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常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慷慨的馈赠——风物篇

风俗与物产,是一块土地上最具代表意义的活化石,是当地文明与生活方式可传承的载体,是民族历史不容抹杀的意义所在。凭借它们,我们得以窥见当地的社会全貌。欧洲人,也以同样的虔诚与敬畏,珍藏着来自祖先和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1.欧洲的民族分布是怎样的?

欧洲是一个种族单一、民族复杂的地区。这里的居民,90%以上属于白种人,即欧罗巴人种。即使到了今天,世界各地的移民纷纷涌入,也没有改变欧洲种族的单一性。但与此同时,由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欧洲的民族成分十分复杂,直至目前,关于其究竟拥有多少个民族仍然没有定论。所以,本节摘要叙述欧洲主要的一些民族,如日耳曼人、吉卜赛人、希腊人等。

日耳曼人可谓是欧洲各主要民族的祖先。这支欧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属于欧罗巴人种。公元5世纪时,以部落集团的形式分布于北海和波罗的海周边的北欧地区。日耳曼人登上欧洲历史舞台全赖于其中一支——条顿人对于罗马帝国的入侵,当然,条顿分支也因被罗马击溃而淡出历史舞台。公元4—6世纪,日耳曼人在民族大迁移时期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北支人在北欧附近活动,他们是现代瑞典人、挪威人和丹麦人的祖先;南支又分为东西两支,东支渐渐消融于地中海沿岸的其他民族之中,西支则有一部分成为现代荷兰人的祖先,一部分融合成为法兰西人,还有一部分最终成为巴伐利亚人的祖先。总之,日耳曼人在漫长的时间里向欧洲的各地渗透,再与当地的原住民结合,成为近代荷兰、挪威、瑞典、丹麦、德意志、奥地利、英吉利、卢森堡的祖先。

除日耳曼民族之外,希腊民族也是欧洲重要的民族构成之一。正是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古希腊文明。希腊人亦属于欧罗巴人种,他们使用的是印欧语系希腊语族里的希腊语,文字用的是古希腊文和新希腊文。

如果说希腊人因“定居”在爱琴海畔创造了绵延3000年的文明史,那么,对于吉卜赛人来说,流浪已经成为深入他们血液里的传统,无可改变。吉卜赛人使用吉卜赛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语族。他们自称为“罗姆”,一直被误认为是埃及人,事实上,吉卜赛人的发祥地在印度北部,很可能是遭到突厥人的入侵而迁出,其中一支经波斯、土耳其进入南欧,另一支经亚美尼亚、俄罗斯到达东欧。外来人的标签一度使得吉卜赛人的处境十分尴尬,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1/10的吉卜赛人死于纳粹集中营。当然,现在他们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意大利人是意大利国内的主要民族。意大利人属于欧罗巴人,使用意大利语,是印欧语系中的罗曼语族。大多数意大利人信仰天主教。意大利人十分喜欢和尊重艺术,也难怪文艺复兴最先发生在这里。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意大利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化,这里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艺术家,如创作《神曲》的但丁、写作《十日谈》的薄伽丘、画就不朽名画《蒙娜丽莎》的达·芬奇等。

说完了“文艺范儿”的意大利人,接着来说矛盾的英格兰人。英格兰人是英国的主要构成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主要分布于英格兰、威尔士,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还有一少部分。英格兰人属于欧罗巴人种,其成员主要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英格兰人重视发展工业,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较少。英格兰人有点矛盾,一方面,他们做事严谨、循规蹈矩,甚至有时候有些保守,但若是在交际场合,他们绝对是凭着幽默与诙谐而让自己如鱼得水的。

接下来是法兰西人。法兰西人依然是欧罗巴人种。作为构成法国的主体民族,我们想要了解法兰西人,大体只需要了解法国的特质就行了。法国,浪漫与时尚的代表,法兰西人,自然也与浪漫和时尚脱离不了关系。

波兰人是勤劳朴素的,作为构成波兰的主体民族,他们亦属于欧罗巴人种。波兰人绝大多数信奉天主教,因而受教会的影响颇深。

德意志人是中欧的主要民族之一,也是构成德国的主体民族。德意志人是由撒克逊人、法兰克人、巴伐利亚人等日耳曼人融合而生的,并吸收了科尔特人、西斯拉夫人、普鲁士人等的成分及特点。德意志人除了大部分留在德国之外,还有大量的人生活在美国、加拿大和巴西等地。德意志人大多属于欧罗巴人种北欧类型,部分属于欧罗巴人种阿尔卑斯类型。使用德语,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写,书面语言以高地德语为标准。

俄罗斯人是构成俄罗斯的主要民族,且较为集中地居住在俄罗斯。属于欧罗巴人种东欧类型。俄罗斯人使用俄罗斯语。东正教对俄罗斯人的影响很大,同时,俄罗斯人还有精灵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崇拜等情结。

芬兰人是北欧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芬兰,还有一部分分布在挪威、瑞典、俄罗斯、德国(还包括欧洲以外的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芬兰人属于乌拉尔人种,使用芬兰语。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新路德宗,少数信奉东正教。

