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父母这样教孩子严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规则意识:严格管理与督促,让孩子保持严谨的生活习惯(3)

相信只要为孩子营造这样的教育环境,尽管他年幼时并不会懂得太多环保技术方面的知识,但在他小小的心灵中却已播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这种信念和生活态度会让孩子终生不忘。

正因为如此,作为家长更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环保,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和习惯。这不仅是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家长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

浓情智语

每一个去过德国的人,都会对那里的环境赞不绝口。这并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而是日积月累,每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对德国人来说,环保意识不仅是一种规则,更是每个人必备的良好品质。

为了让良好的环境始终保持下去,德国人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中,环保教育都处于很重要的位置,这也是德国人严谨生活态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做好对孩子的环保教育,不但能对孩子的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更是拯救我们美好家园的必经之路。

5.好好上学,不学坏

一天,小学三年级的狄克放学后沮丧地回到家,小声地跟爸爸说:“爸爸,你说我可不可以不上学呢?”

爸爸很奇怪,一直乐观积极的狄克对待学习的态度始终十分认真,也很喜欢去学校上学,他平时每天从学校回来都是开开心心的,一到家丢下书包就开始写作业,不写完作业从不会轻易出去玩儿,自制力非常强。这次是怎么回事呢?

爸爸和蔼地问他:“狄克,你为什么突然说出这样的话?你不是一直都很喜欢学校吗?”

在爸爸的鼓励下,狄克说出了原因:“我确实很喜欢学校,也很喜欢听老师讲课,但今天同桌跟我说,傻瓜才那么认真,他爸爸没有读过书,现在一样很有钱,他说他不用好好学习,将来也能生活得很好。爸爸,你说真的是这样吗?”

通过了解,爸爸得知狄克同桌的爸爸是个商人,只有小学学历,但因为很有经济头脑,年轻时挣到了很多钱,于是一家人移民到德国。爸爸还知道这个小男孩在学校是出了名的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还带坏了其他同学。

听完狄克的话,爸爸说:“孩子,你同桌的话是没有道理的,如果他爸爸真的认为读书没有用,就不会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接受教育了。况且不去学校,你们这个年纪,能做些什么呢?如果你现在就放弃上学,很有可能一生都生活在辛劳中。孩子,你愿意那样吗?”

“那如果家里很有钱,是不是不上学也可以呢?”

爸爸摇摇头:“当然不可以,也许你同桌的爸爸很有钱,甚至不用上学,不用工作都能管他一辈子,但世事无常,如果只依靠家里,一旦家里出现意外,自己没有任何能力,不掌握一技之长,就会寸步难行。”

“你知道吗,在咱们国家的法律中,有明确规定,如果你不去上学,而是在社会上游荡,那么警察会马上将你扣留,而且作为父母,我和妈妈还会受到罚款或者加税的处分。之所以有如此严苛的规定,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假如你不接受教育,就意味着将来社会上可能会多一个祸根,我相信,优秀的小狄克是不愿意成为社会上的祸根的,所以他一定会好好学习,开开心心地每天去学校上课,你说对吗?”爸爸接着说道。

小狄克若有所思地考虑着爸爸说的话,慢慢点了点头:“爸爸,你说得对,我以后再也不听信他的那一套了,我要好好学习,做最棒的学生,将来做个优秀的人!”

德国法律中确实有关于孩子上学方面的严格规定,学生一旦逃课被发现,不仅马上会被警察扣留,还会接受到严厉地教育和惩罚,同时作为监护人的父母也会一并受到处罚。

当然除了对上学要求严苛外,德国的教育并不枯燥,这也是为什么德国的孩子都很喜欢学习的原因之一。

曾有位德国学生在到中国旅游期间偶遇某中国学生,交谈中,德国学生问起中国学生每天的上课时间,中国学生说:“早上6点到晚上9点。”

德国学生毫不犹豫地说:“那你肯定不喜欢上学。”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看看德国孩子是如何上学的:

因为父母都在德国工作,6岁的美美理所当然成了小小的德国籍华人。美美家隔壁是个纯粹的德国家庭,他们家有个名叫鲁克的小男孩刚上小学一年级。

一次,鲁克来美美家玩,美美妈妈问:“你喜欢新学校吗?”

鲁克点点头,跟美美一家人炫耀自己的学校:“我们学校有宽大的操场、崭新的足球场、明亮的钢琴房,还有乒乓球桌,我可喜欢打乒乓球了!”

