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乳腺疾病
乳腺疾病是妇女常见病。乳腺癌的发病率占妇女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一、解剖生理概要
成年妇女乳腺是两个半球形的性征器官,位于胸大肌浅面,约在第2和第6肋骨水平的浅筋膜浅、深层之间。外上方形成乳腺腋尾部伸向腋窝。乳头位于乳腺的中心,周围的色素沉着区称为乳晕。乳腺有15~20个腺叶,每一腺叶分成很多腺小叶,腺小叶由小乳管和腺泡组成,是乳腺的基本单位。每一腺叶有其单独的导管(乳管),腺叶和乳管均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小乳管汇至乳管,乳管开口于乳头,乳管靠近开口的1/3段略为膨大,是乳管内乳头状瘤的好发部位。腺叶、小叶和腺泡间有结缔组织间隔,腺叶间还有与皮肤垂直的纤维束,上连浅筋膜浅层,下连浅筋膜深层,称Cooper韧带。乳腺是许多内分泌腺的靶器官,其生理活动受垂体前叶、卵巢及肾上腺皮质等激素影响。妊娠及哺乳时乳腺明显增生,腺管延长,腺泡分泌乳汁。哺乳期后,乳腺又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平时,育龄期妇女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乳腺的生理状态在各激素影响下,呈周期性变化。绝经后腺体渐萎缩,为脂肪组织所代替。乳腺的淋巴网甚为丰富,其淋巴液输出有四个途径(图3-3):①乳腺大部分淋巴液经胸大肌外侧缘淋巴管流至腋窝淋巴结,再流向锁骨下淋巴结。部分乳腺上部淋巴液可流向胸大、小肌间淋巴结,直接到达锁骨下淋巴结。通过锁骨下淋巴结后,淋巴液继续流向锁骨上淋巴结。②部分乳腺内侧的淋巴液通过肋间淋巴管流向胸骨旁淋巴结(在第1,2,3肋间比较恒定存在,沿胸廓内血管分布)。③两侧乳腺间皮下有交通淋巴管,一侧乳腺的淋巴液可流向另一侧。④乳腺深部淋巴网可沿腹直肌鞘和肝镰状韧带通向肝。
图3-3 乳腺结构及淋巴引流途径
二、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多为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见于初产妇,产后3~4周容易发生。
图3-4 乳房脓肿的部位
1.表浅脓肿 2.乳晕下脓肿 3.深部脓肿 4.乳房后脓肿
1.病因
产妇生产后全身抗感染能力下降,造成乳腺急性发炎,主要有以下原因。
(1)细菌入侵致病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链球菌。
(2)乳汁淤积。淤积的原因有:乳头发育不良(过小或内陷)妨碍哺乳;乳汁过多或婴儿吸乳少,以致乳汁不能完全排空或乳管不通畅而影响乳汁排出。
2.临床表现
(1)乳房疼痛,患乳肿胀变硬,严重时波动性或触痛明显,皮肤发红。
(2)常伴有寒战高热、患侧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增高,短期内出现波动感。若不及时处理,数天内感染灶中心将迅速坏死,形成脓肿。
3.诊断检查
(1)血常规检查。
(2)超声波检查,可显示脓腔的大小和部位。
(3)脓腔穿刺,深部脓肿形成可穿刺确诊。
4.治疗原则
急性乳房炎的治疗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应用抗生素控制局部炎症,预防全身感染及减轻全身中毒症状;②改善乳汁淤积,采用抽吸方法促进乳汁经乳头排出,对于严重感染者可口服己烯雌酚;③乳房炎症早期热敷,脓肿形成后及时切开引流。
三、乳腺癌
乳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呈上升趋势,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
1.病因
乳腺是多种内分泌激素的靶器官,如雌激素、孕激素及泌乳素等,其中雌酮及雌二醇对乳腺癌的发病有直接关系。45~50岁妇女发病率较高,绝经后发病较多见。营养过剩、肥胖、脂肪饮食,可加强或延长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从而增加发病机会。有人认为乳的发病也与乳癌家庭史有关,尤其是生母或同胞姐妹患有乳癌的比较常见。
2.病理
(1)根据组织类型,乳癌分为:①硬癌,癌细胞少,纤维组织丰富,肿块较小,质硬,恶性程度高,转移早。②髓样癌,少见,癌细胞甚多,纤维间质少,肿块较大,质较软,易成溃疡,高度恶性。③腺癌,较少见,起源于腺泡或小乳管,肿块常偏大,中度恶性,转移较晚。④导管癌,不常见,来自中、小乳管,恶性程度低,转移晚。⑤乳头湿疹样癌等,均不常见,属浸性特殊癌,分化程度高,预后较好。
(2)乳癌的扩散及转移途径有:①直接浸润;②淋巴转移,癌肿向腋窝淋巴结、胸骨旁淋巴结转移至锁骨上下淋巴结;③血行转移,晚期可随血流转移到肺、肝、肾等部位。
3.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患侧乳房出现无痛、单发的小肿块,常是患者无意中发现到医院就诊的主要症状,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很清楚,肿块不宜被推动,肿瘤逐渐增大,乳房局部隆起。可以产生酒窝征,癌块继续增大,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可出现“橘皮样”改变。
(2)乳腺癌晚期表现。癌块可侵入胸肋膜、胸肌,固定于胸壁而不宜被推动,癌细胞侵入大片皮肤出现多个小结节,彼此融合皮肤溃破而形成溃疡,可出血,有恶臭味。
4.治疗原则
手术是治疗乳癌的主要手段。当前采用的治疗原则是尽早施行手术,并辅以化学抗癌药物、放疗、激素、免疫疗法以及生物治疗等综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