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联海军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保卫列宁格勒

陆上鏖战

1703年,彼得大帝通过北方战争夺取了涅瓦河口,同年5月,这位传奇的沙皇在涅瓦河河口建立彼得堡要塞,随即,彼得大帝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开始建设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海港城市。这座有着“北方威尼斯”之称的美丽城市自建成起,战争之神就与她形影不离,而每一次战争,波罗的海舰队都在中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是不知道这一次,这个城市和这支舰队还能不能渡过这场浩劫。

1941年8月初,德军逐步逼近列宁格勒。为了保卫这座对俄罗斯人有着重要意义的城市,已经转移到此的波罗的海舰队各单位全力投入城市保卫战中。为了保卫列宁格勒,舰队将力量进行了重组,舰艇部队被编为两个战斗群——西群(包括战列舰“马拉特”号,巡洋舰“马克西姆·高尔基”号与未竣工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驱逐舰“老练”号)和东群(由驱逐舰“整齐”与“严峻”号等组成),驻扎在喀琅施塔得地区的岸炮部队组成了第三战斗群,位于尔热夫卡的海军炮兵试验靶场的炮兵也被组织了起来,随时可以投入战斗。30日,舰队正式受领了新的任务:

从海上积极防御列宁格勒各要冲,防止敌人从海上对芬兰湾南北两岸的红军进行侧翼迂回。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舰队指挥部紧急加强了东舰群,增派了炮舰4艘、护卫舰3艘、装甲艇4艘、护卫艇12艘、鱼雷艇2艘、扫雷舰4艘与1座浮动炮台,并以这个舰群为基础,成立了保卫涅瓦河舰艇支队,在未来的战斗中,这支分舰队将有力地支援陆军的战斗。

就在当天,德军推进至涅瓦河左岸伊凡诺夫斯基石滩附近,准备强渡河流以便与进攻卡累利阿的芬军会合。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当时,仅有东舰群和试验靶场的炮火能够覆盖德军。海军炮兵以猛烈的炮火袭击了德军的集结地,当天海军炮兵共开火28次,发射130毫米以上口径的炮弹340余发,随后的几天里,海军炮兵频繁的对德军发起炮击。由于苏军猛烈的炮击,德军不得不放弃了渡河计划。

进入9月,形势愈发紧张,舰队主力由喀琅施塔得调到了列宁格勒战后苏军档案表明,鉴于此时列宁格勒的紧张局势,苏军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在8月底拟定了一旦放弃列宁格勒时所有舰队主要舰艇全部毁掉的计划。,这些舰艇到来后被迅速编入各部队,驱逐领舰“列宁格勒”号与驱逐舰“凶猛”、“机灵”、“坚韧”号编入了西舰群,战列舰“十月革命”号与驱逐舰“守护”号则在城市海运河未设防地段占领了火力阵地。

波罗的海舰队的到来,大大加强了列宁格勒的防御力量。据统计,9月初,舰队部署在列宁格勒地区的舰炮、岸炮和铁道炮共有345门,其中180毫米以上91门,130~152毫米181门,100~120毫米73门。城市的防空力量也得到了加强,9月1日,舰队航空兵有286架飞机部署在城市各个机场,其中歼击机170架、强击机11架、鱼雷机与轰炸机50架、水上飞机56架,到10月1日,舰队航空兵尚有飞机154架(其中歼击机78架、强击机8架、鱼雷机与轰炸机29架、水上飞机39架),各舰艇上的158门高炮与舰队的4个高炮团(191门高炮)也积极投入了抗空袭作战。

1941年9月4日,德军首次炮击列宁格勒,2天后,德军对城市进行了首次大规模轰炸。9月8日,德军攻占什利谢利堡,从陆上完全封锁了列宁格勒。德军包围圈南北长80公里,由西向东到拉多加湖岸边长达40公里,列宁格勒已经成为一座孤城。摆在列宁格勒守军面前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尽快打破德军的封锁,苏军计划在9月中旬在锡尼亚维诺和姆加地域突破德军的封锁,不过德国人可没有休息。

