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联海军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列宁格勒远郊

列宁格勒位于芬兰湾东岸涅瓦河入海处,是当时仅次于莫斯科的苏联第二大城市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是重要的海港城市,是铁路交通和运河的枢纽,同时也是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著名的喀琅施塔得要塞位于城西24公里的科特林岛上,城东约32公里处为拉多加湖。

苏芬冬季战争结束后,芬兰被迫接受苏联提出的条件,割让领土,芬兰国内反苏情绪日盛,收复失地的想法使芬兰和纳粹德国越走越近。1941年6月3日至6日,德芬两国军事领导人在赫尔辛基举行了一系列会谈,6月7日,芬兰允许德国军队进入芬兰,同时6月10日芬军开始秘密动员。6月14日,德国军舰进入芬兰领海,次日,位于北极地区的拉普兰地区的芬兰驻军纳入德军的指挥之下。6月20日,芬兰开始将边境地区的居民撤走,21日,德芬两国军舰也开始在芬兰领海内进行布雷作业。德国入侵苏联后,芬兰根据战前与德国达成的协定,组织部队杀入苏联境内。6月25日,芬兰正式宣布与苏联进入战争状态(芬兰将这一阶段的战争称为“续战”)。

芬兰军队最重要的目的是夺回卡累利阿地区,卡累利阿地区也是列宁格勒远郊地区的防御重点,苏芬双方对这个地区的军事行动都高度重视。苏军负责防御卡累利阿地区的是第7集团军(下辖步兵第54、71、168、237师与索尔塔瓦拉第26筑垒地域),芬兰方面则投入卡累利阿集团军(苏军认为该集团军下辖15个师,内有1个德国师,兵力为苏军3倍;芬军则称只辖5个师和3个旅)。

面对芬军的进攻,苏军节节抗击。在拉多加湖区舰队的支援下,7月10-30日,苏军在奥格涅茨、彼得罗扎沃茨克、斯维尔河等方向与芬军进行激烈交战,最终将战线稳定在图洛克萨河—奥格涅茨西北25公里、绍托泽罗—谢姆湖西南15公里、波罗索泽罗—苏奥耶尔维东北70公里一线。

争夺战正酣之际,7月24和27日,为了阻止芬兰军队右翼向维德利察推进,苏军决定派遣独立海军步兵第4旅的4个营在拉多加湖区舰队(炮舰2艘、装甲艇2艘、护卫艇2艘、其他快艇数艘)、空军1个大队(飞机16架,其中歼击机6架,轰炸机6架,水上巡逻机5架)的掩护下,在伦库卢萨里岛和马京萨里岛实施战术登陆。此时列宁格勒附近局势复杂,形势变化很快,苏军并不知道此时德军已经在岛上部署了岸炮连,苏军马虎的空中侦察也没有发现这个情况,苏军指挥部队地面侦查组的侦查结果作了乐观的估计,仓促地决定实施登陆,乐观的苏军草草拟定了登陆计划,连火力支援的问题都没有考虑就下令部队行动。结果可想而知,登陆失败,黯然收场。当然,这次登陆并不是一无所获,登陆部队吸引了部分敌军兵力,减轻了苏军正处于防御最危急时刻的南方集群所受的压力。

保卫塔林

北线的战局暂时陷入胶着局面,战场逐渐平静,但此时南线的形势却恶化起来——塔林危急!塔林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南岸,是爱沙尼亚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波罗的海舰队唯一的不冻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0年7月苏联并吞爱沙尼亚后,即将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由喀琅施塔得迁至该城。前一段战斗中,波罗的海舰队丢掉了利耶帕亚基地,放弃了里加,舰队主力基本都转移到这里(此时大约有100余艘各型舰艇驻泊塔林),如果塔林失守,波罗的海舰队只能退守喀琅施塔得,舰队就会被困死在那里,庞大的舰队将毫无用武之地,因此必须守住塔林。

塔林城市面积2000平方公里,防御正面宽120公里,防御纵深25~30公里,苏联海军的防御任务十分繁重。

1941年8月5日,德军第18集团军前出至塔林远郊区,7日已到达塔林以东芬兰湾沿岸,将苏军第8集团军分割为两部分(步兵第10军撤往塔林,下辖摩托化步兵第22师,步兵第10、18师;步兵第11军撤往纳尔瓦),并切断了塔林至列宁格勒的铁路和公路。舰队主要基地的陆上交通已被切断,而沿岸航道则处于德军火炮控制之下,塔林保卫战就此打响。

塔林守军的实力不弱,德军接近时,守军已经达到2.7万人(其中舰队军人1.6万),拥有各种火炮(舰炮、岸炮、高炮)280门,其中岸炮97门(具体为4门305毫米,9门180毫米,12门152毫米,35门130毫米,17门102毫米和20门100毫米),还有2辆装甲列车,海军航空兵飞机85架,港口中还有100余艘各型舰艇(根据计划,部分舰艇将负责给岸上部队提供直接的火力支援,这些舰艇包括巡洋舰1艘、驱逐领舰2艘、驱逐舰9艘、炮舰3艘)。

