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独立意识:尊重孩子的想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2)
有一天,乔治把妈妈买给他的玩具车拿出来,又到工具箱里找来螺丝刀和一些拆卸机械的器具。张阿姨看到后,问乔治想干什么?乔治说他要把玩具车拆了。张阿姨一听,看到玩具车是崭新的,就连忙制止了乔治的行为。
这时,乔治的爸爸回来了,知道情况后,笑呵呵地同意了乔治的要求,让他把新买的玩具车拆了。那时,初到国外的张阿姨很不解,心想:这美国人还真是奇怪,好好的东西怎么说拆就拆了呢!
没过几天,乔治又提出想拆家里的电视机。张阿姨听后觉得这孩子太胆大了,才5岁,就要拆电视机,在中国简直是无法无天啊!而且,拆电视机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张阿姨以为这次乔治的父亲不会再让他胡来了,而且说不定,还会好好教育这顽皮孩子一番。可没想到,乔治爸爸不仅不斥责,还夸乔治有想法,当然,乔治爸爸并没有让乔治去拆家里的电视机,而是帮他从旧货市场买来一台电视机,任由乔治拆卸,并在一旁不时地给他提出一些拆装的建议!
这就是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差异所在。美国人尊重孩子的所有想法,他们不会在孩子想做什么时急于说“不”,就像文中所说的孩子拆玩具甚至电视机一样,看似很“不可理喻”的事情,但在美国人眼里却很平常。这正是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不同之处。
美国父母尊重孩子的一切想法,先听孩子说,从不急于否定孩子,就比如,文中的美国孩子乔治对家里的东西进行“破坏性”的拆卸,父母却没有说一个“不”字。
美国父母从不强迫孩子做什么,他们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特点引导、帮助他们去做想做的事情。如果乔治再长大一些,他想要开飞机,我想乔治的父亲也不会阻止的,虽然明知有危险,父亲仍会请专业的飞行员来教孩子。也许中国家长认为这是件很令人惊讶的事情,但这就是美国人的教子方式。
无论做什么,美国父母都会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哪怕是一件错误的事,他们也会让孩子去尝试,亲自尝到失败滋味的孩子自然会记住教训。
这样的教育方式既满足了孩子的愿望,也让孩子在实践中明白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能做,这比直截了当地和孩子说“不”说服力强多了。
孩子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思维也很开阔,没有思想束缚,时常会冒出许多奇怪的想法。这个时候,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非常需要父母的重视与保护,只有这样,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美国,父母带着孩子去别人家做客,主人会拿出食物招待孩子。如果是在中国,父母通常会摆摆手,说“不吃”、“不要”之类的话,这种表现在美国是很不礼貌的,因为大人并没有权利决定一切。
他们认为,孩子想得到什么、想做什么,是理所应当的,这是孩子的需要和想法,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剥夺。
无论父母、长辈或老师都没有特权去为孩子决定一切,更不能做出限制他们行为的事情。特别是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谁都不能替代他们做选择,只能给予孩子充分的建议,这样,孩子才能够感觉到自己是个有发言权、有地位的人。
除此之外,美国人还反对父母在别人面前否定甚至是训斥孩子,尤其是当着别人的面指责孩子“你不对”或“不争气”等,这些话会深深刺痛孩子的自尊心,把孩子抨击得一无是处。
著名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若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子女会把自己的名誉看得很重,因而会小心地维护别人给自己的尊严;若父母当众揭发他们的过错,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会觉得自己颜面扫地,维护自己自尊心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事实证明,受父母尊重和理解的孩子,大都通情达理,和父母关系融洽,在大人面前说话没有局促感,喜欢和大人合作,自我独立意识强。
美国父母还特别注意对孩子说话的语气和方法。孩子和大人说话,大人不仅要仔细聆听,还会蹲下来和孩子保持“齐平”,给孩子平等的对待,避免让孩子有“低人一等”的感觉。美国人不喜欢用负面语言评价孩子,也不会吓唬小孩。
孩子心灵脆弱,承受能力差,大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往往会引发他们为此胡思乱想。所以,父母和孩子说话时尽量使用正面语言,让孩子在放松的环境下,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一口一个“不行”、“不许”。
