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不会做父亲:好父亲就该这样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走出家庭教育误区,重塑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形象(1)

重塑教育理念:走出现代家庭教育的四种误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从呱呱落地起,孩子就会无可抗拒地接受家庭教育的渗透和影响。毫不夸张地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能影响孩子的人格。

教育问题一直是家长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在现代社会,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比过去多得多,然而孩子普遍比过去娇纵难管,这是为什么?

据一项中科院的研究显示,大部分家长不懂得正确的家教,有2/3的家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教育误区:代替成长、妨碍成长、控制成长、帮助成长。

1.代替成长

代替成长,指孩子的成长由父母代替。无论生活与学业,父母全都一手包办,孩子什么都不用考虑,事事遵循父母的安排,高度依赖父母。然而一旦独立生活,孩子顿时崩溃:不知道如何生活,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工作,如何恋爱。一旦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就会批判父母为之所做的一切,甚至为了挑战父母而在重大的事情上胡乱选择。

有位愁苦的母亲去看心理医生,因为她的儿子二十多岁了,还是让她操碎了心。她儿子的生活可以说是一团糟,与同事关系不好,工作也没有业绩,对父母更是暴躁,与小时候的乖宝宝判若两人。这位母亲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医生问她:“你的孩子刷碗打破了一个碗,你是不是从此以后就不让他进厨房了?”母亲点头。

医生又问:“你的孩子洗衣服溅了一身水,你是不是从此以后都不再让他洗了?”母亲又承认了。

医生再问:“你儿子与同学吵架,你是不是跑到学校找老师解决了?”母亲有点愕然,还是承认了。

医生还问:“你儿子大学毕业后,你是不是找了关系为他安排了工作?”母亲已经惊讶了。

最后,医生说:“你把所有的事都替孩子做了,孩子什么也没有做过,所以,孩子就什么也不会做了。”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发现、探求与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孩子经历的每一种情况,得到的每一种体验和学习到的每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将成为人生的重大财富,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欢喜与悲苦,对孩子都有意义,父母只要站在一旁看着就好。一旦父母代替孩子去成长,孩子便失去了成长机会。

2.妨碍成长

有些父母虽然没有代替孩子成长,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还是有过很多次妨碍。也许父母本身并没有意识到,妨碍就发生了。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样的行为会妨碍孩子的成长。

①事先把正确答案告诉孩子。孩子不需要探索与思考,只要记住标准答案,结果没有其他的选择,孩子失去了探索的习惯和创造性思维,危害不可谓不大。

②凡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为了避免失败的可能,父母毫不吝惜从旁协助。这种行为从当时看是帮了孩子,给孩子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从长远看却是夺走了孩子失败的权利,孩子长大后会无法面对挫折。

③完美主义,凡事要求尽善尽美。压力下长大的孩子精神负担很重,而且只能选择标准答案,没有独辟蹊径的权利。

④处处设限,用各种规矩与规则约束孩子。孩子的自由受到严格控制,性格会变得患得患失。

⑤父母说出的话就是圣旨,容不得孩子有不同的声音。家中没有言论的辩驳,孩子只能无条件服从,长大以后难免没有主见。

以上这些都会妨碍孩子的成长,希望家长能够注意到这些误区,并且做到有效避免它们的发生。

周末带着孩子去公园散步,公园里游人如织,百花盛开,很是热闹。爸爸指着眼前的花朵,跟宝宝说:“宝宝,你看,这朵黄色的花好漂亮哦,它叫菊花,它的花瓣一条条的好多条,都往上弯呢。”抬头看见风筝,爸爸赶紧叫宝宝:“宝宝你看,天上飞的那是风筝哦,那个风筝的形状是大蜈蚣,是橙色的……”

爸爸急不可耐的告诉宝宝这个那个,看起来是在教宝宝认识新东西,实际上却剥夺了宝宝自己观察的能力,也限制了孩子的自我探索。爸爸不如耐心一点等孩子自己观察,如果宝宝对什么东西表现出了明显的兴趣,或者宝宝主动开口的时候,爸爸再来回应,而且要多多询问,引导孩子自己观察和思考。比如宝宝看花看了一会儿了,爸爸问:“宝宝你在看什么呢?这是什么颜色的?宝宝你闻闻有什么味道吗?”

