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 得天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

战争是人类的灾难,是政治力量最激烈的碰撞。战场上,敌对双方都以挫败对方为目的。双方力量的强弱当然是不可忽视的条件,但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强大的一方却能取胜。在军事战争中,善于用兵的将帅,是可以兵不血刃就能取胜的,孙子把这种行为称为谋攻,即所谓“上兵伐谋”。

孙子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他认为,不战而使敌人屈服,这是最高超的谋略。而高超的说话水平正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正如刘勰所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诸葛亮可谓中国历史上最善于用“嘴”打仗的人物。《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关于他以口才制胜的故事。其中以第93回“武乡侯骂死王朗”最为典型。诸葛亮率师北伐,在渭河边与魏国大都督曹真的大军相遇。

故事说的是魏国的大都督曹真率领20万人马来阻挡蜀军的进攻,王朗是他的军师。这王朗是位76岁的老人,本来是汉朝的老臣,后来投靠了曹操,在朝廷中任司徒。

在军事上部署好以后,曹真与副将郭淮、军师王朗商议退兵之策。善于雄辩的王朗十分自信地说:“明日可先摆好阵势,让老夫出马,凭老夫三寸之舌,一定叫诸葛亮拱手来降,让蜀兵不战自退。”

两位将军一听,连声说好,若能兵不血刃令诸葛亮投降,自然是上策。

第二日,魏蜀两军各自摆开了阵势,司徒王朗派人到蜀军阵前大叫:“请对阵主将答话!”

不一会儿,蜀军门旗闪开,一辆四轮车缓缓驶出。车上端坐着羽扇纶巾的诸葛亮。他往对面一望,只见对方大旗上方写的是“王”字,只见一位白发老者骑在一匹骏马之上。

诸葛亮打量了对方一番,心想:此人就是王朗了。他一定是来阵前劝降,我绝不能让他得逞。主意打定后,就马上派人去对方阵地传话:“大汉丞相要与司徒对话。”

来人传话刚完,只见那白发老者纵马而出。诸葛亮一见,忙在车中拱了拱手,王朗也在马上做了个答礼的动作。接着王朗大声说道:“久闻先生大名,今日有幸相见。先生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这无名之兵?”

诸葛亮一听,马上用洪亮的声音答道:“吾奉皇帝之诏讨伐叛逆之贼,怎么说出师无名呢?”

王朗接着说:“天数有变,政权更迭,天下的权力归于有德之人,这是规律。自汉末以来,黄巾起义,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我太祖皇帝曹孟德统一北方,万民归附,这是天命所归啊!到了世祖曹丕的时候,顺应天意,接受禅让,这也是上合天意、下顺民心的事,先生理应明白。先生本为人杰,才华横溢,理想远大,曾自比于管仲、乐毅等名人,为什么偏偏要干逆天理、背人情的事呢?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么?今我大魏雄兵百万,良将千员,谁能阻挡!愿先生放下干戈,以礼来降,则不失封侯的爵位,于国于己,难道不好吗?”王朗侃侃而谈,自认为说得铿锵有力。

王朗说完,诸葛亮却哈哈大笑起来,接着答道:“我本以为汉朝老臣必有高明的议论,哪想到只是这些陈词滥调呢?现在我有一言,请诸君静听。汉末以来,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不安。黄巾之后,战乱不断,朝堂之上,豺狼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掌权,以致社稷丘墟,生灵涂炭。这不是天祸,而是人乱!”

谈到这儿,诸葛亮停了一停,接着话锋一转说道:“对于你,我早就了解,早年举孝廉,后入朝当官,照理应匡扶汉室、兴刘氏,为什么偏偏要反助叛逆、同谋篡位呢?你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啊!所幸的是天意不绝汉朝,我昭烈皇帝刘备统率四川。今日,我奉少主之命兴兵讨贼。你既是不忠不义之臣,自应潜身缩首、苟延残喘,哪有资格在此妄谈天命呢?”诸葛亮越说越激动,越说越气愤,声音更洪亮,语调更激昂。这时,他大喝道:“我看你这白发老贼,命无多日,很快就要奔赴黄泉,不知你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啊!赶快给我退下,让逆贼与我来决战吧!”

