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山水诗的意境
湖北省钟祥市职业高级中学 袁应诚
摘要 “盛唐风骚绝往昔,更添风华一谪仙”,历代诗人都有山水诗的创作,但唐代诗人李白的山水诗却别有一番意境。他的诗歌无论是在唐代以及唐以后,都有着特殊的内涵和特殊的魅力。他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见长,透射出山水的画意和神韵,一首首的山水诗给人的都是一幅幅别有意境的山水画。李白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出来,他着重于山水的画意和神韵,在诗人的笔下,山水是恬静的化身,是悲情的象征,是激情的载体,是诗人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一首首山水诗通过精炼的文字、浪漫的想象、或夸张或写实的表现技巧,表现出一幅幅豪放美、自然美、朦胧美的意境画面。
关键词 李白 山水诗 意境 豪放 自然 朦胧
李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盛唐风骚绝往昔,更添风华一谪仙”,历代诗人都有山水诗的创作,但李白的山水诗却别有一番意境。他的诗歌无论是在唐代以及唐以后,都有着特殊的内涵和特殊的魅力。他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见长,透射出山水的画意和神韵,在诗人的笔下,山水是恬静的化身,是悲情的象征,是激情的载体,是诗人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一首首山水诗通过精炼的文字、浪漫的想象、或夸张或写实的表现技巧,表现出一幅幅豪放美、自然美、朦胧美的意境画面。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一、宏伟壮阔、眩人心目的豪放美
李白山水诗的总体特色是雄奇、豪放,从描写对象上看,李白喜欢选取高大、壮美、流动的自然山水作为描写的对象,山水本身就给人一种阳刚之美;从艺术手法上看,李白总是以奔放的激情和积极浪漫主义的手法去描绘山水景物,如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以及神话传说的运用等,造成一种奇幻瑰丽又豪放雄壮的风格。他的豪放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者是他对自己的自信十足,以至于有一些狂妄,因此他有恃才傲物的资本,表现出自己的清高。另一个方面,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的大气磅礴,意境广阔,无人能及。
王国维在论及境界时曾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李白的山水诗往往以其雄厚博大的气魄,壮丽磅礴的气势,非凡奇丽的想象,兼具了雄浑与清奇之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例如《望庐山瀑布》,诗人通过对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神奇英姿,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动气势,用夸张比喻,逸想遄飞,境界不断升华,形象地勾画了庐山瀑布的壮观,创造了无比壮阔的艺术形象。
《横江词》六首,极力夸张当涂一带长江风涛的险恶,如第四首中“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形象雄伟,真力弥满。
尤其是《早发白帝城》更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洋溢着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
他凭借想象写下的千古绝唱《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以高峻奇特的山峦,奔腾飞驰的江河,以及笼罩着某种神话气氛的奇异境界,反映出诗人热爱山川风物,不顾一切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这首奇诗之所以奇,乃在于它气势淋漓的运笔中充满着精神文化意义丰沛的多声部和响共鸣,既展示了蜀地的开国神话和开路神话,又以蜀道的奇险隐喻人谋求生存的天路历程,于动静喧闹中展示的乃是人与自然之间充满重压感的生命对峙。全诗显得宏伟壮观,气势磅礴。
他写黄河,黄河的大小缓急竟然是那么随心所欲。可以是“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可以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也可以是“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送丘丹子》);总之,“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写长江的壮阔则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送友人入蜀》)则描绘蜀山地川的奇险。诗人捕捉大自然的奇观异景,以“兴酣落笔摇王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中吟》)的气魄,挽天地于笔底,容宇宙于胸中,挥洒如椽之笔,“观化匪禁,吞吐大荒”(司空徒《诗品》),将祖国山河的万千仪态,无限风姿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浓缩在大自然雄奇伟丽的风光之中,艺术地创造出动人心魄的壮美境界。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李白,对祖国和山川美景总有着特殊的感情。峨眉、庐山、天姥、天门,所到、未到的名山大川无一不被他摄入笔端。诗中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生活的厌弃,让人感到一种冲决束缚、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热情。他以飞动的气势,峥嵘的气象,阔大的空间,开拓了山水写景诗的新天地。“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这就是李白式的气魄和豪情。这就是李白山水诗所营造的雄奇壮阔的审美风格。他的视野似乎比别人远,他的胸怀似乎比别人宽,其雄健而有力的笔墨,让人充分领略到祖国山川的壮美。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用他的双脚和诗笔丰富了大唐的山水。他的大笔横扫,狂飙突进,于是,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上的奔驰的骏马。在诗里,诗人一扫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江上吟》)。杜甫却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
