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万物由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外节日:一种纪念,一种喜庆

除夕:昼夜交替,除旧换新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春联、年画,挂门笺,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图案的新衣。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另外,除夕在台湾被称为“过年日”。这一天的午后,人们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吃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热烈的气氛。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据说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春节:农历新的一年开始

农历的正月初一是春节,也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新的一年开始。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甲骨文中“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则为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谷梁传》说:“五谷大熟为大年”; 《说文·禾部》:“年,谷熟也”。人们在立春前后的正月初一这一天,欢聚庆祝,一起过年。

年画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在春节的时候张贴。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多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为题材。

民间还有这样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便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腊月三十,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的腊月三十,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兽浑身战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皇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元宵节:帝王百姓,普天同庆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民间有许多传说。

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他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除去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另外,还有一则传说则与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有关。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闹元宵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城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地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清明节与寒食节:纪念介之推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也有的说是前两天),由于时间相近,人们便习惯地把两个节日当做一个节日。其由来,取意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悼念功臣介之推的故事。

晋公子重耳未继位之前,遭遇晋献公的追杀,被迫流亡国外。介之推与狐偃、赵衰等一批老臣,与重耳患难与共,吃尽了苦头。

流亡途中,有一次,重耳又累又饿,跟随他的大臣们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此时,介之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重耳。当重耳得知肉的来历后,不禁流下了眼泪。

19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也就是著名的五霸王之一晋文公。他重赏了有功之臣,唯独忘了介之推。很多人为介之推鸣不平,然而介之推却不申辩,背着老娘隐居深山。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便派人四处寻找介之推母子。打听了很久,听说在绵山一带隐居,然而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

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之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到介之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发现介之推与母亲紧抱一棵大树,被活活烧死。

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便下令厚葬介之推,并将此山易名为介山。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家家户户禁烟火,吃三天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并晓谕全国,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名端午、午日、重午、地腊、中天等,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其中主要的有:

1.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所写的吃粽子的起源和宗懔《荆楚岁时记》所写的龙舟竞渡的起源,都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观竞渡 清 《端阳故事图册》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古时楚国人因不舍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之后每年农历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这种看法是近代才有的,是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提出来的,现在学术界大多沿用此说。

5.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风土记》写道:“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6.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因历史上某些坏人生于五月五日,故有“不举五月子”(意为不把五月生的孩子抚养成人)之说,并由此导致端午的一些民间风俗都是为了镇妖避邪,这纯系封建迷信。

中秋节:仲秋之中庆丰收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做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中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此时,中秋还没有作为节日出现。汉代时有秋节,但是时间是立秋,而不是八月十五。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的一轮皓月,祭拜观赏,寄托情怀。这种习俗传到民间,成为一个传统的活动。

另外,也和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有关。因为“庄稼成熟曰秋”,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这时正是各种农作物成熟的时节。为庆祝丰收,表达喜悦之情,于是便以八月十五这一天作为节日。又因为八月十五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节”。

制月饼迎中秋 清 选自《太平欢乐图册》

重阳节:登高避瘟魔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中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是在三国时期,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相传与道教有关。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过着安稳的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听说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决定前去拜访终南山中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

费长房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让他练习降妖的法门。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九月九日那天,他就带着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不久,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看见人群都在山上欢聚,便冲至山下,却被酒气及茱萸的香味吓得不敢上前。一回头,又看见桓景抽出宝剑,瘟魔斗他不过,转身就跑。桓景迅速抛出宝剑,把瘟魔钉死在地上。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九月九日登高避祸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到现在。

元旦:阴历正月初一到阳历1月1日的跨越

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泛滥有很大关系。

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之间大约相隔365天。

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

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便是元旦的由来。

那么中国为什么称每年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呢?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当时的元旦指的是春节,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建立,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公历。

为了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三八”妇女节:世界妇女的节日

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又称“三八”节、妇女节、“三八”国际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

1903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市的女工为了争取自由平等,愤起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和对妇女的歧视,举行了大罢工和示威游行。这一斗争得到了美国广大劳动妇女的热烈响应。

1910年,一些国家的先进妇女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代表大会。大会根据主持会议的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蔡特金的建议,以增进世界劳动妇女的团结和支持妇女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为目的,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

联合国从1975年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从此“三八”妇女节就成为全世界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争取妇女权利、争取妇女解放而斗争的伟大节日。

“五一”劳动节:无产阶级工人斗争的果实

定于每年5月1日的国际劳动节亦称“五一节”,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此节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事件。

