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创业机会在哪里

对于创业投资者来说,市场机会的甄别类似于投资项目的评估,对创业能否成功是十分重要的,帮助创业者分析其创意是否有发展成为一个企业的实际价值。可以根据一定准则来评判一个创业方案的市场潜力。

1.3.1 创业机会的类型

(1)创业机会

“机会”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恰好的时候”。创业的恰好时机对于每个人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技能专长、资源条件不同,生活经历和目标设定不一样,从而对机会的认知也是不一样的。虽然机会的识别和开发利用依赖于创业者的主观价值判断,但机会实际上也是一个客观存在。所谓创业机会,是指有吸引力的、适时的一种商务活动空间,并最终能表现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之中。

(2)创业机会的类型

美国经济学家Alexander Ardichvili等根据创业机会的来源和发展情况对创业机会进行了分类,他的创业机会矩阵中有两个维度:横轴以探寻到的价值(即机会的潜在市场价值)为坐标,代表着创业机会的潜在价值是否较为明确;纵轴以创业者的创造价值能力为坐标,这里的创造价值能力包括通常的人力资本、财务能力及各种必要的有形资产等,表示创业者能否有效开发利用创业机会。按照这两个维度,他们把机会分成四个类型(见图1.1)。左上角的第一象限中,机会的价值不确定,Ardichvili称这种机会为“梦想”。右上角的第二象限中,机会的价值已经较为明确,但如何实现这种价值的能力尚未确定,这种机会是“一种尚待解决的问题”。左下角的第三象限,机会的价值尚未明确,而创造价值的能力已经较为确定,这一机会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转移”。右下角的第四象限中,机会的价值和创造价值的能力都已确定,这一机会可称为“业务或企业形成”,成功的可能性最大。

图1.1 机会的四个类型图

英国的爱德华·狄波诺博士(Edward de Bono)在《Atlas of Management Thinking》一书中把机会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①寻找机会。机会是一个隐秘的空间与园地,创业者若想进入这个隐秘地,必须费心去寻找入口。

②明显的机会与隐蔽的机会。对于明显的机会,企业组织能够凭其自身的技术能力、行销力量开发便可以获取;但是对于隐蔽的机会,就只能由个人的事业逐步形成并发展才能获取。

③拥挤的机会空间。市场开拓者与市场追随者共同开发某个市场空间,随后由于竞争者的加入,使得现有的机会空间变得拥挤不堪,如果经过竞争者不遗余力地开发新市场,机会空间又会变得宽广。

④狭窄的机会空间。市场潜力或市场容量太小,不宜产生大的经济效益,大企业不想插手,小企业却可视为市场空隙,充分利用策略产生效益。

⑤假机会。很多人有时会突发奇想,但是经过深入探讨后,却发现不现实。然而其他一些投资者可能利用假机会赚取财富。

⑥察觉机会。在实际发现机会之前,人们常会感到就在机会区徘徊,却无法进入。创业者必须有这样的认知:所有机会区的入口并不一定都能使人成功地掌握机会。创业者必须持续尝试错误失败,才能对机会的整体有完整正确的认识。

⑦迟来的报偿。只要热情、诱因或资源仍能继续维持,创业者应该在投资未获报偿之前,坚持追求理想。

1.3.2 发现创业机会的方法

创业机会识别是创业领域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创业过程角度来说,它是创业的起点。创业过程就是围绕着机会进行识别、开发、利用的过程。识别正确的创业机会是创业者应当具备的重要技能。

创业机会以不同形式出现。虽然以前的研究中,焦点多集中在产品的市场机会上,但是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也存在机会,如新原材料的发现等。许多好的商业机会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对于“一个有准备的头脑”的一种“回报”。在机会识别阶段,创业者需要弄清楚机会在哪里和怎样去寻找,在现有的市场中发现创业机会,是很自然和较经济的选择。一方面,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真实地感觉到市场机会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总有尚未全部满足的需求,在现有市场中创业,能减少机会的搜寻成本,降低创业风险,有利于成功创业。

成功的创业者们白手起家取得非凡业绩,使得人们常以为创业者们有着某种特别敏锐的洞察力,使他能看到别人没看到的机会,并有特别能力知道如何来开发这个机会。事实上,在机会发现过程中,灵感和创造力确实很重要,但创业者在发现和评价创业机会过程中所采用的正确方法和艰苦努力也同样重要。其中有些方法简单易懂,以致创业者们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使用它们,而另一些方法则复杂难懂,要正确、有效地使用需要专家的帮助。掌握分析市场以发现创业机会的方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起支持作用的工具和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1)启发式方法