奥地利人是奥地利的主体民族,除了大部分居住在奥地利以外,还有一部分散居在意大利、瑞士、英国(以及美国),属于欧罗巴人种。他们使用德语作为官方语言。

匈牙利人是构成匈牙利的主体民族,属于欧罗巴人种阿尔卑斯类型。是加拿大的移民集团之一。匈牙利人的官方语言是匈牙利语,多信仰天主教,部分信仰基督教新教。

西班牙人是构成南欧西班牙的主体民族,多属于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西班牙人的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西班牙人于16世纪时掀起了一股海外移民的高潮,成为拉丁美洲的族源之一。

葡萄牙人是构成葡萄牙的主体民族,属于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官方语言是葡萄牙语,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写。葡萄牙人大多信奉天主教。除了居住在葡萄牙而外,他们还分布在法国(以及美国、巴西和加拿大等国)。

2.欧洲有哪些特殊的社交风俗?

欧洲和美国的习俗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所以,一般情况下,人们谈风俗习惯时,多将欧美等国家合并在一起,讲西方国家的风俗。

但事实上,欧洲远较美国保守,所以,欧洲对于一些事情的底线更高,对一些涉及礼仪的举动要求更为严苛。比如,在美国,嚼口香糖、拍人家的后背、跟人谈话时将手插在口袋里略显失礼,在欧洲,便已经是极端的恶习了。

除此之外,欧洲还有哪些特殊的风俗呢?欧洲人称呼交谈的对象时,要尽量避免直呼其名,只有经过了长期的交往,双方已经十分熟稔的情况下,才可以直呼其名;而在称呼有学术建树的人时,最好能在前面冠以他们的头衔以示尊敬,如“Doctor”(博士)之类;与欧洲人约会必须准时;饭桌上抽烟是令人反感的举动;送礼的最佳选择是鲜花。

接下来,我们分别看看欧洲各国的社交风俗:

在英国,与人交往时的礼节受到极端的重视,且应当尽量做到情感含蓄。交谈时不要涉及宗教及君主;不能问别人“你是干什么的”。

法国人相对更保守,且拘泥于形式,有时候甚至可以说达到了苛刻的程度。在法国,赴约时一定要准时;法国人不兴上门做客,除非受到了主人十分盛情的邀请;上门做客时,最好带给女主人一些巧克力或花作为礼物以示谢意;在法国,平常的交流谈话中不要以政治、金钱或个人隐私为话题。

在意大利,若你在路上遇见相识的人,握手或简单打招呼即可;称呼大学毕业生要加他们的通用头衔;商业会晤一定要提前安排,但不一定要准时;意大利人热情好客,受到邀请而拒绝是不礼貌的;意大利人交谈的话题可以是足球、家庭及公司事务、当地新闻等,但最好不要涉及政治和美式足球。意大利人踢英式足球,讲求靠技术取胜,而美式足球崇尚力量与勇猛。因而,对于以“艺术之国”自居的意大利人来说,粗暴的美式足球不值一提。

德国人见面打招呼时一定要冠以对方的头衔,在不知晓对方头衔的情况下,不要直呼其名;接打电话时,一定要通报自己的姓;德国人非常看重约会的守时,因事耽搁或无法赴约时,一定要打电话告知对方;被德国人邀请做客是一件荣幸之至的事情,这说明你已被列入他们的贵客名单里,上门时同样不要忘记送束花给女主人(切记进门前去掉花束的包装,且花不能是红玫瑰,因为在德国,红玫瑰只能送给自己爱慕的人);和德国人谈话,话题可以围绕德国的乡村风光,个人的爱好及体育运动,但千万不要谈论篮球、棒球及美式足球。

3.欧洲各国有哪些禁忌?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禁忌,欧洲也不例外。欧洲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自然会有许多自己独特的禁忌。在具体介绍欧洲各个国家的禁忌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欧洲有哪些共同的禁忌:

正如中国对于“4”的忌讳,欧洲在数字方面也有自己的忌讳:他们普遍忌讳“13”和“星期五”,原因都是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在颜色方面,欧洲人把黑色视作葬礼的代表,因而,在其他场合对于黑色的使用一定要慎重。在交际场合,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或其他一切黄色的花送给别人;另外,有些被我们中国人视为吉祥、长寿、喜庆的动物图案,在欧洲也在禁忌之列,如大象、孔雀和仙鹤。因为在英国,大象被视为蠢笨,孔雀在英法等国代表淫荡,而仙鹤在法国则是蠢汉的代称。

接下来,我们再分别看看,欧洲各个国家有哪些自己特殊的禁忌吧。

法国禁忌:忌在旅行中与女性抢道、在公共交通上与女士抢座、在路上与女士抢行;女士尽量避免穿牛仔裤等紧身包臀的裤子。

德国禁忌:用餐时忌用吃鱼的刀叉吃肉;同时饮用啤酒和葡萄酒的话,不宜先饮葡萄酒;吃自助时,忌在食盘中堆积过多食物;忌向朋友的妻子或普通的异性朋友送玫瑰,因为红玫瑰代表爱情;忌送郁金香,因为在德国人眼里,郁金香代表绝交;忌将手放在口袋里,因为这是一种无礼的表现。