李白的山水诗描写的题材广泛,山水草木,虫鱼鸟兽,人文景致等都有涉猎,而且时间宽度大,年代久远,空间高远。李白写山水常追溯及远古历史发端,例如《蜀道难》一诗,诗人从秦蜀远古的隔绝之状起笔:“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接着写蜀王派五丁开山,壮士们牺牲生命,才建成一条钩连秦蜀两地的天梯栈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远别离》写洞庭、潇湘、九疑、苍梧等山水也是与远古的娥皇、女英、尧、舜、禹等人物相连。空间的高远则又是指李白善于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山水进行整体的观察和描绘。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攀登,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登太白峰》), “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古风》其五), “水从天汉落”(《赠崔秋浦三首》),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这些诗句山高水远,如同一幅幅远景山水画,具有构图宏大,视野开阔,境界邈远的特征。这既是大自然恢宏博大的写照,又是诗人心胸开阔的反映。
二、恬淡雅静、物我为一的自然美
大自然的山水之美,具有某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它能涤污去浊,息烦静虑,使人忘却尘世的纷扰,产生忘情于山水而自甘寂寞的高逸情怀。
李白珍视语言的天然之美,反对过于雕饰的绮丽之风。他重视汉魏乐府的刚健古朴,也吸收六朝乐府的清新流丽,并融化到自己的天赋个性中去,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语言艺术。李白的山水诗用字之精辟正如李白自己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的山水诗中,山水形象融化为诗人自我形象,是用作表现诗人情怀的客观对象。对于山水而言,与其说李白在大自然的山水中发现了美,毋宁说李白在山水中的神游中发现了自身。在诗人的笔下,山水是恬静的化身,是悲情的象征,是激情的载体,是诗人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李白在观念上把大自然与自我混为一体,视山水为自身同类,大自然的山水便是他心中的块垒和丘壑。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使得诗人只有投身于大自然,会心于山林泉石。试图通过悠游山林或隐居山中,来忘却尘世的忧愁和痛苦,获得如陶潜所言的羁鸟归林,网鱼入海之乐。当诗人的心灵沉浸在山川景物之中,心与景通,人的恬淡与景的清幽便达到了微妙的契合。在仕途失意,遭贬而投荒之年,李白将精神寄托于自然,将情感倾注于山水,追求人与自然的浑然合一,追求乐天适性,写下了大量“我与景浑”、“神与物游”的山水诗。
例如《日夕山中忽然有怀》中写道:“久卧青云山,遂为青山客。山深云更好,赏弄终日夕。月衔楼间峰,泉漱阶下石。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惜。”这首诗是描写诗人久居山中,赏月间峰,闻山中泉,有着一种天然纯洁,不受社会烟尘污染和异化的心灵境界。当诗人久为青山客之后,他是在赏云观月中获得素心,获得精神对自然的回归的。他简直要把明月的那份纯洁光明化为自己的心灵本色了。诗人在青山明月间获取精神自适,获得与自然相亲相恋的心灵传真。全诗意境淡远亦具恬淡清雅之美。
李白亟盼用世济时,现实却是抱负不得施展,久为政治所遗弃。他更是亲近自然,追求精神自由。因而他的山水诗也多以宁谧清静的艺术境界加以表现。山水景物的描写中,每每隐含着一种孤寂闲适、怀慕隐逸的情绪。这其中清静幽美的景色,虽经诗人不经意的淡淡写出,却给人亲切、愉悦的感受。李白的《山中答问》和《访戴天道士不遇》便是有此意境的诗歌。
《山中答问》诗曰:“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苜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首诗歌写诗人身处碧山的快意自适,虽是暮春时节,诗人却不写“落花流水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独具慧眼,在随风凋零的桃花中、不舍昼夜的流水中,发现了“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妙境。我们看到的是那与大自然相契合,并被之提升净化了的纯洁的精神世界与高尚的心灵。于是诗人的心境也留出了一份宁静以致远的清闲。
而《访戴天道士不遇》更是神韵清妙。诗一开头就把人带入自然的深处。清晨出访,沿溪而来,晨露使桃花变得浓艳,水声使犬吠变得柔和,树林深密,偶尔看见麋鹿,山间苍翠的竹与碧峰飞流而下的瀑布相映成趣。诗人访友不遇,心中不免怅然若失,但眼前的美景,多少可以宽慰诗人那淡淡的愁情。
随着诗人的一句句诗行,进入他所描写的“山水清辉”、“泉石清音”的境界,陶醉在诗人所营造的温馨亲和的氛围中,感受着诗人所追求的“物我为一”的纯美天地。诗人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辉;以淡泊之语,描摹闲淡的心境。从语言色泽到诗境心境,都淡到了极点,雅到了极至,带给人恬淡雅静的美感愉悦。
三、虚实相生、变幻莫测的朦胧美
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说得就是意境。近人王国维先生也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他认为这就是“有意境”。这些用来评说李白的诗可谓恰如其分。就其山水诗而言,李白眼前之景象与胸中想象大多相融而莫分,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心物合一的地步。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如在目前”与“见于言外”的统一。意境可分为实境和虚境,李白的山水诗,将虚的“见于言外”与实的“如在目前”发挥到了极致。
