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自制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你应该了解的自制力(2)

所以,自制力也是我们对于目标不懈追求的一种表现,前提是它必须建立在坚定不移的决心之上。但是决心就和自制力一样,似乎总是很难保持下去。一些决心在下定时看起来很坚决,但总有一些外力因素会导致决心崩塌。那么,要如何保持坚定不移的决心呢?这就需要我们去提升自制力,当自制力提升时,其指导行为的力量也会随之加强,而提升自制力的方法之一就是不断地自我激励。这种自我激励也就是自我引导,将内心深处因为外力因素产生的干扰排除,引导回我们最初、最真的目标。

现在我们知道了,自制力有着引导行为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又源自我们内心深处。所以,自制力和我们的精神需求其实是相互影响的。我们需要找到内心真实想法与自制力之间的平衡点,将“我想要”和“我应该”之间的制约关系调整好,这样才能让自制力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只有满足了内心真实需求的同时还能满足道德标准,我们的精神层面才会激发出有效且持久的自制力,将我们的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路上。

自制力是果断抉择的力量

大多数人对自制力的理解都是:当我们需要达成某种目的时,做出相对应的选择。事实上不仅如此,当我们在不同情况下面临选择时,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选择的结果。自制力仅仅给我们每个人赋予了选择的能力,而这能力又时刻被道德观念、个人信念、感性理性这些因素所左右。由此来看,真正促使人们做出某种选择的,依旧是扎根于大脑深处的思想,而并非自制力本身。自制力只是我们每个人选择“做什么”的力量。

如果我们每做一次决定后回想一下就会发现,只有当自制力发生作用,选择这种行为才会出现。假如我们所面临的选择既能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又可以不违背自己的道德标准,这种时候往往很容易做出抉择,跟随自己的想法去做就是了。但是如果当时的条件不允许我们遵循内心的主观想法呢?这时候有自制力的人首先就会控制住内心深处的渴望,先用道德标准和生活目标去衡量,最终得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结果,然后才会做出最终的选择。所以说,理性思维会约束我们的选择行为,当我们决定做出某种选择时,一定是有了极其充分的理由,这些理由是促成我们进行选择的根源,所以我们才会产生自制力,去遏制主观冲动。而所谓的没有自制力恰恰相反,因为这类人虽然找到了达成自己目标的理由,但是无法下决心去做。

通常来讲,一个人做出某件事时,肯定会有一个“动机”。就好像犯罪动机,这个罪犯为什么要犯罪?为什么会有伤害他人的念头?这种动机会直接引导人们的想法,通过动机萌生的想法则会逐渐变成主观上的意愿。而这种萌生于内心的意愿如何付诸行动呢?当然要倚靠自制力去做出相应的行为了。这样大家就会明白,我们做出的选择,很多时候其实就是源自于最初的动机。可是动机却不是意愿,动机只是产生意愿的途径,或者是种子。动机的种子又是从何而来呢?源头在于充分的理由,当你觉得自己有着充分的理由去做一件事时,自制力自然而然会被唤醒。所以,想要唤醒自制力来为选择做主时,首先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作为基础。

理由和动机确实会对最后选择的行为产生影响,但并非决定性因素。毕竟,我们自己才是最终拿主意的人,做出选择的是人本身。也正因为这样,每个人在做选择前都会在心理上询问自己“该做”或“不该做”,并且以此来引导自己的思维。

一个成功的商人非常喜欢吃高热量的食品,每天回到家他总是让妻子做高热量食品来满足自己的食欲。一位心理学专家正好在做一个关于自制力的实验,于是邀请这位富商参加。专家告诉他,接下来的实验会在他生活与工作的地方都摆上高热量食品,这些食品摆放的位置是他可以看到并且能够拿到的地方,但是富商必须承诺,自己绝对不会去吃。富商觉得很有意思,欣然参加了这次实验。