9月9日-15日,德国空军出动大批飞机集中空袭驻泊在列宁格勒的舰艇。15日,德军动用重炮部队炮击苏军的战列舰与巡洋舰,建造中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巡洋舰被击沉被击沉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后被苏军组织力量打捞并修复,改为浮动炮台投入保卫战。

9月18日,列宁格勒守军按计划对德国封锁线发起进攻。当天,1个营的海军步兵支援陆军部队渡过涅瓦河到达杜勃罗夫卡。20日,在海军炮火的支援下,步兵第115师和独立海军步兵第4旅开始渡河。经过战斗,在河左岸建立了一个宽约1公里纵深近900米的登陆场。随后,在拉多加湖区舰队的支援下,后续登陆部队在该地登陆,不过沃尔霍夫方面军第54集团军却未能突破德军防线与登陆兵会合。

陆上行动受挫,海上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9月19-27日,德国空军组织力量集中攻击停泊在喀琅施塔得的舰艇。由于德军已经掌握了这一地区的制空权,德国空军决定采取白天密集队形轰炸的战术消灭港内的苏军舰艇。德国飞行员在1500~4000米高度进行俯冲轰炸,取得了不小的战果。9月21日,德军180架飞机空袭喀琅施塔得,中午12时,1枚重磅炸弹命中“十月革命”号战列舰的舰首舱,上层甲板被毁。两天后的23日,德国空军又出动100多架次对舰队进行轰炸,炸弹命中战列舰“马拉特”号弹药舱,重达数百吨的舰桥向右侧倾斜,许多部位的装甲被抛入空中,又落入水里。这次空袭中,马拉特号的舰首、舰桥、1号炮塔均被毁坏,舰只搁浅。经过2个月的修理,“马拉特”号战列舰恢复了一定的作战能力,继续用主炮支援陆上作战,但永远不能再出海了。此外,在9月23日的空袭中,巡洋舰“马克西姆·高尔基”号也被炸伤。

列宁格勒保卫战的第一阶段作战就这样草草结束。据苏方统计,在7月30日到9月30日的作战中,波罗的海舰队参战人员9.2万人,损失24177人(纯减员9384人)。为了支援陆上作战,舰队将43个炮兵连(口径45~152毫米)的161门身管火炮和125门迫击炮移交列宁格勒方面军。在8-9月的作战中,舰队航空兵出动5千多架次,消灭德军坦克340辆、汽车1200辆、火炮170门、人员3000余人。在9月抗击德军进攻的战斗中,海军100毫米以上火炮345门共射击1994次,消耗130~406毫米炮弹23592发。

10月3-8日,为配合在新彼得罗德沃列茨地域和斯特列尔纳地域的反击,舰队实施战术登陆,目的在于恢复涅瓦河左岸陆上交通。在新彼得罗德沃列茨地域,舰队组织了3个水兵营投入反击战,为了支援这次行动,舰队航空兵出动90架飞机提供空中掩护,同时舰队出动战列舰1艘、巡洋舰1艘、驱逐领舰1艘、驱逐舰6艘、炮舰4艘以及岸炮86门为登陆部队提供炮火支援,在苏军的压力下,德军被迫从其他地段抽调一部分兵力在涅瓦河沿岸紧急建立抗登陆防御体系。在斯特列尔纳登陆战中,苏军1293人(海军步兵第6旅与步兵第20师的分队)以猎潜艇3艘、护卫艇9艘、扫雷艇2艘、舢板22艘为上陆工具,在驱逐舰1艘、猎潜艇5艘、护卫艇4艘的火力支援下对德军防线发起进攻。在彼得戈夫地段,苏军投入登陆部队518人,水上编队由护卫艇25艘、舢板12艘组成,同时还由扫雷舰2艘、装甲艇1艘、猎潜艇5艘编成保障分队。