瑞士禁忌:忌在用餐时用嘴吹过热、过烫的汤或菜肴;忌在吃食物、使用餐具时发出声音。

英国禁忌:忌谈论别人的私生活;在英国旅游时,忌当众打喷嚏和跷二郎腿;忌从梯子下面走过;忌在屋子里撑伞;忌在谈话中以皇室的家事作为笑料。

匈牙利禁忌:在匈牙利,无论是住店还是用餐,忌打破玻璃器皿,否则,将被视为交逆运的先兆从而不受欢迎;新年时,餐桌上忌摆放禽类制成的菜肴,否则,迷信的匈牙利人会认为好运会随禽类飞走。

俄罗斯禁忌:拜访女性时,送花忌双数。俄罗斯忌讳双数由来已久,因为在斯拉夫神话中,偶数是不吉利的。俄国著名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在他的名著《日瓦戈医生》中就曾写道:“你听见了吗?狗在叫,而且是两条。太糟糕了,这是多么不吉利的征兆啊!”连两条狗叫都是不吉之兆,可见他们对于双数的忌讳之深。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凡事都忌偶数的早已不再严苛,但送花送单数却一直没有改变。

挪威禁忌:忌不守时;谈话时忌距离过近;拜访或出席宴会,不宜空手,而要送花或糖果作为礼物给女主人;出外郊游时忌惊吓河乌,因为河乌是挪威的国鸟。

希腊禁忌:忌招手。因为像招手一类在我们的传统中表示友好的姿势,在希腊却意味着“下地狱”。希腊人一般将手背朝向对方表示告别。

奥地利禁忌:忌在新年时食用虾类。因为虾会倒行,象征不吉利。

爱尔兰禁忌:忌用红、白、蓝色组合,因为这个组合是英国国旗的色彩。

4.欧洲都有哪些传统节日?

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或来源于神话传说,或来源于宗教信仰,或出于对某个人或某个事件的纪念。在欧洲这片历史悠久、国家众多的土地上,也有着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诸如圣诞节、万圣节等。人们在庆祝这些传统节日的过程中,将属于自己的节日习俗传承了下来。

与中国将春节视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不同,在欧洲,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不是新年,而是圣诞节。圣诞节又称耶诞节,节期为每年的12月25日,相传这天是耶稣的诞辰。这一天的前夜,也就是平安夜12点,亦即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圣诞节原本是一个宗教节日,但在19世纪时,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使得圣诞节渐渐流行起来。时至今日,圣诞节早已突破了欧洲,流行于美洲,并传播到了亚洲。平安夜时吃苹果、装饰圣诞树、戴圣诞帽、寄送圣诞贺卡、进行圣诞购物、举行圣诞派对,已成为一种“圣诞文化”而风靡全球。

万圣节即西洋鬼节,也是欧洲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期在每年的10月31日。提到万圣节,我们会想到面具和南瓜灯,总之,这个节日多多少少总是带着些神秘色彩。的确,万圣节源自古代凯尔特民族的新年,同时,此时也是祭祀亡灵的时候,既祈祷避免恶灵干扰,同时也祈求祖灵的保佑。这天晚上,小孩子们会穿上化装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并且口中念念有词“trick or treat”,意思是说,“不给我糖的话,我就捣乱哦”。万圣节前夜流行一个游戏叫“咬苹果”,即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情况下用嘴去咬,最先咬到的人则是优胜者。

欧洲另外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复活节。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后3天复活的日子。跟其他节日的不同之处在于,复活节的日期不是固定的,而是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象征着重生和希望。因为与宗教的联系密切,因而,过去多数西方国家里的复活节都要举行盛大的宗教游行,且游行者都要打扮成基督教里的历史人物,手捧十字架,赤裸双足,唱着欢庆耶稣复活的赞歌。当然,现在,这个节日已经失去了原本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这一天,商店里处处可见漂亮的彩蛋出售;人们纷纷在教堂门前点燃圣烛,并由孩子们飞奔着将这些圣火送到各家,很多地方甚至还会有赛跑(如德国的巴伐利亚地区),与普通的赛跑不同的是,人们是举着火炬跑的。

愚人节是欧洲国家另一个重要的节日,节期是每年的4月1日。关于愚人节的起源,有说是来源于法国对于“纪年法”(即是否将新年的第一天由4月1日改变为1月1日)的意见不一,改革派在对守旧派的捉弄中发展而来;有说是诺亚在世界被洪水淹没很久之后的4月1日,从船上放出一只白鸽寻找陆地的消息,而这只白鸽飞走后便没有回来,意在提醒人们不要做徒劳无功的事情……总之,七八种不同的说法,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有的来源于古老帝国尚存的残籍,还有的来源于百科全书的记载。总之,不管起因为何,人们在这一天,穷尽捉弄人之能事,也着实可以狂欢一把。

