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胸痛、气促1个月余,加重2天—胸痛原因待查
【实习医师汇报病历】
患者男性67岁。患者因“反复胸痛、气促1个月余,加重2天”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开始反复于干活后出现胸骨中下段疼痛,呈闷痛,范围约手掌大小,无向他处放射,持续数分钟可缓解,稍感气促、头晕,无出大汗,无心悸,无夜间端坐呼吸,无咳嗽、咳痰等不适。患者未予重视。2015年3月26日晚上23时患者于网鱼时再次感胸痛发作,性质、部位、范围同前,但程度明显加重,伴明显气促不适,胸痛、气促持续不能缓解,但患者仍未予重视,自认为“高血压病”,未就医诊治。3月28日下午患者到某医院就诊,行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压低,给予扩张冠状动脉和抗血小板等治疗后无缓解,胸痛、气促症状反复发作。为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急诊。患者发病以来精神饮食差,大小便正常。自诉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及输血史。未发现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吸烟三十余年,2包/日;少量饮酒。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无重大手术、外伤、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无疫区居住史。无地方病病史。无有害粉尘吸入史。进食无偏嗜。已婚,已育。否认遗传病病史。
入院查体:体温37.1℃,脉搏7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6/73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急性病容,表情痛苦,精神困倦,被动体位,步行入院。神志清楚,检查合作,皮肤无黄染,未见出血点及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眼睑无水肿,巩膜无黄染,角膜无混浊,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口唇无发绀,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呼吸运动和呼吸频率正常,未触及胸膜摩擦感,胸壁和肋骨无压痛,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不大,心率70次/分,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区未闻及明显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腹部包块,肝脾未触及,墨菲(Murphy)征阴性,肠鸣音正常,未闻及血管杂音及摩擦音。脊柱正常,无畸形,关节无红肿疼痛,双下肢无水肿。足背动脉可触及。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外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ST压低0.15~0.2mV,T波倒置(图1-1)。肌钙蛋白0.03ng/ml。
图1-1 患者发病时首次心电图
胸部X线片;主动脉硬化,双肺未见明显异常(图1-2)。
图1-2 患者胸部X线片检查
心脏超声检查提示:① 主动脉及主肺动脉内径正常,大动脉位置关系正常;② 双房稍大,余心腔大小正常;③ 左心室下壁(基底段以下)室壁厚度尚可,搏动幅度减低。余左心室各壁各节段室壁厚度,搏动幅度正常。收缩及舒张速度正常,时相一致;④ 房、室间隔连续好,大血管间未见异常通道,CDFI示:房、室水平及大血管水平未见分流信号;⑤ 各瓣膜厚度、弹性、开放幅度未见异常,CDFI示二尖瓣反流3ml、三尖瓣反流10ml、Vmax=2.80m/s、PGmax=31mmHg;根据三尖瓣反流法估测肺动脉收缩压为36mmHg;⑥ 左心室收缩功能(M型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EF)为58%(正常值为54%~80%),左心室缩短分数(FS)为30%(正常值为27%~48%)。
左心室舒张功能:二尖瓣下舒张期血流峰值比E/A<1。
血管超声:双侧颈动脉硬化并左侧粥样斑块形成,双侧椎动脉发育不对称。
入院诊断:胸痛原因待查: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未排除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Killip Ⅰ级。
诊疗计划:① 按专科护理常规,低盐低脂饮食,告病重。
(2) 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择期行冠脉造影术。
(3) 暂予双联抗血小板、调节血脂、扩张冠状动脉、保护胃黏膜、抗凝血等对症支持治疗。
(4) 请示上级医生指导诊治。
主任医师常问实习医师的问题
该病例有哪些临床特点?
答:(1)患者为中老年男性,30年吸烟史,2包/日,急性病程。
(2)临床表现为“反复胸痛、气促1个月余,加重2天”,胸痛位于胸骨中下段,呈闷痛,无向他处放射,每次发作多在劳累时出现,持续数分钟可缓解,稍感气促,本次胸痛发作是在劳动中出现,持续不能缓解,并伴气促。
(3)心电图检查可见Ⅱ、Ⅲ、aVF导联ST压低0.15~0.2mV,T波倒置。肌钙蛋白0.03 ng/ml。
该患者胸痛诊断怎么考虑?诊断依据是什么?
