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公共部门

答:公共部门是指一种与私营部门相对的重要组织形态,其是公共决策、政治决策的结果,而不是市场运作的结果;其所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范围与种类不是由消费者的直接愿望决定的,而是由政府机构决定的,在民主社会,是由公民的代表来决定的。公共部门是建立在权威关系之上的。公共部门的显著特征在于其拥有对一切人或权利要求的权威,这种权威具有普遍性和惟一性。公共部门与私部门的重要区别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公共部门的负责人所拥有的职务的合法性是直接或间接从政治选举过程中产生;二是政府被赋予一定的强制力,这种权力是私人机构所没有的。简单地讲,公共部门与私部门的核心差异在于其是否拥有合法的强制力,政府是社会中惟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公共部门是公共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主体,包括政府、公共企业、非营利性经济组织(例如基金会等)、国际组织、民间社会团体等。其中,政府是公共经济部门的最主要成员。

2.公共产品

答: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者偏好在市场上无法反映,需要由政府通过财政机制向社会提供,以满足公众的社会性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表现为:①不可分割性。指公共产品通常是作为一个整体向社会提供的,其没有一定的计量单位,通常是所有的消费者都消费同样数量的公共产品;②非竞争性。指一个消费者消费公共产品并不影响其他的消费者消费的数量和质量;③非排他性。指任何消费者都可以不付任何代价消费该产品,对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而言,其无法将拒绝付款者排除在消费范围之外,或者虽然可以排他,但由于排他成本过高以致在经济上不可行。

3.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指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的状况。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其主要表现包括:①依靠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②市场经济中的垄断;③市场经济的外部性;④市场波动与经济的不稳定性;⑤市场经济下的收入不平等。

4.外部性

答:外部性是指由于市场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外部性有两种主要的情况,即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又称外部利益,是指某一经济活动或某一项目所产生的效益被与该项目无关的人所享有;外部不经济,又称外部损失成本,是指某一企业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而企业并不承担外部成本的情况。外部不经济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其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生产状态,使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的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解决外部不经济的基本途径是让外部性内部化,即通过制度安排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是技术上的外部性转为金钱上的外部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制实现原来并不存在的货币转让。典型的办法有:①征税与补贴,即对负的外部性征收税负,正的外部性给予补贴;②企业合并。

5.政府失灵

答:参见本章考研真题详解相关内容。

6.寻租

答:参见本章考研真题详解相关内容。

7.内部性问题

答:内部性问题是指政府行为主体由于其“经济人”特性,在政治市场中可能受到权力、职位及其相关物质利益的驱动,而谋求个性效用最大化,从而导致公共选择的结果偏离公共目标的问题。内部性是公共组织为了进行其内部的管理而发展的标准或规则。通过这些标准或规则来评估机构的运行和机关人员的行为。市场失灵的核心是外部性,而政府失灵的核心是内部性。内部性在政府机构中的具体表现为:①预算增长。由于政府机构缺乏利润作为评判的标准,政府至少将预算规模作为其主要的目标;②大机构规模。追求工作人员数量的扩张,追求“高技术”; ③控制信息使之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或权力。

8.政府治理工具

答:政府治理工具,又称为政策工具或政府工具,是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途和机制。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政策工具,便无法实现政府的目标。当代各国的政府治理工具主要包括:命令条款、财政补助、管制规定、征税、劝诫、权威和契约等。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并没有理想的模式,必须综合考虑各种情景因素,政府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多样治理工具达成目标。

二、思考题

1.何谓公共部门,你是如何认识公共部门存在的正当性的?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2.何谓市场失灵,典型的市场失灵有哪些主要的表现?

答:(1)市场失灵的含义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的一种情形。市场失灵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

(2)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①公共产品的提供

公共产品本身的特性,特别是对公共产品享用上的非排他性,使得不为公共产品的提供做出贡献(付出成本)的人也能够获得公共产品,这意味着公共产品不可能靠个人的自愿提供来解决,也就是说依靠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②市场经济中的垄断

市场经济面临的是不完全的竞争。不完全的竞争是指由于买进或卖出数量足够多的某一物品,以致能影响该物品的价格。在垄断力量存在的情况下,价格及资源配置均偏离自由竞争均衡,从而使资源不能达到最优配置,由此产生市场失灵。

③市场经济的外部性

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市场经济也会造成资源配置的障碍。最为显著的便是市场经济的外部性。外部性有两种主要的情况,即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又称外部利益,是指某一经济活动或某一项目所产生的效益被与该项目无关的人所享有。外部不经济又称外部损失成本,是指某一企业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而企业并不承担外部成本的情况。

④市场波动与经济的不稳定性

市场从来就含有不稳定性。其发展始终是以周期性的增长形式进行的。通过市场经济进行自发性的交换过程,始终孕育着经济活动急剧并大幅度变动的可能性。这种变动危害到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往往给资源分配、收入分配带来不利的影响。

⑤市场经济下的收入不平等

以市场机制为前提的收入分配,是由市场上的力量关系、个人能力、继承财产的多少、利用教育机会的可能性以及在社会上的灵活性等方面决定的,因此产生了各种不平等。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差距的扩大,无论是从社会公正、社会稳定,还是从经济效率来看,都是不理想的。

3.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的?

