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不会做父亲:好父亲就该这样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走出家庭教育误区,重塑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形象(2)

从上面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具有以下几点深意。

第一点,要相信孩子没有坏个性。

由于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婴儿自出生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个性,心理学也称其为气质。所以,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非常安静,而有的则喜欢哭闹。不管孩子表现出怎样的个性,家长都应该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而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个性不好。

第二点,不要试图改变孩子的个性。

只要相信了孩子没有坏个性,就应该接纳孩子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而不是总试图按自己的希望强迫孩子改变。

第三点,尊重孩子的个性等于呵护他的自尊。

即使是年幼的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同样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而且这种获得尊重的需要与生理需要是一样强烈的。但由于受到所处年龄阶段的心智发展的限制,孩子有可能并不能清晰地将这种需要表达出来,因此,家长就应该主动尊重孩子的个性。

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具体到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为孩子提供宽松的成长环境

作为与幼儿关系最密切的人,父母所提供的家庭教育不应该强行改变幼儿的个性,而应该为幼儿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须知道,孩子最可宝贵的便是其天性。

如今,我们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上面的投入不可谓不大,甚至可以说呕心沥血。而且,几乎每一位父母也都觉得自己非常爱孩子,现在的孩子简直是生在蜜罐里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有可能也不尽然。很多父母所谓的爱,实质上就是不管孩子的实际情况,而一味要求孩子根据自己设定的道路发展,对孩子的生活横加干涉。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长期被压抑只会让他们的个性和独立性被磨光。

爱孩子,就应该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首先,应该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兴趣和喜好;其次,应该给孩子锻炼和尝试的机会,并给予需要的鼓励和帮助;最后,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并进行合理的引导。

19世纪末,在布拉格一户普通的家庭中一个男孩降生了,原本男孩的父亲希望将他培养成一个刚毅勇敢、宁折不屈、雷厉风行的男子汉,但事实却令他非常失望。男孩不仅非常内向,而且也表现得十分敏感多疑,似乎周围的一切都令他不安、让他想要逃避。即便如此,男孩的父亲依然希望尽自己所能培养他,但事与愿违,男孩不仅没有如父亲所希望的——成为一个标准的男子汉,反而更加懦弱和退缩,一点小事也能让他伤心半天。

男孩的父亲想:究竟这个孩子可以做什么呢?元帅吗?一点可能也没有,军队那种严苛的环境他绝对受不了,说不定还会逃跑。从政吗?似乎希望也不大,他根本就没有一点从政所需要的果断、坚毅、勇敢的特质。那么律师吗?律师需要跟人激烈地争辩,他如此内向懦弱,这对他不相当于巨大的折磨吗。医生也没有可能,他太扰疑了,不仅会害了自己,还会危及别人的生命……一番思考之后,男孩的父亲非常失望,决定放弃努力,让他“自生自灭”。

但任何人都想不到,就是这种内向、敏感、多思的性格,最后却使得男孩写出了无数伟大的文学作品。他以自己所承受的苦闷和压抑为源泉,描述对命运、人生的深刻体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流派——意识流,写出了《审判》《变形记》等引人深思的著作,他就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卡夫卡。

2.正确处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偶发事件

由于孩子是有灵性和个性的,所以,家庭教育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以尊重儿童个性为宗旨的家庭教育所应该追求的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该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并正确处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偶发事件,从不确定中寻找契机。

在美国的一所乡村小学里,数学老师正在教孩子们关于奇数和偶数的知识。关于“两个奇数之和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大多数孩子经过验证都发现了老师希望他们得到的结论:两个奇数的和是偶数。

这时,一个叫汤姆的小男孩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两个奇数的和有时候还是奇数。”汤姆的话让全班同学都觉得不可思议,老师也不理解,于是就问汤姆怎样得出的这个结论。汤姆回答说:

“我爸爸是一个人,是奇数;我妈妈也是一个人,还是奇数;他们俩结婚生下了我,我也是一个人,也是奇数啊!所以,两个奇数的和有时候还是奇数。”

