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知识基础与价值取向(1)
【主持词】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程美东教授为我们作报告。
程教授现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是中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带头人”、《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副主编。主要研究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现代化思想史。
程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十一五”规划项目、北京市精品教材项目。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学习与探索》《毛泽东思想研究》《党建研究》《江海学刊》《人文杂志》《江淮论坛》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 余篇,出版专著多本,主编、参编教材多部。
程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知识基础与价值取向》,他将从西学东渐的视角,为我们阐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知识基础与价值取向。
——汪青松(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 专家报告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程美东教授)今天很高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同学们交流我们这个专业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学生来讲,如果以前不是学历史专业的,或者对中国近现代史和传统文化不熟悉,那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取向、方法甚至包括论文的选题就会感到有些困惑。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我结合自己这些年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和研究的认识,结合参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相关专业的博士生论文开题和答辩发现的一些问题,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些知识基础和我们研究的价值取向,与大家作一个交流。总的来看,多数博士生的开题和论文写得不错,但也有的需要进一步提升。之所以出现差异,其主要原因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知识基础是否扎实、课程体系研究的取向是否清楚。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知识基础
2011 年,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 周年院庆时进行过一个调查,写了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发展问题”
的文章。调查发现马克思主义学科是全国最大的学科之一。2011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有34 家,一级学科硕士点达151 家。到2012 年,一级学科的博士点达到41 家,硕士点达到228 家。全国有近4 万人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从人数上来看,这个学科相当热门,影响力大。但也有一些问题。一个典型的问题就是学生考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后不知道学什么,即对它的专业基础是什么不是很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不知从哪儿下手。如看到毛泽东著作和相关研究成果,很有收获;在准备研究其中理论问题时,一查文献,发现许多课题都被前人研究过;到图书馆资料室一查,发现关于毛泽东的书太多,不知道从哪儿开始看,不知道怎么研究。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知识基础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至少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知识基础。
一要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得多些,理论功底厚实些,在此基础上,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认识就会不一样。但如果只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有关文献还不够,还必须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才会更好地理解和体会相关的理论。
毛泽东怎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化呢?大家知道,毛泽东在革命与建设中读过许多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但他不照搬书本,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两篇最重要的著作,一篇是1925 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另一篇是1927 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两篇文章没有直接引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原文,但文章中很多观点体现了毛泽东读过马克思恩格斯的很多著作,读过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等在《向导》等党的杂志中发表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毛泽东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是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用结合,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再来学习毛泽东思想,从学理上就要高出一筹。
二要具备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共党史知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实践基础是什么,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实践基础就是中国共产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没有中国共产党,谁来实践它。近代以来,西方有很多社会思潮,如实用主义、自由主义、民粹主义等,中国没几个人知道,因为它在中国没有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才能成为显学。什么是显学?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直接为中国传统政治实践服务的,儒学就是显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理性、合法性、连续性以及实践的严谨性、方向性提供理论支撑。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如果没有一个现实作为实践的政治平台,那么,中国化就变成了一个纯而又纯的学术问题。所以如果不懂得中共党史,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就会出现问题,整个就讲歪掉了。不懂得党史,无法讲出毛泽东对中国化的发展的贡献。有些人写文章,从理论上看逻辑严密、道理严谨,但从历史角度看就站不住。历史学是社会科学之母。在人文社会科学之中,历史学特别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拿真实历史材料证伪。香港是7 月1 日回归的,有人以为这是把党的生日作为香港回归的日期,这就产生误读。中央政府为什么会把7 月1 日定为香港回归的日期呢?这是由当年《香港展拓界址》规定的。