王朗本来就年老,听到这番痛斥,特别是揭了他的老底,心里十分气恼。他气塞胸膛,突然大叫一声,摔死在马下。曹军受挫,不战而败。后有人诗赞曰:“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春秋时候,有一次秦国与晋国联合起来攻打郑国,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国处在危亡之中。

在这严峻的形势下,郑国国君只好派老臣烛之武到秦国去,想通过谈判劝说秦军退兵以便孤立晋国,挽救郑国。

国都被包围,烛之武无法出去,只好等到夜里再想办法。

到了深夜,万籁俱寂,四周漆黑一片,郑文公亲自把烛之武送到城上,让他坐在一个筐里,用绳子系在筐上,悄悄地将筐放到城下。

烛之武趁着黑夜,终于秘密地来到了秦军中,拜见了秦穆公。

烛之武对穆公说:“大王,我虽是郑国人,今天却是冒着危险为秦国的利益而来的。”

穆公听了,冷笑一声说:“哟,你还为我们着想呀?”

烛之武显得极为诚恳地说:“你们两国围攻我们,我们知道郑国就要灭亡了。不过,请您想一想,灭亡了我们,对您秦国会有什么好处呢?郑国在晋国的东边,贵国又在晋国的西边,相距千里,中间隔着晋国。我们灭亡之后,贵国能隔着晋国来管理我们的国土吗?所以这国土恐怕只会落入晋国人的手中。贵国与晋国相邻,实力也相当。晋国再吞并了郑国,国力就超过贵国了啊!替别人出力去兼并土地,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聪明人能这么干吗?大王可要三思啊!”

烛之武说到这里,停了一下。见秦穆公眉头一动,就猜到了他的心思,便接着说:“晋国现今很想称霸啊!他灭亡了我国会满足吗?一旦时机成熟,再向西扩展,难道就不会侵扰贵国吗?”

这时,秦穆公点了点头说:“先生说的还有些道理。”

见穆公已初步接受,烛之武便继续说道:“如果能让郑国继续存在,那对您并无坏处啊!让我们作为贵国东边路上的主人,招待过往的使者和军队,供应他们的一切,不也很好吗?”

秦穆公听了,又点了点头,但没有作声。

烛之武见时机已经成熟,便进一步说道:“况且,您对晋惠公也有过恩惠呀,他也答应要用瑕、焦两座城市来报答您,但结果又如何呢?他早晨刚刚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来防备贵国,哪讲信誉呢?所以,绝不要做那帮助晋国而削弱自己的事情哟!大王英明,想必是能考虑到的。”

烛之武的一番话使秦穆公认真思考了一番,他派人私下里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单方面撤军。这一下,联军瓦解了。晋国一看灭亡郑国没有希望,便也将军队撤退了。没有发一枪一弹,郑国国都的包围就被解除了。


不费一兵一卒,一个烛之武就能把秦军说退了,这是什么样的威力?当然是说话的威力,这再次证实了“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精辟论断。

春秋时期,战争不断,因此经常会有大军逼近、大敌当前时的紧张谈判。那种仅凭三寸不烂之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精彩谈判篇章层出不穷,在历史潮流中大放异彩。

战国时期,楚怀王派大将昭阳领兵攻打魏国,连连获胜。斩杀了魏军的将领,夺取了8座城市,一下子威震各国。

昭阳非常得意,打算乘势而上进攻齐国。齐国自知力量不够,为了避免这次战争,就派陈轸作为特使去会见昭阳,与他谈判。

这谈判自然是艰难的,因为昭阳正在得胜之时,信心十足,雄心勃勃,哪会放弃立功的机会呢?而陈轸却精心准备了一番,决心使谈判成功。

昭阳接见了陈轸。陈轸一见面就向昭阳祝贺,祝贺他伐魏成功,战绩卓著。他极力地赞颂昭阳运筹帷幄、指挥英明,又极力夸张各国对他的反应,说得昭阳心花怒放。

祝贺、赞颂一番以后,陈轸话题一转,很关心地问道:“按楚国的规定,战绩显著的能得到什么官职呢?”

昭阳随口答道:“战功明显的,官位是上柱国,爵位是上执硅。”

陈轸接着又问道:“还有比这更高的官爵吗?”

昭阳说:“那就只有令尹了。”

陈轸若有所思地说:“那令尹就是最高贵了,可是国君不会设置两个令尹的官职呀!”

说到这里,陈轸停了一会儿,接着对昭阳说:“将军不知道听过画蛇添足的故事没有?故事说的是有个楚国人,赏赐门客们一小壶酒。可酒不多,几个人喝就不够,一人喝还能尽兴。于是大家商议,想出了个办法:大家都在地上画蛇,谁先画成了,这壶酒就归他所有。几个人便都画起来。有个人很快就画好了,他见别人还在低头作画,心想我再给蛇添几只脚吧!结果是他的蛇脚还没画完,有人就画好了。那壶酒自然归了别人,而他没有份。其实蛇哪有脚呢,他给蛇添脚完全是多余的呀!”

