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情商比智商更有效(1)
猜疑者作茧自缚——曹操多疑杀伯奢
时任典军校尉的曹操刺杀董卓未遂,被董卓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只得到处躲藏。曹操逃至中牟县,为守关军士所获,擒见县令。县令陈宫见曹操敢于为国除害,决定弃官与曹操一道回乡里,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
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到吕伯奢庄上投宿。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弟兄,很有长辈风度,拜谢陈宫曰:“小侄若非使君,曹氏灭门矣。使君宽怀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热情相邀,说毕又对陈宫说,“家中无好酒,我去西村沽一樽相待。”匆匆上驴而去。
曹操与陈宫坐着,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曹操说:“吕伯奢与我非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听见有人说话:“缚而杀之,如何?”曹操曰:“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于是二人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又搜至厨下,见一猪被缚待杀。陈宫极为后悔,说:“你太多心,误杀好人了!”二人不便久留,急出庄上马而行。
行不到二里,碰到沽酒归家的吕伯奢,曹操一不做二不休,又挥剑将吕伯奢砍死。可怜一善良老者遭此毒手,真是好心没好报。陈宫责备曹操“大不义也”,引出曹操的两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两句话显现出曹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世哲学。
多疑是曹操的心理弱点,否则就不会轻率地杀掉忠心练兵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用了就应当放开人家的手脚,相信人家。如果曹操不多疑,恐怕未必有赤壁大败。曹操因多疑,杀了夜间为他盖被的侍从,杀了为他治疗头疼病的神医华佗。由于曹操本人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人生信念,总是以己心比人心,总怀疑别人要害他。正因为他的多疑,最后导致头疼病无人可医,气绝而死。
猜疑是建立在猜测基础上的,这种猜测往往缺乏事实根据,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毫无逻辑地去推测、怀疑别人的言行。猜疑,一则对人的心理健康构成极大的危害;再则会陷入作茧自缚、自寻烦恼的困境中,导致自己的人际关系紧张,失去他人信任;三则给工作、事业乃至自身带来损失和灾难。而且,疑心的程度越重,其恶果就越大。
如果疑心病较重,乃至形成惯性思维,就会导致心理变态。疑心病重的人多敏感少快乐。人家一扬眉,他就觉得人家看不起他;人家一撇嘴,他就认为人家讨厌他;别人说的话本没有什么敌意,经他一扫描矛盾就出来了;别人说悄悄话,他便怀疑是在说他的坏话……一个人如果具有猜疑型性格,不但会影响工作,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他既要对付那些夸大了的“敌意”,又要抚慰由此产生的痛苦,自身消耗很大。有的人患有疑心病症,无事生非,终日担心自己将有大祸临头,遇事往往自我断论,主观猜疑,杞人忧天,于是悲观消极,整日忧愁,精神萎靡不振,成天无病呻吟,结果弄假成真,反而闹出一身病来。所以长寿老人季羡林健身的“三不”政策中就有“不嘀咕”一策。疑心病会导致人生悲剧、家庭悲剧。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奥赛罗》就写了这么一个事例,勇敢诚实的摩尔人统帅奥赛罗,中了狡猾残忍的小人埃古的奸计,误认妻子苔丝德蒙娜不贞,猜疑之火在埃古的煽动下越烧越旺,致使丧失理智,将妻子杀死,酿成悲剧。在证实了妻子的清白后,奥赛罗悔恨交加,自刎而死。猜疑病,断送了一个美好的家庭,同时也断送了一个英雄的事业。
培根说:“猜疑之心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
因为多疑而导致败业的例子古今皆有。