19世纪80年代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但是,美国的工人却和其他国家的工人一样,工作繁重,工资很低,工时很长。

1882年,美国总统切斯特·阿瑟的一番讲话,激起广大工人的愤怒。阿瑟宣称:“我不认为八小时工作制的法律是符合宪法的,而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使我实施一项不符合宪法的法律。”这实际是对八小时立法运动的否定,美国工人再次走上街头,进行了全国性的大规模斗争。

1886年5月1日,全美国几十万工人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举行罢工。这次罢工浪潮席卷了芝加哥、纽约、波士顿、匹兹堡和华盛顿等一系列城市,波及美国的各个生产部门。芝加哥是这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斗争最激烈的城市。

强大的罢工运动使美国政府胆战心惊,他们开始策划阴谋,调动警察进行镇压,在芝加哥引发了流血事件。

美国工人提出的八小时工作的要求,不仅反映了世界各国工人的愿望,而且也受到了他们的重视和欢迎。1889年,各国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大会决定接受法国代表拉文的建议,把每年的5月1日作为全世界无产者的节日,以纪念芝加哥工人的英勇斗争。从此,这个伟大的国际性节日就诞生了。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这一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浩浩荡荡地走向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将五月一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

“五四”青年节:中国革命青年运动的开端

“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爱国运动而设立的节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美、法等国的胜利和德、奥等国的失败而告结束。1919年1月,获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会议。但是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当要求均遭拒绝,而且会议决定日本接管德国在华的各种特权。对这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华民国代表居然准备签字承认。消息传至国内,举国震怒,群情激愤。以学生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就如火山爆发一般地开始了。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余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呼吁各界人士行动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保卫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这一运动得到工人和各阶层人士的声援和支持,上海、南京等地的工人纷纷举行罢工或示威。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并指令巴黎参加会议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拉开了序幕。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青年运动的开端。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1939年,陕甘宁边区青年组织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50年4月,共青团中央决定以5月4日作为青年团成立的纪念日。

“六一”儿童节:悼念利迪策村的儿童

儿童节,也叫“六一国际儿童节”,每年的6月1日举行,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共同节日。每当此时,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欢度着自己的节日。

“六一”儿童节源自二战的一个悲惨的故事。在二战期间,1942年6月,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和全部婴儿遭到德国法西斯的枪杀。他们还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烧毁了这个与世无争的村庄。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也为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的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把每年的6月1日定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七一”党诞辰纪念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每年的7月1日是中国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日子。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召开,为什么却要定7月1日为党的诞辰纪念日呢?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成立以后,由于斗争的残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条件组织统一的活动来纪念党的生日。直至1936年,当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五周年的时候,党的一大代表陈潭秋在莫斯科出版的《共产国际》杂志第七卷上,发表了《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一文,以表示对党的诞生的纪念。这是纪念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以一大开幕的具体月份为依据的,而不是以一大开幕的具体日期为依据的。

把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当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十七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

当时,在延安的曾经参加过一大的党的创始人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他们回忆一大是7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的开会日期。因为缺乏档案资料,一时无法查证,所以就把7月1日确定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此后,全党开始大规模地举行纪念党的生日的活动,“七一”作为党的生日也就因此而固定下来。

“八一”建军节:“八一”南昌起义的第一枪

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它来源于中国国内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南昌起义。

1933年6月26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最高领导机关——苏区中央局,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建议,做出了《中华苏维埃局关于“八一”国际反战争斗争日及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的决定》。同年6月3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决定“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的命令,指出:“1927年8月1日发生了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领导的南昌暴动。这一暴动是反帝的土地革命的开始,是英勇的工农红军的来源。”7月11日,革命根据地的中央政权——中华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召开了第46次会议,决议“批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建议,规定以每年‘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

此后,每逢“八一”建军节,都要开展拥军优属的活动。中国人民解放军组成后,仍然以“八一”为建军节。

教师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9月10日是中国的教师节,每到这一天,全国都会开展各种尊师重教活动。

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发表要求“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的宣言,并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不久,国民党政府先是同意6月6日为教师节,后又将教师节改为8月27日,这一天是孔子生日。

建国以后,1950年,周恩来总理认为教师是脑力劳动者,提议以“五一”劳动节同时作为教师节。但因劳动节是全国性的节日,活动内容很多,而教师节没有单独的活动,“五一”并未真正成为教师的节日。

1984年12月6日,《北京晚报》刊出记者编写的文章《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12月15日,北师大钟敬文、启功、王梓坤、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等著名学者积极响应,联合提议设立单独的教师节。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做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从此,教师节在中国正式实施。