昭阳听得津津有味,正在这时,陈轸又话锋一转说:“将军伐魏,大获全胜,谁人不知呢!有这样的功劳,做个大官就很不错了,为什么还要去攻打齐国呢?现在齐国已经很害怕您了,您有了这威名也足够了!如果总以为自己会战无不胜,而不知适可而止,那也不好啊!万一战争失败,死在沙场,不就前功尽弃,一切都完了吗?这不就跟那个画蛇添足的人很相似吗?”

昭阳听了后没有说话,他觉得陈轸说得有道理。一番考虑后,他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带领大军回国了。

陈轸的巧妙就在于欲抑先扬,先对昭阳大加赞颂,取得好感,使对方飘飘然,形成良好的谈判气氛,再点明自己的主张,言明利害关系,对方就很容易接受了。

春秋时期的谋臣名士各有各的一套说服术,可以使对方不战而退。有些使者就很会利用“柔软之法”。

有一次,齐桓公以诸侯盟主的身份联合宋、鲁、陈等7国军队进攻蔡国。打败蔡国之后,联军又乘胜向楚国进军。一时间,中原大地旌旗蔽日、刀枪如林,声势非常浩大。

面对强敌压境的形势,楚国君臣赶忙商议对策。楚成王决定派使者去见齐桓公,开展外交谈判。

楚使者来到齐国兵营,对齐桓公说:“君王在北海,我国在南海,相隔千里之遥,真是风马牛不相及啊!不料大王却要到我们这里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桓公让在一旁的相国管仲来回答。管仲心想:楚使者的话软中带硬,看来是善于谈判的人,于是便装着理直气壮的样子指责道:“周朝初年,封我先君姜太公为齐侯。当时召康公授权我们太公,对违背王命的各国诸侯都可以征伐,以辅佐王室。你们楚国自王室东迁之后,经常不遵王命,连向王室进贡包茅都不执行。另外,从前,周昭王南巡之时,竟在你们楚国遇难,难道不该向你们问罪吗?”

楚国使者一听,知道这管仲完全是无理指责。以楚国不进贡包茅这微不足道的小事,和周昭王溺于汉水这与楚国本无干系的事,作为入侵的口实,实在是强词夺理。于是又软硬兼施地反击说:“我国未贡包茅,只是一时疏忽,并非拒绝进贡;至于昭王溺水而亡,那只好请您去汉水之滨责问那滔滔的流水吧!”

楚使者知道对方是蛮不讲理,无法谈判的,便赶紧回国报告楚王,从军事上做好战斗的准备。

楚军迅速集结,准备迎战。齐军见楚军有防备,便不敢轻易推进,双方就处于相持的状态。

在相持数月的情况下,楚王派大臣屈完又赴齐军,再次谈判。屈完见到齐桓公,便赶紧献上一车包茅,请桓公代为献给周王。这实际上表明楚国并非拒绝进贡,从而杜绝齐国入侵的借口。接着屈完请求联军后退30里,以创造和平谈判的气氛,联军同意并实行了。

在谈判时,齐桓公一会儿拉拢,一会儿威胁,而屈完总是从容应对。

齐桓公让各国联军摆开阵势,然后邀请屈完与他同乘一辆车检阅军队。他笑着对屈完说:“这次我来楚国,并非为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延续我们两国的友好关系,并加以发展。”

屈完就顺势而上,他说:“承蒙您的恩惠,愿意发展友好关系,这也是我们国君的愿望啊!”

就在这时,阅兵车上的一位军官摇动了指挥旗,顿时,联军中鼓声震天,士兵们戈上举、剑出鞘,一片杀气腾腾。齐桓公又对屈完说:“我用如此众多的军队去征讨,谁能阻挡呢?用如此军队去攻城,何城不克哩?”说完,故意看了看屈完,满脸是得意的神色。

面对着军事威胁,屈完神情自若,他笑了笑说:“大王若用恩德,谁能不听从呢?若仗着武力征服他人,那么我们楚地的方城山就是御敌的坚城,滔滔的汉水就是阻挡敌人的天堑!您军队再多,也难如愿啊!”

