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严”级(Гpoзный)驱逐舰
由于1903年的远东形势日趋紧张,加之“为远东利益”而建造的驱逐舰已经基本完成,为了不让俄国内船厂陷入停滞等工状态,俄海军部遂决定扩大驱逐舰的生产量,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事。出于严重的财政短缺,海军部只得“内部消化”,再次找到了之前为他们生产过十艘驱逐舰的涅瓦船厂。出于时间紧迫的缘故,涅瓦船厂的设计小组于1903年4月在先前“虎鱼”级驱逐舰的基础上略作修改,向海军部提交了设计方案。1904年1月双方再度签署合约,由涅瓦船厂再为俄海军建造三艘驱逐舰,而每艘造价也被海军部千方百计地压低到只有48.5万卢布。
这型被最终命名为“威严”级的驱逐舰除增加了一座显眼的桅杆之外,其余基本沿承了“虎鱼”级的整体布局风格,只是按照“羡慕”级将艏舰桥海图室的高度适当下降使之与舰艏主火炮平台呈水平相连;而为了让内部腾出的空间放置一台辅助冷凝器和各种动力辅助设备,之前布置于船舱内部的炊事房则调至甲板上海图室和烟囱之间的狭小空间里。考虑到“虎鱼”级在服役中经常发生海水顺着舰艏通风帽倒灌入船舱内部的情况,“威严”级对于通风设施也重新做了修整。在武器配备上“威严”级也基本保持一致,但额外安装了两门7.62毫米机枪。另外涅瓦船厂的工程师们尝试重新在驱逐舰的二、三号烟囱之间增设一间舱室,并在其中装备一套无线电通讯设备以便实际作战中的联络;只可惜这些原本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的无线电设备在战争中并不怎么被俄国水兵使用。
1904年9月初,海军部委任海军中校安德热耶夫斯基(К. К. Aндpжeeвcкий)担任首舰“威严”号”的第一任舰长;到了当月月底,第二艘“洪亮”号也交付海军服役。服役除了最后一艘完成的“雷鸣”号因为远东战事已接近尾声而留在波罗的海之外,另外服役的两艘军舰随后便参加了日俄之间的对马海战:首舰“威严”号侥幸逃脱并从此一蹶不振,而服役不到一年的“洪亮”号则在对马海战中被击沉。
“威严”号的艉部特写,罗经舰桥上的舵轮和罗经清晰可见。
“威严”号的舯部特写,机舱盖口此时呈开启状态。注意右侧的备用鱼雷发射管和鱼雷导轨。
“威严”级“洪亮”号线图
作为少数几艘侥幸从对马海战中突围的俄海军作战舰只,成功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的“威严”号已是尽显疲态。
“威严”号
1904年11月在驶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途中由于遭遇风暴不得不在瑟堡进行修理。1905年2月再次驶往远东。在对马海战中被日军驱逐舰群击伤不过成功地撤回至符拉迪沃斯托克。11月19日被编入西伯利亚舰队,之后长期处于修理维护状态。1918年6月30日被日军俘虏;1922年10月在日军撤退前该舰被严重炸毁。1923年5月该舰解体;1925年9月最终除籍。
出发前的“洪亮”号,时间是1905年2月初,其舷名清晰可见。三个多月后该舰在对马海战中被日军驱逐舰击沉。
“洪亮”号
1905年2月作为后补力量驶往符拉迪沃斯托克。5月27日在对马海战中被日军驱逐舰“不知火”号击沉,包括舰长科恩(Г. Ф.Кepн)中校在内的23人阵亡,另有27人受伤被俘。
“雷鸣”号
由于日俄战争已经进入尾声,该舰并未前往远东而是编入波罗的海舰队。一战期间参加了里加湾的防御工作,主要负责水面布雷。1915年8月和1917年10月间先后参加了伊尔别海峡和蒙松德海峡的攻击行动;十月革命爆发之后加入红海军。1918年5月起开始了长达三年的维修工作。1921年4月21日重新编入波罗的海舰队但并未执行过任何任务。1924年该舰解体并于1925年11月最终除籍。
离开喀琅施塔得港口的“雷鸣”号。
接受改装后的“雷鸣”号。
1905年时的“威严”级驱逐舰线图
武器配置改进情况
1913年:-5×4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1×75毫米“贾纳”火炮,4×762毫米“马克沁”机枪,18颗水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