从1898 年6 月30 日起被英国强行租借,租期100 年,正好是1997 年7 月1 日归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讲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求”就是研究, “是”就是规律。大学生对这些内容在中学期间就学过,到了大学还这样讲行吗?要想把这个内容讲好,必须把中国共产党整个的理想传统和实际作风结合起来讲,这样学生听起来才会觉得内容更充实、才不会枯燥,才有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三要懂得世界近现代史知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思潮传入后对中国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逐渐为中国共产党所接受并运用到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具有意识形态性,就是一个政治文化。学术研究要以理服人。没有强大的学术性是不行的。如果对世界历史不熟悉的,就无法理解现代文明。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的又是世界的,马克思的社会形态“五阶段”论是依据欧洲和世界历史提出的。不懂得世界史就没法懂得马克思,也无法理解中国近代以来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放在整个世界发展史中看,它是符合整个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从1516 年莫尔提出社会主义的构想到现在500 年,西方经历“文艺复兴”,确立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从世界范围看这500 年,是社会主义逐渐征服世界的过程。
文艺复兴之后,18 世纪、19 世纪西方社会两极分化、社会堕落。
富人住的是富丽堂皇,穷人一个房间里住着三四十人、四五十个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病的没有病的都混在一起。富人孩子的寿命是穷人孩子的5 倍,这个社会当然要造反,所以马克思当年讲无产阶级专政,其道理懂得世界史就知道了。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价值取向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价值取向。哲学讲究思辨,历史讲究材料。历史学是一门大学问,有着自己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可定位为思想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历史发展为基础的,但它又不是一般的历史,而是理论发展的历史,所以叫思想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要了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思想各种思潮。不了解这些,就不好搞研究。
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就属于思想史,所以要摒弃工具学问的价值取向,否则,很难做好。譬如,搞考证学,有人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要考证。考证需要有很深厚的专业积累,否则,没有办法去驾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不是形而下的,而是属于形而上的,从大的方向给中央提供一种思路。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西方人主张用“法治”规范社会和个人,通过制度约束和制约人们行为;而中国人主张用道德来约束,通过学习先贤的教诲提高自己的修养。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中心论”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融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化过程中,东西方思想文化相互融合。中国强调立国之道不能变,强调“礼义廉耻,伦理道德”。古代中国人一直认为世界以中国为中心,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 “师夷长技以制夷”,直至孙中山试图通过制度变革以振兴中华。然而,这些都未能成功。于是我们开始学习西方的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波澜壮阔。
晚清时期很多中国人的国学功底极其深厚,讲了那么多传统道德,但在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前显得一文不值。因此大家有一些自卑,甚至要打倒孔家店,这是对西学东渐的态势。后来,大家认识到拜西方为师不行,老师总是打学生。马列主义传到中国,先进的中国人终于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现在没有哪一种史观能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解释世界那样科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阶级斗争理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理论,在解释社会发展问题时十分科学。学习先进文化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学科的研究取向是思想史,必须在中西方近代史这个大背景下,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如果有这样的知识基础,那么,对这个学科的研究就不会感到很为难。哲学是一般性的学科,如果没有10 年以上的功底,以及对这个学科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是不够的。不要以为读了4 年博士,就觉得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自问毛泽东的书读了多少,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人物传记读了多少?新中国有10 位元帅,10 位大将,他们的传记又读了多少?作为年轻的学生,你们应该多读一些书。我常常说博士生不应该上什么课,博士生就应该读什么书,就因为我们现在的博士生水平参差不齐,专业背景也不一样,研究问题也不一样。但我还是建议大家应该去阅读经典,不能被快餐文化误导,这样才能有收获。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论文选题与学术素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选题,对于在座的同学们来说特别重要。论文选题必须要让别人看出是什么学科的。比如,研究历史学的,如果写的论文题目是关于王安石的变法,就知道这是研究宋史的;看到论文题目研究唐诗,就知道这是研究中国文学的。而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学生的论文题目看不出来专业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选题就是要围绕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如果专门研究中国当代经济制度,这不是中国化,而是要与现实挂钩,与我们共产党的执政相联系。选题不宜直接用“中国化”,如《张闻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这个题目不是不可以研究,而是题目过大,对于博士生来说,由于资料和理论水平等问题,可能不太好把握。但张闻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的题目,是要中央文献研究室或其他的知名专家学者来写,他们能驾驭得了。
博士生学术素养极其重要,写文章要有“文论、文据、文采”,这三方面的水平代表着学术素养。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要注重文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就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要强调政治性,要研究中国共产党怎样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如中共中央提出“中国梦”,我们就要从学理上作研究,“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人民的梦,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