看着鲁克兴奋的样子,美美妈妈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当时刚上小学的时候,她也是穿着新衣服、背着新书包,蹦蹦跳跳迫不及待地往学校跑,高兴得不得了,可是这种情况没持续几天,她就不愿意去学校了。鲁克会不会也这样呢?

一个多月过去了,美美妈妈这种担心并没有成为现实,因为她每天早上都能看到鲁克背着小书包高高兴兴地往门外走,看到她还热情地打招呼:“阿姨,我去学校了,下午见!”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这个学校真有那么好?”美美妈妈暗想,为了帮明年就要上学的美美先“刺探”一下学校情况,她决定去鲁克的小学走一趟。

通过了解,美美妈妈得知,德国小学是4年制教育,一二年级的学生每天只有上午在教室上4个小时的课,下午可以自由活动,晚上没有家庭作业,而且期中和期末都没有考试;三四年级每天的课时增加到5小时,家庭作业很少,一般半小时左右就能完成,每学期德育课考试只需写两篇作文,数学考试是开卷的。

“孩子在德国学习真是太幸福了!”美美妈妈情不自禁地对接待处的老师感叹道。

老师告诉她:“学校的目的是对孩子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要求高分数,如果我们片面地要求孩子考高分,他们学到的只能是死知识,而不是活学活用的能力。”

说起中国和德国教育的不同,这位教师直截了当地说:“中国的学校最注重成绩和分数,所以中国孩子很能学习,在德国学习成绩并不十分重要,我们学校每天在课时完成后会有些专题课,比如有园艺、生物、光学、烹调、缝纫、手工、钓鱼、野外生存等主题。”

了解到这些之后,美美妈妈终于明白为什么鲁克如此喜欢他的学校,这样的学校,谁都不会产生厌倦情绪的,又怎么会不想上学呢?

德国人的规则性特别强,在教育方面,他们同样严格遵循孩子必须要在学校待着的准则,但这种准则是建立在让孩子热爱学校的前提之下的,因此德国孩子没有或极少有不愿意上学或逃课的现象发生。

作为中国父母,也许我们无法改变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规则,但可以把握这几个原则:

首先,让孩子明白,不上学就会学坏。社会是个大课堂,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在进入社会之前,必须要有过硬的文化知识基础,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良莠不齐的社会现象面前做出正确抉择。

其次,关注孩子的文明修养和良好生活习惯。在德国的学校里,不仅能学到文化知识,还会着重培养孩子的文明修养,让孩子在行为举止上遵守规范,进而促进他们具备高雅趣味、高尚品德,为将来的成功打下坚固的基石,为全社会创造团结合作的良好人际关系。

再次,德国的学校还会帮孩子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意识,进行各种思想教育,让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些都值得国内的学校和家长学习、借鉴的。

第四,培养孩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在孩子比较小,不懂大道理的时候,可以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多给他一些读书学习的动力。比如他羡慕其他孩子家里的小汽车,可以告诉他“我们的家庭条件有限,如果你想要汽车,就要努力上学,学到本领后自己挣钱买”;大人看书时,他也想看,但却很多字都不认识,可以告诉他“你认真学习,就能认识很多字,然后家里所有的书都能看懂了”。

最后,不要太注重成绩的好坏。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学习永远都很重要。依靠学习来改变命运,往往是必经之路。但并不能因为此,就对孩子的成绩过分苛求,孩子成绩不好,父母着急理所当然,只是如果将这种着急情绪表达为打骂或讽刺、挖苦,孩子只能越来越厌倦学习,越来越想逃离学校。

因此,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不要去责罚他,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理解他、尊重他,鼓励他,帮助他。只有这样,他才能高高兴兴上学校,认认真真读好书。

相信把握了以上原则,孩子不仅不会讨厌学校,而且会越来越愿意去学校,越来越喜欢读书学习。

浓情智语

对德国人来说,爱孩子就是要对他严格要求,这种严格表现在教育上,就是一定要让他坚持接受教育,好好上学,不学坏。对此,他们从国家到学校,再到家庭,有着一系列的执行策略。

想让孩子好好上学,不去学坏,中国家长同样可以学习德国人的做法,做到严中有爱,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学好知识。

6.少穿两件衣服,不会有事的

在德国父母眼中,孩子和大人一样,他们有着独立意识,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在设定适当规则的前提下,不必时时处处都以大人的感受和思维方式来左右孩子。

因为他们知道,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不仅会让孩子反感,而且还会剥夺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消减他的自我意识,最终导致他在成人后缺少自信和独立性。