为了保卫塔林,7月22日-8月15日,舰队工程处组织构筑了50公里长的主要防御工事,并在所有桥梁上敷设地雷,然而由于时间仓促,并没有建成纵深梯次工事配系,纵深明显不够。根据当时德军装备的火炮射程德军77毫米野战炮射程约13公里,105毫米榴弹炮射程14~15公里,150毫米榴弹炮射程在20公里以上。来看,当德军在距离城市9~12公里的主要防御区后,整个防御地域纵深都暴露在对方火炮火力之下。当然,要增大防御纵深,需要增加防御正面宽度,但当时的情况是苏军缺乏人力物力且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作业。

8月20日,德军5个步兵师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开始发动进攻,波罗的海舰队组织海军炮火对德军发起猛烈反击,战局马上进入白热化。25日,德军突破防线东段,直接威胁港口。鉴于形势恶化,司令部立即指示步兵第10军从当日起,在市内修筑街垒工事,以保障军队向上船点集结,舰队则做好撤退准备。26日,苏军决定迅速将相关舰艇转移到喀琅施塔得,这样既有利于保卫列宁格勒也可以保存舰队主力。

8月27日,塔林港内各型舰艇182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15艘、潜艇6艘、扫雷舰9艘、扫雷艇35艘、鱼雷艇4艘、猎潜艇10艘、护卫艇8艘、警戒船12艘、商船82艘)向喀琅施塔得突围。为了尽可能把部队撤走并保证突围成功,舰队将运输陆军部队的舰船编成4个护航运输队,而舰队的战斗基干兵力则分成3个机动队:主力队、掩护队和后卫队。主力队任务是保卫第1、2护航运输队通过最危险的地段——尤敏达尼纳角至戈格兰岛,掩护队任务是保证第2、3护航运输队在克里岛与瓦因德洛岛之间航行的安全;后卫队任务是从后方保卫第3、4护航运输队。潜艇M-98号与M-102号被派到赫尔辛基南面阵地隐蔽,一旦发现敌舰,立即发起进攻,不惜代价拖住敌人。此外,航空兵负责在戈格兰岛以东掩护舰队撤退。为了迷惑德军,27日午后,步兵第10军全线发起反击,在反击的掩护下,16时部队开始上船。

8月28日14时,第1护航运输队起航;50分钟后,第2护航运输队离开港口;接下去是另外2个护航运输队。16时左右,战斗舰艇部队离开停泊场。22时前,战斗舰艇与护航运输队在海上完成编队,以巡洋舰“基洛夫”号为首的主力舰艇队为先锋,所有舰船排成1个15海里长的纵列向列宁格勒方向驶去。

库兹涅佐夫在其回忆录中写道:

……从驶出塔林湾的那一刻起一直到夜暗降临为止,舰艇和运输船不断遭到来自空中的袭击,后来又发现了漂雷。18时刚过,运输船“埃拉”号触雷沉没,这是我们损失的第一艘舰船。25分钟过后,“瓦尔德马斯”号破冰船被几枚炸弹命中而沉没。与此同时,“维罗尼亚”号运输船也遭到敌机袭击。很快,暮色茫茫,留在身后的塔林成了一片火海,尾后的几艘舰艇的侧影在火光映衬下清晰可见。不久,巨大的火焰和黑色的烟柱此起彼伏,从水中冲上天空,又有几艘舰船被敌机炸沉。当夜暗笼罩在海面时,法西斯飞机的凶恶嗥叫声停止了,然而,舰艇上人们也未能因此而松一口气。现在,来自水中的危险更严重了:在夜暗中,很难在无数碎片和被毁的舢板中分辨出漂在水面的锚雷。8月28日夜间是航渡中的第一个夜晚,对舰队来说也是最艰难的一个夜晚。

有时,舰艇就在2枚水雷的缝隙中穿过,水兵们用手将可怕的水雷雷体从舰舷上推开。扫雷舰由于水雷的频繁爆炸,不得不经常修复扫雷具,而这耽搁了跟进的各战斗舰艇队的航行。不久,危险又增加了一种,这就是来自尤敏达尼纳角的炮火与来自芬兰礁区的鱼雷艇袭击。鱼雷艇攻击了巡洋舰“基洛夫”号等军舰。巡洋舰上的炮火压制了敌方岸炮,其他战斗舰艇也用炮火击退了敌艇攻击。但是,要继续在夜暗中航行已不可能了。此时,从舰船上已看不清水面的漂雷(包括被前面航行的扫雷舰切断雷索的小水雷),舰船不时地被水雷炸毁。由于缺乏夜间航渡必须的扫雷网,这给航渡造成非常不良影响。此外,还遇到了战前训练没有充分估计到的现象,即当舰艇减速航行时,破雷卫自卫具已不再是自卫具,而变成了“捕雷具”,把水雷都拖到了船舷附近。尽管舰队司令非常想利用没有空袭危险的夜间航行,但此时也不得不命令所有舰船在拂晓到来之前抛锚停泊。