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即每年的2月14日。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节日。作为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情人节的来源也有多种说法,但最为普遍的说法是人们为了纪念罗马圣教徒瓦伦丁被处死而设。这个故事要上溯到公元3世纪,彼时,罗马帝国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民众和基督教徒纷纷起来反抗,而统治阶级对他们进行了残暴的镇压。一位名叫瓦伦丁的教徒被捕入狱,却在狱中与典狱长的女儿坠入爱河。无奈,这位悲剧式英雄免不了被处死的结果,临刑前,他写了一封长信,向她述说自己的清白,以及对她深深的眷恋。公元270年2月14日,瓦伦丁被处死。基督教徒为了纪念这位为了正义和爱情而牺牲的英雄,将他被行刑的这一日定为“圣瓦伦丁节”,后发展成情人节。

5.万圣节中的南瓜灯是怎么来的?

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更是孩子们期待的节日之一。每逢当日,孩子们都会穿上千奇百怪的服装,戴着各式各样的面具,提着一盏南瓜灯走街串巷,逢着大人便索要节日礼物。孩子们手里拎的这个南瓜灯,也叫“杰克灯”。

说起“杰克灯”的来历,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呢。

话说,从前有一个叫杰克的酒鬼专爱搞恶作剧,一日,他把恶魔骗上了树,并在树桩上刻了十个字,并恐吓恶魔说,一旦他下来便会受到诅咒。

恶魔无奈,只好请求杰克放自己下来。杰克说:“放你下来可以,但是你要答应我一个条件。”恶魔问:“什么条件?”“只要你施法,让我永远都不会犯罪,我就放你下来。”恶魔只好照做。于是,这位杰克终其一生,果然没有犯过罪。

但这个醉鬼也因此为自己种下了恶果:死后既上不了天堂,又不能下地狱,他的亡灵只好靠一根蜡烛的指引流连在天地间。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中,杰克的亡魂所秉的这根蜡烛,是镶在镂空的萝卜里,名为“杰克灯”;而在慢慢的演变过程中,许是人们发现南瓜无论从获取上还是雕刻上,都比萝卜容易得多,于是就用南瓜代替了萝卜,而南瓜灯也渐渐成为万圣节的“宠物”,流行了起来。

6.欧洲各国的国花是什么?

国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国人民的性格以及审美标准。

英国的国花是玫瑰。玫瑰之于英国人的特殊意义,起自于玫瑰战争。15世纪,英国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为争夺英格兰王位而进行内战,持续时间长达30多年。这场内战因为兰开斯特王朝的族徽是红玫瑰、约克王朝的族徽是白玫瑰,从而被命名为“玫瑰战争”。

不仅是英国人,欧洲人大都喜欢玫瑰。玫瑰茎上生刺,代表庄严肃穆,深受欧洲人的喜爱,再加上欧洲人大都信仰基督教,据基督教传说,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鲜血滴落之处,便生出了美丽的玫瑰。因而,欧洲许多国家都将玫瑰定为国花,如罗马尼亚(其国花是白蔷薇)、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

除了玫瑰,矢车菊也被较多国家定为国花,如德国、马耳他和马其顿。矢车菊原本是一种野生之花,经过人们的培育渐渐褪去了野性。在德国,房前、屋后、山坡、草地、田野、人家、水畔、路边都能找到矢车菊的身影。而它之所以能成为德国的国花,跟几个世纪前的一场内乱分不开。相传,王后路易斯在动乱中带着两个王子逃离了王宫,不想马车坏在了半路上。于是他们下了马车,这时候看见路边矢车菊的花海,顿时忘记了自己的处境。王后一边看着两个儿子高兴地玩耍,一边用矢车菊编了一个花环给威廉王子戴上。后来,威廉统一了德国,但童年逃难时那大片大片的矢车菊、母亲为他编的矢车菊花环永远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于是,他将矢车菊推为国花。

关于西班牙的国花石榴花,流传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西班牙公主玉晶与一位出身卑微的小伙子相爱,遭到了国王的强烈反对。小伙子被莫须有的罪名发配到边疆。公主日日倚在花园的假山下,望着爱人所在的方向,泪如雨下。长此以往,竟忧思成疾,香消玉殒了。而在公主曾倚过的那块假山旁边,竟长出了一棵树,每年会开出火红的花来,结着圆圆的果实。为了纪念这位痴情的公主,西班牙人便将这棵长在石边的树命名为“石榴树”,并采籽培育广为种植。此后,石榴花便成了西班牙的国花。

法国的国花是鸢尾花。鸢尾开花时,蓝色的花瓣仿如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法国人喜欢鸢尾,以它作为自由的象征。相传,法兰克王国创立者克罗维受洗时,接到的来自上帝的礼物便是一株鸢尾。

