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的贸易战(一)
——伪造的段子
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让《中国可以说不》《货币战争》之类读物的拥趸们又头脑风暴心灵震撼了一把。段子如下:
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制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齐国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邻近的鲁、梁等小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几年后,齐王又命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小国。结果,鲁、梁等小国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亡,齐国渔翁得利,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
拥趸们激动地传播这条微博,纷纷竖大拇指赞扬老祖宗的智慧。他们历年来看到的所有关于市场经济会酿成灾难的说法仿佛都找到了依据。看哪,鲁国、梁国就因为加入国际经济贸易,为贪欲驱使,只想赚钱,忘了农耕乃立国之本,忽视粮食安全,结果被齐国不费吹灰之力就给灭了。中国不就是当代的鲁国、梁国吗?美国不就是齐国吗?善良的人们啊,要警惕市场经济啊!要尽早认清帝国主义全球化的狼子野心啊!
全球化当然不会威胁国家安全,拥趸们的愚蠢倒是很可能威胁国家安全。一国中如果多是这类货色,这个国家,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刻薄的话,不必多说。值得多说的,是解释为什么这个段子是胡说八道。
这个段子改写自《管子》。《管子》不是史书,是一部论文集。作者据说是春秋时的管仲,不过,质疑者一直不少。很有理由怀疑全书或其中一部分是后人伪作。《管子》是否伪作这里暂且不论,但既然是论文集,这个段子所述之事就不是真实历史,而是作者的“我相信、我主张”。作者认为,如此这般这般,齐国就可以用贸易战灭掉鲁国、梁国,但历史上齐国并没有真这么干过。鲁国是被楚国灭的,也不是用什么贸易战,就是用真正的战争。梁国则更加不知所云。晋分三国,其中有梁国,也就是魏国。这显然不是段子里的梁国。也许春秋时齐国附近有个梁国,但史书中并无记载。
指出不是史实,并不能让拥趸们服气。他们会说:就算没这么回事,但你看,这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不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行吗?指望着进口粮食,哪天美国人一封锁,我们就完了!加入国际经济秩序,是在找死。
那好,且让我们假设齐王当时真那么干了,要用狡猾的贸易战灭掉周围的国家。让我们看看,真正发生的会是什么。
第一步,齐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制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齐国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邻近的鲁、梁等小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
正常的市场经济下,人们之间会有分工,各人专注于生产自己擅长的产品,然后互相交换。《管子》的作者显然看到了这种现象,但他模拟这个现象时却用了“齐王命令”这个办法,而不是人们的自发分工。这就带来了第一个问题:齐王的命令那么好使吗?如果齐国的那些地方不适宜种粮食,更适宜种桑树,齐国人会服从齐王的瞎指挥吗?或者说,齐国人都愿意为了国家战略而承受牺牲吗?
好,假设齐王一句顶一万句,他说的话别人必须服从,齐国人驯服地把桑树都砍了,改种粮食。粮食多得吃不完,出口到鲁国、梁国,从鲁国、梁国进口丝织品。丝织品价格大涨,被丝织品高价所吸引,鲁国、梁国的人不再种粮食,转而为齐国市场种桑产丝,全国人吃的粮食,则从齐国进口。一切都按照齐王的预期进行。
既然鲁国、梁国所需的全部粮食都要从齐国购买,进口量一定不小。鲁国、梁国这边,会有很多商人做这个生意;齐国那边,也会有很多农民为出口粮食而耕作,会有很多商人为出口粮食进口丝织品而做贸易。按段子中所说,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年,也就是说,很多齐国农民连续好几年为出口而耕作,不少齐国商人专心做粮食和丝织品贸易。
接下来,齐王实施战略计划的第二步,忽然又命令,禁止穿丝,只能穿布,同时,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小国。按《管子》作者的设想,这一招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的变化,无异于雷霆一击,一下子消灭了小国的丝织品市场,切断了小国的粮食来源。可实际会发生什么呢?
