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万病只有一个原因:阴阳不调
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是健康长寿的根本。生命本来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这种稳定就是阴阳平衡。阴阳就像天平上的左右两个砝码,只有砝码的重量相当,天平才能平衡,一旦一方的砝码过轻或过重了,天平就要失衡。阴阳也是一样,一旦阴阳失调了,人体的平衡被打破,人就会生病。所以,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阴阳平衡是关键。养生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来达到阴阳平衡,只有阴阳平衡了,才能健康长寿。
阴阳平衡才能活得好、活得长
❍ 健康长寿的根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黄帝内经·素问》中有这样一段对话:“黄帝问岐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答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事实上,“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八个字就是《黄帝内经》提出的日常养生保健的总原则。在这里,我们先介绍一下何为“阴阳”。经常听到人们说“阴盛阳衰”或者“阴阳调和”,但真正理解阴阳的人很少。其实,阴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事物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是自然界的规律。
“法于阴阳”,就是效法阴阳。阴阳有外在的阴阳和内在的阴阳,外在的阴阳就是宇宙自然的阴阳,内在的阴阳就是人体内的阴阳。两者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法于阴阳,是指内在的阴阳要效法外在的阴阳,实际上就是要顺应自然规律、把握生命本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阴阳与外在阴阳一一感应,阴阳平衡了,就能长寿,就能健康,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医认为,“阴”代表身体储存的物质,比如血、津液、骨肉,性别中的雌性;而“阳”则代表身体发挥的能量,是可以通过人体表面看到的生命活力,如无形的气、卫阳、火,性别中的雄性等。“阳”的生命活力靠的是“阴”的存储这个内在因素的推动。
“阴阳”的收藏也相当于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是吸收和释放的过程。阴的收藏是合成代谢,阳的释放是分解代谢。总结起来就是“阴成形,阳化气”。比如我们吃的食物就属“阴”,食物进入体内被消化吸收,供养生命活动的需求,这就是“阴成形”的过程;而吃饱喝足后会感到精力充沛,整个人显得很有活力,做事的时候思维敏捷、行动迅速,这就是“阳化气”的过程。
所谓“法于阴阳”,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四季的变化穿衣劳作等。所谓“和于术数”,就是根据正确的养生方法来调养锻炼,如心态要平和、生活要有规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劳逸结合等。
❍ 阴阳是万物生存的法则,阴阳平衡才能活得好、活得长
✧ 万事万物都有阴阳,阴阳平衡才能正常运转。
其实,阴阳的原始意义很朴素,所谓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就是面向太阳的一面为阳,背对太阳的一面为阴。后来阴阳从描述具体状态的概念延伸为一个概括性的概念。如容易照到阳光的地方总是温暖、明亮、生命力旺盛,属于阳;反之则属于阴。概括来说,凡是积极的、运动的、热烈的,就属于阳;而消沉的、静止的、冷凝的,就属于阴。
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人也不例外。如体表和内脏相对,体表在外为阳,内脏在里为阴。内脏之中,位置高的心、肺为阳,位置低的肝、脾、肾为阴。脏与腑相对,脏的功能是收藏、静止,为阴;腑的功能是通达、运动,为阳。阴阳还可以概括人的生理功能。人体的物质基础(血肉筋骨)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如心的跳动、肺的呼吸)属阳,二者互相依存,协调运作。生理功能活动(阳)的发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营养物质(阴)的吸收,又必须依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阳)。
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各种阴阳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如《黄帝内经》所说:“阴平阳秘”。阴与阳相互对抗、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真阴有收敛收藏阴精的作用,能滋养真阳收敛真阳,真阳有生长生发抵御外邪的作用,不让真阴外泄而固束真阴,从而保持身体内阴阳之间的相对的动态平衡,致病因子就无法使你的身体生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气平顺,阳气固守,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把身体维持在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就能不生病。但是,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了阴阳的平衡被打乱,疾病就发生了。疾病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的失衡。既然疾病是由阴阳失衡引起的,那么调养身体、治疗疾病就应该围绕调整阴阳来进行,恢复阴阳的平衡与协调。阴阳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养生、治病也不例外,都必须从调阴阳入手;只有阴阳平衡协调了,才能活得好、活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