拂晓后,舰船继续向东航行,在最后一段航渡中,敌机攻击不断,舰队则击退了多次空袭。8月29日白天,主力舰艇队到达目的地,然而这一天对于运输船和辅助船只来说却是最艰难的一天,他们既没有强有力的防空炮火,又没有战斗舰艇那样高的航速,而且还没有我方歼击机的掩护。一些船只一天内遭到敌机百余架次的空袭。几天后,船只陆续到达喀琅施塔得,无数英勇的战士牺牲了……

整个撤退,苏军共运输人员2.3万人,亡0.4万多,舰船损失53艘(驱逐舰5艘、潜艇2艘、护卫舰2艘、扫雷舰3艘、炮舰1艘、扫雷艇4艘、鱼雷艇1艘、护卫艇1艘、商船34艘,另6艘被创船只次日被俘获),其中被德国空军炸沉18艘。

7型驱逐舰上的深弹发射架

应该说,这是战争期间苏联海军最快的一次紧急撤退,尽管面对航道水雷(德军在芬兰湾尤敏达尼纳角与卡莉博达格伦德灯塔之间布设水雷3000余枚,并在尤敏达尼纳角设置了150毫米岸炮连)及德军空军(苏军由于失去了在爱沙尼亚的机场,不能掩护舰艇)的威胁,并且付出较大代价,但毕竟保全了2/3的舰船(战斗舰艇112艘、运输船与辅助船21艘),表现出来的能力与胆略令人钦佩。不过,由于海军用于布雷的舰艇过去都使用这个重要港口,它的失去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意味着丢失了波罗的海。按照苏军的说法,塔林的失守,使芬兰湾南北两岸全部落入德军之手,舰队基地被迫一再东移,最终在11月21日解散波罗的海沿岸海军基地。这场“雷维尔港外的水雷战”(引用德军叫法)可以说是德国海军在本年的最大胜利。

德军方面的记录是:

俄军参加撤离的有巡洋舰1艘、驱逐舰18艘、潜艇6艘、扫雷舰28艘、鱼雷艇6艘、油轮1艘、轮船25艘、小船83艘。各编队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编队:运输船6艘、破冰船1艘、修理船1艘、训练船1艘、潜艇3艘,掩护兵力驱逐舰1艘、警备舰3艘、扫雷舰5艘、猎潜艇2艘、护卫艇5艘、拖船1艘;

第二编队:运输船6艘、改装布网舰2艘、测量船1艘、纵帆船1艘,掩护兵力炮艇1艘、警备舰1艘、扫雷舰4艘、扫雷艇9艘、猎潜艇2艘;

第三编队:运输船8艘、油船1艘,掩护兵力炮舰1艘、警备舰2艘、扫雷舰4艘、扫雷艇4艘、猎潜艇2艘;

第四编队:小船9艘,掩护兵力警备舰1艘、炮艇1艘、扫雷艇9艘、扫雷舰2艘;

编队主力:巡洋舰1艘、驱逐领舰1艘、驱逐舰3艘、潜艇5艘、扫雷舰5艘、鱼雷艇5艘、猎潜艇6艘、供应船1艘、破冰船1艘;

殿后编队:驱逐领舰1艘、驱逐舰2艘、潜艇4艘、扫雷舰5艘、猎潜艇4艘、鱼雷艇4艘、警备舰1艘;