首先,还是要质疑齐王的执行力。国事不是儿戏。齐国也算大国,能这样翻来覆去地折腾玩儿吗?不要说折腾全国老百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拿少数诸侯涮了一把,就玩儿成灭国。齐王这样来回折腾,齐国人就一定会默默服从、毫无异议吗?还是继续假设齐王执行力足够,说了就能实现。然后会怎样呢?齐国所有关于进口、生产、销售丝织品的人立刻全都失业。粮食停止出口,都转向国内市场。齐国国内粮价大跌,农民收入暴减。所有从事出口粮食生意的商人也全都失业,生计无着。农业商业萎缩,税收大幅减少。
有人说,齐国可以从其他国家进口丝织品,也可以把粮食卖给其他国家啊。哦,这里还有其他国家啊。那么鲁国、梁国也可以从其他国家进口粮食,可以把丝织品卖给其他国家。那样一来,大家只是莫名其妙于齐王的抽风,而不会有多大损失。齐国因此灭了别国,更是痴人说梦。看来段子要想成立,不能有其他国家,只能有齐国和鲁国、梁国。
段子说,鲁国、梁国因为不能从齐国购买粮食,闹起了饥荒,大乱,但储存粮食不是什么难事。农耕时期,为了预防天灾,各家各户都会储存粮食。而且,读者在后面会看到,鲁国、梁国还有其他获得粮食的办法。也就是说,这两国多半不会立刻乱起来。但齐国那些生计无着的丝织品从业者、农民、粮食出口商会怎么样呢?段子里说了,齐王第一阶段的产业政策让丝织品价格很高,让进出口贸易很兴旺。面对这种好生意,想必齐国的贵族大臣也有很多参与其中。谁不想赚钱呢?齐王莫名其妙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大调整,让本来好好的生活变得一团糟。齐国人原来对齐王的命令都是无条件服从,现在,恐怕得想想办法了。大家会有什么办法呢?
大家有两种办法。
一、偷偷向鲁国、梁国走私。边境线长得很,那时候也没有电话、汽车、铁丝网,齐国士兵不可能把整个边境严密控制住。商人们大可以重新开始做生意,偷偷从鲁国、梁国进口丝织品,给他们运去粮食。那些贵族大臣,走私能力尤其强。把军队兵车调出来用用,都干得出来。齐王对此一定很愤怒。他派出士兵,追杀走私犯,抓到了,就地砍头。为了彰显决心,齐王还大义灭亲,毅然决然地杀了几个参与走私的贵族。但不管是什么统治者,如果和人们的发财愿望对抗,一向都没什么胜算。
军队没有完成缉私任务,甚至还有军官士兵和走私犯暗中勾结。粮食依旧源源不断地运往鲁国、梁国。这两国,也就因此一直没乱起来。齐王下令从严治军,抓一批关一批杀一批,勒令军队必须尽快消灭走私。他还等着鲁国、梁国大乱哪。军队诉苦说缉私任务太重,人手经费都不够。齐王下令拨款。可是,那边,农业、商业萎缩让税收大幅减少;这边,军费开支却节节增长。管国库的人跑来说,钱早就不够用了。齐王一咬牙,把宫中细软宝物拿出来拍卖一批。豁出去了!不把鲁国、梁国搞乱,誓不罢休。
有大臣劝齐王赶紧收手算了,何必如此为难本国百姓?据说您的战略可以灭了鲁国、梁国。可为什么要灭这两个国家呢?为了得到他们的丝织品吗?现在不是就可以买到吗?就算占领了这两个国家,不是也还要掏钱买吗?难道我们在国内买东西不用花钱吗?鲁国、梁国现在很愿意卖给我们丝织品。不让我们用丝织品的,不是鲁国、梁国,而正是大王您啊。
齐王不听劝。他咬牙切齿地说:最困难的时候,就是成功马上到来的时候。行百里者半九十,我必须坚持到底。你们别废话了。齐王肯定不知道后世的高压锅,但他的做法,却和堵住高压锅出气阀然后不断加热一样。等着他的,没个好。大家早晚会使出第二种办法。这第二种办法很简单,就是造反。被断了财路的贵族大臣,终于忍无可忍,举刀登高一呼,率领被断了生计的商人、农民冲进都城宫殿,抓住齐王,把他当众处死。“我让你丫折腾!”“吾既不得活,汝先死可也。”
齐国军队哪里去了?为什么不出来保卫齐王?被齐王逼着抓走私犯的军队早就烦了。当兵的天天在荒凉的边境追走私犯,追不上还要被齐王责罚。很多军人亲属也被齐王的大战略折腾得做不了生意吃不上饭。将怒兵疲。面对贵族百姓的造反,士兵们说,爱咋咋的吧。
看到了吧,鲁国、梁国还没乱,齐国先乱了。齐王本来想运筹帷幄,不战而屈人之兵,结果却是自作聪明,反丢了卿卿性命。这也是为什么那只是个段子,而不是真实的历史。历史上的齐王没有那么傻,不会实行这种自杀式的愚蠢政策。