这天他下班回家,换好衣服以后看到了电视柜上的食品,他不由自主地被食品吸引到了跟前。虽然他很想打开包装去大快朵颐,但是他仍然努力压制自己的欲望,并且试着给自己找一些不去碰它的理由,借此来激发自制力。他告诉自己,因为工作劳碌,他的身体素质已经大不如前,而且长期缺乏锻炼,现在不但“三高”而且还肥胖,如果再去食用这些东西,很可能会对自身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他有着可爱的孩子与温柔的妻子,自己还要撑起整个家庭,并且给孩子做出一个榜样。想到这里,富商内心的欲望似乎比之前要小了很多,这时他又想,如果自己就此断绝这些高热量的食物,那么他的身体将逐渐恢复健康,无论是生活和工作,他都能恢复到从前的状态,而继续吃这些垃圾食物对他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最终,富商坚定地离开了电视柜,对摆放在架子上的食品再也提不起兴趣。实验结束后,富商对专家说:“我选择不去食用之后,感觉自己全身都充满了力量。”

这个小故事适用于所有人。自制力之所以能够发挥出强大的力量,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坚定了内心中取舍的意愿,最终决定了我们的选择。迎难而上与拒绝诱惑,这都需要经历一个选择的过程,而自制力恰恰是给选择注入能量的关键。只有明确地选择“应该做”,自制力的能量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献给那些站在镜子前宣布减肥,离开镜子就胡吃海塞的姑娘们。

自制力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

在前边的内容当中,我们详细地阐述了自制力和内心真实想法的关系,也就是说激发自制力的因素中,真实欲望是极其重要的,它必须可以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清晰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中。换种方式来解释,什么是内心真实的想法?如何界定真实?我们是这样认为的:真实的,就是自由的,不受任何外界力量支配和约束的,就是发自内心的欲望。

举个小例子,在你面前出现三位男士。第一位是海归精英,情商智商超高,有企业有房车,年轻多金;第二位相貌出众,是个演员,经济上不如前者,但是会讨女人欢心,风流潇洒;第三位眉清目秀,但经济条件一般,背景家世也一般,为人和善正直,是个大好青年。

假设你心中最理想的伴侣形象是第三位这种类型,但是和理想伴侣同时出现的还有一号和二号,这时,你还会遵从内心所想去果断选择吗?一般来说,多数人都会犹豫。

一号和二号就是外界因素,三号属于发自内心的想法,一号的财富与二号的身份会成为影响选择的因素。虽然这么比喻不是非常严谨,但本质确实如此。有太多人在类似的影响下偏离或者背弃了初衷,最终选择了其他道路。一个人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并不是拥有自制力的表现,只有当他既知道该做什么,又能自己做决定并付诸行动时,我们才可以说他拥有自制力。自制力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强制的。

自制力本身其实并没有甄别能力,面对选择产生渴望或厌恶的是情感,对选择结果本质与价值的判断也是由智慧来做决断,至于衡量该与不该、做或不做,那是我们的道德感和良知的任务,坚持与放弃是理智在做主。这一切并非我们个人的意愿,而是思想深处的考量,意愿只是最真实的想法,而上述内容却不在意愿的范畴,只是围绕真实意愿出现的因素。

试图对某种选择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的洞察力和判断力都是后天形成的,而且是有限的。选择行为来自于动机,但是动机的来源却是方方面面的,想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就必须搞清楚哪一种动机占据主导地位。而问题也出现在这里,因为我们很难搞清占据主导地位的动机是哪一个。

这种判断力上的强弱与自制力无关,自制力只是激发、督促我们行动的能力,并不能同时提高个人的判断能力。自制力只能通过我们的思考找到充分的理由,明确目标,然后督促我们去付诸实践。

一家企业打算从分公司的两名候选人中选择一个相对优秀的接管分公司。两名候选人的工作能力都很强,总部有些犹豫,所以让两个人各自就企业发展做一份报告。其中一位候选人姓雷,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待了许久,早就等着这个机会,所以为此做了很多准备。

为了击败竞争对手,他想了很多办法,包括正常手段与不光彩的手段。比如:在对手的报告上做些文章,或者在对手忙于报告的时候在他的工作上做些手脚。在这个竞争的关键阶段,如果其中一个人的本职工作出现问题,那他必然会被淘汰。如此一来,雷先生升职便是顺理成章的了。

雷先生十分想获得升职的机会,所以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他开始谋划起来。但是突然有个念头出现在他的脑海中:首先这种暗地里使坏的行为是违背道德的,同时一旦对手的工作出了差错,那将会对公司整体造成损失,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违法的。雷先生觉得自己先前的想法不对,应该将这种罪恶的念头扼杀在摇篮里。他想起了两人在公司里并肩作战多年,想起在自己落入低谷时来自对方的帮助和鼓励,同时想到了这家分公司在两人的合作下蒸蒸日上。雷先生突然想明白了:如果做出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那他哪里还有资格率领全公司继续拼搏?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以后,雷先生下定决心,放弃了下作手段。

