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我不坚强,就没得饭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营销,是企业的命脉(2)

陶华碧是一个很会经营人生的女人,当生活给了她贫穷,因没读过书造成她前进路上的“拦路虎”时,她巧妙地把这些苦转变成为人生的加法。可以说,从这一点来说,陶华碧就是我们人生的楷模,就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

陶华碧的上门推销,走街串巷,很有效果。因为她的工厂制作的辣酱好吃,回头客很多,很快那些进了她家货的商家给她打去电话,要她继续送货。陶华碧通过走街串巷赢得了市场,其实,这种走街串巷,对于她,根本就不算什么。当年卖菜,卖凉粉冷面,她已经在社会这个大学里磨炼了出来,她敢闯、敢说、敢做,也敢让对方赊账。因为她不怕冒险,不忌惮对方的冷眼和拒绝,也敢于应诺对方赊欠,这就是她最终成为一个企业家的魄力所在。

试想,贵州盛产辣椒,是中国著名的辣椒大省。几乎家家都会炒辣椒。有一句顺口溜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几个吃辣的城市。“都说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贵州能够在全国排列进前三,就说明贵州的辣椒产业非常成熟,也很庞大,可为什么最后只有大字不识的“老干妈”走了出来?为什么她一个不识字的家庭妇女,能做到让全国人民都吃她的“老干妈辣酱”,时时刻刻忘不了“老干妈”,吃完了还要买?为什么没有背景,经常免费赠送辣椒酱的陶华碧能够引领全国辣酱潮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就因为“老干妈”的前半生,是加法的一生。她从零做起,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资源,积累信心,终成大业。

“老干妈”的营销,是不需要课本的营销。最初是口碑好,口口相传;后来就是走街串巷,上门推销。上门销售,对于一个女人,尤其是没有文化不识字的女人,的确有一定的难度。

陶华碧有很强的心算能力和很强的记忆力。她很会心算口算,没读过书,不代表不会算账。当她成名后,白发苍苍的她依然能够听助理读一遍讲稿,然后自己在大会上一字不落地全背下来。这种能力,是她在走街串巷上门推销的经历中历练出来的。如果不能快速口算出账目,全国各地的供应商这么多,商家马上就会觉得和你打交道没谱,你连账都不会算,以后怎么和你对账?万一你胡搅蛮缠,硬把一加一说成三呢?商家马上就会摒弃你,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谁也没有义务手把手地教你去学,你能做的,就是自己算得快、算得准。

走街串巷,是一种接地气的营销,是最苦最难也最有成效的营销。不管是私营企业还是国营企业,都离不开这种最基本、最接地气的营销方式。安徽省某移动公司为了加快市场营销,最近制定了“扫盲”活动。即根据客户的规模,地理位置重新划分具体承包人,分类个性化方案。开展了走街串巷,扫村入户的营销方案。走街串户,不仅仅方便了客户,直接给对方带来实惠,还具有广而告之的广告作用。

新新人类也很懂得走街串巷的“上门营销”。最近一个开着保时捷豪车上门煮面的新闻,刷爆了微信圈。这个年轻人自己开着一个餐饮品外卖的餐饮店,为了营销推广,让经营的外卖店人人知晓,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他亲自开着豪车,去为客户煮面条。这个过程中,他不进客户家半步,自带灶具、炊具和原料,在客户所住的楼道间内给客户煮面。不到十分钟,一碗热腾腾的面就出来了。而客户只需要转发他的微信,排位150之前,就可享受到此等服务。据这位年轻人说,这个走街串户,上门服务要耗团队至少3个人力。1人负责打作料,一人负责煮面,另一人则负责在黑暗的环境里打灯,再加上汽车油钱,每日各项成本总和在千元以上。因为宣传到位了,他的标新立异的举动被人广泛传发,所以生意大好,虽然花费一些汽车油钱,却物超所值。

实际上,这个年轻人的营销方案是“走街串巷”上门推销的一种夸张和延伸。

陶华碧却认为,如今的上门营销和她建厂时期的走街串巷式的营销大不一样。以前的上门营销,来自于货郎担,货郎担里五花八门,大人小孩用的应有尽有。货郎担的优点是货真,就是一个指甲钳、纳鞋底的针锥,顶针都能用一辈子;第二个优点是价廉,几分钱就能买到。如今的上门推销,很多失去了真,却价格昂贵,简直是扯大旗做虎皮。