侧翼掩护编队:驱逐舰3艘、警备舰3艘、鱼雷艇2艘、猎潜艇5艘、布雷舰1艘。

当这些编队陆续离开港口后,俄军将港内剩余的3艘轮船凿沉在入海口并布设水雷,同时将1艘扫雷舰、1艘轮船和3艘拖船作为堵塞船自沉。

当俄军大编队28日下午通过由我军飞机布设的雷区时,破冰船1艘、运输船3艘触雷沉没,运输船1艘触雷重创随后沉没。当晚以及次日白天通过尤敏达尼纳雷区时,俄军触雷沉没了驱逐舰4艘、警备舰3艘、扫雷舰3艘、潜艇3艘、炮舰3艘、改装布网舰2艘、鱼雷艇1艘、猎潜艇1艘、运输船12艘(2艘千吨以下)、油船2艘;同时重创的有驱逐领舰1艘、驱逐舰2艘、扫雷舰1艘以及一些大小船只。29日在苏尔萨里岛附近,我军飞机再次出动,炸沉俄军运输船2艘、教练船1艘,重创运输船2艘、修理船1艘;只有运输船 “卡赞斯坦”号在23时00分将它载运的5000名士兵运抵港口。苏尔萨里岛随即成了一个中转站,在以后的几天,陆续有俄军扫雷舰12艘、警备舰1艘、鱼雷艇6艘、猎潜艇8艘、拖船2艘、摩托艇4艘以及一些商船和部队12160人经此到达喀琅施塔得。另外,在殿后编队中俄军损失1艘潜艇。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场保卫战中,表现最杰出的是海军炮兵部队。在塔林保卫战中,舰队舰艇与岸炮共发射炮弹13000发,及时有效地支援了陆军作战。保卫战中,海军炮兵任务是:消灭敌集结的有生力量;对指定区域实施拦阻射击和面积射击。由于退入城市的步兵第10军炮兵武器有限,因此,海军炮兵,主要是舰艇炮火在支援步兵抵制德军进攻中起了关键作用。在作战中,舰队实行了舰艇火力阵位卡制度,这种制度后来在舰队对陆军实施炮火支援时得到广泛使用。火力阵位卡包括:该阵位最主要射击扇面诸元、通讯联络图、暗语信号表、呼唤炮火与停止射击的程序等。而在防空方面,保卫战中舰队航空兵与高射炮兵共击落敌机25架。

▲塔林突围苏军第1编队布置图

▲塔林突围苏军第2编队布置图

▲塔林突围苏军第3编队布置图

舰炮发射

被炸沉的苏军“卡尔·马克思”号驱逐舰

保卫战期间,第8集团军的濒海侧翼得到了卢加设防分区岸炮与分区炮舰和装甲艇各2艘的火力支援,为迟滞德军第41摩托化军进攻贡献不小。在8月上旬,集团军部队还得到了“十月革命”号战列舰、“基洛夫”号巡洋舰、炮舰“红旗”号与“伏尔加”号的支援,大大保障了集团军右翼和金吉谢普防御分区的稳定性。

此次撤退行动,舰队主要战斗舰艇60艘损失16艘,而运输船艇更是损失达到34艘。苏军战后认为,如果能够避免下述问题,舰船的损失可以大大减少:

1. 对德军在克里岛和瓦因德洛岛之间雷区范围没有采取足够措施——扫雷舰数量严重不足。

2. 对在航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敌军水面舰艇和潜艇威胁看得过重:事实上,德军当时在芬兰湾并没有水面舰艇,在芬兰的各基地中也仅有少量小型战斗舰艇和鱼雷艇。航渡过程中,芬兰的岸防装甲舰并未出现,而德军在图尔库和赫尔辛基的2个鱼雷艇支队只是采取了小群和零散攻击,轻易就被驱逐舰击退了。

3. 航道选择错误:实际上最佳航道是南路靠岸航道,然而由于担心距离敌占领海岸太近以及易遭敌岸炮炮击,选择了敌军水雷障碍最宽和最密处的中央通道。然而战后查明当时德军的岸炮火力并不能对舰队构成严重危险。

4. 对德军航空兵危险重视不足。尽管舰队首长向西北方向军事委员会提出要求,但由于陆上战场形势等影响,航渡过程中在塔林到戈格兰岛之间没有歼击机掩护,戈格兰岛以东地段虽有歼击机掩护,但数量不足。

反击与支援

虽然在最初的作战中波罗的海舰队一再失利,但也不是只会被动挨打,轰炸柏林就是他们对德军进攻最好的反击!

7月底,德军对莫斯科实施了第一次空袭,作为回应苏军决定空袭柏林。苏军首先选定了ДБ-3轰炸机作为空袭平台。随即进行了多种方案讨论,最终专家们确认,如果飞机装足燃油,从厄塞尔岛(萨列马岛)起飞且每架飞机载弹不超过750公斤的话,那么飞到柏林(全程近900公里)返航后还能剩余小部分油料。8月1日,计划被批准。由于厄塞尔岛(萨列马岛)上的燃油和航空炸弹储备不足,苏军只能出动小驳船从喀琅施塔得、塔林通过布雷的芬兰湾将燃油和炸弹运到岛上。

经过几天紧张的准备,首次空袭于8月7日21时开始。编队共有13架ДБ-3轰炸机,从厄塞尔岛上的机场起飞,12架携带2枚100公斤燃烧弹与6枚100公斤高爆弹,1架携带1枚1000公斤炸弹。这些空袭尽管给德方造成的损失不大,但是政治意义十分重大。1941年8月7日-9月5日,苏军共组织空袭柏林10次,先后出动飞机86架,有33架到达柏林上空,投弹311枚。首次空袭的指挥员空军上校E.H.与其他4名飞行员荣获“苏联英雄”称号,普列奥布拉斯基本人在战后担任了海军航空兵司令。