听了汤姆的回答,数学老师不由自主地为他鼓起了掌,并且在下课之后,把课堂上发生的情况告诉了校长,校长也对汤姆的表现大为赞赏,特地在学校的升旗仪式上表扬了汤姆,并且把这一天定为“汤姆日”,鼓励孩子们向汤姆学习。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更应该理解孩子的行为,尊重孩子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导其意志”,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我这样做是对的”与“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

如今我们的家庭当中,随意体罚孩子的现象已经非常少见了,大部分家长已经能够认识到体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有越来越多的父母也已经意识到情感冷暴力的危害。所谓“情感冷暴力”,主要指的是家长以讽刺、挖苦、打击等方式对待孩子,让孩子受到心灵的折磨。而除了情感冷暴力,还有一种“情感软暴力”,也需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情感软暴力”,落实在家庭教育当中即以爱的名义操控孩子。具体的表现方式有两种:“我这样做是对的”和“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持有这两种思想的家长,会对孩子的学习、交友、情感等方面进行压迫,只要孩子的意见跟自己稍有不同,便会搬出这两座大山,希望孩子能够体会到自己的良苦用心。为人父母,时时处处为孩子着想本没有错,但殊不知,这种认为“我对”“我为你好”型的教育方式最容易让孩子觉得压抑和窒息。

正在读初中一年级的东东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我的妈妈非常爱我,但我最近越来越受不了她了。有时候我在房间里看书,她每隔十分钟左右就会进来一次,进来也不敲门,不是打扫卫生,就是劝我认真学习,有时候还会趁我出去的时候乱翻我的东西。有一次,她进来打扫卫生,一边打扫一边唉声叹气,搞得我根本看不进书去,我跟她说如果觉得累的话,就先不要打扫了。谁知道,这句话竟然引起了她一堆唠叨,她说:“妈妈这么累还不都是为了你吗?你看为了让你读书,我跟你爸爸不舍得吃、不舍得穿,被你愁得我们头发都白了一片了。”平时,她最经常说的话就是:“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等你大了,就明白我的良苦用心了!”“你还小,妈妈说的不会错的!”

上面案例中的东东妈妈虽然是爱孩子,但却以爱之名,行占有之实;以爱之名,行要挟之实;以爱之名,行霸道之实。我们虽然没有必要事事都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但不能以爱的名义操控孩子。我们应该尊重孩子、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给予他智慧的爱。而所谓“智慧的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

在一个家长沙龙里,几位家长正在谈论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

一位母亲说,8岁的女儿最近得了一种奇怪的病——一到周末去上英语辅导班之前她就会肚子疼。前几次她以为女儿的肠胃出了问题,急急忙忙地带她去医院,结果医生检查完说什么问题也没有。而且,女儿回到家以后能吃能玩,看上去跟没事人一样。可是,等又到了周末要去英语辅导班之前,这种“怪病”就跟定了闹钟一样又复发了,她一直想不出所以然来,直到女儿有一次放日记的抽屉忘记上锁她才知道原因。

女儿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一想到周末要去上英语辅导班我就觉得好烦啊!每个周一到周五我都要上学,放学以后就要上书法班和绘画班,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我想休息一下、好好玩玩,妈妈还要让我上英语辅导班,真是太累了!为了能在家休息,我现在每周都装病,但是我的心里也很忐忑,因为妈妈总说她是为了我好,我怕她知道了难过。

一位父亲说:“你女儿已经算好的了,为了让我女儿将来比人家优秀,我们省吃俭用给她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并且给她请了家庭教师,每天晚上辅导她两个小时。为了她,我和她妈妈真是费尽心血,可是谁知道,她对弹钢琴一点兴趣也没有,不仅钢琴没学好,学习成绩也下降了。前两天,她还气呼呼地对我们说,如果我们再逼她学琴,她就把钢琴烧了!真是气死人了!”

