⑤其心,实⑥其腹,弱⑦其志,强⑧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①尚贤:使有才能的人受到尊重。

②贵:重视。

③盗:偷窃。

④见:通“现”,显露。

⑤虚:使……空虚,净化。

⑥实:喂养,哺饱。

⑦弱:削弱。

⑧强:使……强化。

【译文】

不推崇才能,使百姓不互相竞争;不看重那些稀有、罕见的财物,使百姓不去盗窃;不显露容易引起人贪欲的东西,使百姓不会心神散乱。因此,圣人治理政事的原则是:净化人的心灵,让人们过上温饱的生活,削弱人的志向,强化人的体魄,永远使百姓没有智巧,与世无争,让聪明的人也不敢胆大妄为。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政事,没有治理不好的。

【延伸阅读】

真正的智者掌管社会,要净化人们的心灵,绝不鼓舞贪欲妄念:要充实人们的生活,绝不迫使铤而走险;要抑制人们的心志,绝不助长投机取巧;要使人们活动筋骨,绝不疏离纯朴的生活,假如能使人民经常保持无求无贪,纯朴自然的心态,那么别有用心的奸诈之徒,就无法煽惑利用人们,也就而不能有所作为了。

老子认为,圣人治理天下就是要使百姓头脑淳朴,而能吃饱肚子;没有贪欲,而体魄强壮。这就是说,不要剥夺百姓生存的权利,要尽力使百姓生活过得好,身体强健。

在《新书》里就讲到,有道君主治国的办法是要让百姓耕种三年就有一年的余粮,耕种九年就有三年的余粮。三十年中,就有十年的余粮。所以,夏禹时,发了九年的洪水,商汤时大旱了七年,野外连青草都没有了,但百姓面无饥色,路上看不到行乞的人。有道君主的治国之道是:国中没有足够食用的储蓄,就叫不足;没有足够六年食用的储蓄,就叫紧急;没有三年食用的储蓄,那国家就不成其国家。

事实上,这种“使员工没有衣食之忧,没有疾病之扰”,既是管理好企业的基础,也是组织内部和谐的必须条件,和西方管理学中行为学派的“需要层次论”是相通的。

不过,老子之所以主张这种所谓的“愚民政策”,最终的目的仍是要人民回复到混沌、淳朴的境界,以便在上位的人可以顺应自然以“无为”而治。

宋朝时王安石积极倡行变法,在理财便民的号召下,实施“青苗法”、“均输法”等。于此之外,还实施农田增产运动,强迫人民积肥;而且强令各路州府主管负责推动贯彻执行。

当时尚未发明化学肥料,所谓积肥,不过强迫农民制造堆肥、粪肥而已。有一位邑宰,执行时特别严厉,强迫每保限期交纳大粪一百担,否则罚银一百两。

经过保正日夜奔走催逼,到达限期的那一天,有一个区域只制造了九十九担,还缺少一担,可是积肥这种东西,既无法用钱买到,也无法立即变出。农民被逼无奈,只好集资购买红苋菜数百斤,用锅煮熟,挤去红水,冒充大粪,凑成整数交官。

挑去缴纳时,眼尖的小吏立即加以挑剔:“咦?保正,这一担大粪滴出的水,为什么这样红?”保正沉吟了半天长长嘘出一口冷气,转而气愤地大声说:“老爷,你原谅些好不好?成年积肥增产,不但粮食未见丰收,连老百姓肚里的大便也被你们挤光了,这便是拉出来的血水,随你要不要吧!”

这则故事是在讽喻王安石变法的矫枉过正。虽然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评价不一,但他是个贤人却是公认的。尚贤政治一向是诸子百家所主张的政治思想,因为贤者治国首重教化,因此社会的教育文化会达到一定的水准,所以社会安定,没有犯罪的人,人民便能得到福利。但是在这里老子却主张“不尚贤”,这样的思想显然与尊贤不同,甚至相悖。

事实上,老子并不贬低、排斥贤才,他认为,统治者不可给贤人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以免使“贤才”成为一种诱惑,引起人们纷纷争权夺利,弄得社会扰攘不宁。正如上面的故事所说,王安石绝对是个贤才,但因为他大权在握,力求变法,为了争取支持,不惜与不好的人结成朋党。结果贤才反被利用,成为傀儡,为社会制造了严重的问题。所以,老子“不尚贤”的主张,当时是有他的道理的。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命题,有人用它来治国,有人用它来治兵,现在又有人用它来治企业,它的影响可以说是既深且远。

所谓“无为”,并不等于“不为”,老子所谓的“无为”,并不是迷迷糊糊的什么事都不做的意思,而是要以无为代替有为,事事任其自然,不要进行人为的干预,这样就可以恢复那种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

在中国封建社会,每一次社会的大动乱过后,统治者怕又引起社会的震荡,不敢再胡作非为,就转而向老子请教,采取“无为而治”的方法。汉文帝就是以无为的方式,缔造了“文景之治”。

汉文帝刚即位的时候,就下诏废除各种罪犯家属的连坐法,马上得了人心;接着他又下诏救济鳏、寡、孤、独和穷困的人民。汉文帝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臣民产生影响,自己稍有不慎,就会有人投己所好从而滋长不良风气,因此他下诏“不受献”,令四方不必献贡;汉文帝还一次次减免税收,勉励农民“诚实劳动”;另外,汉文帝期许自己也能做到勤俭节约,他在位年间,宫室、园林、服饰器具都没有增加。

汉文帝正是在如此安静无为中,做到了不扰害百姓,因而国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取得了“文景盛世”。

“无为而治”虽然寥寥几字,但其中蕴涵了极其深奥且复杂的治国韬略,为政者不能不细细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