这种方法与创业者的创造性联系最为密切。它首先是分析,即选取一个特定的市场或产品领域并弄清楚相关概念;然后是综合,即将这些概念以一种新视角归纳起来。这个过程是相互作用、相互启发的,每一次分析-综合的循环都可改进对机会的观察认识并使之更加清晰。

(2)问题分析法

这种方法起始于个人或组织的需求及其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需求和问题可能明显或不太明显,可能被认识到或未被认识到。这种方法的应用,首先是询问“什么事情可以做到更好?”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往往就是创业者创业的基础。

(3)顾客建议

一个创业机会也可能是顾客基于自己需求的建议而产生的。如果顾客认为其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没有很好地得到满足,则意味着潜在的市场机会。顾客基于自己的认识来提出建议可以采取各种形式,最简单的形式可能是非正式的交谈“如果……岂不是更好吗?”,如果顾客是一个组织群体,这种建议会对组织有重大影响,比如涉及组织的大笔支出,那么提出的建议可能是正式而具体的,并有详尽的资料说明来佐证。某些组织会积极主动地向供应商“逆向营销”自己的需求,要求其设法满足。无论顾客采取什么方式来提出请求和建议,创业者都应当热情听取并做出相应反应,因为这往往是一个商业机会。

(4)创造性团体

一个有效的创业者不一定完全依赖自己的创造力,也可以积极地发现、利用和支持其他人的创造力。在一个创造性团体中,有少量经营专家或产品专家,他们思考某一特定市场领域的需求,并思考如何更好地去满足这些需求。如果要创造性团体提供建议,需要对其进行领导和控制,对其建议加以认真分析。一些市场调查和研究公司提供这方面的专业服务,但要认真地加以选择。

(5)市场坐标图

市场坐标图是一项正规技术。这种方法是:根据产品的价格、质量和功能等参数来定义某一产品种类的维度,将顾客的特性参数作为另一维度,这两个维度构成一种市场坐标图,产品基于坐标图中的位置被定位于不同的组,即坐标图中不同的象限。这种图的制作需要有效地确定产品和顾客的纬度,有充分的市场信息和有关的统计技术来处理这些信息。这种二维的市场坐标图不仅可以分析产品在市场中所处的位置,而且可以说明产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留下的市场空缺。

(6)特性延伸法

特性延伸法是指确定一个产品或服务的基本特性,然后去考察如果它们以某种方式发生变化,会发生什么事情。应用特性延伸的技巧是,以一系列适当的形容词来试验每个特性,如“更大”、“更强”、“更快”、“更方便”、“更多乐趣”等。例如,“傻瓜”相机是为使用者“更方便”而制造的,电脑的更新换代是以芯片运行速度“更快”为标志的。特性延伸也可以采取更加复杂的、混合的方式,即它不只是改变一个产品特性,而是将来自不同产品的特性混合起来创造新产品。在产品的特性延伸上,孕育着巨大的商机。

以上各种方法不是孤立的和相互排斥的,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而这些方法的有效使用,不仅依赖于创业者本身的知识和创造力,也依赖于其他人,例如,员工、顾客等的知识和创造力。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发现不同的创业机会。

案例分析:创建百度的李彦宏

2005年8月5日,李彦宏创建的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首日挂牌,股价猛涨,以破天荒的最高150美元单日涨幅刷新了美国股市多年来外国股票单日涨幅最高纪录。李彦宏持有百度22.9%的股权,价值5.9亿美元。

(1)李彦宏简况

1968年,生于山西阳泉。

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随后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完成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在美国的8年间,李彦宏先后担任道·琼斯公司顾问,《华尔街日报》互联网版实时金融信息系统设计者,国际知名互联网企业INFOSEEK资深工程师。李彦宏最先创建了ESP技术,并将它成功应用于INFOSEEK/GO.COM的搜索引擎中。

1999年年底,携风险投资回国与好友徐勇共同创建百度,一年后百度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技术公司。

2001年,被评选为“中国十大创业新锐”之一。

2002年、2003年获首届、第二届“IT十大风云人物”称号。

2004年4月,当选第二届“中国软件十大杰出青年”。

2005年12月,荣获“CCTV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2006年12月10日,当选美国《商业周刊》2006年全球“最佳商业领袖”。

2009年12月8日,获2009年度华人经济领袖奖。

2010年4月30日,获“全球100位影响力人物,领袖类榜单第24位”。

2010年7月29日,荣获“首都杰出人才奖”。

2010年11月,荣获“《福布斯》2010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2010年11月18日,《财富》年度商业人物CEO李彦宏上榜。