之后,1941年9月德芬军发动“北风行动”,目的就是占领这些岛屿,釜底抽薪,防止苏军继续空袭柏林。

除了空袭柏林,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还积极支援陆上作战。早在7月上旬,由于德军迅速向里加、普斯科夫和塔林推进,其运输船队沿着海岸,经伊尔别海峡驶到里加等地。舰队的水鱼雷航空兵成为了突击敌运输船队的最理想兵器,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航空兵大部分兵力都用来打击向列宁格勒推进的坦克纵队(例如7月10-15日,突击德军在奥斯特洛夫地区和波尔霍夫、沃洛索沃的坦克部队,分别出动125和558架次)、掩护在爱沙尼亚作战的第8集团军、以及支援在舰队主基地塔林作战的部队。

就在波罗的海舰队主力从塔林撤退的同时,北线的局势也进一步恶化。8月27日,芬军再次发动进攻,苏军第7集团军虽尽了最大努力抵抗,但维堡还是在8月底失守,芬兰军队总司令曼纳海姆元帅兴奋地写道:

芬兰的蓝白十字旗在古老的维堡城堡上重又高高飘扬,这证明了战士们的英雄业绩,也象征着我国人民的凝聚力和随时准备牺牲的精神。

9月底,第7集团军退至斯维里河(芬军记载,芬军于9月7日抵达老边界),随后,该战线趋于平静,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1944年夏天。在这期间,拉多加湖区舰队竭尽所能支援陆军,区舰队主要舰艇-炮舰“奥廖克马”号、“谢列姆扎”号、“比拉河”号、“布列亚”号、“舍克斯纳河”号、“谢斯特罗列次克”号与护卫舰“风雪”号以及“伊若列茨”号对第7集团军左翼和第23集团军右翼提供了强有力的火力支援。8月末,为了支援第23集团军部队,波罗的海舰队出动驱逐舰“大力”号与“坚韧”号,和维堡防御分区岸炮紧密配合,以阻止敌军在维堡地域上陆,使其不能从列诺加向利汉尼叶米半岛调遣部队。26-27日,驱逐舰向半岛发射130毫米炮弹1037发。由于准备工作匆忙且未与被支援部队之间互通情报,射击效果极差。

在陆上作战的同时,8月份,芬兰也在拉多加湖上建立了自己的小舰队,共有2艘拖轮、4艘驳船和150艘摩托艇,判断它的对手拥有1艘驱逐舰、20艘巡逻艇和近百艘小艇船。双方今后要在这块水域上交手近3年。

除了火力支援外,8月15-27日,区舰队舰艇将第23集团军步兵第19军部队从拉多加湖西北岸地区撤到施吕瑟尔堡和敖西诺维茨,这次行动共撤出部队21996人(装备坦克9辆、火炮260门、机枪178挺、汽车536辆、马匹4647匹)和居民1.8万人。9月1-2日,区舰队又将第23集团军步兵第50军部队从科伊维斯托岛撤至喀琅施塔得,撤出官兵近2.7万人(装备有火炮188门、汽车950辆、马匹2000匹)。

舰队从塔林撤出后,苏联海军和波罗的海舰队开始检讨撤退中出现的问题,以为列宁格勒保卫战做准备。苏联海军认识到,塔林突围中海军舰艇最大的敌人是水雷,因为扫雷舰艇不足,给舰队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在即将到来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中,舰队将被水雷困在狭小的海域内,动弹不得。有鉴于此,海军军事委员会在8月中旬召开的会议中决定:“抽调一切适用船只在列宁格勒附近海域进行扫雷,或者至少抽调15~20艘远洋拖船或内河拖船,甚至于轮船也行。”

蒙群岛与汉科基地

塔林失守后,芬兰湾南北两岸全部落入德军之手。不过在敌方战线的大后方还存在着蒙群岛与汉科两个基地,而基地的守卫者们仍然坚守着这条前沿防线。

蒙群岛,位于芬兰湾入口,群岛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由4个大岛和周围500个小岛组成,南隔伊尔别海峡与拉脱维亚陆地相望,东以穆胡海峡与爱沙尼亚分开,群岛海岸线长达820公里。战争爆发次日,时任苏军总参谋长的朱可夫便作出指示:

萨列马岛陆上防御由波罗的海沿岸军区负责,希乌马岛陆上防御由列宁格勒军区负责,陆军指挥员指挥群岛陆上防御,波罗的海舰队首长指挥海岸防御,给岸防部队下达任务。

直到德军占领利耶帕亚和里加,群岛防御才统一由要塞司令海军岸勤少将叶利谢耶夫指挥。6月29日,海军总司令部向舰队军事委员会下达命令:

无论大陆战场局势如何,都要防守住萨列马岛和希乌马岛。

7-8月,苏军在群岛构筑了260个永久火力点和土木火力点,埋设了地雷2.3万多枚,修建了抗登陆障碍140余公里。据统计,苏军在此处负责防御的部队有23663人(陆军主要为独立步兵第3旅),部队装备有鱼雷艇6艘、扫雷舰17艘等,此外部署在这里的还有陆军火炮与海军岸炮部队(合计213门火炮,陆军火炮有4门152毫米、10门122毫米、4门105毫米、6门75毫米、10门76毫米反坦克炮等,另外还有迫击炮60门、机枪795挺,飞机12架)。