意大利人深深喜爱雏菊古朴的外观、娇小玲珑的花朵,他们认为这代表了君子风度和天真烂漫,因而,推举其为国花。

梵蒂冈则以百合为国花,因为它外表高雅纯洁,天主教则以它象征圣母玛利亚。

瑞典和芬兰的国花同是铃兰;冰岛和波兰的国花同为三色堇;荷兰的国花是郁金香;丹麦的国花是木春菊;俄罗斯的国花是向日葵;比利时的国花是虞美人和杜鹃花;列支敦士登的国花是黄百合;匈牙利的国花是天竺葵;爱尔兰的国花是三叶草;拉脱维亚的国花是牛眼菊;立陶宛的国花是芸香;卢森堡的国花是月季;摩洛哥的国花是康乃馨(又叫香石竹);葡萄牙的国花是薰衣草和石竹;瑞士的国花是高山火绒草;挪威的国花是欧石楠;圣马力诺的国花是仙客来。

7.欧洲最早的城堡是为什么而建?

在欧洲,古城堡随处可见,甚至已经成为去欧洲旅游不得错过的景观之一。欧洲的城堡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在这之前,不管是从文献中,还是口头传说里,再或是古址留存上,都找不到欧洲存在城堡的证据。

欧洲的第一座城堡,出现在公元9世纪的法国西北部。公元9世纪,维京人入侵法国,并于845年进攻巴黎;为了抵御侵略,巴黎建造了最早的城堡。作为城堡的雏形,法国人修建的城堡尚十分简陋,主楼(即城堡中枢)是以粗木搭建,再在外围立起木栅栏作为城墙。现在来看,以木头作为堡体主结构的材料是十分危险的,尤其是用于军事防御,只要敌人一把大火,所有的工事便会付之一炬。

当然,后来城堡慢慢改由更为坚固的石料建起,再后来出现了砖堡。城堡向着更加结实的方向发展。11—15世纪是欧洲修建城堡的鼎盛时期。中世纪的欧洲时势动荡,战火频仍,贵族们为了守住自己的土地和财富,纷纷修建坚固的城堡。

后来,城堡才慢慢超越了单一的军事用途,欧洲人也住进了城堡之中。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名作《城堡》,其中的故事便是围绕着一座用于居住,同时也是权力中心所在地的城堡展开。

时至今日,不管是经历了战火、作为防御工事的城堡,还是用于居住的城堡,其功用都已不复存在。这些遍布欧洲各地、见证了欧洲历史的庞大建筑物,已经成为一处处历史遗迹,为世界各地的旅客所向往和倾慕。

8.什么是“波希米亚风”?

波希米亚(Bohemian)原本是欧洲的一个古老地区,曾是吉卜赛人的聚居地,隶属奥匈帝国辖区。如今,这里已是捷克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可以说,波希米亚和波希米亚人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打着波希米亚人强烈性格符号的“波希米亚风”,却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着。

正如原本作为一种建筑风格的“哥特式”,后来也逐渐渗透进电影、服饰等各个领域的评价体系之中,说起波希米亚风,我们也很难清楚地界定,它到底是指由居无定所的吉卜赛人为主构成的那个叫“波希米亚”的民族性格,还是指后来一些知识分子身上散发的颓靡气息,再或者,仅仅只是一种衣饰的风格。

所以,我们更愿意从多个层面理解它:它既是一种时尚潮流,又是一种艺术家气质的精神指标,更是一种反传统的生活态度。

作为一种反传统的生活态度,它来源于波希米亚人放荡不羁、居无定所的生活;他们颓废、追求自由,讨厌被束缚,甚至在美国人的眼里,波希米亚与堕落、贫困、吸食大麻分不开。

作为一种艺术家气质的含义,出现于19世纪初的法国。原本,对于大多数法国人来说,“波希米亚”依然还是那些因为受到波希米亚的国王兹克姆·德的驱赶而逃至法国的拉玛人,是当时的法国作家赋予这个词以新的生命。如法国著名作家亨利·穆杰(Henri Murger)写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境》等。而在这些作家笔下,那些过着放荡不羁的“波希米亚生活”的艺术家,亦成了第二层意义上的“波希米亚人”——他们视金钱如粪土,自视甚高而又目下无尘,对任何被奉为传统的东西持怀疑态度。

波希米亚离我们最接近的一层含义,便是它所代表的服饰文化了。波希米亚人一直在流浪,所到之处,这个地方服饰里的流行元素都是波希米亚人吸收的对象:俄罗斯繁复层叠的裙子、印度的亮片与珠绣、摩洛哥的流苏和串珠……这使得他们的服装里有丰富的色彩层次、多样的搭配技巧,以及不拘一格的剪裁式样。时至今日,波希米亚风格的服饰已经成为“小资情调”的外在体现。有人说:“把一石、一木、一珠、一布组成时尚,是波希米亚的精髓。”虽然波希米亚离我们最近,却是一种非常“挑人”的服饰文化,稍有不慎,便会把自己打扮成土鳖。著名作家三毛就说过,台湾只有三个女人能够驾驭得了波希米亚风格,那就潘越云、齐豫和她自己。

9.保加利亚为何以“棒打亲朋”送祝福?