孩子是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中学,再进入大学,最后走向社会,这一路都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最后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家长对孩子进行太多阻止,不但压抑了孩子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还会打消孩子对生活不断探索的积极性,从而出现消极生活的态度,严重了还会影响孩子最终走上歪路。
智慧心语
孩子想做某件事,父母要全力支持,不能断然否定与阻止。倘若孩子的想法注定是个错误,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利弊,给孩子建议,引导孩子不去犯错。但是,若孩子非要一意孤行,父母不妨给孩子一个失败的机会,孩子亲身尝到苦果以后,这件事物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在孩子尝到苦果以后,家长不要对孩子进行挖苦。刺耳的话只会将父母拒之心门之外,就算孩子有想法也不愿意说出来。
4.玩游戏,没有“包办式”指导
在美国街头,你随处可以看到玩滑板游戏的孩子,这些孩子喜欢在街道、广场上“横冲直撞”,在几尺高的台阶上忽上忽下,让人不禁为他们捏一把汗。不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玩滑板的孩子中几乎没有中国孩子,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家长喜欢包办式教育,在孩子玩的问题上,也会做出一定的“包办”指示:这个不许玩,那个不许动。在他们的传统意识里,孩子玩这种游戏是很危险的,他们担心孩子会摔坏,因此不主张,甚至反对孩子玩。
相反,美国家长对待孩子游戏的态度很乐观、积极,他们觉得玩游戏能激发孩子的潜能和创造力。孩子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美国家长在任何事上都不喜欢包办,而在中国,就连玩游戏,孩子也摆脱不了家长的控制。
中国家长在子女教育上采用包办方式由来已久。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怪现象:我们的孩子只是在学习成绩上很好,但是,若和外国孩子比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我们要差很多。
家长不但要放手让孩子玩,还要陪孩子一起玩,如果事事干预,全权指导,那么,孩子的玩耍就会失去意义。
中国家长教育孩子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中国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学这学那,上各种辅导班。而家长总认为孩子背会了唐诗三百首、会弹钢琴就是好样的,殊不知,在美国,孩子上幼儿园的任务就是——玩。
当然,玩肯定不是瞎玩、傻玩。老师会在恰当的时候教孩子知识,让孩子乐在其中。比如,一个小男孩把一个装有虫子的瓶子带到幼儿园给同学们观看,幼儿园老师不但不会批评他,还给孩子们讲起了“虫子变蝴蝶”的过程。
以这种方式来向孩子传授知识,孩子们会对此印象深刻。
其实很多时候,中国家长也可以尝试新事物,让孩子自主玩,不但可以让他拥有无穷的乐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从而获得自信。家长也可以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引导孩子游戏。但切记是引导,而不是接管,引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不要代劳,否则,游戏也就白玩了。
珍妮弗几年前随老公选择了在美国定居,还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大女儿5岁,小女儿1岁,十分可爱。一天,她的一个朋友去看望她,却表现出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朋友向珍妮弗大倒苦水:“我那孩子让我觉得很累,我每天都要围着他转,一会儿要冲奶粉,一会儿要换尿布,要是他哭了,我就更着急,束手无策,躺着不是,坐着也不是。总之一句话,养孩子就是累!”
珍妮弗听她说完后,就让她看看正趴在地板上自己玩的两个孩子。朋友很惊讶,说:“你怎么能让孩子随便趴在地上自己玩呢,这样很不卫生,还可能让孩子着凉!”
珍妮弗摇摇头,笑着说:“我们就是这样养育孩子的,让她们尽情玩游戏,而不是每件事都替她们做好。我们有时外出,就会把两个孩子放在汽车后面的椅子上,系好安全带,一路颠簸着就到了乡下的婆婆家。然后大家一起喝酒聊天,给孩子们几块饼干,孩子吃完后,会向我们要。平时,孩子吃饱后,姐妹两个就在地板上玩,大人时不时地看上几眼就行了。要不就把她放学步车里,爱去哪去哪。”
朋友接着问:“孩子要是哭了呢?”
