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电子文化起源和发展(4)
在电子游戏机数量猛增的同时,游戏节目更加丰富多彩。从开始的球类、棋类比赛,发展到赛车、赛马、拳击、地空战等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一代胜似一代。
电子游戏机机型有大型立式、卧式、台式;有经营用机,也有家用电视游戏机;还有个人用的袖珍式液晶显示的“掌中宝”。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又一新型电子游戏机——跳舞机又加入了电子游戏厅室,人们根据屏幕上箭头的提示,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旋律,用脚踩着节拍,在跳舞机前翩翩起舞。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286、386、486、586个人台式电脑相继上市,它们集计算、文字、声音、图像处理于一身,以强大的实用功能和较低的价格开始进入中国普通居民家中。1994年4月,中国和美国相互批准国际互联网与中国联通,为中国的电子游戏爱好者开展网络游戏提供了技术支持。到20世纪末,许多电子游戏机室借助互联网开始转型发展,摇身一变成网吧,广大的电子游戏爱好者相继到网吧开展网络游戏活动。比较而言,以电子游戏机为基础的电子游戏厅、室,只能开展电子游戏活动,并且,是单机独玩;网吧不仅能玩电子游戏,还能上网浏览信息、看电影电视、查阅资料,而且,网络游戏是过去电子游戏的升级换代产品,具有更强的娱乐性、互动性、选择性、丰富性。从网吧经营的实际效果看,网络游戏促进了网吧的发展。根据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5.64亿人,在网吧上网的网民为1.26亿人,其中,网络游戏占网吧用户使用率的85.8%。可见,在网吧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网络游戏。因此,从总体上看,电子网络游戏激发了电子文化的热潮。
第五节 卡拉OK促进了电子文化的繁荣
“卡拉OK”是日语和英语的组合词,其中“卡拉”是日语“空”的意思;“OK”是英语orchestra(管弦乐队)的缩读,“卡拉OK”意译为“无人乐队伴奏”。它是借助唱片、磁带、光盘等音像载体,以声音方式记录乐队演奏的伴奏曲,以字幕方式记录歌词,并配以背景图像供人们伴唱或伴舞使用。
卡拉OK的起源,应追溯到1877年爱迪生发明第一台留声机和1888年伯利纳发明的扁平圆盘唱片后的日子里。自从有了唱片并能大量复制,一些优秀艺术家的演唱作品得以记录并保存下来,经留声机播放,就能还原成原人原唱或还原成原乐队伴奏。其中一些有曲无歌的器乐曲,便是现在人们约定速成的“卡拉OK”伴奏,只不过在当时人们不像现在这样称之为“卡拉OK”罢了。
卡拉OK的形成,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的事。当时,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普及电唱机,这为卡拉OK的形式提供了技术和物质条件。但由于二战结束不久,经济欠发达,日本的一些小酒吧和舞厅,因无力聘请乐队,便利用电唱机播放有曲无歌的音乐唱片为客人伴奏,一度受到欢迎。某些唱片公司于是大量录制这种音乐片出售,使这种无人伴奏形式从公共休闲娱乐场所开始向家庭普及。人们在茶余饭后,伴着音乐哼上几曲,其乐融融。只是由于当时整个音响设备受科学技术的限制,除专业工作者外,大众化的歌唱和电唱机的伴奏还没有从音响的角度融为一体。在这一阶段,卡拉OK主要用于伴舞。
卡拉OK的发展,得力于电子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20世纪70年代开始,盒式磁带录音机迅速普及,加上大众化的音响设备相继进入机关单位和家庭,人们热衷于双声道立体声,正是因为这种技术,使卡拉OK被人们所广泛认识,相应的卡拉OK录音磁带应运而生。为便于普通人学唱歌曲,一种称之为“卡拉OK游戏带”的录音磁带大量上市,它将歌曲的伴奏音乐和歌声分别记录在磁带的左右声道上。如果同时放音,就能欣赏歌曲;如果只放出歌声,就能模仿原人原唱,学习唱法;如果只放伴奏音乐,就能随其节奏和旋律放声高唱,宛如一个专业乐队在为自己伴奏,其乐无穷。并且,很多过去从不单独唱歌的人,一下放开胆子唱了起来。不会的地方,可以反复学习模仿,直至唱会为止,这又大大增加了学唱者的信心和勇气,越唱越敢唱,越唱越想唱,越唱越会唱。特别是青少年的赶时髦和趋众心理,加上天生的接受新事物快,所以,卡拉OK在广大青年人中风起云涌,广为流行。到了这个阶段,用唱片和录音磁带伴舞的休闲娱乐场所越来越多,用双声道、立体声技术设备开展卡拉OK演唱之风在单位和家庭开始盛行,卡拉OK完成了从伴舞到伴唱的发展过程。
