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最美的小学
从台东出发,开车到鹿野,到了目的地龙田村。这里古树参天,几乎晒不到日头了,斑斑阳光透过树叶,星星一样洒在地上。不时有游客沿着小路骑行,一路骑向马路尽头的都兰山。在这里,台湾人出行常用的机车会显得太吵太快,自行车才符合它静寂的步调。
这个村明显被规划过,柏油马路笔直开阔,左右两边被划成方形区块,古树林立,农舍点缀其间。朋友说,站在放飞热气球的鹿野高台上,龙田村就像一块棋盘。未曾想,规划者竟然是100年前的日本人。20世纪初期,侵略台湾的日本政府鼓励本国人移民到台湾,鹿野是当时台东规模最大的移民村。
鹿野原名鹿寮,曾是卑南族的“狩猎场”,捕鹿的猎寮遍布,当时为漫天蝴蝶飞舞追逐,成群野鹿奔驰嬉戏之地。如今鹿的踪影难觅,蝴蝶倒是随处蹁跹。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花养草,还专门辟出一处蜜蜂生态区。难怪我们入村,就看到地板上的“龙田社区”标识上刻有一只正停留在花朵上的蝴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为人口激增,鹿野乡分为鹿野、龙田两村,日本人居住区从此改称龙田。
这里的建筑都保留着一些和风,最具日本特色的房子,应该是龙田小学的那幢校长宿舍。土黄色的木质结构平房,阳光透过树影洒在日式移门上,形成深浅不一的光影,分不清是秋色还是木头的原色。屋顶的日本瓦上长满了高高的杂草,垂落在屋檐下,与这木建筑已成一体。日式房舍特有的门廊,前面还有一块垫脚石。如果你看得仔细,就会发现底下的那个小黑洞,就是宫崎骏动画片《龙猫》里面,小龙猫们偷跑出来的地方。
这座房子是曾经的鹿野庄役场(今鹿野乡公所)庄长官舍,兴建年代不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了龙田小学的校长宿舍。1998年时曾做外观维修,换了屋顶的日本瓦,木板外壁擦了一层防腐漆,可惜里面没有维护。
再往里走,脚底的小碎石上铺满了落叶,大家不约而同地静了下来。参天的大树在头顶相接,留给我们一片开阔的草地。旁边一幢看上去更古老的房子,在秋阳下显得更有时间感。支撑屋檐的五根木柱子,底部已经腐朽失修,如果有人不小心靠上去,似乎立刻会倒掉。
这座房子建于1928年,是台湾设立最早的托儿所——鹿野村托儿所。这是当时的“日本爱国妇人会”台湾本会及台东支部,为解决日本妇女移民的工作而建立的。因为经费不足,这处房子已多年没有再维护。据说,目前被规划为龙田蝴蝶博物馆。
跟着阳光一直往里走,会看到六角形设计的几排绿木条凳,后面的三棵老黑松,还有校门口那棵已有110年树龄的白榕树,葱郁的树冠交错成一个天然的顶棚。报上说,龙田小学的百位师生,就坐在这树下的木凳上,举行开学仪式,欢迎新同学。新生每年都只有一个班,十几个孩子。100多人的学校里,种有535棵树,其中有十多棵是超过百年的老树,许多都被编上号作为保护树木,生长在这里,庇佑着孩子们。
坐在木凳上,我久久不愿起身,时间仿佛静止在此刻。风透过浓密的树荫拂过,人的心思被吹得很远很远。
绕过另一棵老榕树,就走进了孩子们的教学楼,墙体上写着“读书救国”四个字。这天周日,校园里只有我们这些陌生来客,打破它的宁静。
干净的走廊上,一排排整齐的木制小方格,可能是给孩子们放鞋子用的。在走廊前面的洗手池掬了把水洗脸,穿堂风夹带着记忆里小伙伴们的笑声从身后跑过。
宣传板上分成了好几栏,注音符号标记的每日警句,用罗马拼音注音的闽南语俗语,用图画教学的英语。这些不可能出现在我童年里的因素,提醒着我,时光并没有倒流。
看到那个小小的红泥跑道操场,我有点儿呆呆的,太像我的小学校园了。操场后的树林里,操场旁的秋千、运动器械上,好像会有小猴子一样的身影爬上爬下。
历史、自然和人文,毫无违和感地融进了这座建于1917年、曾是专供日本子弟上学的鹿野寻常小学校。我对朋友说:“要是能在这里教书,或者以后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念书就好了。”
上车后,在两岸三地不同地方长大的其他几位,都说这里好似他们的小学。或许,这就是每个人梦中的那所小学吧。无怪乎,龙田小学被誉为“台湾最美丽的小学”。
建于1928年的鹿野村托儿所是台湾最早的托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