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大致在今天的山东,商业很发达,物产很丰富。淄博、即墨等城市的规模已经很可观。从文明程度来说,齐国远超后来统一六国的秦国。真实的管仲,出身是个商人,还很优秀,后来成了齐国的丞相。他的政策,不是策划发动什么贸易战,让国家随意折腾百姓,今天种桑树明天种粮食地抽风,而是放手让民间经营各类产业,大力发展贸易。齐国商品畅销各诸侯国。这些做法,很符合自由市场经济的原则。齐国是当时最富裕的国家,一度还是霸主,这和其超强的经济实力是分不开的。齐国深深受益于市场经济。假托齐国的名义,鼓吹反市场的主张,实在让人替齐国人鸣不平。
当然,上述推理肯定不能说服那些深度“阴谋论”患者。那么,我建议他们看看真实的历史。有一个比段子里的齐王能干得多、野心大得多的人,曾经大力推行类似的政策,结果也是一败涂地、国灭身亡。这个人就是拿破仑。
拿破仑把英国当作最主要的敌人。为此,他不惜远征埃及,想要切断英国和印度的联系,但远征失败,只好另想办法。他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封锁英国,切断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所有联系,试图以此来打败贸易立国的英国。这就是拿破仑著名的“大陆封锁政策”(The Continental Blockade)。
英国工商业发达,和世界各地都有频繁的贸易往来,很多工业制成品要出口。同时,英国本土面积不大,很多农产品要进口。拿破仑认为,如果成功封锁英国,让英国人卖不出工业品,吃不上饭,英国焉得不败?可是,贸易是有利于双方的。英国固然需要欧洲的产品,欧洲同样也同样需要英国的产品。拿破仑的封锁政策直接损害了欧洲众多国家和民众的利益。虽然当时法国控制了大部分欧洲,但他统治下的各国并不愿意服从大陆封锁令。为了减少损失,欧洲大陆各国千方百计地突破大陆封锁,继续和英国人做生意。那不勒斯地区的走私活动甚至得到了官方战舰的帮助,人们普遍认为:“走私活动将防止国家的经济崩溃。”
拿破仑对猖獗的走私气愤不已,决心严厉打击。他下令没收并焚毁一切走私商品,枪决走私者。为了堵住港口走私,拿破仑甚至直接出兵占领那些附属国。这些行动让他的统治越来越沉重,人们对他的不满越来越强烈。大陆封锁令给他自己带来的乱子,比给英国带来的多得多。
对拿破仑最致命的,还是俄国。因为经济落后,俄国更加不能承受大陆封锁令带来的损失,他们迫切需要和英国进行贸易。俄国必须“通过海上贸易,把自己的原料产品输往当时的主要市场英国,才能获得金钱”。所以,俄国对大陆封锁令一直都是不配合、敷衍和暗中破坏,到了1811年,开始公然违背。俄国的公然违背意味着拿破仑对英国的封锁化为乌有。想要继续封锁英国,就必须迫使俄国就范。于是,1812年,拿破仑发动了对俄战争。后来呢?后来拿破仑就被人押送到大西洋的一个岛上去了。
两国间的贸易,并不只是造福一方,而是双方都会因此而受益。人为压制,甚至切断这种贸易,固然会对他国造成损害,但本国也会因此蒙受巨大损失。天怒人怨、人神共愤,正好用来形容这种愚蠢做法的必然后果。
美国农产品大量出口到中国,这意味着,许多美国农民和贸易商的生计维系在对华出口上。而直接间接受益的其他美国人,更是难以计数。切断这种贸易,首先损害的是美国人的利益。任何有理智的执政者,都不会像段子里的齐王那样胡乱折腾。因为这种做法首先会损害本国人的利益,动摇他自己的统治。害人不成反害己的可能性很大。
况且,侵略、征服他国,无非是为了获取利益,但贸易已经让人们在彼此合作中获得了巨大利益。商人可以去,又何必派士兵去呢?战争将摧毁商业,让贸易创造的利益消失。无知者臆想的战利品收益,和贸易的巨大收益相比微不足道。放弃大的利益,让人民承受死亡和牺牲,冒着政权被颠覆、自己上绞架的危险,只为了得到更小更脆弱的利益,这种愚蠢的政客不是没有,但他的自杀式政策,只是在自我毁灭,对别人的危害十分有限。
如果因为世界上还存在这种蠢货,人们就拒绝市场经济和全球化,也实行自杀式的封闭政策,那才是和蠢货一样蠢。下场和蠢货也不会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一败涂地,国灭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