答:参见本章考研真题详解相关内容。

4.比较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和现在实行市场经济不同时期的政府职能变化情况。

答: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我国政府职能也在逐步的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能重心的转变

现代市场和政府共同对经济运行起作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事实。在市场与政府的互动关系中,以市场为基点确定政府的职能,不仅是目前政府职能转变成败的关键,也是政府职能深化发展的长远之道。

(2)职能方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建立。计划、财政、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基本形成了计划、金融、财政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调控机制。国家计划突出了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大幅度削减了指令性计划指标,强调计划指标少而精,总体上是预测性和指导性的。

(3)职能关系的转变

转变涉及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的分离,目的在于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通过进一步明晰政企之间的产权关系,政府将逐步退出社会经济的微观管理领域,形成国家与社会之间合理的权力界定。转变主要体现在:

①确定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基本方略,提出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目标,并努力付诸实施。

②政府机构改革逐步深入。

③政府各部门解除了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不再直接管理企业。

5.有许多人认为“管理的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管理的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其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政府管理的必要性

政府管理的多少与政府职能的合理配置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①市场机制导致资源的有效利用的要求是以竞争因素与产品市场的条件为依据,这意味着自由地进入市场而不存在障碍,要获取这些条件,就需要政府的调节或其他措施。

②在那些由于成本降低而使竞争变得无效的地方,也需要政府调节。

③没有政府所提供的法律结构的保护与执行,则市场活动所需要的契约安排和交易就会无法存在。

④某些具有生产特点或消费特色的货物,即使排除了竞争上的障碍,也无法通过市场得到供应,发生的外在性问题需要公共部门解决。

⑤因市场体制与通过财产继承权转移而导致的收人和财富分配,须进行社会价值的调节。

⑥市场机制,尤其在一个高度发达的金融体系中,未必带来高就业率、稳定的物价水平和社会期望的经济增长率,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公共政策发挥作用。

(2)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各不相同甚至互相矛盾的行政职能理论。政府职能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主要包括:

①在自由资本主义以前,政府是无所不包的,政府优势就成了反动的代名词。

②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亚当·斯密为首的自由主义论者鼓吹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干预,主张政府只需有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于是政府成为了“守夜人”的代名词。

③从1870年开始,政府职能又重新扩大,国家垄断的观念形成,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国家已是无所不包。

④到了1970年,由于经济危机等原因,政府力不从心,随着新公共管理观念的形成,于是“签约外包”等形式兴起,政府的很多职能通过合同的方式外包给了民营企业,政府只担负宏观调控等职能。

频繁的张弛变化使人们意识到: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行政职能既不会是纯粹自由放任的,也不会是普遍干预的,而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在综合的均衡中不断运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管得最合适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

综上可知,在现代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政府的作用应该在服务和管理上不断强化,该管的要狠管,不该管的坚决不管。要尽量减少在微观上的管理,同时要加强在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从而使得政府职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合理的配置,得以更好的发挥。只有合理的配置职能的政府才是好的政府,并不是“管理的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

6.中国各级政府正在进行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政府审批制度的改革有何意义?

答:政府审批制度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还不完善。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政府还在管着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这些问题导致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限制了正常的市场竞争,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2)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有效途径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助于促使各级政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助于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在维护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3)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举措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有利于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有利于增强行政审批的透明度,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是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

(4)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规范审批权和审批行为,有助于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7.如何看待市场经济中的政府管制,政府管制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答:(1)政府管制的含义

政府管制(政府规制)是指政府部门利用国家强制权、依照一定的法规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经济干预,其目标是克服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按照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路径不同,政府管制可分为经济性管制、社会性管制和法规性管制。①经济性管制是指对诸如自然垄断行业和金融业等特殊行业,由政府的相关机构通过有关进入、价格、许可、认可等法规对企业市场行为施加管制;②社会性管制是指对企业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等外部性问题,产品质量以及生产安全和卫生等内部性问题,由政府的相关机构通过有关价格、许可、标准、收费等法规对企业市场行为施加管制;③法规性管制是指由政府的司法机构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对企业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进行管制。这三大管制是政府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能。