岸炮部队有16个连59门火炮,具体分布在:

萨列马岛(厄塞尔岛):8门180毫米、14门130毫米(含阿布鲁卡岛上的3门)和4门100毫米岸炮;

希乌马岛(达戈岛):4门180毫米、3门152毫米、12门130毫米和4门100毫米岸炮;

穆胡岛(蒙岛):3门100毫米岸炮;

沃尔姆西岛(沃尔姆斯岛):4门180毫米和3门130毫米岸炮。

9月,德军制定了“北风”(Nordwind)计划,意在夺占群岛。据苏军情报,为了这次行动,德军计划出动5万人(陆军主要是第61、217步兵师,按照苏军的记载,第61步兵师在塔林伤亡75%,不得不改作预备队,不再调往列宁格勒方向),巡洋舰3艘、驱逐舰6艘、各种船只350艘。德军的记录则是海军出动巡洋舰3艘、浮动炮台6座、炮舰6艘、登陆驳船34艘、其他艇船20余艘,芬兰出动岸防战列舰2艘、破冰船2艘)。

7日,德军首先占领了只有2个连兵力守卫的沃尔姆西岛。9-10日,德军对穆胡岛(蒙岛)发射炮弹15000发,投掷炸弹3000枚,岛上防御工事遭到严重损坏。13-17日,经过数天交战,守岛苏军1个步兵营和2个不满员工程建筑连大部损失,剩余人员经奥里萨雷大堤撤退到萨烈马岛。与此同时,14日德军第61步兵师在2艘巡洋舰(“埃姆登”号与“莱比锡”号)、2艘岸防战列舰(芬兰)、4艘巡逻艇(VMV1、14、15、16)、5艘武装拖网渔船、8艘小型船只的掩护下,向萨烈马岛(厄塞尔岛)展开进攻,苏军的岸炮火力给德军以极大的杀伤,同时,27日鱼雷艇部队还击伤德军1艘驱逐舰。

该岛对德军意义重大,因为苏军轰炸柏林的飞机就是从该岛机场起飞德军最高统帅部1941年8月12日补充指令强调:“一旦情况许可,就应使用陆、海、空军兵力联合消灭希乌马岛和萨列马岛上的敌军空军基地。这里,特别重要的是消灭敌机场,因为袭击柏林的飞机就是从这些机场起飞的。”的,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德军下令必须尽快夺取该岛。13日20时30分芬军岸防战列舰“伊尔玛林嫩”号(排水量3900吨,主炮4门254毫米炮,1934年4月17日服役)触雷2枚沉没,全舰403人仅132人生还,这是芬兰海军在战争中最大的损失,不过苏军材料认为该舰于18日在汉科附近艾罗岛触雷沉没。苏军战后反思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防区指挥官应该很清楚德军在登上莫昂岛后一定会进犯埃泽利岛,因此,本应在9月14日夜间德军立足未稳之时将兵力调往莫昂岛,将敌方第一梯队赶下海去。可惜,在这紧要关头却没有可迅速调动的兵力。等到次日试图加强该岛守卫力量时,已经错过时机。

蒙海峡群岛防御战示意图

9月23日,萨列马岛的苏军撤往瑟尔韦半岛地峡。在此期间,9月26日,苏军4艘鱼雷艇勇敢地对德军巡洋舰“莱比锡”号发动了攻击。战至9月底,瑟尔韦半岛(指萨烈马岛南端)苏军仅余1500人,舰队决定放弃该半岛并使用鱼雷艇和汽艇将守岛部队运送到希乌马岛。然而由于暴风天气和德军阻扰,计划失败,派出的艇船未能靠近半岛。10月4日,舰队收到了该岛发出的最后一封明码电报,当日下午16时10分,联系中断。10月12-21日,德军进行了“齐格弗里德”(Siegfried)行动,第61步兵师在巡洋舰“科隆”号和4艘鱼雷艇以及7艘扫雷舰得掩护下,占领了希乌马岛(达戈岛);德军宣称俘虏1.5万人,己方损失3000人,苏军材料称最终还是从岛上撤出了570人。

对于这次群岛保卫战德军的损失,双方记录差异很大,苏军宣称歼敌2.6万余人,击沉敌舰船27艘(运输船8艘、登陆舰艇12艘、巡逻艇2艘、鱼雷艇1艘、驱逐舰3艘、辅助船1艘)、击落飞机41架,认为蒙群岛保卫战最大的意义在于迟滞了德军进攻速度。而德军仅承认损失0.3万人,舰船方面损失芬兰岸防战列舰1艘,此外的损失是仅M-1707号扫雷艇和一些小艇。苏军潜艇Щ-323在10月13日曾对“科隆”号巡洋舰发起攻击,但没有奏效。