看着楚国使者毫不畏惧的神情,听着那寓刚于柔的言辞,又估计楚军已有良好战备,齐桓公终于取消了原来的计划,与楚国签订了和约,撤退了入侵的联军。


春秋时期,秦穆公派兵攻打晋国,在韩原发生激战,晋军惨败,连晋惠公也被俘虏了。

在这种情况下,晋国只得求和,被俘的晋惠公派人去召吕甥,到秦国去谈判,以释放自己。

在战争失败、君主被俘的劣势下,吕甥出使秦国,任务极为艰巨。他深知自己的言行关系到国君的安危,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必须谨慎行事。

谈判开始了,秦穆公很傲慢地问道:“你们晋国人近来还团结吗?”

“不团结,很不团结啊!”吕甥很反常地回答。

“不团结,为什么呢?”秦穆公既有些惊讶又很想摸清对方的底数,以进一步找到可乘之机。

“嗨,是这么回事。现在的晋国至少分裂成两部分人:多数的百姓因为国君被俘而感到耻辱,因为亲人在战争中死去而感到悲痛,他们呼喊着一定要报仇,要求国家练兵备战;另一方面是一些官员很爱戴自己的国君,而且深知自己的失职,他们不愿练兵备战,而是等待着秦国的命令,他们相信秦国会给予恩惠的,也一定要报答这恩惠。所以现在国人很不团结。”

秦穆公一听,这话中有软有硬,不好对付,便话题一转,又问道:“那你们晋国人怎么看待自己的国君呢?”

聪明的吕甥马上察觉了穆公的意图,于是就回答说:“小人们不懂得事理,只知道忧虑,他们估计我们的国君一定会被您处死的。可君子们不这么看,他们用自己的心推测别人的心,认为您仁慈宽厚,一定会归还我们的国君。”

吕甥说到这儿停了一会儿,接着又说道:“君子们认为,我们已经认错,秦国就会放回君主,因为恩德没有比这更深厚的。果真这样做,秦国可以称霸天下。相反,扣押着人家的君主不放,就会招来怨恨和报复,相信穆公不会这么做!”

吕甥的话看起来很软,但软中有硬。他把秦穆公推到了是当君子还是当小人的境地,逼他选择表态。

秦穆公听后,沉思起来,他衡量了一下利弊得失后便答道:“你说的正是我想到的,我本来就要释放你们的国君啊!”秦国终于放回了晋惠公,并撤出了韩原。


外交谈判往往以实力为后盾。实力强,那自然主动,谈判者心雄胆壮;实力弱,自然要处处谨慎小心。

吕甥机智灵活,对穆公的问题总是在回答中软硬兼施。用百姓之口、用小人的心态来表示硬的一方面;又用官员之口、用君子的态度表示对穆公的期待,表示软的一面。正因为他的软硬兼施、不卑不亢,终于变被动为主动,使谈判获得成功,没有大动干戈便化解了困难。

以说话水平高超而制敌的例子,在外国的历史中也有很多。

公元前218年,位于现在北非突尼斯的迦太基奴隶主阶级的军事统帅汉尼拔,为阻止罗马帝国的步步紧逼,先发制人,出兵罗马。势力强大的罗马根本不把汉尼拔放在眼里,集结数万大军准备一举歼灭之。但汉尼拔却出其不意地远征,率领6000精兵绕过罗马军阵地,翻越阿尔卑斯山,突然出现在山南的波河平原上。汉尼拔指着眼前坚固的罗马城堡,慷慨激昂、义无反顾地对他的士兵发表了即兴演讲——《我们在这场战争中是主动者》。在这番演讲的鼓舞下,迦太基士兵一鼓作气,一战破城。罗马执政官弗拉米尼闻讯率大军赶来援救,又遭士气大盛的迦太基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弗拉米尼也阵亡,罗马全国震动,处于覆灭边缘。从此,15年之内不敢与迦太基军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依靠“闪电战”,在占据了前苏联大片领土后,为彻底打败前苏联,于1941年10月下旬集中11个师的优势兵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前苏联首都莫斯科,扬言10日内攻克。临危不惧的莫斯科军民奋勇抵抗,在11月7日这天照例在红场隆重举行“十月革命”庆祝活动。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以大无畏的雄伟气魄,在红场检阅红军队伍,并发表了气壮山河、振奋人心的演说,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斗志,坚定了誓死保卫首都的决心。结果,历时月余,希特勒先后撤换了30多名高级指挥官,甚至自任总司令,不仅未能突破莫斯科防线,而且在损失50多万人后,反而后退300千米,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此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