在中国留学的德国人瑞拉因为喜欢中国文化,所以大学毕业后嫁给了一个优秀的中国小伙。为了更好地发展,两人结婚后不久后就双双去了德国,并在不久后生下儿子铭铭。时光飞逝,铭铭很快就成长为一个活泼快乐、聪明健康的6岁男孩。

一天,瑞拉接到在中国留学时结识的好友章敏的电话,说她和丈夫带着8岁的女儿蕊蕊到德国进修,就住在离瑞拉家不远的地方。得知这一消息,瑞拉赶忙邀请他们来家里做客,并约好了见面时间。

两家人见面那天,天气很冷,瑞拉带着铭铭在小区附近的街心花园一边做游戏,一边等待章敏一家的到来。不久后,章敏一家从计程车上下来,两人热情拥抱后,便开始介绍两个孩子认识。

章敏突然发现,瑞拉的儿子铭铭只穿了一件薄薄的内衣和小外套,脸红扑扑的,不时缩缩脖子抵御寒冷,于是关心地问:“宝贝,你冷吗?”

铭铭摇摇头,用生涩的中文说:“谢谢,我不冷。”

她不放心地握了握铭铭的手,发现他的小手冰凉,追问道:“你真的不冷吗?”

铭铭笑了笑,点点头。瑞拉走过来和蕊蕊握手,穿得像个小企鹅的蕊蕊,为了礼貌,赶紧把手从厚厚的手套中伸出来,手心里都是汗。

章敏问瑞拉:“为什么不给铭铭多加一件衣服,他穿得如此少,手冰凉,你不怕他感冒吗?”

“他不是小孩子了,我已经提醒过他,他说不冷。”瑞拉轻松地说。

“小孩子懂什么,他说不冷难道就不给他加衣服了?你看蕊蕊,她也说不冷,我还是给她加了一件厚衣服,感冒了多麻烦!”

瑞拉笑着说:“孩子又不傻,他说不冷就是不冷,我们为什么要替他们做主呢?少穿两件衣服,不会有事的,如果他真的冷并因此感冒的话,下次就不敢再这样穿了。”

听到瑞拉的话,章敏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两家人相约去郊外爬山,章敏事无巨细地帮蕊蕊准备好了所有需要带的东西,蕊蕊轻装上阵,什么都不拿。两家会面时,章敏发现,瑞拉和丈夫背着大大的登山包,铭铭也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行军包。

章敏好奇地问铭铭:“宝贝,你的包怎么那么沉,都带了些什么?”

铭铭小大人一样回答:“我们各自带了自己路上所需的所有用品!”

当大家登到山顶,坐下来休息时,所有人拿出了自己带来的食物和水,铭铭熟练地从包里拿出零食分给蕊蕊,然后小男子汉一样地递给蕊蕊一瓶水:“姐姐,这些是我特意为你带的!”

过了一会儿,铭铭拍拍瘪瘪的行囊,高兴地说:“这就轻松多了,蕊蕊姐姐,咱们去那边玩儿吧!”

在和瑞拉一家一起四处游览的过程中,章敏发现了一个细节,无论做任何事情之前,瑞拉和丈夫总会征求儿子的意见,而不是直接拍板。铭铭想做什么事情,无论对错,瑞拉都仅仅只是提醒他,从不替他做主。

看到这些,章敏突然想到,原来自己不知不觉之间,居然自以为是地替蕊蕊做了太多的主,如果不是及时意识到,这该有多么可怕!

有个船夫带着儿子出海打渔,天很冷,他在外面划船,把儿子放在船舱里。因为不断划船,他觉得热得厉害,于是脱掉外套,然后走进船舱给儿子脱了一件衣服。

过了一会儿,他又觉得热,干脆把上衣脱掉,又将儿子的上衣脱了下来。等返航回来的时候,他依然热得厉害,走进船舱却发现儿子已经冻僵了。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发现,几乎所有中国家长都会犯这样一个错误:习惯用自己的体验代替孩子的思考。也许很多父母觉得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让孩子多穿一点,是为了不让他感冒;让孩子多吃一点,是为了不让他饿着;为孩子多准备一些,多想一些事情,是为了不让他太累……然而事实上,这样的行为非但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对孩子产生严重的后果。

第一,让孩子感觉父母很烦,而且父母要求什么,他就越讨厌什么。任何孩子儿时都会有反抗意识,越是让他做某些事情,他对这件事情就越是抵触,比如父母要求孩子每天到家马上写作业,不写完就不许看动画片,那么孩子只会越来越讨厌写作业,进而讨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