中国国庆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每年的10月1日也被定为国庆日。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实际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但习惯上称其是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也就是9月21日,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做“开国盛典”。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开国大典 油画 董希文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复活节:纪念耶稣的死而复生

复活节在3月21日或该日后月圆以后第一个星期日,是纪念耶稣基督在十字架受刑死后复活的节日,西方信基督教的国家都过这个节。

《新约全书》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第三天便复活。复活节由此而来。关于耶稣基督之死,按基督教教义,是为了赎世人的罪。因此,在欧美各国,复活节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根据西方教会的传统,在春分节气(3月21日)当日见到满月或过了春分见到第一个满月之后,遇到的第一个星期日即为复活节。东方教会则规定,如果满月恰好出现在这第一个星期日,则复活节再推迟一周。因此,节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和圣诞节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复活节民俗节日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

愚人节:肆无忌惮的恶作剧

愚人节又称万愚节,日期是每年的4月1日。

一般认为愚人节的起源和法国的立法改革有关。

16世纪的法国,人们在4月1日这天过新年,大家互赠礼物,举行派对,庆祝新年。1582年,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决定采用一种新的历法——格高利历法,并将新年改在1月1日。在新历法的推行过程中,各地仍有一些人或是不愿意接受新历法,或是不知道新年日期的更改,仍然在4月1日这天过新年。其他的人便捉弄他们,赠送给他们假礼物,邀请他们参加假的庆祝晚会,骗他们白跑一趟,或使他们对某种根本不存在的事情信以为真。这些被捉弄的人被称为“四月愚人”。

从此,一些人便在每年的4月1日搞恶作剧,互相愚弄,渐渐地,便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18世纪初,“愚人节”的习俗传到英国,后来,随着英国移民又传到了美国。时至今日,这一习俗已经成为国际性节日,在欧洲、北美许多国家都流行。

另外,英文百科全书里面也流传着一种说法:“愚人节”是15世纪宗教革命之后始出现的一个说谎节日。那时西班牙王腓力二世曾经建立一个“异端裁判所”,只要不是天主教徒就被视为异端,在每年4月1日处以极刑,也就是死刑。臣民们感到非常恐怖,于是每天以说谎取笑为乐,来冲淡对统治者的恐惧与憎恨。其后,沿用日久,演变为今日之“愚人节”。

母亲节:纪念和赞扬全世界的母亲

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举行庆祝活动,以颂扬母爱的伟大。

古时母亲节起源于希腊,古希腊人在这一天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将回到家中,并送给他们的母亲一些小礼物。

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安娜·贾薇丝发起,她终身未嫁,一直陪伴着自己的母亲。1876年,她的母亲安娜·查维斯夫人在礼拜堂讲授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讲到南北战争中捐躯的英雄故事后,她进行祈祷时说:“但愿在某处、某时,会有人创立一个母亲节,纪念和赞扬美国与全世界的母亲。”查维斯夫人为她的礼拜堂服务超过25年,当她在72岁逝世时,41岁的女儿安娜立志创立一个母亲节,来实现母亲多年前祈求的心愿。两年后,她和朋友开始写信给有威望的部长、商人、议员来寻求支持,以便让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的节日。

1908年5月10日,第一个母亲节在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举行。在这次节日里,康乃馨被选为献给母亲的花,并从此流传下来。

1914年5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规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并在5月9日由威尔逊总统颁布施行。现在,母亲节已经在很多国家流传了。

父亲节:父亲也不容易

父亲节是表达对父亲敬意与爱意的节日,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

据说第一个提出这种建议的是华盛顿的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多德夫人的母亲早亡,其父独自一人承担起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把他们全部培养成人。

1909年,多德夫人感念父亲养育之恩,准备为他举行庆祝活动,同时,想到所有的父亲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于是给当地一家教会写信,建议把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父亲节。该教会将建议提交会员讨论,获得了通过。1910年6月,人们便在此庆祝了第一个父亲节。当时凡是父亲还健在的人都在胸前佩戴一朵红玫瑰花,以表达对父亲的敬意;而父亲已故去的人,则佩戴一朵白玫瑰花,以此表达对父亲的无限怀念和哀思。

直到1934年6月,美国国会才统一规定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教堂仪式、送卡和礼物来纪念父亲节。

另外,在中国,父亲节是每年的8月8日。中国的父亲节起源要追溯到民国时代。1945年的8月8日,上海闻人所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市民立即响应,热烈举行庆祝活动。“爸爸”谐音是8月8日,而且8月8日的两个8重叠在一起经过变形就是“父”。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士绅联名请上海市政府转呈中央政府,定8月8日为全国性的父亲节。