德军占领蒙群岛后,德军在芬兰湾唯一的障碍就是汉科半岛。汉科海军基地是波罗的海舰队重要基地之一,面积115平方公里,防御正面宽3公里,防御纵深20公里,担任着掩护雷炮阵地北翼的任务,此外这个基地的存在还牵制了芬军大量兵力,使其在列宁格勒北部要冲的行动受到限制。据统计,该基地拥有兵力2.53万人,基地拥有猎潜艇7艘、小艇船16艘、火炮99门[其中岸炮51门(3门305毫米、4门180毫米、9门130毫米、6门100毫米、4门85毫米和24门45毫米),高炮连12个48门(76毫米)]以及飞机11架。

蒙群岛苏军火力配置示意图

早在战争爆发当天,德军就开始空袭该地。6月26日,芬军步兵第17师就对汉科基地发动了进攻。由于芬军投入兵力不大,苏军在最初10天打退了芬军进攻。7月16日-8月19日,苏军还主动出击,占领了周围隆格霍尔姆岛、弗兰霍尔姆岛、格里斯卢姆岛等19个邻近岛屿,增大了侧翼防御的纵深。期间,芬军的2艘岸防舰用254毫米主炮在7月2日和4日炮击了基地设施。

在塔林失守后,芬军加强了对该地的进攻。而此时的苏军守军不得不在极其复杂和困难的条件下作战,这块孤悬于敌后的弹丸之地既得不到支援物资供应也遭断绝。经过160天的战斗,苏军决定放弃该基地。12月2日该基地被放弃。为了将基地剩余部队撤出,波罗的海舰队决定出动舰船100艘(驱逐舰8艘、护卫舰5艘、扫雷舰33艘、炮舰2艘、鱼雷艇7艘、护卫艇33艘、运输船与辅助船12艘)执行这次行动。

12月2日开始,第一批苏军登船出发,编队拥有扫雷舰9艘、猎潜艇7艘、鱼雷艇4艘、运输船14艘,同时得到炮舰1艘、拖船4艘加强。撤退过程中,2艘炮艇触雷受伤。12月3日凌晨,3艘扫雷舰的扫雷具因为触发水雷而无法使用,导致运输船“约瑟夫·斯大林”号(7500吨)在通过水雷障碍时,触雷4枚,最后1枚导致船上载运军火爆炸,船只沉没,船上大约4000人遇难。最终该编队还是将6000人运到苏尔萨里岛,随后这批部队被运送至喀琅施塔得。德军战报对这次行动的记载是:

12月1日晚,俄军开始撤退。第一梯队有运输船1艘、扫雷舰2艘、炮舰1艘、扫雷艇1艘、猎潜艇2艘。在此期间,俄军3艘警备船和4艘护卫艇与2艘芬兰炮艇发生过交战,没有战果。

随后进行的撤退行动与第一次行动类似。根据苏方统计,撤退行动共运出部队2.3万人(随部队撤出的装备与物资有坦克26辆、火炮128门、机枪851挺、步枪15754支、粮食1735吨、弹药1000吨)。在撤往220海里外的喀琅施塔得过程中,苏军损失驱逐舰1艘、护卫舰1艘、扫雷舰2艘、运输船1艘、水文船1艘,死亡4987人(不包含被击沉击伤的舰艇上的人员损失)。

通过汉科基地保卫战,波罗的海舰队获得了在孤立岩岛群区域组织防御战的经验,同时也给苏联海军提了个醒,在这种地形狭窄的浅海区执行人员运输任务必须有专门的登陆运输舰。

在这一阶段的战斗中,由于陆上战斗的失败,各基地相继失守,波罗的海舰队一路败退。虽然条件不利,但是舰队仍然出动了舰艇部队投入海上作战,但战果寥寥。

7月12日到9月2日,舰队出动了驱逐舰、鱼雷艇、航空兵等攻击敌方在里加湾的护航运输队。根据苏军战报,击沉对方运输船12艘、驱逐舰1艘、扫雷舰2艘。但对比德方资料,这些所谓的损失的舰船只是被近失弹或流弹所轻伤,并没有1艘单独航行的运输船被击沉,仅有1艘陆军运输小艇被击沉,但有10艘扫雷舰艇触雷沉没。为了这微不足道的战果,苏军付出了巨大代价,损失2艘驱逐舰。

苏方对此最津津乐道的就是7月13日海军大尉古曼年科带领4艘鱼雷艇(TK-73、93、133、183号)在航空兵配合下袭击了德军一支从利耶帕亚到里加的护航运输队。德军共有船艇48艘,整体航速较慢,在遭到苏军攻击后显得手足无措。苏军宣布鱼雷艇击沉2艘运输船和1艘登陆艇,德军承认损失1艘登陆艇,损伤船艇多艘。

德军的S艇、M艇与R艇

二战期间,德国海军建立了一支数目庞大种类繁多的轻型舰艇部队,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三种,即S艇、M艇与R艇。