答:结合患者病史特点和临床检查资料,诊断上首先考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其依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男性,67岁,长期吸烟,有高血压病史,且未治疗。
(2) 反复劳累后胸骨中下段闷痛1个月,休息后好转。
(3) 入院前2天持续性胸痛伴气促,休息后不缓解,给予扩张冠状动脉、抗血小板等治疗无好转。
(4) 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压低0.15~0.2mV,T波倒置。肌钙蛋白0.03ng/ml。
(5) 无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恶心、反酸等症状。
(6) 查体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啰音、心界扩大和心脏杂音,无关节红肿和双下肢水肿。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ACS主要有以下临床表现。
(1) 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包括:胸痛位于胸骨后,呈压榨性、紧缩感、憋闷或烧灼感等,可放射至颈部、下颌、上腹部、肩部或左前臂,一般持续2~10min,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3~5min内可缓解。诱发因素包括劳累、运动、饱餐、寒冷、情绪激动等。
(2) 部分患者可表现活动耐量下降,或在静息下发作,胸痛持续时间延长,程度加重,发作频率增加。胸痛持续时间常大于30min,硝酸甘油无法有效缓解,可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呼吸困难等表现。但是,老年、糖尿病等患者症状可不典型。
(3) ACS患者一般没有异常的临床体征,少数可出现心率变化,或由于乳头肌缺血而出现心脏杂音,部分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发绀、颈静脉充盈怒张、低血压、奔马律、肺部啰音等,部分患者可合并心律不齐,出现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
(4) 心电图特点为:同基线心电图比较,至少2个相邻导联ST段压低≥0.1mV或者T波改变,并呈动态变化。
(5) 肌钙蛋白(cTn)或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可表现阴性或阳性。
还需要哪些进一步检查来证实诊断?
答: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本患者还应进一步给予胸部X线片检查,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生化(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等),必要时行胸部CT检查等。
临床上ACS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答:临床上ACS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 持续胸痛>30min,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2) 过去2周或2个月内新出现的心绞痛。
(3) 过去有心绞痛,但新表现出发作频率增多,发作时间延长。
(4) 心绞痛可由较低的负荷诱发。
(5) 变异性心绞痛。
(6) 不稳定型心绞痛,夜间、劳累后或安静时发作的心绞痛。
(7) 胸痛时间较长(大于20min)且不缓解,出现气促、心悸等症状。
(8) 心电图动态观察有变化。
(9) 既往有心肌梗死、脑血管病或长期服阿司匹林病史。
ACS应该与哪些疾病鉴别?
答:应注意排除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心肌病等。患者由于有持续的胸痛,还应与胸膜炎、带状疱疹、胸部肿瘤、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炎、肋骨骨折、自发性气胸、食管裂孔疝、食管癌、急性胰腺炎、胆囊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鉴别。
ACS的急诊治疗原则是什么?
答:根据本例首份心电图未见ST段抬高,按照非ST段抬高的ACS进行处理。
(1) 吸氧、卧床、低脂低盐饮食,胸痛加重时给予镇痛治疗。
(2) 抗血小板治疗,给予阿司匹林75~150mg/d联合氯吡格雷75mg/d或替格瑞洛180mg/d治疗。
(3) β受体阻滞药:若无禁忌证,尽早给予β受体阻滞药治疗,并根据患者耐受情况确定个体化的治疗剂量。
(4) 控制血压:本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具体用药不详,在监测血压的基础上,如果血压高可以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类或钙离子拮抗药治疗。
(5) 调节血脂和控制血糖,给予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
(6) 密切观察病情,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等,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如何处理高危的ACS?
答:对于高危ACS应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和心电监护,应反复和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病情的严重性,定期复查心电图和肌钙蛋白。如患者胸痛持续不缓解,心电图缺血情况进一步加重或出现ST段抬高,cTn转为阳性,并伴有或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情况,应迅速与心血管专科联系,考虑介入治疗。
【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补充病历】
患者近1个月反复胸痛,加重2天,来院后胸痛症状仍未见明显缓解,入院后再次复查心电图(图1-3)。
图1-3 患者复查心电图
此份心电图出现以下几方面变化:① 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更加明显;② V2、V3、V4、V5导联的高大T波有所回落,这些T波为非正常表现,提示该患者存在心肌损伤的表现;③ 加做18导联心电图可见V4R、V5R、V8、V9均可见Q波,结合临床表现不能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患者入院后再次复查cTn,应密切注意检验结果。
主任医师常问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和主治医师的问题
对目前的诊断和治疗有何不同意见?