卡拉OK唱片和录音磁带对卡拉OK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对于找不到歌曲的词谱、记不住歌词的人,吸引力不强。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彩色盒式录像机上市,一些音像制品单位在制作其他录像节目时,开始制作卡拉OK录像带。它将歌曲的伴奏音乐、歌词及与歌词大意相配的背景图像同步地记录在录像带上,其歌词以套色或褪色的方式与伴奏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相一致,以音像合一的方式给人以提示。这样,即使是缺乏音乐修养、乐感较差,甚至连歌词都记不清的人,也可以大胆地拿起话筒,边听音乐伴奏,边看歌词进行演唱。这种卡拉OK演唱方式,的确适合群众性的歌唱活动的普及。但在经营性的歌厅,由于磁带的选曲速度较慢,影响演唱者的兴趣,加之,一盘录像带放过几十次后,磁粉磨损,音像质量大幅下降,影响演唱效果。所以,除少数小型休闲娱乐场所有应用外,无法大量普及。但是,它却完成了从伴音到音像合一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由于光电子技术的发展进步,激光电视唱机(俗称镭射影碟机)和激光唱片上市,并首先应用到卡拉OK领域。虽说它记录卡拉OK音像节目与录像磁带类似,但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微电脑技术和激光技术,拾起和播放音像节目的质量大幅提高,其音像纯正逼真,几乎无噪声。控制系统快捷、准确、方便,几秒钟内能选到任何一首曲目,并且唱片的容量大,不仅适合家庭、机关单位使用,更适合文化娱乐场所使用。在短短的几年间,以激光电视唱机为主要卡拉OK节目源的歌厅、酒吧、餐厅如雨后春笋,风靡各地,激光电视技术带来了卡拉OK的繁荣。至此,卡拉OK从单一的伴音发展到音像合一,更有利于这种新型休闲娱乐活动的普及,上到70多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儿童,人人都可以“卡拉OK”。在日本,卡拉OK迅速发展到顶峰,同时,向世界文化娱乐界蔓延。特别是在东南亚的韩国、新加坡等国,以及香港、台湾地区。
中国内地最早的一家卡拉OK厅,是留日中国人黄一勤于1986年在上海创办的黄楼卡拉OK歌厅。据了解,北京、杭州、武汉等大城市的卡拉OK歌厅都是在1989年前后才正式注册成立,并且清一色的用激光电视唱片和唱机,设备技术先进,起点高,音像效果好,几乎与港台同步发展。卡拉OK片源直接采用台湾的“你歌”唱片,形式新、设备新、技术新、内容新。因此,每个歌厅一开业便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仅一年的功夫,全国的卡拉OK厅一下子发展到近万家。
20世纪90年代初,在各大城市,人们感到新奇的事很多,卡拉OK当首屈一指。“什么是卡拉OK?”“怎样唱卡拉OK?”引发了中老年人的少年狂,青年人其实早已如痴如醉。从特区到内地,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团体到企事业单位,从学校到军营,“卡拉OK”无处不在。各种规模的卡拉OK比赛一浪高过一浪,参与的人次之多,参与的年龄跨度之大,参与的热情之高,前所未见。省市群众艺术馆、区县文化馆、街乡文化站、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文化宫、俱乐部,争先恐后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卡拉OK比赛,社会上有一定基础和知名度的单位和个人因此大办“歌手培训班”。当时的中国社会已产生了一种卡拉OK新型文化潮流,势不可当。
