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别人说“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强化动机:专注在想做的事上

同样是一个工作中常见的场景:

为了赶出货品给客户,一个月以来,凯文几乎每个周末都加班。长时间待在公司,每天除了“早安”和“我出门了”,与家人的谈话时间几乎归零。也因为这种生活状态,凯文和老婆大吵一架,迟迟未能和好。

这个周末是结婚纪念日,对于早已计划好的长途旅行,凯文想着:趁那时候跟她谈谈吧。当此念头在脑中盘旋,老板忽然把凯文叫进办公室,一脸满意地说:“你最近工作很卖力,表现很好,照这么下去,明年你会升职的。”

太好了,凯文想着,努力总算没有白费,老婆听到这个消息会很开心吧!“不过现在到了最后关头,加把劲,这个周末你还是要来公司处理一下。”老板说完,挥挥手示意他可以走了。

周末加班?那旅行怎么办?连续几周没休息、明年可能会升职……心情又沉了下去,凯文该怎么开口拒绝呢?在老板和老婆间,他该拒绝谁呢?

拒绝之所以成为难题,是因为大部分人都由“不”出发。

什么意思呢?我们拒绝的时候,通常是凭借说“不”,来反对别人的要求或行为。然而,我们真正的目的不是反对,而是达到自己想做的事。例如,你无法拒绝同事的要求,直到你终于了解,自己真正想做的是在期限内完成工作,“想专心把份内工作做完”的力量,促使你对同事说“不”。因此,对别人说“不”的力量,其实源于对自己说“好”。

如何说“不”?下面是三个简单的步骤。

第一步:厘清你的权益

“不”代表一种立场,明白表示出你不要的事;权益是“不”背后的希望和关切。例如立场是“不要同事在办公室抽烟”,权益就是“希望改善室内空气、保护自己健康的肺脏”。

说“不”,必须由想答应的事情出发,利用这个最核心的“好”,促成说“不”。找出藏在“不”背后的“好”,越深入核心动机,越能提出强而有力的主张,强化说“不”的力量。如何挖掘说“不”的动机?《积极说不》作者威廉·尤瑞(William Ury)提出“权益三问”,通过自问3个问题,找出自己的根本权益和需求,最后浓缩出一个明确、强而有力的意念,那就是你内心真正的“好”。

1.我想通过说不“创造”什么?想对其他什么事情说好?每天面对各种选择,对一项选择说好,等于对其他说“不”。资源有限,唯有拒绝那些占用资源的选择,才能接受真正重要的人事物,创造想要的结果。

2.我想通过说不“保护”什么?如果继续接受,我有哪些部分可能受损?通过拒绝,能维持、捍卫与设定自己的界限,保护我们在意的人事物。

3.我想通过说不“改变”什么?能因此改善什么?任何有创造力的改变,都源于对现状的拒绝。例如拒绝无效率的工作方法。拒绝,能开启改变。

以凯文为例,他已经连续3个周末加班,但之前早已做好了结婚纪念旅行计划。因此凯文可以通过3问,厘清自己的权益有以下几种:正当休假(创造好好休息的时间)、按计划去旅行(保护你对另一半的承诺)、停止每周末都加班(改变疲累的工作现状)。

第二步:对应你的需求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把人的需求分为五类,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饮食或其他生活必需品)、安全需求(生存的安全感)、社交需求(归属感与关爱)、尊重需求(尊重与意义)到最高层的自我实现需求(自由与掌控个人的命运)。

“需求”会直接对应内心深层的需要,比权益更强烈。因此第二步则要挖掘更深的动机:需求。

对照案例中的凯文,在整理出3项权益后,他需要对应内心深层的需求:正当休假的权益背后,是必须休息以维持健康(生理需求);确保照计划旅行,是因为要借此良机巩固婚姻关系(对爱和归属感的需求);拒绝这个周末加班,源自于希望受老板尊重(尊重需求)。

越深入了解内心,越能找出肯定说不的根本力量。

第三步:浓缩出单一意念

最后用聚合式思维,将这些权益及需求浓缩为具体化的单一意念,使拒绝的力量牢不可破。

刚才,凯文挖掘出自己的各种需求,确认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巩固岌岌可危的婚姻关系。与老婆多年的婚姻降至冰点,凯文知道自己机不可失。以此化为强大意念,提出他的主张:“我要利用这次的旅行,与另一半修补破裂的关系。”决定拒绝老板的要求。

具体的意念宛如使命,明确并带来成功的自信。写下你的意念,在开口前重复述说,强化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