其实,像上面案例中这样的情况,真正出问题的是孩子吗?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这些家长在不了解孩子兴趣和意愿的前提下就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了孩子。他们自认为“上英语辅导班,可以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是为了孩子好!”“让孩子学钢琴,可以让她有一技之长,这么做是对的!”但却恰恰没有问孩子愿不愿意、接不接受,完全忽视了孩子的自主性。

通过下面这则故事,或许能给这些家长们一些启发。

从前,英国的一位绅士请了两个仆人照顾自己的生活。绅士的眼光很好,挑选的这两个仆人既勤劳又尽心,不过,他们做事情的方式有些不同。

那个叫乔治的仆人很快就熟悉了主人的喜好,每次主人需要用餐的时候,他把食物和餐具摆好,就会静静地候在一边;主人外出散步的时候,他则跟主人保持适当的距离,安静地跟在主人的后面。而那个叫林顿的仆人同样很了解主人,他不仅知道主人的口味,还知道主人喜欢读什么样的书,主人需要用餐的时候,除了食物和餐具,林顿还会把他认为主人应该读的书也放在桌子上;而当主人想一个人散散步或者安静地读会儿书的时候,林顿也会在一旁时不时地问主人有什么需要,或者提醒主人应该干什么了。

时间一长,这位绅士觉得自己的生活都要完全被林顿操控了,实在不胜其烦,于是,就找理由把林顿辞退了,而可怜的林顿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很多父母就像案例中的林顿照顾主人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时间长了,也必然会两败俱伤。之所以父母们会采取这种错误的方式对待孩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不了解孩子,忽视孩子的自主性

孩子从出生就有了自主的需要,如果你观察儿童的游戏就会发现,几乎每个儿童都希望在游戏中能够领导别人,让别人尊重自己的意愿。而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的自主意识会更加强烈,有时他们甚至会故意做出一些很出格的举动以表现自己的自主性,而此时也往往正是孩子与父母冲突最多的时候。

2.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对孩子说这样一句话:“我是你爸爸(妈妈),你就应该听我的!”实际上,这句话背后反映的正是一种认为家长高高在上,孩子应该百分之百服从自己的观念。现代道德教育理论已经提倡破除这种错误的家长观念,而是要跟孩子朋友式的平等相处。

3.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

父母之所以抱有“我这样做是对的”和“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的观念,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年龄小,什么都不懂,还没有能力自己做主,只有家长替他们做主,他们才能少走错路和弯路。实际上,即使孩子的年龄小,他们也已经表现出了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家长只有主动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因势利导,在不伤害孩子自主性和兴趣点的前提下促进孩子的发展。

如何选择对孩子的爱:智慧的爱还是盲目的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本能,但更需要智慧。智慧的爱不需要为他提供过于优越的物质条件,也不需要事事替他代劳,让他躲避在温室里;智慧的爱应该尊重他的个性和自主性,培养他独立自强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让他有能力经受挫折、品尝苦难,让他生命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1.你的爱会让孩子窒息吗

由于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父母们便将孩子视若珍宝一般呵护,希望他能不受任何挫折和伤害,希望他能样样比同龄人优秀,希望自己缺失的一切都能在他身上得到补偿。殊不知,有些爱却会让孩子觉得窒息。

(1)以爱之名

心理学家曾经概括了五种“爱的表达方式”,包括“服务的行动”“礼物的馈赠”“精心设计的时刻”“身体的接触”和“肯定的言辞”。在我们向他人表达爱的时候,这几种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

就家长对待子女而言,明智的家长应该提早发现孩子能够接受的“爱的表达方式”,而不会造成一方面父母努力地付出,另一方面孩子却觉得窒息的尴尬局面。

有一个男孩,从小生活环境一直十分优越。虽然小学、中学他就读的都是重点学校,但却几乎不需要他费什么力气,因为,只要他考不上的话,家里就会花钱或托关系让他就读。高中的时候,他就读的也是当地最好的学校,不过高考的时候他却失利了,最后只能进入一所普通的专科学校就读。巨大的落差让他难以承受,他看不起学校里这些整天只知道窝在宿舍里打游戏的同学,但他也没有勇气退学复读。

读到第二年的时候,他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抑郁症状。去接受心理咨询的时候,他说,他特别恨他的父母,是他们总是拿钱让他进好学校,他才一直没有机会努力读书。

(2)对孩子的爱也有盲目的吗

虽然几乎所有父母都毫无疑问的是爱孩子的,但这种爱也可以分为两种:智慧的爱和盲目的爱。根据我国教育学家的调查,在我国家长当中超过93.5%的家长对孩子的爱都是存在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