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免疫力 宝宝更健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0课:跟着季节和天气走,打造不怕怪天气的好体质

父母都想要帮助宝宝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质,但是很多父母并不知道如何帮助宝宝?我作为医生,建议父母,根据我国传统医学的指导思想,根据季节和天气,养护宝宝的身体,为宝宝打造不怕怪天气的好体质。

《黄帝内经》曾专门介绍了一年当中四个季节的调养身体方法。“四气调神”就是指要按照春夏秋冬的规律来调养。每个季节的气候特点是不同的,春天是温,夏天是热,秋天是凉,冬天是寒,所以父母要根据每个季节的气候特点帮助宝宝来调养身体。调养身体的重点是在于调神,即精神、情志的调养。而一个月、一天的调养身体,与一年四季的调养身体是相通的。父母要结合宝宝体质的不同,找到适合宝宝的调养方法,帮助宝宝打造好体质。

把握好调养身体的总原则

四季调养身体的总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对于父母来说,比较难理解,具体该怎么来养?春夏怎么养阳,秋冬怎么养阴?有一部分人说“春夏养阳”是春夏要帮助孩子养阳气,“秋冬养阴”是秋冬要帮助孩子养阴气;但是也有人说“春夏养阳”是指春夏要抑制阳气,“秋冬养阴”指的是秋冬要抑制阴气。到底哪种说法对呢?我们应该怎么把握这个调养身体总原则呢?

从医生的角度来说,认为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来确定养阳和养阴。养阳和养阴,实际上是调和阴阳,达到中和平衡的状态,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宝宝本身体质主要偏阴的,是阴性体质,那么在春天、夏天就要去扶助阳气、生发阳气。如果宝宝本身体质就是偏阳的,是阳性体质,那么在春天、夏天再去升发阳气,就会带来毛病,容易上火,出现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生疮、口干、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所以,对于这类阳气盛阴气虚的宝宝来说,春夏应该抑制阳气。那么,应该如何抑制阳气呢?父母要在饮食上让宝宝吃一些降火的、抑阳的食物,不能让宝宝吃扶阳、升发阳气的食物,不然反而不利于宝宝身体的调养。

俗话说“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这句话本来的意思是指用来治病的,同样也可以用于调养身体。阳性体质的人多吃点寒凉的东西;阴性体质的人多吃点温热、可以助阳的东西,这样才能调节体质,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如果宝宝本身体质就是偏阳的,是阳性体质,那么在秋天、冬天就要去扶助阴气。如果宝宝本身体质就是偏阴的,是阴性体质,那么在秋天、冬天再去扶助阴气,就会带来阴盛阳衰的毛病。所以体质偏阴的宝宝,阴气太盛,到了秋冬时就要抑制阴气的生长。

另外,在根据季节调养身体中,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四季是和五脏配合在一起的。四季和四脏配合,春天是肝,夏天是心,秋天是肺,冬天是肾。

牢记调养身体的关键时刻

父母还要记住,一年四季中帮助宝宝调养身体的关键时刻: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分别在阳历的3月、6月、9月和12月,基本上是22日左右,在这四个节气、四个月中,夏至和冬至、6月和12月又更加重要。

在一天之中,父母应该怎么调养宝宝身体呢?每一天的调养身体和每一个月的调养身体、一年四季的调养身体是同样的原理,每一天的调养身体也有4个最关键的时段,在一天的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最重要的是子、午、卯、酉四个时辰。一般宝宝应该亥时就是晚上9~11点睡觉,这个时候应该进入深度睡眠。与子时的睡觉方法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的“子午觉”。子时的睡眠要深度睡眠,而午时的睡眠时间要短一点。卯时和酉时,就好比是春天和秋天。卯时是上午的5~7点,酉时是下午的5~7点。这两个时辰的调养身体与春秋养生是一致的。

跟随季节打造好体质攻略

6大保健穴位,健康度过季节转换

你家孩子是否每到冷热交替的换季时节,就开始整天咳嗽、鼻水流不停、皮肤瘙痒?周围只要有小孩子生病感冒,也必定“赶流行”,三天两头去医院诊所就诊?

在这里为家长提供6大保健穴位,为孩子缓解换季所产生的各种不适。

以脸部来说,鼻孔水平线与法令纹交界处的“迎香穴”,便是鼻子不通时可善用的穴位。

位于胸部两乳头联机正中央的“膻中穴”,可帮助止咳;另一个有助于止咳的要穴,则是位于手腕附近的“列缺穴”,临床上针对咳不停的病患,针灸列缺穴往往有立即疗效。

位于手肘横纹外侧的“曲池穴”,以及位于膝盖内侧上缘的“血海穴”,两穴搭配按摩,是缓解异位性皮肤炎不适的实用穴位。

另一处常用到的“足三里穴”,更是下肢的重要穴位,不仅肠胃不适时可按压,也是调节身体功能、增强抗病力的要穴。

但要注意,家长给孩子做按摩时,要学会正确的取穴方法,中医取穴有个很重要的“同身寸”原则,意思是必须用患者自身的指节去定位。譬如若按压的对象是孩童,就要用孩子自己的指头宽度去估量,而不是用家长的手掌或指节去目测。找到穴位后,帮孩子按摩的时间可每次5~10分钟,每天按摩2~3次为宜。

在按压手法上,家长要特别留意“力道”。当身体已产生疼痛感时,代表经络已处于不顺畅状态,这时可使用手法较重的“泻”法,最好是按压到能产生酸麻感的强度;但若是大病初愈、天生体质较弱,则需以轻柔“补”的手法按压,不要过于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