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做到位更要说到位:怎么说别人才爱听(1)
有些人会说世界上最美好的话,他们嘴里说出的话人人爱听,因此,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最终成为职场中的精英!我总结了这些人说话的要诀:第一,有主题。你说话到底是想找别人要什么,自己心里要非常清楚;第二,有理由。为什么要这些东西?你必须给出翔实、充分的依据;第三,有方法。人是有感情的东西,找人要东西不能太过直白。要依据对象,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说服对方,让他心甘情愿地给你。否则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本来准备给你的东西,可能就不会给了。
——戴尔·卡耐基
1.老板喜欢说“我”,附庸者常说“我们”
技巧总结
不同的言词表现不同的人品和心态,它表现出说话者不同的个性。
最常见的情况是,和初见面的人说话,刚开始大家都介意面子,所以表现得很恭敬,等逐渐松弛下来后,不仅是姿态,连语调也会很随便,甚至连自己的本性都不自觉地暴露了。某饭店总经理曾表示,他主持招聘考试时,总是故意对前来应试的人采取非常随便的态度。起初,年轻人都规规矩矩地应答着,但过了一会儿,他们用惯了的语言就会脱口而出,而这位总经理即可从中了解到应试人的品格。可见,不同的用语的确是了解他人的一个珍贵的情报源。而人称语是最能展示人们个性的一种称呼语。这一语言可以反映人的自我意识,可以提供各种深层的心理信息。我研究发现:“经常爱把‘我’挂在口上的人,多骄傲自负,自我表现欲强,容易走向专横霸道。”
比如,如果你去参加某大型会议,而在会上又遇到这样的领导——他讲话时总是重复:“我个人认为……我呢?我呀……我想这样做……我的意思是……”通常,这种类型的领导都比较自信有魄力,在工作中处处显示出主动,有的不大爱听下属的意见,对自己决定的事一般不愿意更改。良性的发展是一个敢说敢做敢承担责任、而工作中又有一股冲劲的领导;恶性的发展就是霸道专横,刚愎自用,唯自己的意志为上,不理解下属,不体谅下属的难处。
这类领导的成长环境必定很顺心,在求学时代与同伴的交际较多,所以才养成了用这种称呼的习惯。即使他在说“我”字时的语调并没有特殊之处,但他态度会显得很不谦虚,甚至表现出故作姿态、唯我独尊的味道。
在与这类领导打交道的时候必须讲究艺术,不能过于莽撞。对于领导要求的各种纪律、下达的各种命令,如果是正确的,是对工作有好处的,就努力地不折不扣地去执行,并且把它做得尽可能完美。当然,对于专横的领导,你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反抗他,就不必去以卵击石。
实际上,在生活中,你经常会遇到一些把“我”挂在口头上的人。这一类人个性比较强,他们比较喜欢独立做事,一般不大愿意听别人的指挥。这一类人有个好处是,如果是认准了的事,就会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而他们最欣赏的也是富有个性的人,却不太喜欢与那些处世圆滑者交往。
另外,个性强的人在遭受挫折时,所受到的心灵伤害较深,这往往会给他们造成终生的痛苦。
我曾有一个朋友,是做推销员的,在一次推销商品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金黄头发蓝眼睛的美丽姑娘。两人由相识到相爱,时间并不长,但爱得如火般热烈。正当二人准备结婚时,由于姑娘父母的干预,他们的计划失败了。姑娘的父母认为他没有固定工作,生活漂泊而无着落,供养不起一个妻子。我的朋友一气之下远走到纽约。他是一个个性很强的人,十分自信能干出一番事业。但姑娘的父母对他的蔑视令他不能忍受,尽管那位姑娘愿意与他终生相守,但他还是拒绝了。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他离开家到了纽约。虽然他后来成了一家汽车公司的总裁,但青年时代的那次伤害仍深深地印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
棒球教练怀特先生每次提及他培养的棒球手时,就会说“我对他的指导”“我对他说过”之类的话,他这样过度地强调“我”,表现出来的行动就显得自我意识很强,并过于自信,也可据此看出其自我显示欲很强的性格。
据美国心理学家李彼得和怀特的研究,霸道型的老板——即领导人为专制型的团体成员,都很容易说“我”,而领导人为平均主义者的团体成员,则比较喜欢说“我们”。经常用单数第一人称的人,独立心及主体意识都比较强;而经常使用复数人称者,则比较没有个性,其中以团体型或附庸型的人居多。这类人一旦离开了团体就什么事都做不了。某些年轻人,经常在说话时将我隐入“我们”之中,大概是属于上述后一种性格的人。
根据这些第一人称语了解了人物的个性,可以给你的社交带来一定的好处,也可以避免因为用词给你带来不利影响。而如果你是公司领导,也可以根据对方称呼“我”及“我们”的不同,找出其潜藏在人称语背后的性格、办事能力、适应性等,从而为自己找一个得力的干将。
2.狐假虎威的借用语
技巧总结
爱借用名言、格言的人,多半是权威主义者,他们是借权威来提高个人说话的说服力。
人们经常都用自己的语言在说话,但无意识中,很多人喜欢借用别人说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是一种自我扩大欲在起作用,表示还有更多的人和自己意见一致。特别表现在借用名人名言、格言方面,就更提高了自己说话的权威性。有时,只要是名人、权威人士说的话,即使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也会显得意义重大,别具光彩。这种借名人的光来提高个人说话权威性的作用,谓之“背光效果”。