一样的买卖不一样的思维,一样的走街串巷不一样的心。陶华碧用的是一颗真心,是一种货真价廉的老实人的经营推销方法。她成功了。

有舌尖的诱惑,才会有舌尖的回报

这几年,有一部电视纪录片一经问世,迅速火遍了全中国,即《舌尖上的中国》。在一百多个电视台竞争激烈的今天,在美食节目风起云涌的今天,《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脱颖而出,让人眼前一亮,不外乎一个字:真。它真心关注消费者的口腹,真心为消费者办事儿,真正的接地气、不浮夸。

试看《舌尖上的中国》,里面不论是香喷喷的山东煎饼卷大葱,还是陕西八大怪之一的“蓝田裤带面”,抑或是白嫩细滑、入口即化、麻辣鲜香的乐山豆花,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即消费者能够经常接触到的、经常吃到的食物。它不是宫廷盛宴、满汉全席,也并非奇花异草,天山雪莲。它是接地气的、自己在家就能做成的美食,而做工的精良,五千年传承下来的妙方,又让你恍然一悟:啊,面条还能这样做啊!

正因为《舌尖上的中国》拍摄的大部分是百姓爱吃也能吃到的食物,它能够勾起人们浓浓的回忆,思乡的情怀……所以它能够火遍全国。“老干妈”的火,也是如此。

吃馒头,可以蘸上些“老干妈风味豆豉油制辣椒”;就大饼,可以卷上些“老干妈干煸肉丝油辣椒”;拌米饭,可以和上点儿“老干妈风味鸡油辣椒”;吃面条,可以调上些“老干妈香辣酱”;卷面包土司,可以夹上些“老干妈精致牛肉末油辣椒”;做寿司料理,可以抹上点“老干妈风味水豆豉”;炒素菜荤菜,可以放上些“老干妈香辣脆油辣椒”;煲汤,可以放上些“老干妈风味糟辣椒”;蒸排骨、炖肉,煲汤可以用“老干妈辣三丁油辣椒”;就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火锅,也有“老干妈”牌的火锅底料……不管你吃什么,采用哪种食材,都可以用上“老干妈”的相应产品。“老干妈”和我们如此息息相关,它不是高贵得不可触及,它是我们身边的一点一滴,往小了说,它关系到我们唇齿的满足,往大了说,它的存在,丰富了我们刻板的生活,给了我们火辣辣的感受和活力。

陶华碧就是一个深谙消费者口腹的女人,她平凡得就像我们身边一个慈祥的阿姨,她亲切得就像我们的干妈,她善良得就像她调制的辣椒油:油油的,代表她的实在;辣辣的,代表她的一颗火烫的心。她关心我们每一个人的舌尖,她愿意让我们每个人吃好吃饱,她就是我们的“老干妈”。

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就是一位美食家,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他不吝篇幅洋洋洒洒说了一段话: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息恶,不食。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孔子在齐国学琴曾“三月不知肉味”,不知肉味并不代表孔子的正餐就可以随随便便了。你看他:

过节或斋戒,不能因循守旧,还吃老一套,要变变饭食。

食物做精细些,肉丝切得细一些,这才好吃。

东西变馊了,变臭了,鱼肉腐烂了,不吃。

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

火候不当,不吃。不到时间,不吃。

刀法不好,不吃。

没有好的调料酱,不吃。

肉吃多些,但不能超过主食。

酒不限量,但不能喝醉。

买来的肉和鱼干,不吃。

姜可以吃点,但不能多吃。

看看,孔子当年可真够挑剔的。当年周游列国,还是不愿意委屈自己的胃。他爱吃肉,可是他告诫自己,不能超过主食,否则会伤身体。他还说,不得其酱,不食。没有好的调味料,他建议大家都不要吃。有没有调料,在他看来很重要。

华夏民族,泱泱五千年的文明,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大教育家,对美食如此地看重,对味蕾如此地厚爱,只能说明一件事,即:不管时光如何流逝,不管岁月如何延绵,美食的热爱,味蕾的享受,口腹的满足,是第一重要的。我想,孔子他老人家如果生在现在,品尝过“老干妈”辣酱,一定会写上这么一句:“不得‘老干妈’,不食。”

陶华碧太了解人类这一最基本的愿望了。她没别的愿望,就想把人们的肚子管饱,让人品尝美味的时候忘了所有的痛苦和烦恼,让人吃了永远忘不了——这世间还有一个“老干妈”关心着你。