(2)政府管制的优点和缺点

①政府管制的优点

政府管制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对市场失灵的纠正上,即通过分析市场失灵的程度来提出管制思路,形成一系列经济性管制的方法,如对进入壁垒的管制(如自然垄断和串谋)、对外部性的管制(如环境污染和排他行为)及对内部性的管制(如合约欺骗和纵向制约)等。主要表现在:

a.政府可以组织一支专业化的队伍,通过分工,专精于某些行业的技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的缺陷。

b.在合约不完善的情况下,管制可以发挥与合约类似的作用,可节约交易成本。

c.有些涉及法律的问题,行政管制比通过法院解决有更高的效率。

d.市场合约由于新技术、新市场的出现而过时,但合约的“刚性”使其通过市场机制本身难以及时调整,而政府管制机制可弥补这一不足。

②政府管制的缺点

政府管制能弥补市场失灵的命题,是建立在以下假设前提之上的:即管制者是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是大公无私的,仁慈的;管制者是无所不知的,拥有完全信息;管制者说话是算数的,管制政策具有公信力。但这些假设都不是完全可靠的,因此政府管制还存在着许多缺点,主要表现在:

a.成本和收益的分离:过剩和成本提高。指维持政府活动的收入具有非价格来源,即政府税收。而政府活动本身又缺乏任何价格的指引,这就使得政府产生的价值同生产成本割裂。从而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b.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低质的政策。指政府的公共政策并不能反映公共的利益,也不符合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c.政府机构内部性问题。具体表现为:预算增长;大机构规模;控制信息使之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或权力。

d.政府组织的低效率。指由于缺乏竞争,政府管理部门以及管理者缺乏竞争的压力,政府官员也缺乏企业管理的理念,没有降低成本的动力,也没有较好的激励机制,这样导致组织的低效率。

e.另一种分配的不公平。指政府运用权力进行收入分配时,不仅使财富从富人手中转移到穷人手中,而且也可能使财富又从穷人手中转到政治力量强的阶层手中。由政府活动产生的分配不公平,通常不是集中在收入或财富上,而是集中在权力或特权上。

f.寻租。指在某种政府保护的制度环境中个人寻求财富转移的活动,或者追求非生产性利润的活动。寻租行为的结果是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g.政策执行的无效率。指政府干预的公共政策能否达成预期目标,不仅取决于政策设计,也取决于政策执行。但是在实际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公共政策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导致政府的无效率。

h.所有制残缺。指对那些用来确定“完整的”所有制权利中的一些私有权的删除。权利之所以残缺,是因为一些代理者(如政府)获得了允许其他人改变所有制安排的权利。产权的残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非排它性的公有产权似乎对人人都有利,结果谁也得不到更多的好处。

在我国,特殊的国情加之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没有完全成熟,市场本身具有其无法解决的问题,对此加强政府管制就显得十分必要。市场经济不等于放松政府管制,放松管制也并不意味着政府管制结束,相反,这意味着政府必须在某些领域强化管制,以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必须在坚持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加强政府管制,要在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8.何谓政府失灵?政府失灵有哪些典型的表现?政府失灵的原因是什么?

答:参见本章考研真题详解相关内容。

9.举例说明政府的寻租行为并分析寻租对社会政治、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答:(1)政府的寻租行为

寻租是指在某种政府保护的制度环境中个人寻求财富转移的活动,或者追求非生产性利润的活动。在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寻租者从政府那里寻到了某种特权,从而某项资源具有垄断权,或者任何其他方面的政府庇护以保证寻租者按自己的意愿生产。如政府采购中寻租行为的表现。政府采购中寻租的途径和形式多种多样。最典型的情况是某个公司向决策委员会的某一个或几个成员行贿,使自己中标。

(2)寻租的负面影响

寻租行为对社会政治、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指寻租使寻租者和政府部门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政府的决策效率下降,并且获得政府垄断的企业往往没有有效的激励去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也没有改善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反而造成了他们生产活动的低效率,降低了经济效率。寻租本身也白白耗费了社会的经济资源,使本来可以用于生产性活动的资源浪费在这些于社会无益的活动上。

②造成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指在寻租社会中生产者未必能够多劳多得,那些“设租者”不从事任何生产活动,却能够大发横财,这种现象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并破坏了社会公平的原则和社会的正当的价值观念。

③导致政治腐败。指寻租的特点是利用合法或非合法的手段去取得或占有资金的特权,从政府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则是以权力为资本,去参与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谋取金钱和物质利益,即通常所说的权物交易、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等。在这里,权力也被物化了,转化为商品货币,进入消费和财富增值环节。寻租所带来的利益,成为权力腐败的原动力。整个社会也同样为此行为付出“道德的成本”,甚至于政治的成本。

10.何谓政府治理工具?政府治理工具有哪些主要的类型?如何选择有效的政府治理工具?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