万圣节:设宴款待鬼魂

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传统的“鬼节”——万圣节。10月31日,有个所谓的“万圣节之夜”。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最流行的版本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是一种秋收的庆典。

古西欧时候的爱尔兰异教徒们相信,在万圣节前夜,鬼魂会群集于居家附近,并接受设宴款待。因而,在“宴会”结束后,村民们就自己扮成鬼魂精灵,游走村外,引导鬼魂离开,避邪免灾。与此同时,村民们也都注意在屋前院后摆放些水果及其他食品,款待鬼魂而不至于让它们伤害人类和动物或者掠夺其他收成。后来这习俗一直延续下来,逐渐演变成孩子们取笑不慷慨之家的玩笑。

感恩节: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感恩节是北美洲独有的节日,始于1621年。

据记载,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遭到迫害。1620年9月,102名清教徒登上“五月花”号帆船,于12月26日到达了北美洲的普利茅斯港,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这些移民根本不适应当地环境,第一年冬天过后,只有50人幸存。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人送给他们很多必需品,并教会他们如何在这块土地上耕作。这一年秋天,移民们获得了大丰收。11月底,移民们请来印第安人共享玉米、南瓜、火鸡等制作成的佳肴,感谢他们的帮助,感谢上帝赐予了一个大丰收。自此,感恩节变成了他们直至后来美国的固定节日。

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将它定为国家假日,并且规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美国的感恩节。感恩节有4天假期。时值长假,很多人都会赶回家庆祝佳节,所以,美国感恩节的热闹程度绝不亚于中国的中秋节。

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主菜,通常是把火鸡肚子里塞上各种调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后整只烤出,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给大家。此外,感恩节的传统食品还有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饼、红莓苔子果酱等。

圣诞节:耶稣诞生的日子

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从12月24日至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的缩字。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人们把它当做耶稣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圣诞节。这一天,全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

神秘的降诞

意大利著名画家波提切利的这幅杰作表现的是耶稣的诞生这一永恒的主题。画面中部的婴儿就是耶稣,右边双手合十的是圣母。

据基督教的《马太福音》和《路迦福音》的说法,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从罗马帝国手中和罪恶中拯救以色列。玛利亚已和木匠约瑟订婚,可是,在他们同居之前,约瑟发现玛利亚已怀孕。于是约瑟想悄悄地和她分手。这时,上帝的天使出现在他的梦中:“把玛利亚娶回家。她怀的孩子来自圣灵。她将生下个男孩子,你们给孩子起名叫耶稣,因为他将从罪恶中拯救人们。”当玛利亚临产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体人民务必到伯利恒申报户籍。约瑟和玛利亚只好遵命。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借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稣要出生了。

耶稣的诞生日大约是在2000年前,研究人员通过日历上的记载,按着假定日期把时间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在公元后的前300年间,耶稣的生日是在不同的日子庆祝的。最后,在公元354年,教堂的领导人把12月25日定为耶稣基督的生日。

植树节:绿化人类的家园

中国最早在1915年规定每年的清明节为植树节,后于1929年把植树节改为每年的3月12日。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他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于1979年五届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全国植树节,规定每人每年植树3~5棵。

美国植树节最早由内布拉斯加州发起。19世纪以前,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原,树木稀少,土地干燥,大风一起,黄沙满天,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州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了这一提议,并由州长亲自规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这一决定做出后,当年就植树上百万棵。此后的16年间,又先后植树6亿棵,终于使内布拉斯加州10万公顷的荒野变成了茂密的森林。为了表彰莫尔顿,1885年州议会正式规定以莫尔顿先生的生日4月22日为每年的植树节,并放假一天。

另外,古代犹太人把每年1月份后半月的一天作为植树节;日本则把每年4月份的1~7日称为“绿化周”;目前世界上已有四五十个国家规定了植树节。

世界地球日:美国“地球日”的推广

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活动起源于美国。1969年,在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和哈佛大学学生丹尼斯·海斯的倡议和组织下,选定1970年4月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就在那年的4月22日,美国各地大约有2000万人参加了游行示威和演讲会,数十万群众参与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呼吁创造一个清洁、简单、和平的生活环境。作为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地球日”活动推动了多个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

1990年4月22日,全球140多个国家、2亿多人同时在世界各地举行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呼吁改善全球整体环境。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肯定。2009年4月22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决定将今后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