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研究的意义

(一)对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一律平等。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口较少民族与其他各族人民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多民族国家。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5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指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时任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2005年7月在黑龙江赫哲族地区考察时指出,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认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问题,解决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经济上的第二次解放,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5月12日在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的基诺族聚居的云南基诺山考察时指出:“必须深刻认识做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工作的紧迫感,集中力量,加大力度,坚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帮助人口较少民族解决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努力加快这些民族的发展步伐。”当前,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和根本任务,而要实现这一任务,最终使各民族共同团结、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国家和社会必须大力扶持处于落后地位的人口较少民族。

(二)有利于巩固边防,加快边境地区发展

我国长达2万多公里的陆地国境线上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这22个民族中的大部分就位列其中。这些民族与国外相同或相似民族跨境而居,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关系密切。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大力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边疆稳定,而且有利于维护和发展睦邻友好的关系。为了加快边境地带各族人民的社会经济发展,巩固边防,2000年由国家民委牵头发起了“兴边富民行动”,实施几年来,重点扶持了边境地带的贫困人口尤其是这些人口较少民族。

2005年5月31日实施的《国务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14条“国家将边境地区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边境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促进边境地区与内地的协调发展”的规定以法规的形式把“兴边富民行动”规定下来,有利于“兴边富民行动”向纵深推进。对人口较少民族进行专门扶持,更加有利于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有利于巩固边防,加快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此外,人口较少民族差不多占我国民族总数的一半,解决了这些民族的发展、小康问题,也就解决了近半数少数民族的发展、小康问题。

(三)对改善人口较少民族生产生活条件有重要意义

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现实政策等因素,人口较少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水平低是这些较小民族普遍存在的现象。基础设施对于一个民族和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尺度,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健全,有的地方甚至根本没有,不仅影响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更严重的是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实际,国家和社会必须给予专门的扶持和帮助,内联外合,才能解决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问题。因此,国家和社会的专门扶持有利于人口较少民族生产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

(四)有利于人口较少民族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全面和谐的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没有人口较少民族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人口较少民族面临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双重任务。根据绝大部分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实际,毫无疑问,它们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区域。因此,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群众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目前来看,单凭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和人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解决不了脱贫致富问题,也不可能解决小康问题,更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对此,国家和社会以及地方政府必须给以大力扶持和帮助。

(五)有利于调整当地经济结构,增加收入

经济收入低,生活困难是人口较少民族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处于贫困线以下,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导致这些较小民族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单一,除了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没有其他经济来源。通过专门扶持和科学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和优势,帮助它们调整经济结构,改变收入来源单一的局面,发展多种经营,加快经济发展,增加经济收入。

(六)有利于掌握人口较少民族的基本情况,便于决策

22个人口较少民族经济、文化相对封闭,国家和各级政府不了解它们的具体情况,不便于决策。2005年由国家民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扶贫办五部委联合组织实施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要求扶持到村到户,对人口较少民族进行专门扶持,有助于改变国家和社会对人口较少民族情况不清楚的尴尬状况,便于决策。

(七)有利于提高人口较少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

人口较少民族人口素质较低,文盲半文盲的比重高,基础教育落后,高素质人才奇缺,人口文化水平低是制约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和社会的专门扶持,有利于提高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素质。

(八)有利于挖掘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资源

人口较少民族大多居住在我国的边疆地区,相对封闭,开放度低,与其他文化的交融程度低,有的甚至与外界隔绝。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22个人口较少民族都拥有本民族的独特文化,譬如,鄂伦春族的训鹿、游猎文化,珞巴族的竹文化,京族的渔业文化,柯尔克孜族的游牧文化等。由于相对封闭,这些民族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国家和社会专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有利于挖掘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资源,便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传播,一方面有利于外界了解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充分利用文化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九)有利于保护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

独特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22个人口较少民族都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本民族文化。对于人口较少民族来说,在经济发展中,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更易受到冲击。譬如,聚居在内蒙古的鄂伦春族尽管基础建设让人欣慰,但文化的丧失还是让人担忧,年轻人追求时尚,不喜欢学传统的毛皮制作工艺,20岁以下的人就懂一两句鄂伦春语,鄂伦春族中有至高无上地位的神职人员“大萨满”也一个个逝去,没有几个人愿意接替。在与外来文化的交往、抗争过程中,这些民族文化面临减弱乃至消亡的危险,有些小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已经出现严重衰退的情况。因此,国家和社会对人口较少民族的专门扶持,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譬如,云南的基诺族从基诺山搬迁下山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基诺族群众虽然告别了在基诺山上的生活环境,搬迁到了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的地方生活,在搬迁过程中,由于政府非常注重对基诺族文化的保护,基诺族群众原来的生活习惯基本上保留了下来,基诺族群众生活中的一些剩余产品可以很方便地转化成货币,打破了原来自给自足相对封闭的生活观念,而这些变化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