S艇即鱼雷艇。德国海军在战争中装备了多种型号的鱼雷艇,这些鱼雷艇给盟国舰船造成了不小麻烦,成为与U艇部队齐名的德国海军单位。S艇也被英国人称为E艇[E即Enemy(敌人)的缩写]。关于德军S艇的介绍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除了鱼雷艇外,德国海军还装备了数目庞大的多用途轻型舰艇,其主力即M艇和R艇。

M艇(M-Boats,德语Minensuchboot)即扫雷艇。20世纪30年代中期,德国海军决定建造一型新的扫雷艇来取代舰队中老旧的一战时期的扫雷艇。1935年,新一代的扫雷艇投入使用,即35型扫雷艇。

35型扫雷艇的性能优异,远远超出了德国海军的期望。这种艇易操作,适航性好,火力强,防护合理,除了执行扫雷任务外,还能担负多种战斗勤务,被英国人称为“海峡驱逐舰”。虽然35型艇性能优异,但是由于造价昂贵、建造复杂、工期长等因素,该型艇建造数量并不多,只建造了69艘。战争中,35型扫雷艇损失34艘,幸存艇被盟国接受,其中美国接收17艘,苏联13艘,英国5艘。苏联的35型艇在黑海舰队中使用到了20世纪60年代。1956-1957年美国将5艘35型艇移交西德海军。

由于35型艇建造昂贵,德国海军决定开发一种价格便宜,建造容易的扫雷艇,即40型艇。40型艇参考了一战时期德国海军装备的16型扫雷艇。40型艇的性能比35型下降了大约10%,但是建造工期缩短了一半。与35型艇一样,40型艇除了执行扫雷任务外也承担了大量的战斗勤务。由于德国海军燃油不足,该型艇改用燃煤锅炉。

40型艇共建造了131艘,战争中损失63艘,幸存艇被盟国接受,其中美国接收25艘,苏联30艘,英国13艘。苏联使用的40型艇大部分在波罗的海舰队服役,于20世纪60年代退役。盟国接收的40型艇有一部分被转交他国,美国曾把5艘艇于1957年移交西德海军,罗马尼亚装备的4艘40型艇更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退役。

43型艇是40型艇的放大型。为了加快建造速度,43型艇使用了分段建造法。该型艇同样使用燃煤锅炉。43型艇除了执行扫雷任务外,还加装了反潜设备用于反潜任务,某些艇还加装了两具鱼雷发射管用于鱼雷训练。虽然自1942年起共有160艘43型艇开工建造,但仅有17艘完工。战争中,仅有1艘43型艇损失,幸存的16艘43型艇被盟国接收。部分43型艇被使用到了20世纪60年代。

R艇(R-boats,德语Räumboote)即轻型扫雷艇。1933年德国为解决在港口、海岸、江河地区的扫雷问题,开发了这种轻型扫雷艇。从1933年到战争结束,德国共生产了300余艘R艇。

R艇的推进系统很有特色,使用的是外摆线直翼式推进器,因此该型艇操控性能很好。

在战争中,R艇除了执行扫雷任务外,还执行各种海上勤务,比如为U艇出航护航,为运输船队护航或者执行救援任务等。

由于R艇火力较弱,防护差,所以战争中R艇损失很多,战争结束时,仅剩下约140艘R艇。幸存下来的R艇由盟国接收,其中美国接收48艘,苏联45艘,丹麦24艘,英国11艘,荷兰8艘,挪威4艘。这些被盟国接收的R艇大部分被用来清除战争期间德国布设的水雷。

1956年24艘R艇被交还给西德,这批R艇在20世纪60年代退出现役。

德方资料还显示,7月25-26日苏军出动航空兵与水面舰艇与R艇交战,R-53号和R-63号触雷轻伤,R-169号被苏军炸沉,但苏军鱼雷艇的攻击未能奏效。7月28日,德军第三S艇支队击沉苏军1艘小型破冰船(253吨)。8月1日,苏军出动6艘鱼雷艇,攻击德国第一M艇纵队,苏军损失1艘鱼雷艇。根据德军记录,当晚第一鱼雷艇支队进行布雷时,遭到对方4艘鱼雷艇攻击,经过战斗,击沉苏军TKA-122号鱼雷艇。9月2日,苏军出动3艘鱼雷艇,宣称重创2艘德军运输船。

9月27日,苏军4艘鱼雷艇突袭达累乌湾的德军舰艇编队(2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和3艘扫雷舰),然而出击还未接近目标就被德军水上飞机发现并通报各舰艇。苏军鱼雷艇施放烟幕并逐步接近攻击目标,发射鱼雷。苏军事后认为击沉了对方1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和3艘别的船艇。不过所有鱼雷未命中任何目标,唯一作用就是德军因为前几天150毫米炮弹消耗过大,不得不停止炮击,返航去补充弹药。

德军的M艇与R艇详细技术参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