与1941年苏军在其他战线发起的的反击一样,仓促制定的反击计划免不了失败的命运。登陆作战组织复杂,缺乏经验的苏军协调不力,尽管计划中规定使用轰炸机和强击机对登陆地域进行突击,但实际上海军提出上陆时航空兵保障的申请并未得到批准,炮火支援由于申请程序复杂以及组织机构臃肿,致使无法实施。登陆作战需要部队精心准备,然而由于列宁格勒地区战况紧张,也不可能给登陆部队太多的准备时间,某些登陆部队是在登陆前1天方才编成,根据计划,10月1日海军步兵第6旅应在后方完成集结的,但当时该旅还在前线,根本无法如期完成准备工作。因为这一系列问题,战斗失败不可避免。

它的对手德军芬兰湾守备司令乌姆巴什(Wurmbach)将军对苏军行动做了如下评价:

10月初,俄军实施了一次战术登陆。第一天晚上,他们派遣了大约150名士兵,几乎都是年轻人,似乎一些人几天前才穿上军装。他们乘坐小船在列宁格勒和奥拉宁包姆之间的斯特列尔纳地域登陆。奇怪的是俄军竟然没有炮火支援,严寒的气候加上我方岸防火力打击,这些可怜的年轻人非死即俘。第二天,俄军派遣了800人进攻我军防线,在晚上,俄军又派出300人。但这些行动无济于事,在我方得到增强的岸防部队进攻下,这些人白白牺牲。看来俄军对这次行动缺乏周密的准备以及陆海军之间有效地配合。

为了加强列宁格勒的防御实力,10月15-18日,苏军从奥拉宁包姆调来步兵第125、268师以及第8集团军炮兵第47团;10月10日-11月4日,又从该地调来第8集团军的6个步兵师合计2.5万人。在10-11月,苏军共向列宁格勒调来部队3.8万余人,这些部队装备有1700辆汽车和拖拉机、309门火炮、6000多匹马等。

鲁德尔的神话

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着的关于德国空军俯冲轰炸机王牌鲁德尔的文章中称,鲁德尔一人驾驶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将“马拉特”号战列舰炸成两截。对照苏方和德方的记录,我们不难发现这完全是不负责任的说法。

综合苏方和德方记录,“马拉特”号实际被空袭了两次。第一次是在1941年9月16日,当时包括“马拉特”号在内的一些苏联军舰在轰击列宁格勒外围的德军目标,德军第2俯冲轰炸机联队的30架“斯图卡”轰炸了苏联舰队,“马拉特”号被一颗500公斤的炸弹击中受伤。“马拉特”号回到喀琅施塔得后,由于德军已经接近列宁格勒,波罗的海舰队已无力组织对它进行彻底的修理,而且舰上的一些水兵也被抽调上岸当步兵使用,“马拉特”号只好带伤留在港口,继续炮轰德军。一星期后的9月23日,德第2俯冲轰炸机联队对喀琅施塔得港进行了大规模空袭,为了解决港口内的苏军大型舰艇,这次德国人使用了1000公斤级穿甲弹。根据德军记录,第一个命中“马拉特”号的是罗查·劳(Lothar Lau)中尉,他的炸弹击中了“马拉特”号的前甲板,然后一个不知姓名的德国飞行员投下的1000公斤炸弹命中“马拉特”号305毫米的前主炮(1号炮塔),引起前主炮弹药库爆炸,使得整个前部舰桥被炸飞。接下来鲁德尔命中了第三弹,据鲁德尔自称命中“马拉特”号舯部,造成其“断成两截沉没”。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立即对外宣称鲁德尔将“马拉特”号炸成两截。这个战果在战后也引起了巨大争议。

根据苏军的记录,“马拉特”号受损情况是舰桥附近被2枚1000公斤炸弹命中,导致前炮塔爆炸,前部上层建筑和烟囱向右舷坍塌。由于“马拉特”号前部甲板结构完全被毁,因此不可能根据甲板穿孔来判断具体的命中位置,也不能通过判断中弹的位置来确定到底是罗查·劳中尉还是那名不知名的德国飞行员对“马拉特”号造成了最严重的伤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鲁德尔投下的那枚炸弹并没有命中舰艇舯部。根据当时情况推测,他所看到的“大爆炸”可能是来自那名不知名的德国飞行员投下的炸弹。