春天是复苏、希望、新生的象征。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迎春方式,如我国以盛大而隆重的“春节”迎春,保加利亚则是举行一系列的活动来迎春。

比如,跳面具舞。与万圣节的面具不同,保加利亚的迎春舞面具极尽恐怖之能事:动辄饰以羽毛兽头,或苍白,或狰狞,或张着血盆大口,或探着森森獠牙……保加利亚人认为,这些恐怖的面具能够吓跑冬天的恶魔。再比如,过“公鸡节”。保加利亚妇女会在这个节日里给公鸡穿上裤子,举着公鸡唱跳之后宰杀祭祀。除此之外,保加利亚人还会在冰冷的河水中跳民间舞蹈霍洛舞。

当然,所有这些习俗都比不上“棒打亲朋”来得让人惊讶。在保加利亚,手执“迎春棒”打人,是每年开春的第一出戏。所谓迎春棒,就是一支用红、白羊毛线缠绕几根树枝,再挂上爆米花、玉米粒和干辣椒,饰以金币、面包干和植物种子而制作的“权杖”。孩子们举着“迎春棒”敲打亲友甚至不相识之人的后背,嘴里还念念有声——那是保加利亚世代相传的喜歌。“被打者”往往微笑回应,因为对他们来说,制成“迎春棒”的树枝来自他们民族的“神木”,被这支棒子敲打,则意味着受到了最美好的祝福。

10.保加利亚“三月节”的起源是什么?

在保加利亚,从2月中旬起,各种店铺都会出售一种叫作“三月花”的商品。三月花以红白两色线编织而成,或似花,或拟人,或是球状,或成心状。一看到三月花,就说明“三月节”就要到了。

关于“三月节”的起源,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居住在中亚地区的保加利亚祖先的一支,其首领阿斯巴鲁赫率领部族迁徙至此,建立了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人定居下来的第一件事,便是感谢上天对他们的厚爱,赐予他们这个水草丰美之地。但是,依照部落的规矩进行祭祀时,他们发现这里缺少一样祭祀所必需的植物,于是,阿斯巴鲁赫便请求一只盘旋在他头顶的燕子飞回故里,衔来了那种植物。燕子不负国王所望,于3月1日衔回了一个由红白两色细线装饰的枝条。那是故乡的亲人带给他们的祝福:白色是融洽和幸福,红色用以辟邪。怀着对故乡同胞的深深思念,以及对这片土地上全新生活的憧憬,保加利亚人把燕子飞回来的这天定为三月节,而燕子衔回的那个以红白线缠绕的枝条,便成了三月节的吉祥物:“三月花”。

另外一说,是天上有一个叫“三月奶奶”的跛子女神掌管节气。这位女神脾气暴躁、喜怒无常,她高兴时,世间便阳光普照;发怒时,地上则陷入寒冷。每年3月,人们为了取悦这位神仙,便用心制作“三月花”,并戴上它出行。

还有一说,是阿斯巴鲁赫率军外出打仗,击退敌人后,为了不让亲人担心,他派了一只信鸽带回他的消息。阿斯巴鲁赫将军给鸽子的腿上绑了红白两色线:红色代表鲜血,说明战争异常惨烈;白色代表胜利。

第四个说法是,一个战死沙场的王子在去世前给他的父王写了一封信,他用了雪白的信纸。国王收到白鸽带回来的信,看到白色信纸上晕染开来的儿子的血,顿时老泪纵横。于是,便用“三月花”来纪念这位逝于春暖花开时的英勇王子。

总之,不管真正的起源是什么,“三月花”都是一种信物,代表了消息和希望,而佩戴“三月花”的“三月节”,更是深受保加利亚人喜爱的节日之一。

11.米兰为什么会成为“时尚之都”?

说起米兰,它既不是意大利的政治中心,经济亦不比巴黎、伦敦发达,却为何成了“时尚之都”?

这恐怕得先从意大利说起。意大利自古以来就是艺术的故乡,世界流行文化兴起以后,为了持久地抓住善变的“潮流”所向、拥有更持续的生命力,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或许是最佳的选择。因此,意大利成了艺术与流行结合的最理想的地方。说起意大利之于时尚的意义,有这样一句流传颇广的话:“时尚起源于英国,发迹于法国,在意大利成为艺术,在美国则是赚钱工具。”米兰身处意大利其中,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城市,自然拥有更加得天独厚的优势。

另外,米兰国际时装周的成功崛起,也对米兰占据时尚界的一席之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米兰时装周与巴黎时装周、纽约时装周、伦敦时装周,并称为国际四大时装周,出现最晚,如今却早已冠称其他三者之上,被认为是世界时装设计和消费的风向标。在短短一周时间内,这里汇聚了大量的时尚界顶尖人物、社会名流以及专业买手,来自世界各地的风格与潮流,在闪光的珠宝的衬托下,在全球媒体镁光灯的注视下,引导了最新的时装流行走向。

再加上,这里孕育了许多欧洲顶级的时尚品牌,如普拉达(Prada)、范思哲(Versace)等,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城市时尚理念的变革与发展。

除了以上的原因外,这里的时尚潮流十分领先。不管是对意大利本国的其他奢侈品品牌,还是对意大利以外的其他品牌,米兰都有着十分敏锐的嗅觉。米兰总是第一时间将它们搬上自己的销售货架,更有甚者,很多地方尚未见到影子的某款新品,在米兰早已上了奥特莱斯的打折柜台。所以,不管你是去寻访新品,还是寻找打折却未过季的产品,米兰都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米兰成为“时尚之都”,确实是实至名归。

12.瑞士军刀是怎么来的?