这种萌生邪恶念头,然后半路幡然醒悟的例子很多。就雷先生的个案来说,最后遏制住邪恶想法的是道德感和情感,而他的自制力体现在哪呢?体现在为了停止罪恶念头而寻找各种理由。自制力在恰当的时间发挥了效力,使他明白自己的行为需要符合道德标准,并且促使他做出决定。品格高尚的人,自制力总会为了达成正确的目标而发挥作用,会从思想深处找寻足够的理由促使我们去行动。

自制力与道德情感的区别在于,自制力是稳定的,发挥作用也会遵从一定的规律。而道德和情感不一样,这两者会随着时间和环境变化,所以无法规范人们的行为。想要自制力产生效果,那就必须有充分的理由,这理由是发自内心的,而非受到外力干扰的。如果没有达成某目标的充分理由,那么自制力也将变得反复无常。自制力的自由是不受约束,而不是没有定数。无法遵从正常规律的自制力会被影响和干扰,这样就会导致自制力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目标明确,并且态度坚决地去付诸行动,才是自制力发自内心的体现。

自制力为什么会衰退

心理学界有人对自制力的特质下过一个定义:“自制力其实就和肌肉一样,使用过以后会感到疲劳。”这样的描述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看一组实验。

某大学心理学教授选择了一些年轻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并且告诉所有学生,第二天参加实验前不允许进食。学生们都听从并照做,等到第二天早晨跟随教授一同进入了实验室,实验室摆着两张大桌子,一张桌子上摆着热气腾腾的馒头,另一张桌子上摆着油滋滋的肉饼。肉饼的香味刺激着学生们饥饿的肠胃,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吞了口水。教授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微笑着将学生们随机分成了两组。A组学生可以享用肉饼,而B组学生只能吃馒头,不能碰肉饼。

被分到A组的学生一阵欢呼雀跃,兴奋地抓起桌上的肉饼大快朵颐,而B组学生则是哭丧着脸,看着A组的同窗。

教授带领助手离开了实验室,让这两组同学待在一间屋子里,然后和助手通过单向玻璃窗观察学生们的表现。很显然,吃馒头的同学都在与肉饼做着激烈的斗争,多数同学都眼馋地望着肉饼,手里虽然拿起了馒头,但视线还是在肉饼上流连。思想斗争进行了很久,B组同学最后也只能无奈地将馒头塞进了嘴里,但表情满满都是不甘,想来馒头也嚼之无味。有的同学实在按捺不住,会凑过去闻闻肉饼的香气,不过好在所有人都抵御住了肉饼的诱惑,虽然很不情愿,但也没人越雷池去吃肉饼。有几个同学甚至都从盘子里夹起了肉饼,但最后还是放了回去,任凭口水潺潺,也绝不下口。

实验结果看起来还不错,至少目前来看,自制力确实在发挥着作用。

等到学生们差不多吃完了,教授推门进入,告诉大家跟着他去下一个地方。学生们一头雾水地跟着教授来到一间教室,教授让助手给所有人都发了一份试卷,告诉他们这场测试没有时间限制。实际上这些题目都是教授和助手特意找来的,根本无解,而教授的目的也并非看大家试卷做得如何,他只想看看这些学生还能坚持多久。通过这项实验,我们可以推测出每一个学生的毅力值,这种实验方式来源于压力研究者,这些学生能坚持解题多久,也代表执行某些任务时会坚持多久。

实验最后的结果是以时间来界定的,教授发现,那些被允许享用肉饼的学生基本能坚持解题15到20分钟才放弃,而那些只被允许吃馒头的学生大多坚持了5到10分钟就放弃了。教授和他的助手们针对实验结果得出了结论:由于B组学生在之前的实验中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去抵御肉饼的诱惑,所以在第二场实验中毅力已经所剩无几,无法坚持那么久。

现在我们回头想想开始所说的那句话,“自制力与肌肉一样,使用过后会感到疲劳”,其实描述得很恰当。人类的自制力确实不是恒定的,不可能一直无节制地使用。通过上述实验案例我们就能看出,学生的自制力其实是波动的。这个概念很快得到了业界的证实与认可,很多人都从中得到了启发,并且在此基础上做了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