答:患者胸痛症状持续存在,心电图有变化,尽管复查的cTn结果未报告,但诊断上应高度考虑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可能,目前已经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但这些药物起效慢,应该加用肝素抗凝治疗,防止梗死面积继续增大,给予低分子肝素0.5U,皮下注射,q6h。患者胸痛症状持续存在,发病时间不到48h,仍有介入治疗的指征,应急请心血管专科会诊做好介入治疗的准备。
急诊常见的非创伤性胸痛如何分类?
答:急诊常见的急性胸痛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1)致命性胸痛
(1) 心源性:ACS、主动脉夹层、心脏压塞、心脏挤压伤(冲击伤)。
(2) 非心源性:急性肺栓塞、张力性气胸。
(2)非致命性胸痛
(1) 心源性: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包炎、心肌炎、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应激性心肌病、主动脉疾病、二尖瓣脱垂等。
(2) 非心源性
a.胸壁疾病: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炎、带状疱疹、急性皮炎、皮下蜂窝织炎、肌炎、肋骨骨折、血液系统疾病所致骨痛(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b.呼吸系统:肺动脉高压、胸膜炎、自发性气胸、肺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胸膜肿瘤、肺癌等。
c.消化系统:胃食管反流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痉挛、食管裂孔疝、食管癌、急性胰腺炎、胆囊炎、消化性溃疡和穿孔等。
d.心理精神:抑郁症、焦虑症、惊恐障碍等。
e.其他原因:过度通气综合征、痛风、颈椎病等。
急诊工作中如何识别高危胸痛?
答:凡是接诊急性胸痛患者出现胸痛持续不缓解、神志模糊和(或)意识丧失、面色苍白、大汗及四肢厥冷、低血压(血压<90/60mmHg)、呼吸急促或困难、低氧血症(SpO2<90%),提示为高危患者,应马上进行紧急处理。在抢救的同时,积极明确病因。对于无上述高危临床特征的胸痛患者,也应警惕可能潜在的危险性。
急诊条件下如何对ACS进行风险评估?
答:危险分层对于ACS患者的预后判断和治疗策略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1)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具备如下危险因素:高龄、女性、收缩压<100mmHg、心率>100次/分、肺部啰音、Killip分级Ⅱ~Ⅳ级、心房颤动、前壁心肌梗死、cTn显著升高、既往心肌梗死史、糖尿病等预示死亡风险增高。
(2)NSTE-ACS的危险分层涉及较多因素,临床最为常用的是GRACE评分和TIMI评分,目前常用的为GRACE评分,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年龄、心率、血压、血清肌酐水平、心力衰竭的Killip分级、入院时心脏停搏、ST段偏离、心肌酶水平升高八项指标计算分值(表1-1)。
表1-1 危险分层
危险分层评估通过下列因素:GRACE积分、抗心绞痛治疗的反应、心肌生化标记物(cTn、D-二聚体、BNP)、重复或连续ST段监测、出血风险评估。
(1) 极高危组:有以下情况的NSTEMI-ACS患者需紧急介入治疗(<120min)。
·在药物治疗下持续或复发性心绞痛伴或不伴心电图改变;
·心力衰竭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
·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
(2) 高危组:有以下情况的NSTEMI-ACS患者应予早期介入治疗(<24h)。
·GRACE积分>140或多个高危因素;
·cTn(+);
·动态性ST或T波变化;
·糖尿病;
·肾功能不全[GRF<60ml/(min·1.73m2)];
·心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小于40%);
·早期梗死后心绞痛;
·心肌梗死病史;
·近6月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史;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史。
(3) 中危组:有以下情况的NSTEMI-ACS患者应予延迟介入治疗(<72h)。
·GRACE积分<140或无多个高危因素。
(4) 低危组:有以下情况的NSTEMI-ACS患者应予早期药物治疗。
·无复发性胸痛;
·无心力衰竭指征;
·入院及6~12h内无新的心电图变化;
·入院及6~12h内cTn(–);
急诊科对于ACS患者的初步治疗方案有哪些?