提起瑞士,我们除了想到手表,还会想到“瑞士军刀”。

瑞士军刀又叫万用刀,是将较多工具如刀、牙签、圆珠笔、开瓶器、螺丝起子、镊子等集于一身的折叠刀具,使用方便,轻巧美观,便于携带。这种便携式工具之所以叫“瑞士军刀”,是因为瑞士军方将其作为士兵的标准配置。20世纪40年代,驻欧洲的美国军士十分喜欢这种刀,但德语里Offiziermesser(军官刀)的发音对美国人来说十分困难,他们便换了一个称呼——Swiss Army Knife(瑞士军刀),自此,“瑞士军刀”的叫法正式产生。

瑞士军刀由最早制作到最后品牌化,有一个十分关键的人物卡尔·埃尔森纳(Karl Elsener),他是瑞士最早做军刀的人。1884年,卡尔·埃尔森纳在瑞士施夫州宜溪镇开办了他的刀具工场;1891年,为了改变瑞士军方只能从德国进口军用刀的现状,卡尔·埃尔森纳发起成立瑞士刀具行业互助会,并于当年10月制造出了第一批发往瑞士军队的军刀,其时的军刀多为木制手柄,内里折叠的工具也仅仅是螺丝起子和开罐器。直到1897年,卡尔·埃尔森纳发明了新的弹簧并应用于军刀中,才能使其装进更多的工具。1909年,卡尔·埃尔森纳以母亲Victoria(维多利亚)之名命名了自己的军刀品牌Victorinox(维氏),并以白色十字盾牌作为商标。该品牌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军刀品质的保证与象征。

除维氏军刀而外,瑞士军刀的品牌还有威戈军刀,也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品质。

13.荷兰人与木鞋有着怎样的渊源?

在荷兰,木鞋与风车、郁金香并称为“荷兰三宝”。

荷兰人之所以对木鞋有着特殊的偏爱,是因为荷兰地势低洼,是欧洲很多大河的入海口,再加上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将近一半的土地浸泡在水中;而当地正好有一种杨木,材质柔韧且富于弹性,便被聪明的荷兰人用来做成木鞋。这种木鞋轻便防潮、久穿不坏,从兴起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深受渔民和农民的喜爱。可以说,木鞋的产生,跟风车产生的原因别无二致,都是荷兰人谋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

荷兰木鞋是以整块杨木加工而成,形状似船,中空的部分垫着稻草材料,既保暖,又舒适。鞋尖处高高翘起,根据人在走路时足部着力点的变化,鞋底的整体轮廓存在轻微的弧度,并留了弓形镂空,使得整个鞋子穿起来有“鞋脚合一”的感觉,走起路来不费力,还十分跟脚。除此之外,木鞋还能在劳作的过程中有效地保护脚趾。

正因为木鞋在荷兰人的生产生活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慢慢地,它对于荷兰人有了特殊的意义。每一个荷兰人在上学期间,都会在课堂上学到制作木鞋的方法,尤其是对男子来说,制作木鞋是必要的技能,因为,根据荷兰的传统,男子向心仪的女子求婚时,必需的定情信物便是一双亲手做的木鞋。

如果准新娘收到来自心爱之人的一双合脚、舒适的木鞋,则说明这个男人十分中意她,同时也寓意二人的婚姻将十分美满。而现在,如果你在某个荷兰家庭的客厅里看到一双木鞋,那毫无疑问便是结婚时的定情物,上面一定有着代表爱情的图案。一般情况下,出于定情信物的珍贵,女子们收到后大都不舍得穿,而是一直珍藏着。

在机械化的批量生产兴起以前,荷兰人通常都是手工完成一双木鞋的,耗时较久。鞋子上面或雕刻花纹,或绘制图画,因此,说每一个木鞋鞋匠都是艺术家并不过分。

当然,后来便出现了许多生产木鞋的工厂。流水线作业,使得荷兰生产出几百万双鞋子,除了满足本国人民的需要而外,剩余的将近2/3的鞋子均由游客购买并带往世界各地。

所以,木鞋虽然没有风车排场,没有郁金香华美,却是荷兰名副其实的象征物之一。

14.德国的慕尼黑啤酒节是怎么来的?