3.控制成长

现在,很多孩子上学的时候不愿意上学,到了恋爱的年纪,不会找对象,甚至结婚生子后,还要赖在父母家啃老,好像永远也长不大。父母们对这种情况抱怨连连,却没有办法改变。然而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孩子成长迟缓呢?

有个20岁的小伙子,高考发挥失利,他本来想选择一个普通大学去读书,以后再寻找发展机会,但是父母坚决不同意。父亲要儿子去外地复读,明年考个重点大学光宗耀祖,儿子只好照办。但是在离家之前,儿子控制不住自己的焦虑,因为这是他第一次离家独自生活。

此时母亲说儿子自理能力不行,想要跟着儿子去陪读。于是20岁的男生第一次独立生活的脚步,又被家庭束缚住了。

上面这个案例中的可怜的孩子,未来能不能独立,真令人担忧。一旦这个孩子到时间没长大,父母是不是要责备他不成器了。然而,家长们要是能想到孩子的现在,是由当初的束缚造成的,不知道他们是否愿意继续遥控孩子成长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控制越少,孩子的自我探索空间越大,成长的速度越正常。反之,父母控制的越多,孩子在没有自由的环境里长大,越不容易成熟,就越会让父母操心。

4.帮助成长

成长不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要接受家长的帮助。但是帮助太多,就会变成孩子成长的阻碍,但是很多父母都意识不到。

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度帮助,他们简直把自己的孩子永远当作婴儿对待:他们太在乎孩子吃多吃少,衣服穿多穿少;一旦孩子脸色不好,他们就没完没了的询问和关心;他们担心孩子被别人带坏,禁止孩子与“坏孩子”的交往;他们担心孩子的安全,阻碍孩子进行各种新的尝试……这些父母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毫不留情地剥夺孩子的个人空间,阻止他们经历冒险,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

这样长大的孩子,不能承担生活的负担,纯洁无瑕、循规蹈矩,进入社会以后简直格格不入。同伴觉得他们太幼稚,有什么事情都不愿意让他们参与。被排斥在外使他们感到茫然失措,无所适从,只好缩在乌龟壳里。

社会在发展,从前的教育也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社会了。家长应该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避免家庭教育的误区,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爱他就请尊重他,不要把你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外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意思是说,教育孩子,目标是把他培养成一个心地平和、健康的平常人。

但是现实中,父母们习惯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实现自己未实现的理想,成为“人上人”。在这种心理的操控下,父母在孩子幼时就给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班,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长大后,又给孩子报了各种补习班,孩子考试成绩稍差,便暴跳如雷。据统计,现在国内83.9%的父母都认为孩子需要才艺培养,而80%的父母更是希望孩子不止学习一项才艺。

而对于父母们满腔热忱的付出,孩子们大多并不领情。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喜好。父母报班的时候都觉得是为孩子好,不爱征求或者参考孩子的意见。而孩子由于课业过重或者所学非所爱,学习起来也会非常痛苦,事倍功半,甚至激起逆反心理。曾经有个孩子因为不爱学琴,甚至威胁父母要把手砍了。

说起来,望子成龙并没有错,但是父母所选择的方式十分重要。许多父母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孩子的未来,事事决定孩子的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虽然可能学会很多技能,但往往牺牲了快乐和心理健康。

世上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父母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在父母眼里,孩子长大之后首先要事业成功,赚很多钱,才更可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所以小时候多吃些苦用些功都是值得的。讽刺的是,家长们一边以孩子的幸福人生为终极目标,一边又无视孩子的情感,扼杀孩子童年的幸福。孩子每天背负着大人的期望,淹没在繁重而枯燥的学习中,失去了本该享受到的童年乐趣,他能健康地长大吗?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和厚重的爱未必可以获得孩子的理解,甚至可能造成悲剧。

李想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他学习很用功,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各科学习成绩都很好。他不逛街,不追星,不打游戏,没有其他孩子普遍拥有的“恶习”,甚至于假期里他都在课外培训班学习。

