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无心之茶 柳绿花红
2002年年底,我一个人问自己:在将要过去的一年里,为什么自己心目中梦想的东西还是停留在梦想中?在这个时候,恰好看到《从优秀到卓越》和《追求卓越的激情》两本书,我知道这正是我想看到的书,也是我想做的事情。于是我决定放下教学,专心把近10年的梦想变成现实。
事实上,近10年来,中国各个领域的管理者都在反思自己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而且,实践也证明,所谓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原则往往无助于他们的组织,企业到底如何发展?企业怎样才能够摆脱面临的困境?似乎是有解又无解。因为我们总是无法判断企业到底能够活多久,从历史上看,能够活到300年历史的企业已经是寥寥无几。
但是,这又何妨?我想到一段“禅”:
一休禅师的弟子珠光创立了“茶道”,一休禅师就问道:“珠光!你是以何种心态在喝茶呢?”
珠光回答道:“为健康而喝茶。”
一休禅师叫侍者送来一碗茶。当珠光捧茶在手时,一休禅师大喝一声,并将他手上的茶碗打落在地,然而珠光依然一动也不动。过了一会儿,珠光向一休禅师道过了谢,便起座出门。
一休禅师叫道:“珠光!”
珠光回头道:“弟子在!”
一休禅师问道:“茶碗已打落在地,你还有茶喝吗?”
珠光两手做捧碗状,说道:“弟子仍在喝茶!”
一休禅师不肯罢休,追问道:“你已经准备离此他去,怎可说还在喝茶?”
珠光诚恳地说道:“弟子到那边喝茶!”
一休禅师再追问道:“我刚才问你喝茶的心得,你只懂得这边喝、那边喝,全无心得,这种无心茶到底怎么喝?”
珠光平静地回答道:“无心之茶,柳绿花红。”
一休禅师大喜。
我亦大喜,真的是“无心之茶,柳绿花红”!我们在包罗万象中感受茶道,同样可以在万千企业的变化中感受企业成功之道。记得迈克尔·波特说过,做战略,务必学会取舍。进行管理也应该娴熟此道,因为企业本质上来讲,应该会永远面对问题,而且必须解决问题,如果不知道怎样取舍,有可能会在有限的资源下陷入问题的泥潭中而无法自拔。我所关心的正是那些可以有效利用资源解决问题的企业,他们的管理之道。
10年来一个理念一直支撑着我的教学和管理研究,那就是:中国企业应该有着不同于世界上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中国企业应该可以为管理研究贡献自己的模式和经验。自己从事管理教学和研究已经10年,尤其是在中国家电行业中浸泡了10年,当我们承认国际家电巨头对于中国市场占有的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海尔、TCL、科龙、美的、康佳、创维、春兰、海信等一大批中国本土家电企业的崛起,并与国际家电巨头分制天下。而近10年的中国企业总是让人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因此自己常常梦想着,去找寻中国本土企业的管理特点。
更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不但有一批像联想、华为这样的行业领先企业,还有一大批紧随其后的正在成长发展的本土企业。“让中国沉睡吧,因为它一旦醒来,就将震撼世界。”《金融时报》的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曾在2003年11月13日的专栏中引用了拿破仑这句200年前的名言,紧接着他写道:“不久前,世界还是轻轻松松,不在意拿破仑的上述警告。但现在,中国正在震撼世界。”
事实证明,中国力量在国际舞台表现得坚定而执着。当摩托罗拉、诺基亚、丰田、通用汽车等国际巨头向中国投入成千上万亿美元的时候,中国先锋企业同样开始以全球视角来审视并组织自己的企业,它们希望获得真正的竞争力,它们追求的目的不是国际化本身,而是持续发展的目标:让中国的变成世界的,融入全球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脉搏一起跳动。
作为一名管理学者,我真的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因为中国企业的迅猛发展,我们有机会得以拓展管理研究。事实上,美国之所以可以贡献先进管理理论,正是因为美国拥有微软、IBM、沃尔玛、可口可乐这些世界级领先企业;日本之所以可以孕育出“精益制造”的理论,是因为丰田制造引领行业。中国的管理如果可以为世界贡献价值,首先应源于中国企业的实践。当中国企业能够真正引领市场,引领全球行业的时候,我们也会有机会贡献中国的管理理论。
因而,我珍惜中国企业的每一个进步,也珍视中国企业所累积的每一点成就。有一次在公众论坛上,一位听众提问:“人们很担心中国企业,觉得它们非常脆弱,而且做了很多错误的投资和行动,陈老师怎么看?”我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中国企业的确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缺点,但是我更喜欢去寻找它们成功的因素和规律,因为只有这些因素才会具有管理的价值,而分析和评判它们的缺点和不足,并没有任何的意义,也无法促进进步和提升。”
还是深切地记得这段禅:
一休禅师再追问道:“我刚才问你喝茶的心得,你只懂得这边喝、那边喝,全无心得,这种无心茶到底怎么喝?”
珠光平静地回答道:“无心之茶,柳绿花红。”
每一次走到企业中间,每一次和企业家、管理者探讨问题和寻找方法,我总是被企业的成长和创新所震撼,我的研究伴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而我自身更得到了成长的机会和动力。一方面,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体验者,这个复杂而严肃的研究让我深深领悟和体会到中国在20世纪以来所经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折磨。这20多年来中国人自己正在进行着痛苦的重塑,无论是依靠人民创造物质财富的激情,还是国家英明的政策,无论是经历了创业的洗礼,还是把国有企业创造为全新的形态,20多年来中国人所关心的最终问题,是在面临和克服众多激烈的变革之后,如何令中国崛起。另一方面,正是和中国的企业在一起,我自豪地看到一股积蓄已久的中国力量正在喷薄而出,它更多的是一种自发的、任何人都无法驾驭的“势”,一种“疾风骤雨之势”。不断涌现的中国企业,改变着制造的成本,改变着市场的格局,改变着全球经济的趋势。我所学习和研究管理的这10多年,中国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让世人叹为观止。
李东生说过:“如果再过5年、10年,在国际大舞台上仍没有我们的位置,那就是中国企业家的失职。”只是我需要做些更正,如果再过5年、10年,在国际大舞台上仍没有我们的位置,那不仅是中国企业家的失职,更是中国所有管理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失职。
因为中国企业已经展开了更加宏大的进程,已经开始面对全新的课题和挑战,对于研究学者来说,如果我们依然固守自己的观点,而不能融入企业的变化中去,我们是无法贡献理论价值的。
跟随着企业的步伐,我们就有机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