战国初年,燕国的将军乐毅伐齐,攻下齐国七十多个城邑。燕惠王中了齐国将领田单的离间计,猜疑乐毅,乐毅恐遭杀戮逃到赵国。猜忌终会害人害己害国,燕国最终遭到惨败。战国时,赵王生疑撤掉大将廉颇,让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当大将军,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赵军大败,几十万赵国士兵被秦军活埋。长平之战,因为猜疑而用错一将,赵国从此元气大伤。隋文帝杨坚因对太子杨勇产生疑虑,使得杨广和杨素趁机夺取太子之位,隋文帝自己不明不白死去,隋王朝也葬送在杨广手中。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生性多疑,猜疑大臣,滥杀忠良。他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猜疑大将袁崇焕,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崇祯因多疑而帮清军除去心腹大患。
疑心乃用人之大忌。诸葛亮、诸葛瑾两亲兄弟,一个在刘备处任军师,掌握军政大权,一个在孙权处任大夫,也身负重任。刘备、孙权对各自的部下十分信任,从不怀疑他兄弟二人里通外国。兄弟二人各为其主,都干得很出色。
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会堵塞我们的思路,扰乱我们的理智,使我们远离朋友。猜疑心过重的人,会因一些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而忧愁烦恼,郁郁寡欢,其结果可能是无法结交到朋友,变得孤独寂寞,对身心健康都有危害。
怒气乃杀人一把刀——张飞因怒身亡
张飞是一员猛将,立下战功无数,是刘备集团中的重要成员。但是,张飞极易感情冲动,暴躁成性,爱生气,却毫无控制情绪的能力,所以也经常惹祸误事。
关羽死后,张飞闻讯,旦夕号泣,血湿衣襟,每日酒醉,怒气愈加。帐上帐下,但有犯者即鞭挞之,多有鞭死者。如果说当时的刘备已丧失了理智,张飞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刘备准备统帅大军伐吴。张飞回到阆中下令全军:限三日之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第二天,部将范疆、张达向张飞请示:白旗白甲,一时无措,须宽限几天才行。范疆、张达的请示本合情合理,但张飞却大怒,把二将“缚在树上,各鞭打五十”。打得二人满口出血。鞭毕,以手指之曰:“来日俱有完备!若违了限,即杀汝二人示众!”二人寻思无活路,于是趁张飞大醉沉睡之机,杀害了张飞。后人诗曰:“伐吴未克身先死,秋草长遗阆地愁。”
因怒伤身的除张飞外,还有王朗、周瑜、孙策等人。
诸葛亮阵前骂王朗,长篇大论,用词犀利,针对王朗倚老卖老、虚荣心极强而心理素质极其脆弱的特点,攻其要害,行攻心之战,竟把魏国司徒王朗活活骂死。王朗又气恼又羞愧,怒火攻心,大叫一声,跌下马来,气绝而死。周瑜与诸葛亮斗智,三次皆输,怒火心中烧,壮志未酬身先亡。小霸王孙策英雄气盛,不能容人之长,看见百姓尊敬道士于吉,竟不能容忍,一怒再怒,盛怒暴怒,最后怒杀于吉,自己也因怒而亡。
因怒杀害他人的也有曹操。群英会蒋干盗书,中了周瑜之计。曹操生性多疑,一看蒋干偷来的书信,大怒,头脑冲动,丧失理智,立即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斩首,成全了周瑜的“借刀杀人”之计。
因怒败业的人物更多。关羽被害,刘备先是悲不可止,后又怒不可遏,终于做出极不明智之举,出兵伐吴兵败,导致蜀汉元气大伤。
生气是人的一种情绪。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但是,生气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使本来不如意的事情更加不如意。更严重的是,生气有三害:伤身,伤心,败业。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愤怒使别人遭殃,但受害最大的却是自己。”
达尔文说:“人要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
怒气乃杀人败业的一把刀,有三害:
一害乃伤身。发怒,不仅是强化诱发心脏病的致病因素,而且会增加患其他病的可能性,它是一种典型的慢性自杀方式。
现代医学证实,生气动怒对人体健康至少有十害。一害肝脏,怒则肝气不顺,肝胆不和,易患肝病;二害呼吸系统,怒则气促胸闷,危及肺脏;三害消化系统,怒则致胃黏膜充血,食欲不振,易发生胃溃疡;四害血管系统,怒则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诱发心脏疾病;五害神经系统,怒会引起神经衰弱;六害肾脏系统;七害泌尿系统;八害皮肤;九害内分泌系统;十害最甚,怒会引发猝死,王朗就是猝死。日常生活中因大怒而面红耳赤,心悖血涌,导致伤身者并不少见。