例如《行路难》便是最好的说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用“冰塞川”和“雪满山”象征水陆之道途难行,比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寓意很清楚。作者心绪茫然之中,因而连用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行路难”,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唱出心中无穷忧虑。最为绝妙的是,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相信终有一天能乘风破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诗人以这种夸张和跳跃式的艺术手法,借黄河和太行之气势来张扬作者的人格张力。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垂钓碧溪以及直挂云帆破浪济海等,看似实境,却均由心中抽象的情感和意念而来,是虚境的自然表现。实境与虚境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成无比美好的世界。
又如《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可谓一幅峥嵘嵯峨的蜀国山水图。览毕此诗,无不感到他在穷形尽相地描写蜀道艰难的实境时那种充满了激情,寄寓着许多慷慨悲壮的感受。同时作者驰骋想象,写景抒情,创造出蜀山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使其虚境蕴含十分丰厚.在此意境的基础之上,那种悲凉、愤懑的画意又随即映入眼前,或云感慨仕途坎坷;或言揭露时弊、讽玄宗幸蜀;或以为是劝告入蜀友人等等不一而足。
李白山水诗既能展现动态美,又能展现静态美,还善于描绘山水的朦胧美;既能从时空角度展示山水美,又能突破时空,使所展示的山水更加雄伟瑰丽。李白将山水的俊秀信手拈来,使人感觉他就是山水间的精灵。李白只有在山水中,在诗中才是自由的。
例如《登太白峰》中写道:“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迎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更复还。”
诗人对太白峰的描绘,不重形貌,而选夕阳晚照。一个“穷”字,写出了山的高耸。诗人赋予太白峰以人格化,唯太白峰与诗人心相知,唯太白峰理解他的困境与追求,为他打开通向理想的天关。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充分运用想象,自己乘着泠风而去,冲出浮云,举手迎月。雄伟高绝的太白峰与诗人结成了挚友。诗人的奇思狂想,为大自然增添了人性的彩色,使广阔无垠的宇宙充满生命力。诗人运用这种化实为虚、借虚写实的写意手法,突出了自我个性的张扬和登高的形象。
在文人墨客的山水景物诗中,常会见到动静结合的运用,这让读者体会到景物动态美的同时也感到了景物的静态美。李白在他的山水景物诗中也常用到动静结合的手法,而且运用得极其巧妙。
又如《望庐山瀑布》中的“遥看瀑布挂前川”:远远望去,只见到瀑布从高山峭壁上奔泻而下,眼光闪闪,水花飞溅,就像一块巨布一样垂挂在眼前,生动形象,一个‘挂’字,确切地描写了瀑布高悬的壮美形象。又如《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中的“天河挂绿水”,这里的“挂”字比《望庐山瀑布》的更巧妙且更耐人寻味,是化动为静了,李白在凝望九华峰瞬间,突然感觉到眼前的奔腾的瀑布像是“从天河倾泻而出,旋即化作一匹巨大的绸缎,高挂于天地之间。”“挂”字运用得恰到好处。
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森林兮惊层颠。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岳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诗人以梦游驰骋想象,用变幻莫测的神笔,描绘出了天姥山的种种图景,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自然美景,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的恐怖奇景,还有“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神奇仙景,瞬息万变,捉摸不定,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
李白神游,谢公屐、青云梯、海日、天鸡、迷花、闪电、鸣雷,石洞、神仙、日月、冥府、熊咆、龙吟、霹雳、虎鸾、烟霞、白鹿等各种意象飘然而至,纷至沓来,使读者也随之步入一个迷幻的奇异世界,俨然是超级意识流。
全诗构思缜密奇特,雄奇豪放,瑰丽飘逸,极富想象,语言夸张多变,美丽流畅,兴到笔随,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想象之间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紧接着另一个想象,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全诗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梦之所至,笔之所至,将梦境神游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通过神游梦境的描绘达到对神仙世界的向往。
总之,读李白的山水诗,从气吞万象的山水神话,到清妙入神的山水境界。真谓是“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彻,句句动人。”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又独具豪放飘逸、雄奇感伤的审美风格。他的山水诗作,令人读之弥新,品之弥妙。虽历时千载,却仍带给人无与伦比的审美享受。李白屹立于浪漫主义的艺术巅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诗文学发展史上“奇峰突起,意境独辟”的特殊地位。
参考文献:
1.龚自珍.最录李白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4.
3.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张家骐.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简论李白山水诗[J].齐鲁学刊,1992(5).
6陈迪.从《诗学》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J].新乡教育学[J].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