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节日能如慕尼黑啤酒节一般,把“狂欢”二字诠释得如此淋漓尽致。每年9月至10月间,几百万人齐聚于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痛饮啤酒,并在酒精的作用下,极尽作乐之能事:跳舞、唱歌、观看赛马,不一而足。

啤酒节不但释放了原本严谨的德国人深埋在骨子里奔放的一面,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一场绝佳的感官体验,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还形成了独特的啤酒节文化,最直观的便是啤酒节的传统服装:男士们的服装一般都是白色衬衫加背带裤。可别小瞧了这背带裤的作用,其腰间的背带扣可用来悬挂啤酒,这样,便能保证随时随地都可喝酒,侧面的袋子专门用来装匕首,既用来防身,还可切肉下酒;如果说男士的衣服从设计到用料充分考虑了节日的实用性的话,那么,女士服装的主题便只有一个字:美。娇俏的女子身着艳丽长裙,所到之处,便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泡泡袖的设计富于青春动感气息,腰间的围裙衬出女士的曲线美。当然,不管是穿着背带裤的男人,还是穿着长裙的女人,在面对啤酒的时候,都完全是一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架势。

德国啤酒节自诞生至今,已经有210多年的历史了。1810年10月,巴伐利亚加冕王子路德维格和萨克森国公主举行婚礼,人们为了祝福这一对新人,在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啤酒节庆典。自此,10月的啤酒节就作为巴伐利亚的民间传统节日而得以保留下来,并渐渐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

事实上,王子和公主的婚礼仅仅是啤酒节产生的偶然因素,啤酒节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德国人对于喝酒这件事根深蒂固的热爱。对于德国人来讲,酒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德国人均啤酒年消耗量超过100升,啤酒消耗总量为世界之最。正因为庞大的需求,在德国,各种酒馆、酒吧、酒屋遍地开花。对于他们来说,工作期间喝上几口啤酒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不妥;亲朋之间聚会,也少不了几杯啤酒下肚。在这样一个奉啤酒文化为国粹的国家,产生以饮酒为主题的传统节日,便丝毫也不奇怪了。

受德国慕尼黑啤酒节影响所至,世界上其他地方也出现了很多以啤酒为主题的节日,如大不列颠啤酒节、斯德哥尔摩啤酒节等。

15.巴黎的“左岸”和“右岸”有何区别?

塞纳河是欧洲最著名的河流之一,它位于法国境内,自西向东穿巴黎城而过,呈“几”字形将巴黎划为两部分;河南边的巴黎部分是为“左岸”,河北边则是“右岸”。

原本,“左岸”和“右岸”只是基于地理上的划分,但因为两岸在发展的过程中沿着完全相反的轨迹,最终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文化性格”,因而,现在的“左岸”和“右岸”早已成为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代名词。

现在的巴黎城是以西岱岛为中心,向塞纳河两岸呈辐射状发展起来的。而要说左岸与右岸的差异,应当追溯至这种差异初露端倪之时。公元14世纪时的法王查理五世,将王宫迁往位于右岸的卢浮宫、浮日广场(国王寝宫)、万森城堡(国王寝宫),这里遂成为巴黎的政治中心;而此时的左岸,因为拥有索邦大学(即后来的巴黎大学文学院)、三语大学和四国学院,而成为知识分子的聚居地。此后,直至17世纪,左岸的知识中心与右岸的政治中心的格局一直维持着。当然,此时的左岸还未形成自己的精英文化。

1682年,法王路易十四将皇宫由巴黎迁往凡尔赛宫,左岸作为巴黎去往凡尔赛的必经之地,迎来了其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一大批达官、新贵、名流选择在此地修建府邸,与右岸的皇宫和商业大街隔塞纳河遥遥相望。当然,遥相呼应的,还有左岸的文化与知识、右岸的权力与富有。

至此,由两次皇宫迁址而搅起的左右岸财富、权力、知识、文化元素的重新洗牌尘埃落定,“左岸用脑,右岸用钱”的说法也流传开来。

作为人的居住地,左岸出现了大量的剧院、书店、出版社、博物馆,而大量的名流和知识分子则在这些文化气息十分浓厚的场所里流连忘返。同时,咖啡馆是这个精神至上的地区不可或缺的点缀,曾经看到过一篇关于左岸的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当你随便走进一家咖啡馆里,也许一不留神就会坐在海明威坐过的椅子上、萨特写作过的灯下、毕加索发过呆的窗口。”(按:作者不详,故而无法标明出处。)而在右岸,围绕着卢浮宫、香榭丽舍大街、刚果广场、埃菲尔铁塔,则聚集了一大批以奢侈生活为至上追求的现实主义者。

而作为文化符号,如果左岸代表小资、叛逆,那么,右岸则代表着宏大、奢靡;如果左岸是精神的,右岸就是物质的;如果左岸是“理想的”,右岸就是“务实的”;如果左岸是感性的,右岸就是理性的;左岸在政治上偏左,右岸则偏右;如果左岸是深厚底蕴烘托出的,右岸则是新兴、发达的浪潮席卷而来的。

虽然左岸和右岸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性格,但这并不代表二者之间是不可调和的,恰恰相反,正是二者的相反相成、和谐共生,造就了巴黎独一无二的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