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国家主体功能区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新战略举措,涉及开发方式、开发内容、实现功能、地理行政区划、行业发展领域和多元政策体系,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系统化、差异化的战略管理系统工程,是我国政府战略管理研究的前沿领域。然而在功能区规划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主体功能区的空间合理划分问题,规划设计过程中不同功能区发展强度问题,功能区内经济社会建设问题,传统的经济导向的绩效评估等问题。当前如何有效地解决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问题,提高规划的执行力和成效是首要任务。本课题以此为研究对象,以构建战略协同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整体治理机制为主要内容,运用文献分析、国际比较、案例研究、问卷调研、实证分析的方法,并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
主体功能区战略协同绩效评价及整体性治理的研究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问题。目前学者对主体功能区、战略协同、绩效评价、整体性治理的研究较多,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主体功能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功能区规划与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等领域,对战略协同方面的研究尚处在学科建设和理论体系构建阶段,对整体性治理的研究多是对西方整体性治理研究的引入、理论背景方面的介绍,对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协同绩效评价和整体性治理的综合研究寥寥可数。本书在充分解读国家“十二五”规划、十七大以来关于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国家发改委出台的一系列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前提下,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尤其是政府战略管理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成果,系统研究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协同发展的理论体系。对国家主体功能区内各类型区域发展战略和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发展目标、治理政策、协同行为和发展绩效进行国家与区域间、区域之间和区域内各子系统间三个层面的理论分析,探寻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系统与国家战略发展系统、各区域间发展系统以及区域内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生态子系统的相互关系、战略协同机制、五大子系统的要素分析和战略协同的演化规律。按照不同的主体功能的功能定位和政策目标,构建了不同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协同绩效分类考核指标体系。
本书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分析法,以蓝色经济区为例,通过专家打分、问卷调研等方法对经济区内四大主体功能区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经济区内的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的战略协同性很高,战略绩效良好,应该继续保持,而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战略执行力度较差,对生态绩效指标的完成较差,应该进一步提高该区域的战略协同性。本文采用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区分不同开发区的差别,较充分地体现不同功能开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避免了过去用一个指标去评估所有不同主体功能区战略发展绩效的重要缺陷。
针对功能区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实证调研的结果,本书提出了整体性治理模型及相应的政策建议,希望对各级地方政府、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部门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和指导。整体性治理包含三个阶段:协调、整合和紧密化,协调是政策形成与规划阶段,整合是共同工作与权利义务明确分配的阶段,更密切、深入、高度一致化的过程便是紧密化阶段。为了保障整体性治理的有效实施,依照各大功能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诱因,本书进一步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完善细则,特别是专项考核和省级功能区的规划细则,保障各个地区各级政府的功能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借鉴国外的经验,建议实施领导干部任期间的失效问责制度,根据发展规划,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指标,依据岗位职责和工作安排确定问责对象,推动失效问责制真正落实到位,促进功能区的良好发展趋势;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切实加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级人大对地方政府官员的监督;公开行政,加强社会各界对地方政府官员的监督;严格执法,加大对违约的惩处力度,提高违约成本;采用社会监督和网络化手段,使政府的行政业务及行政流程彻底透明化;建设信息公开共享、专家和公众参与、交流决策平台多元化、政策措施互补、公共服务和利益均等化互通的整体治理机制,提出推动功能区范畴内的各级行政单元紧密协作,履行好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政策建议,为各级政府和功能区参与主体真正实现规划所提出的格局清晰、结构优化、效率提升、协调增强、能力提升五大目标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