随着人们对“老干妈”辣酱的认可,“老干妈”辣椒酱销量递增,陶华碧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于1997年8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此时,陶华碧已经50岁了,从三十几岁爱人去世,不得已沿街摆摊,到今天已经过去十多个年头。她终于从一个晚上自己做辣酱、白天沿街叫卖的个体户发展成为拥有200多人的大公司。她的销售方式是简单的,口口相传是众人的借花献佛,走街串巷是她冒着冷眼的委屈隐忍,说到底,还是她的辣椒酱好吃,好吃是最大的宣传。

据说有一家科研单位,曾经研究了“老干妈”的风味特色,觉得也没什么稀奇的,于是,他们准备制作出一种超过“老干妈”的调味品。研制了几个月,采用各种据他们认为有营养可美容养颜的食材,可是研制出来后,简直难吃得要命。他们的研究课题“超越老干妈”的计划也泡汤了。

如果不好吃,任何食物都不会有发展前景。如果为了美容养颜,可以用天然植物的化妆品;如果为了身体更有营养,可以去医院输高蛋白。是什么材料就是做什么用途的,“老干妈”的主要原料就是辣椒和豆豉,辣椒可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豆豉是豆类发酵而成,极富营养和药用价值。这两种生长在田野地旷、最简单最原始的食材,在人类初期就已经让我们的祖先受益。

关于食材,在远古的黄帝轩辕时期就有记载。汉司马迁编的《史记》第一篇《五帝本记》中写道:“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东汉经学家郑玄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这其中的“菽”即豆类的总称。中国当代著名农科专家卜慕华指出:“以中国而言,公元前1000年前殷商时代就有了甲骨文,当然记载的十分有限。在农作物方面,辨别出有黍、稷、豆、麦、稻、桑等,是当时人民主要依以为生的作物。”

而“老干妈”的另一主打原料辣椒,也是不可小觑的食材。虽然它不高大,也没有美丽的花冠,可是它的历史同样是源远流长。据悉,辣椒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比较公认的中国最早关于辣椒的记载是明代高濂撰写的《遵生八笺》,曰:“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的描述。通过这个记载,辣椒是明朝末年传入到中国。当时,辣椒只是作为观赏植物来到中国。

古今往来,描写各种花卉、菜蔬的诗词数不胜数,唯有对辣椒的描绘极少,今人却有一首:“青枝绿叶果儿长,辛辣甘甜任人尝。红妆虽艳性刚直,亭亭玉立斗艳阳。”写的直白朴素,也算得上形象生动。可见,在古代,辣椒作为观赏品,是很难得到诗人们的青睐的。辣椒本就不是放在花圃园林的金枝玉叶,它是长在田野山间的,它是性格刚烈的,它用它的“辣”说明了自己,它不需要更多的修饰和装扮。

陶华碧就是靠着这两种最原始古老的原料,打败了调味行业里所有的竞争者,正因心系大众的味蕾,她得到了她应该得到的一切。

“饥饿营销”,小米、苹果都曾干过

“饥饿营销”,这个名词对于很多人来说比较陌生,可是当你听说过小米的“闪购”“抢购”热潮,苹果一出新品,直营店外彻夜排队的人流,你就会理解“饥饿营销”是什么概念了。

“老干妈”逐渐成长的过程中,陶华碧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她派出一部分高素质人才去学习其他企业的优秀经验,这些人回来后,带回来一样让陶华碧赞不绝口的销售方式,即前文所说的“饥饿营销”。

所谓“饥饿营销”,是将生产规模严格控制在比市场容量少20%~30%的范围内一种有意识的压缩产量以达到产品畅销为目的的销售策略。

这种营销方式来自于市场上消费者的某种古怪心理:不论是经销商还是消费者,他们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想得到,越是满足不了的需求将会挖空心思去满足。并且需求在饥饿状态下,会呈现无限扩张的倾向。

陶华碧大刀阔斧,大胆实行了“饥饿式营销策略”。她调整了产品进出两端的任务量,调低了“老干妈”其他品种产量,转而研发了后续产品,将生产线挺进腐乳行业,“老干妈红油腐乳”的出厂咄咄逼人,销量直逼腐乳界的老大——王致和。

“饥饿营销”看起来花哨,有虚张声势之嫌,可归根结底拼的依然是实力,是产品质量。“饥饿营销”虽然是崭新的销售理念,可是和我们的生活早已密切相关。

“饥饿营销”我们以为平时很少遇到,可是细想想,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商家搞活动,采取的就是“饥饿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