怒气是一种毒气。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为研究生气对人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很直观的实验:把一支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结果发现:即使是同一个人,当他心平气和时,所呼出的气成水后,澄清透明;生气时则有紫色沉淀。爱尔马把人在发怒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到大白鼠体内,12分钟后,大白鼠竟中毒而死。爱尔马进而分析:一个人生气10分钟,所耗费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人生气时会分泌有毒性的分泌物,经常生气的人自然难以健康长寿。
二害乃伤心。经常发怒的人,心理素质降低,越来越难以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头脑因冲动而不冷静,思路不再清晰,言语不再流利,常常越想越窄,易患心理疾病。更有甚者,因怒而丧失理智做出荒唐事,一怒留下千古恨。
由于种种原因,诸如工作不顺利、同事关系不和谐、工作太劳累、孩子不听话、夫妻双方意见不统一等,偶尔动动肝火、发发脾气也是人之常情,但脾气暴躁对工作、对家庭、对自己都是有害无益的。人的身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身体的状况和心理精神相互影响,当它处于平衡协调状态,人就会健康;一旦它失去自身的平衡,人就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只有心绪平衡时,人体内各器官之间才能更有效地相互协作完成各项生理活动,身心才会感到愉快、舒畅。
三害乃败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当心烦意乱时,要么什么事也做不成,要么做事总是出错,而心情稳定平静、注意力集中时,做事得心应手,又好又快。
如果你是一位领异者,要作出重大的决策,牵系着千百人的安危,更不能挟怒决策。一个人一生中有诸多的烦恼。领导者非圣非贤,又非修行多年的高僧,更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和一般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所以在处人处事中难免有过度的情绪。人有情绪是正常的,但不应受情绪牵制、困扰。每个人都会有冲动的时候,能够控制冲动才是成熟的标志。
保持心平气和除了自身感到舒心和谐外,也使周围的人舒畅。反之,如果一个人总是怒气冲冲,这不仅会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还会与他人产生矛盾,工作和生活可能会因此变得纷乱和不安。
怒,是一种富有冲动性的情绪。怒的缘由很复杂,一般来说,在遇到挫折或被人恶意中伤而造成不幸等情况下最易发怒,如受人欺侮或欺骗、言行遭反对、权利被侵夺、秘密被泄露、善意被误解等。
怒的强度,从轻微的不满、生气,到愠怒、激怒,到大怒、暴怒。怒作为人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自卫本性,一味逆来顺受的人,必受人侵害。适度的怒,对体力活动、脑力活动都有适当刺激,有利于行为效率,如发愤图强。怒作为一种情感的发泄,在某些情况下,对抑郁的情绪、重荷的心理,有疏导、松缓作用。然而,过度的怒则伤身、伤心、败业。因此,历来提倡“制怒”。
清末文人阎景铭写过一首“不气歌”,颇为风趣:“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出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危害太可惧,诚恐因气将命废。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要使自己少生气、不生气,首先要心胸开阔,宽宏大量,凡事想远点、想开点,不斤斤计较细枝末节。其次,要与人为善,对别人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再次,要学会制怒,善于控制和调理情绪。
头脑清醒才有正确决策——徐庶糊涂一时
刘备拜徐庶为军师,徐庶破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大败曹军。曹操闻徐庶才高识广,想招用徐庶。谋士程昱献计曰:“徐庶为人至孝,幼丧其父,只有老母在堂。现今其弟已亡,老母无人侍养。承相可使人赚其母至许昌,令作书召其子,则徐庶必至矣。”曹操即派人星夜去取徐母。
徐母根本不买曹操的账,不但拒绝写信给徐庶,而且痛骂了曹操为汉贼,又用石砚打曹操,曹操大怒,令武士斩徐母,被程昱劝止。后来,程昱日往问候徐母,时常馈送物件,徐母亦作收据答之。程昱赚得徐母笔迹,诈修家书一封,告诉徐庶:“若得汝来降,能免我死。如书到日,可念劬劳之恩,星夜前来,以全孝道。”
徐庶接到书信后,泪如泉涌,立即与刘备辞行。徐庶赶到许都见到老母,谁知徐母勃然大怒,骂徐庶:“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徐母转入后堂自缢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