由于爆炸后的烟雾,德军航拍照片模糊,看起来“马拉特”号似乎断成了两截。事实上,“马拉特”号中弹后既没有断成两截也没有沉没,舰上官兵迅速将战舰抢滩。苏军考察后发现,这次爆炸导致战舰1号炮塔完全被毁,2号炮塔不能使用,但3、4号炮塔仍有战斗力。由于战舰受损严重而且缺乏必要的维修条件,苏军决定将其稍做修理作为浮动炮台使用。“马拉特”号的修理时间持续了几个月,在维修过程中,马拉特号的主炮一直在向德军射击(2号炮塔于1942年秋修复)。

至于鲁德尔宣称的击沉“十月革命”号战列舰更是无稽之谈。“十月革命”号在战争中多次受伤,但是没有一次类似“马拉特”号那样的重伤,始终在一线作战。“十月革命”号于1956年退役。

此外,鲁德尔还称击沉苏军驱逐舰一艘,此战果同样得不到苏方材料的证明。

1941年9月喀琅施塔得苏军舰艇驻泊示意图

10月20-24日,苏军出动第54、55集团军(合计7.127万人,装备坦克97辆)对锡尼亚维诺的德军步兵第28军进攻。战斗中,海军对陆上作战提供了火力支援,海军舰炮与岸炮发射炮弹2.4万余发。然而由于德军对季赫温提前发动进攻,加之苏军对进攻德军牢固的防御工事准备不足,战役失败。苏军在9月10日-10月28日的反击中共纯减员22211人,伤病32768人,不过苏军认为反击战牵制了德军约5个师兵力,使之无法用于对季赫温的进攻,还是值得的。

在随后的作战中,海军继续用炮火支援兄弟部队作战:10月26日-11月25日,海军投入67门火炮支援第8集团军在涅瓦河左岸扩大登陆场的作战,战斗中消耗弹药4592发;11月,支援第55集团军在乌斯特—托斯诺地域作战,参战火炮50门,发射炮弹3504发;12月支援第55集团军,解放红波尔伊若雷,参战火炮36门,消耗弹药1986发。

1941年10-11月,为了缩短战线,保存实力,苏军将芬兰湾东部、距离喀琅施塔得不远的岛屿守备部队(大小秋捷尔斯岛、戈格兰岛、比约尔克岛等)陆续撤出在此之前,波罗的海舰队以及所属的拉多加湖区舰队先后将第23集团军主力后送到敖西诺维茨(官兵21996人,装备和物资有坦 克9辆、火炮260门、机枪178挺、汽车536辆、马匹4647匹)和喀琅施塔得(官兵27000人,装备与物资有火炮188门、汽车950辆、马匹2000匹),将海军步兵第4旅3000余人以及全部装备后送到敖西诺维茨。,撤退行动中,苏军共撤出守备部队9817人,坦克4辆、火炮123门、机枪308挺、步枪8000支、马匹208匹,物资2000吨等。最终,红军只保住了海湾东端4个大岛,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是拉万萨阿里岛,它位于喀琅施塔得以西六十海里,是一个供小型军舰和飞机使用的基地。其他三个岛分别是谢伊斯卡里岛、托伊特尔斯岛和霍赫兰德岛。

列宁格勒接近地作战

遭到空袭的“马拉特”号

为了保卫列宁格勒,波罗的海舰队竭尽所能为前线提供急需的资源。9-10月,7个海军步兵旅和2个海军步兵营得到舰队后勤部充分装备后开赴前线归属陆军指挥,除此之外,舰队还将9个海军步兵旅、1个滑雪兵团、38个营及独立营等调拨给列宁格勒方面军,共计87635人。舰队还将25000吨固体燃料移交给城市的工业部门,将舰队库存的3250吨粮食拨给方面军和城市居民。年底,为了加强芬兰湾方向的防御,舰队在冰上布设水雷504枚,作为地雷使用;此外,为了支援弹药生产,舰队从仓库中拨出深水炸弹7833枚、水雷226枚和鱼雷140枚,将退出的炸药用于装配列宁格勒工厂生产的陆军火炮炮弹。