珍妮弗接着回答:“她要是哭,我就让她哭上一会儿,不会马上去哄她,等我忙好了手上的事,再去给她换尿布,抱到地上,让她自己在地上爬,她马上就破涕为笑了。并且大她4岁的姐姐,总会陪她一起玩,两个孩子嘻嘻哈哈的,哭的时候也比较少。”
珍妮弗还告诉朋友,他们不是在照顾孩子,而是教育孩子。比如小女儿,虽然只有1岁,可是她见到别人会主动说“你好”;分别时知道吻别;自己想要什么,先要征得别人的同意然后说“谢谢”等。
两个孩子平时喜欢到处乱画乱摸,珍妮弗并不会管。她们喜欢用橡皮泥捏东西,想捏成什么样就捏成什么样。所以,并不用操太多心。
玩,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可就是这样的小事,造就了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在独立性和个性上的截然不同。中国家长什么都替孩子想好了,时刻做好准备,遇到一点问题,家长就会挺身而出。但是在美国,没人会替你解决一切问题。所以,中国的家长同样要学会:把玩这件普通的小事变成了不起的大事。让你的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得到更多。
一位中国父亲带着5岁的儿子在公园玩耍,儿子在旁边摆弄他的纸飞机。过了一会儿,儿子跑了回来,手里还拿着一辆玩具小汽车。父亲问他:“这是从哪来的?”儿子很自豪地说这是他用纸飞机和一个外国小朋友换来的。
这位父亲很惊讶,怀疑儿子在说谎,因为纸飞机一文不值,而这个小汽车却价格不菲,谁会这么傻做这笔交易呢?
于是父亲带着儿子去找那个外国小朋友。在不远处,那个美国小孩正兴致勃勃地玩着纸飞机,他的母亲就坐在旁边看着他玩。通过交谈得知,这两个孩子的交易是心甘情愿的,而且这位美国妈妈就是见证人。
男孩的父亲不理解地问这位母亲为什么不干预呢,这位母亲说:“这是孩子之间的事,应该由他们自己做主。小汽车和纸飞机是孩子自己的,他们想交换就交换。”
这位父亲更不理解了,惊讶地说:“可是这明显是个吃亏的交易啊!”
美国妈妈依旧很坦然地说:“没关系的,你孩子喜欢,这个小汽车就归他了。等一会儿,我带我儿子去玩具店,让他自己看看小汽车值多少钱,他以后就知道怎么办了。”
这个案例中的美国妈妈很聪明,深知育儿之道。她亲眼看见了两个孩子之间的“不平等交易”,却没有进行阻止,而是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把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的机会留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这比直接教育孩子要好得多。
中国家庭中的这种“大包大揽”源于过分的溺爱,以及过高的期望值,中国家长往往对此采取了不科学的教育方式,最终使一厢情愿的理想破灭。
玩游戏不只是光玩不想,游戏中同样可以学到很多宝贵的知识,家长如果能改变“包办式”方针,做出正确的指导,对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般来说,如果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问题,比如孩子在雨天踩水、雪天玩雪、海滩铲沙子等中国人认为“有损于”身体健康的事情,家长都不要过多干预,让孩子自己去玩、去思考。即使孩子有些事做得并不对,家长也要学会给他们亲身经历的机会,孩子在碰了壁、吃了亏之后,就会主动避免再犯。
智慧心语
在中国,孩子摔倒了,家长怨天怨地。在美国,孩子摔倒了,谁也不怨,只是简单地自己爬起来。
如果中国妈妈对孩子摔倒了还“不闻不问”,大家会认为这不是个好妈妈。其实,哪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中国妈妈担心孩子受到伤害,而美国妈妈考虑更多的是孩子的将来,如果每次跌倒都是被扶起来的,那孩子长大成人了怎么办,一摔倒就等着他人来扶吗?
5.你的兴趣,你来做主
若问中国的孩子:你长大以后想当什么?孩子们多半会回答:我长大要当科学家,我要当老板,我想当官……要是问美国的孩子长大后想当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想当调酒师,有的想当农场主,还有的想当棒球手、司机、消防员等。
在中国家长看来,像农场主、司机、消防员等志向,都是没出息的。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在中国,没有远大理想的孩子不会有好前途。但是,美国人可不这么想。他们认为:“不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