除了名人外,人们从小都将父母视为权威,所以,常见的引用癖,是借助父母所说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你的女友对你说“我妈妈说你是个很好的人”,这就是借母亲的话来表达对你的爱情,并提高你的信心。
不过,如果过于频繁借用母亲的话,则是有严重的“母云亦云”的稚气,可认为她精神上尚未断奶,依赖心很强。
在平日的生活中,如果你留心观察小孩子,你往往会听到这样的话:“我向妈妈告你”或“爸爸说,不听话的孩子是坏孩子,你不听话,你不是爸爸的好孩子。”孩子也学会了借用父母的话来提高自己的权威。特别是在学校里,老师说的话似乎是“至理名言”,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因此,借用老师的话就成了普遍现象。比如,学生甲回到家里,正遇到其父亲与朋友聊天,谈到了关于空气污染的问题,他父亲认为空气污染是由于现在地球上工厂过多,排放的废物也增多,增加了污染性。并且,工厂排放的废气直接进入大气层,加剧了污染度。这时,学生甲插话道:“大气真正的污染是因为人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而吸收二氧化碳的东西诸如树木却在急剧地减少,造成比例失衡因而污染了大气。”他父亲惊讶地问是谁说的,学生甲自豪地说:“老师讲的。”姑且不论老师讲的对与否,单就甲说话的神气就可知道,他对老师说的话多么崇拜。
当然,事情从另一方面来说,爱使用借用语的人,往往也表现了其自信心不足,并且在某个问题上缺乏独见,需要借用名人的话来证明自己。
此外,还有些人喜欢在说话的时候搬用僻词拗语,令听者感到困扰,借此表现自己有学识。另有些人则刚好相反,是以这些人们难听懂的词语,作为保护自己心理弱点的挡箭牌。正如在演讲的时候,如果你讲得简单明了,听众往往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一些问题,要你当场解答;如果你讲的内容并不复杂,却故意堆砌很多深奥的词,让听众听得莫名其妙,这就等于给听众设置了提问题的障碍,达到了自己回避提问的目的。其实,这刚好暴露了自己的自卑,深感自己的智能未能达到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的境地。
3.敬语是心灵的润滑剂
技巧总结
恰如其分的敬语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角色,过度的恭维话反而表现出一种戒心、嫉妒、讽刺或敌意。
在人际交往中,最能表现心理的语言是敬语。要圆满地过社会生活、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可忽视敬语这一重要角色。它是心灵的润滑剂。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能使用敬语似乎是最妥当的,多半不会出什么问题。然而,确实也有些人,并非对敬语无知,而是刻意堆砌一些过度的敬语,让人怀疑此人心中可能有某种企图。
若是相互都很随便的关系,当然就不需要使用敬语。如果在相当亲密的伙伴中,突然出现了敬语,那就要注意了。一位朋友曾对我说,当他的妻子开始说些非常客气的话时,表示他的妻子陷入了非常糟糕的心境。这是他从若干次莫名其妙而又痛苦的经验中摸索出来的。
我观察了若干人后发现:“恰如其分的敬语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角色,过度的恭维话反而表现出一种戒心、嫉妒、讽刺或敌意。”
汤姆太太和约翰太太本是十分亲密的伙伴,两人平时无话不谈,两家来往也很频繁,但不知什么原因,两人之间出了隔阂。一天,汤姆太太说:“哎呀!约翰太太,您真是太幸福了,女儿白白胖胖的真漂亮,先生是建筑业的知名人士,却每天回家吃晚饭。约翰太太您真让人羡慕啊!您是如何调教先生的,能不能传授一下呀?”
这段话足以表明汤姆太太此时的心境,它让人听了起鸡皮疙瘩。这段赞美词,其真意竟与表面的言词大相径庭,它也可能表示的是轻视,也可能表示的是嫉妒。人们常说:“语言是衡量沟通双方心理距离的尺度。”尤其是令人感到见外的敬语,不仅会在无意中将彼此的距离拉开,更有防范他人侵犯的功能。
人们常说,某地区的人说话很客气,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面,而另一面往往说明这个地区的人有强烈的排外意识。因此,外国游客觉得日本人很有礼貌,从反面上看,即表示日本人不易与外人融洽相处,所以给人冷淡多礼的表现。
如果双方在比较深入的交谈中,对方从始至终用词都很客气,若不是他有什么自卑感,就是内心隐藏着戒心和敌意。反过来说,刻意以随便的口气说话的人,也可能想借谈话侵入对方的心中,也就是有占上风的欲望。花花公子找到猎取的对象时,会突然对对方非常亲切,说话随便,其目的就是要增加亲密感,使对方觉得彼此已无距离,借以达到一体化的地步。
4.思维转得快,才能开口就说重点
技巧总结
从一个人说话所用的思考语中能窥探此人的思维动态,对接下来自己如何与其交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思考语多属连接词,相当于英语中“and”的一类,比如,“然后”“接下来”“还有”等,表示思考对象的前后联系。说话中频繁出现这类词的人,表示其思绪松懈,没有连贯。与这类人谈话、聊天,会相当地轻松、愉快。另一方面,与这类人交往,也较容易建立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