列宁格勒空中鸟瞰

涅瓦河上21K型45毫米火炮

德军1941年9月23日轰炸喀琅施塔得

观察目标

海上初战

波罗的海海上交通线对于德军来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根据统计,战时80%途经德国港口的战略物资都是由该航线所运输。德军在波罗的海的海上运输,主要使用两条航线:

第一条航线长约900海里,把波罗的海南部德国诸港口和瑞典所有港口一直到波罗的海最北处连接起来。这条航线中,只有在波罗的海西南部一小段处于瑞典领海范围,但由于靠近德国海军基地,可以得到防潜、防空和防水雷器材的可靠保障。

第二条航线途经波罗的海东部沿岸,将德国北部和东北沿岸诸港口与芬兰连接起来,长度也是900海里。

1941年7月19日,波罗的海舰队潜艇C-11号首战告捷,在帕兰加区域击沉德军11号破网舰。而在8月10日,潜艇Щ-307号首创反潜战绩,在莫昂宗德群岛以西东经23°北纬59°的地方用鱼雷击沉德军潜艇U-144号该艇属于IID型,1940年10月2日交付,之前完成3次巡航,击沉过1艘206吨的作战艇。。到8月28日,波罗的海舰队共派出潜艇34艘,完成战斗航行43次。塔林失守后,由于潜艇部队移驻涅瓦湾和涅瓦河口,要进入作战海域,必须通过整个芬兰湾,但是德芬海军在这里布置的水雷障碍越来越密集,情况越来越复杂,而且德芬两军反潜措施越来越强,苏军潜艇在敌方交通线活动更加困难,因此从8月28日到9月25日,不得不暂停活动。

此时,舰队的潜艇除了2艘还在芬兰湾中部阵地外,其余都在喀琅施塔得。由于战争初期丧失了舰队的所有西部基地,使得潜艇破交环境更加恶化。潜艇破交必须突破几道防潜地段,分别是谢伊斯卡里岛水域、东苏尔萨里岛水域以及苏尔萨里岛以西至芬兰湾。

之后,苏军将所有潜艇编为一个支队,主要在敌海上交通线进行破交、布雷以及炮击濒海侧翼等活动,整个支队共有64艘潜艇。这期间共出动了21艘潜艇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4艘在波罗的海阵地,其余都在芬兰湾),表现突出的是潜艇Щ-323号,她在10月16日-11月5日连续击沉敌方3艘运输船,成为战时第一艘获得红旗勋章的潜艇。

在奥涅加湖上,面对芬兰同行,苏军的表现只能用糟糕形容了。根据芬兰方面的战报,8月芬军在湖岸线上取得了一个立足点,打捞并修复小船14艘、缴获拖轮6艘,同时芬军调来摩托艇17艘,组建了一个基地。11月11日,芬军发现苏军一支船队在湖上被冻住,随即于次日发动进攻,缴获苏军小船41艘,俘虏1000人。由于此战战果辉煌,芬军部署在此的舰艇规模一度达到炮艇3艘、运输船1艘、拖网渔船9艘、客轮3艘、拖轮18艘、驳船12艘、摩托艇174艘等。

总的来说,在战争头几个月中,由于苏军在西北战线形势不断恶化,使波罗的海舰队不得不转移到芬兰湾东部,给德军在波罗的海海域的行动大开方便之门。芬兰湾中部与东部水深不大、岛屿繁多,能由两岸加以控制,使德军可以建立令苏军难以突破的反潜障碍区,并能在这些地区组织有效和不间断的观察,使苏军潜艇行动严重受阻。同时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机场数量有限,并且离德军主要航线较远(距离瑞典沿岸交通线平均350~400海里,距离波莫瑞湾交通线750海里),而且飞行部队中旧式飞机居多,其中相当力量还被集中在陆上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波罗的海舰队在强敌面前毫无招架之力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1941年底,喀琅施塔得由舰队主基地改为要塞,此地仅留驻战列舰“马拉特”号、驱逐领舰“明斯克”号、护卫舰5艘、炮舰2艘和扫雷舰18艘。