在卡拉OK的狂飙中,人们无不遗憾地发现,到1990年7月28日前,除卡拉OK录音磁带和录像磁带外,市面上没有一张激光电视唱片(俗称激光视盘)是中国内地生产的。当时,通过香港转口深圳的激光视盘,以“你歌”、“飞图”为主,每张市价1千元左右,而且数量有限,供选择的余地不多。在香港大家唱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华艺音像实业有限公司于1990年7月28日隆重推出一套全新制作的卡拉OK激光视盘两张,取名“大家唱”。由于量少,发行渠道不畅,仅在新华书店销售,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加上1990年上半年至1992年初,以激光电视设备为主的卡拉OK歌厅发展过于迅猛,激光视盘仍供不应求。期间,设在深圳的中国先科激光电视有限总公司及其深圳激光节目出版发行公司,曾生产和出售中国PAL制激光电视唱机及其激光视盘,在一些大城市以卡拉OK演唱方式推销。按理说,这种适合中国内地电视制式的卡拉OK系统如果占领市场,在当时,就可以免去因电视制式问题而造成的技术麻烦。怎奈何,当时的卡拉OK激光电视唱机被日本货一统天下。由于日本与我国台湾地区的电视制式一样,都属N制,所以日本的激光电视唱机、台湾的激光视盘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无形之中联手占领了中国内地的卡拉OK市场。随着电视设备在制式上实现自动兼容,先科公司生产的PAL制激光电视唱机难以如愿。因台湾生产的卡拉OK激光视盘中不少背景图像有国民党的党旗,出于当时的政治原因,群众有意见,官方很敏感,国内急需生产与之配套的激光视盘。
1991年3月,中宣部决定组织编辑出版《中华大家唱卡拉OK曲库》,共列1000首歌曲,于当年5月底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将第一批500首歌曲推向市场,深受群众喜爱。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共发行录像带17.4万盒,录音带141万盒,激光视盘2.5万张,歌本14万册。结合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庆祝活动,在全国进一步掀起了卡拉OK演唱和比赛的高潮。全国各地将发行《卡拉OK曲库》当作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文化阵地的大事来抓。湖北、四川、天津、浙江、江苏等省市党政部门纷纷召开座谈会、电话会议,宣传、推广《卡拉OK曲库》,使卡拉OK这一新型的文化娱乐活动,从民间自发需求到步入政府引导发展的轨道上来。卡拉OK真正成了“大家唱”。
几年时间,卡拉OK遍布了大江南北,百姓歌声响彻长城内外。凡是带卡拉OK功能的电视机、收录机、影碟机、录像机,格外俏销,以至于几乎所有的家用音像设备都带有“卡拉OK”功能。设备的普及带来了活动的普及,家家户户,只要有一台电视机,和相关的录像机、激光唱机,就能“卡拉OK”一番,真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唱。
如今,在互联网上随时就能下载歌曲的伴奏音乐,用于卡拉OK。所以,又出现了青少年个人十分擅长的随身移动的手机卡拉OK。
在卡拉OK兴起的头几年,卡拉OK厅有多少家,公安、文化、工商部门基本都有登记。现在,全国究竟有多少家卡拉OK厅,恐怕谁也说不清。不是公安、文化、工商等管理部门不作为,而是卡拉OK设备太普及了,街头巷尾,大到几百平方米的歌厅和几千平方米的KTV歌城,小到十几平方米的卡拉OK茶座,以及带卡拉OK演唱功能的餐厅、茶座、酒吧,比比皆是。卡拉OK促进了电子文化的大繁荣。
第六节 电声乐器打开了电子文化的音乐之门
电声乐器是在早期的电乐器探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897年,美国人卡西欧在电磁线圈旁,利用铁齿轮旋转产生电磁感应,并借助当时的电话接收机放音而产生电乐。铁齿轮转速变化,电乐的音调也发生变化。这是电声乐器的原始探索阶段。早期的电乐器主要有电动风琴、电动管风琴,现代的电乐器主要有电吉他、电贝斯、电钢琴等等。
当电子真空三极管和电子振荡器诞生后,利用电子振荡转换成声音的电子乐器出现了。其发明人是苏联无线电工程师莱温·泰乐明,于1920年创造的。他利用电子真空三极管组成的振荡器,通过其相连的两个金属板,一个改变音高,一个改变音强来产生乐音。演奏时,演奏者用两只手在金属板附近变动来改变振荡频率。所以,当时人们称其为“空中电琴”。这应该算作是电子乐器的实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