答:(1)吸氧 如果氧饱和度<94%或有呼吸窘迫迹象:通过鼻导管以4L/min的流速吸氧;或改用面罩吸氧,逐步调高流速以保持SaO2≥94%。严重呼吸困难可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支持。
(2)阿司匹林 适用于院外或急诊科环境中的所有ACS患者,除非患者对阿司匹林真性过敏(此时考虑给予氯吡格雷)。禁忌证: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请使用直肠栓剂)、阿司匹林真性过敏史,出血性疾病、严重肝病。推荐剂量:口服、碾碎服用或嚼服160~325mg非肠溶片剂(对于不能口服片剂的患者,可使用直肠栓剂)。
(3)抗血小板治疗
(1) 氯吡格雷:适用于所有ACS,尽快口服300mg,需在6h内行紧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者可增加至600mg。以后开始维持剂量,每日75mg
(2) 替格瑞洛:起始剂量为单次负荷量180mg,此后每次1片(90mg),每日2次。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过早中止任何抗血小板药物(包括本品)治疗,可能会使基础病引起的心血管死亡或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因此,应避免过早中止治疗。
(4)抗凝治疗 所有STEMI患者急性期均进行抗凝治疗,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下列抗凝血药。
(1) 普通肝素:静脉注射肝素60U/kg(最大量4000U),继以12U/kg/h(最大1000U/h),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值维持在对照值的1.5~2.0倍(50~70s),至少应用48h。对静脉滴注肝素过程中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需给予一定附加剂量,以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值达到要求,注意若需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肝素剂量需酌情减量。
(2) 低分子量肝素:建议可用低分子量肝素代替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由于制作工艺不同,其抗凝疗效亦有差异,因此应强调按各自说明书使用,并避免交叉应用。依诺肝素用法:年龄<75岁,血肌酐≤221μmmol/L(男)或≤177μmol/L(女)者,先静脉推注30mg,15min后开始1mg/kg皮下注射,1次/12h,直至出院,最长使用8天;≥75岁者,不用静脉负荷量,直接以0.75mg/kg皮下注射,1次/12h,最长使用8天。肌酐清除率<30ml/min者,给予1mg/kg皮下注射,1次/24h。
对已用适当剂量依诺肝素治疗而需PCI的患者,若最后一次皮下注射在8h之内,PCI前可不追加剂量,若最后一次注射在8~12h,应静脉注射依诺肝素0.5mg/kg,大于12h以上者,给予标准剂量。
(5)硝酸甘油 适用于缺血性胸痛者。警告和禁忌证:禁用于出现低血压(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血压降低≥30mmHg)、严重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或心动过速(心率>100次/分)但无心力衰竭的患者。对于下壁心肌梗死(MI)和疑似右心室受累的患者,应慎用硝酸酯类药物,原因是这些患者需要足够的右心室前负荷(获取右侧心电图导联以协助诊断右心室心肌梗死)。禁用于已使用过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治疗勃起功能障碍(例如,曾在24h内使用西地那非或伐地那非;曾在48h内使用他达拉非)的患者。推荐剂量:① 舌下含服;0.5mg,重复2次,每次间隔3~5min;② 喷雾,1~2喷,可重复2次,每次间隔3~5min;③ 静脉注射,推注12.5~25μg(如果未给予舌下含服或喷雾);然后以10μg/min的速度输注,逐步调高速度(每3~5min调高10μg/min,直至症状缓解或达到目标动脉压)。通常使用的最大剂量为200μg/min。
(6)吗啡 适用于通过硝酸甘油无法缓解的缺血性疼痛患者。警告和禁忌证:低血压病患者禁用,疑似低血容量患者禁用。推荐剂量:STEMI,静脉注射2~4mg;还可每隔5~15min,再次静脉注射2~8mg。NSTEMI/UA:只有在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症状或症状复发时,方可静脉给予1~5mg。
主任医师总结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是急诊常见的急症,占急诊就诊的5%~30%,其特点是病因复杂,病情轻重不一,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和急性肺动脉栓塞等致命性胸痛具有诊断困难、救治时间窗短,疗效及其预后完全时间依赖性等特征,在急诊医疗纠纷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因此,急诊医师在接诊急性胸痛患者时最重要的是结合临床有限的资料,按照规范流程进行快速甄别和给予正确处理,接诊中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高危状态的识别,无论是院前急救还是急诊分诊、急诊门诊面对主诉胸痛就诊的患者,予以优先处理,首要任务是快速地查看患者生命体征,简要收集临床病史,判别是否存在危险性或者具有潜在的危险性,以决策是否需要立即对患者实施抢救。