由于1941年秋季以来陆地战场局势严重,水面舰艇已无法在敌海上交通线展开活动。鉴于芬兰湾布满水雷,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在年底下令禁止大型作战舰只出海,这一禁令在整个战争期间都有效。

应该公正地评价舰队在战争初期的表现,在面对基本丢失波罗的海沿岸所有基地的情况下,舰队各兵种依然斗志昂扬,经受了极为严峻的考验,依然保存了舰队的主要实力并有效迟滞了敌军的进攻,尤其对粉碎德军向列宁格勒的进攻作出了自身的贡献。

苏军内部资料认为,1941年波罗的海舰队的最大战果是由水雷取得的,造成德军损失舰艇18艘和商船10艘。苏军战史记载是舰艇布雷击沉德军破网舰1艘、潜艇1艘、运输船3艘(有资料称苏军击沉运输船5艘、潜艇1艘、油船2艘,击伤运输船1艘),布雷潜艇所布水雷炸沉扫雷舰1艘、教练船1艘、运输船5艘、其他船3艘。在海战中,波罗的海舰队没有击沉敌人一艘军用舰艇,所有战果都是敌方商船和运输船。

1941年波罗的海雷区示意图

苏军内部战史记载敌军运输船队被击沉击伤24艘,总计49161吨(其他原因沉没2艘共计3881吨),其中航空兵击伤2艘(5200吨);潜艇击沉3艘(6191吨),击伤1艘(2600吨);水面舰艇击伤5艘(13000吨);水雷击沉8艘(10489吨);岸炮击沉1艘(2600吨),击伤2艘(5200吨)。

德军声称1941年在波罗的海海域的损失为25艘舰艇沉没(包括潜艇1艘、布雷艇4艘),24艘舰船受伤,另外商船沉没18艘(另有7艘受伤)。德军认为苏联海军潜艇唯一可以确认的战果是10月23日击沉轮船 “巴尔滕兰德”号(3724吨),而苏军潜艇由于触雷、在港口损失以及被重创多达27艘!虽然波罗的海舰队拥有一支庞大的潜艇部队,潜艇部队也积极出战寻找战机,但是效果不理想,反而在初期损失巨大。对于苏联潜艇部队的战果和损失,一般认为,在波罗的海这个浅水水域中,德方老练的反潜手段和战术给苏联艇长们带来重重困难;苏联潜艇部队的组织与侦察工作也存在严重问题,加之部队内部管理不良,训练不足,艇员缺乏技能;潜艇战术方法呆板,只知道采用阵地法和单雷射击这些简单战术。以上原因导致了潜艇部队的被动挨打的局面。

波罗的海舰队战后的总结也证明了这些看法:

1. 战争初期没有十分明确查明敌方的海上交通线,这是由于在组织各种侦察、首先是空中侦察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2. 潜艇在波罗的海采取阵位法,由于一系列原因(发现目标概率很低,即使在敌舰船航行地带相当狭窄的地区也是如此;敌人反潜观察的密度较大,易于发现我位于狭小阵地内的潜艇),不能取得应有的作战效果;

3. 单雷射击不能保障充分的效果,实际上降低了潜艇突击能力;

4. 没有便于潜艇直接进入波罗的海的基地。为了保障潜艇出航、返航以及在芬兰湾的航行,必须组织可靠的护航,必须组织对敌反潜配系的侦察以及采取相应的对抗措施,哪怕只是想办法对抗敌人观察措施也好。

潜艇Щ-323艇长伊凡佐夫海军大尉

舰队航空兵在海战中的表现也不能令人满意。1941年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出动48199架次,共布设水雷12047枚(攻势水雷障碍1984枚),但战果仅仅是炸沉敌汽艇2艘(西方资料)。战果如此之小,令人诧异,不过考虑到舰队航空兵在开战初仅拥有91架ДБ-3与66架CБ轰炸机,飞机的活动半径虽然足以完成海上破交任务,然而却受到一系列情况的干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航空兵主力基本上都是用于陆上方向作战,对海作战任务被放在次一级的位置,而且波罗的海沿岸机场网又不甚发达,不利于舰队航空兵快速投入战场,无法抓住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