李想就像一台学习机器,除去吃饭、睡觉、上厕所,其他时间都在学习。他是家长和老师的骄傲,名副其实的优等生。

但就是这个人人称赞的李想,忽然有一天崩溃了,他把所有的书和学习材料全部撕碎,把象征着骄傲的荣誉证书当成垃圾扔掉。李想的父母急忙将他送进医院,然而诊断结果让人不敢接受:李想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他由于背负着家长的期望,长期压力过大,精神紧张,心理防线在这一天崩溃了,不知道还能不能恢复。

这样的悲剧并不罕见,只要这种不注重孩子感受的家庭教育还在继续,类似的悲剧就不会停止。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棵小小的番茄秧,它在农夫的菜园里快乐地生长着。

后来,周围的朋友们告诉它,只要它肯努力,它可以不只是一裸小小的番茄,它可以长得很高,结的果实像西瓜一样大,味道像香瓜一样甜,还像苹果一样有营养。小番茄秧相信了,从那以后它更加努力地吸取水分和养分,同时卖力地伸展身体以接收更多的阳光。日升月落,小番茄结果了,但是小番茄失望地发现,它的果实仍然只是小小的番茄。更糟糕的是,现在小番茄秧都不认识自己了,它逢人便说,自己是一裸苹果树。

蔡先生说,只要孩子快乐地做自己,健康地长大,其他都不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强迫孩子追求力所不及的目标,会让孩子感到迷失,更会戕害他们的心灵。重视孩子的学习,这点没错,但是父母要注重方式,比如以身作则,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会受到影响,和父母一起进步。如果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支持和鼓励,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孩子长大后,良好的心态和累积定可帮他胜出。

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吃饭,他跟我说他的儿子考试进步了三个名次。说起他的儿子毛毛,个子不高,学习不好,长得也不帅,但是朋友满脸满足地说:“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像我。”毛毛之前学习更差,做事没有自信,但是毛毛每次取得一个小进步,朋友都很开心地夸赞他、肯定他,慢慢地,毛毛就经常有进步了。

信任和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孩子更容易健康快乐地成长。

可爱的安娜是个好强的小姑娘,她总是要求自己样样都做到最好,但是她从小不爱运动,体育是她的弱项。有一次幼儿园举办运动比赛,安娜提前好几天就紧张得坐立不安。爸爸发现了,鼓励安娜说:“宝贝,你已经很棒了,爸爸一直为你感到骄傲。你也不用事事都拿第一呀,那样的话别的小朋友就没有机会了。你只要尽力了,什么比赛成绩爸爸都很高兴”。在爸爸的鼓励下,安娜虽然没有得到冠军,但是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重要的是,安娜很轻松,不再紧张了。看到快乐健康的女儿,安娜的爸爸也十分高兴。

对孩子期望过高,将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可能造成不好的后果,而一旦孩子因为压力过大出现问题,到时候家长再后悔也于事无补。所以,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好好引导,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为他制订可以接受的目标,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

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不要试图改变你的孩子

“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曾经写过一篇《种树郭橐驼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意思是说:要尊重没艺术的本性,相信它有成为参天大树的实力。其实,教育孩子的道理也是这样的,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促进其潜能的发挥。

晴晴的妈妈从怀孕的时候就希望能生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儿,晴晴一生下来,眼睛大大的,头发黑黑的,妈妈就非常喜欢。可是,没过多久,妈妈就发现晴晴太不像个小姑娘,太难带了。她醒着的时候就总爱乱动。妈妈想:等到长大一点,到两三岁就好了。谁知道晴晴越大越发淘气,小小年纪就会搞恶作剧,而且极具冒险精神,不让她动的东西,她偏要去摸一摸。时间一长,妈妈的耐心就所剩无几了,有几次都忍不住指责她:“你说你怎么不能像别的小姑娘一样安静,妈妈真后悔生了你!”

不过,话说重了,妈妈也会后悔,有几次妈妈都反省,晴晴也不是没有优点,她那么勇敢,滑旱冰和游泳都是两次就学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