(2) 迅速完成首份12导联心电图(ECG)检查,并将检查的心电图及时交给首诊医师。如怀疑为右心室或后壁心肌梗死,应做18导联ECG。当心电图提示STEMI或明显的ST段压低伴随有各类心律失常时,应立即将患者送入抢救室或监护区监测血压、呼吸、脉搏、心电、血氧饱和度。急诊医师简单询问病史,侧重了解有无溶栓禁忌证,并快速查体。迅速安排抽血查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常规等。
(3) 当患者出现神志模糊和(或)意识丧失、面色苍白、大汗及四肢厥冷、低血压(血压<90/60mmHg)、呼吸急促或困难、低氧血症(SpO2<90%)等高危征象时应迅速组织抢救,稳定生命体征。
(4) 鉴别诊断:接诊中还需与相关的其他致命性疾病引起的胸痛鉴别,如主动脉夹层、肺栓塞、食管破裂、心包炎、张力性气胸等。尤其是当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或无法解释当前胸痛症状时,应及时安排胸部X线片、心脏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D-二聚体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5) 心电图提示STEMI或怀疑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时,且从症状出现到获得介入治疗的时间<12h时应立即给予再灌注治疗,直接与心内科导管室联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如首次医疗接触(FMC)到PCI时间在理想的90min内,建议将STEMI患者直接转运到有PCI能力的医院;STEMI患者若被转运到不具备PCI能力的医院,如FMC到PCI时间<120min,建议将STEMI患者转运到具有PCI能力的医院救治。对于处在无PCI能力医院的患者,必须迅速评估:a. 症状发作的时间;b. STEMI相关并发症的风险;c. 用溶栓药物的出血风险;d. 是否有休克或严重心力衰竭;e. 转运到具有PCI能力的医院所需时间,并决定是否给予溶栓治疗。在FMC时间<120min则可以进行直接PCI,应及时转运到具有PCI能力的医院。若没有溶栓治疗禁忌证,且不能在FMC时间<120min到达有能力实施PCI的医院时,应在首次抵达后30min内给予溶栓治疗。
(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临床类型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后两者常被称为非ST段抬高型ACS(NSTE-ACS),其分类见图1-4。
图1-4 ACS分类
注:“+”为血清心肌标志物阳性
NSTE-ACS临床表现多样,约占ACS的80%,是临床上最容易误诊的疾病,急诊科的任务是早期识别NSTE-ACS,进行风险的评估,选择下一步治疗的场所。因此,在急诊诊疗中应该按照规范的诊疗流程处理。
第一步:10min内完成首份12/18导联心电图,对于所有的主诉疑似ACS的患者应在首次医疗接触后10min内完成12或18导联心电图,NSTE-ACSDE的心电图特征:a. 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缺血型ST段压低>0.1mV,但aVR导联ST段抬高;ST段改变持续存在1~2日以上。b. 无Q波及ST段变化,仅有对称性倒置的T波改变时应该高度怀疑NSTE-ACS,尤其注意当心电图显示ST段压低≥1mm;QRS时程延长;aVR导联ST段抬高时,高度提示高危,另外也应注意Q波、R波切迹、R波丢失(高度降低)和S波出现或加深等有价值的心电图改变。对于持续胸痛症状的患者应在15~30min内复查心电图或给予12导联的心电监护。
第二步:迅速床旁抽血检测肌钙蛋白(cTn),并要求在20min内出结果,如果检测结果阴性应在3h、6h甚至9h反复检测,以避免误诊。所有怀疑ACS患者应在具备监护和抢救功能的观察中心监测12~48h,或分析相关病情进行甄别。
第三步:采用风险分层常用的三种方法,即GRACE、TIMI、中华医学会制定分层标准(表1-2~表1-4)。
表1-2 GRACE危险评分
注:分值在140分以上为高危患者。
表1-3 TIMI评分
注:分值在3分以上为高危患者。
表1-4 中华医学会分层标准
第四步:按图1-5、表1-5流程进行处理。
图1-5 ACS再灌注方式及转运策略诊治流程图
表1-5 NSTE-ACS处理策略
本例患者后续病情进展
患者在急诊观察期间仍然持续胸痛,在来院后3h复查肌钙蛋白为阳性,GRACE评分为160分,属高危组,心内科会诊后决定给予急诊PCI。术中(图1-6)见右冠脉中段闭塞,有血栓形成,TIMI血流0级;前降支中段狭窄程度达40%,予行右冠血栓抽吸并置入支架1枚。
图1-6 急诊PCI术中所见
最后诊断: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性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
血管诊断:双支血管病变PCI术,右冠脉,LAD狭窄,RCA闭塞。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 第1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陈新. 黄宛临床心电图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 李奇林. 全科急救学.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
(秦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