2012年3月8日,列2012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第86位。

2013年11月,截至11月20日百度股价增长了63%,李彦宏成为了中国大陆第2大富豪。

2013年12月4日,据彭博亿万富豪指数,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以6360万美元微弱优势,超越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成为中国内地首富。

2014年6月5日,联合国世界环境日环保公益大使。

(2)李彦宏走向成功的六部曲

a.美国硅谷

1991年圣诞节,李彦宏从北京飞往美国,去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在美国,李彦宏经历了补习、上课、打工三种生活,在度过了最困难的“磨合期”之后,李彦宏产生了出去“闯一闯”的念头。

1993年5月,Matsushita公司(松下信息技术研究所)接受他去做实习工作。在研究所,李彦宏从事的是OCR(光学字符识别)领域的研究。在实习期间,他提出一种能提高识别效率的算法,受到松下的重视,当他结束暑期实习返回学校时,松下继续聘用他在公司里兼职,并鼓励他把这一研究成果发表。李彦宏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这个研究成果的时候,得到国际OCR领域一位权威的赏识,在他的推荐下,这一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上。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能写出具有国际水平的论文,导师认为他获得博士文凭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如果不出意外,松下会在他博士毕业后高薪聘请他,李彦宏的美国之路仿佛一片坦途。

然而,在1994年暑假前夕,李彦宏突然接到华尔街一家小公司的聘书,邀请他去做带有工程师性质的高级顾问工作。做工程师还是做科学家——李彦宏面临重要的人生抉择。李彦宏很想拿到博士文凭后再去工作,但这家公司对他非常热情,老板对他的研究非常欣赏,而且两人在学术上谈得非常投机。李彦宏最后决定放弃博士学业,到这家公司做高级顾问。

1997年夏天,李彦宏离开工作了3年的金融信息公司,从新泽西州前往硅谷,加盟Infoseek。

b.回国创业

1999年10月,中国政府邀请了一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参加国庆典礼,李彦宏也在受邀之列。这次中国之行,坚定了他回国创业的决心。

国庆典礼后返回美国,李彦宏想起了好友徐勇。徐勇是他闯荡硅谷时认识的,也是北京大学高材生,生物学博士后,在一家制药公司做销售。经过一夜畅谈,两人的互联网公司计划已是“万事俱备,只欠投资”。他们的融资目标是100万美元,有三家风险投资愿意给他们投资,风险投资看好他们公司的三个概念是中国、技术和团队。徐勇找理由把一家不太中意的风险投资婉拒了,另外两家,用他的话说,“热情得实在无法拒绝”。后来选择两家一起投资,每家各60万美元。

1999年12月,李彦宏带了120万美金天使投资资金从美国硅谷回到北京中关村创业,建立了百度。

c.与Google的竞争

2002年春节后,李彦宏感觉到中文搜索引擎的市场已经成熟,而Google在中国网民中的口碑也越来越好。此时,有一种压力开始令李彦宏不安——一方面是百度占据着中国市场80%的份额,另一方面Google已在国际上成为最主流的搜索引擎。百度要做中国最大的中文门户,最大的对手将是来自国外的Google。Google作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一旦介入中国市场,百度将面临一场激烈的市场保卫战。

针对Google的压力,2002年下半年,李彦宏不仅忙于公司的经营,而且要组织一支强大的研发队伍,准备抢在Google登陆中国之前使百度的产品成熟起来,在各方面做得比Google更强。李彦宏给这次技术行动命名为“闪电计划”,并下达了具体指标,要求“闪电计划”完成后,百度的日访问页面(Pageview)要比原来多10倍,日下载数据库内容比Google多30%,页面反应速度与Google一样快,内容更新频率超过Google。2002年12月,“闪电计划”大功告成。

d.从技术提供商到搜索门户的转变

2001年8月,李彦宏在董事会上提出要将百度做成一个直接面对终端网民的搜索引擎网站。时逢IT行业的低潮,互联网业务一片萧条,因而反对意见很大。公司进行战略转型,将百度由技术提供商转变为一家直接面对终端网民的搜索引擎网站,这样的好处在于,不会对门户网站产生依赖;坏处则是百度将与最大客户发生竞争关系,当时来自门户网站的收入已经占到公司收入的50%~60%,这对公司是极大的冒险。

董事们持反对意见的人很多,几乎是李彦宏一个人在坚持自己的观点,连他的搭档徐勇也表示反对。决定性的电话会议是在深圳开的,董事们几乎毫不客气:“我们当时投资可不是让你做这个的”。李彦宏在会议上滔滔不绝、慷慨激昂地说了2、3个小时,拿出了当年在北京大学参加辩论赛的劲头。直到最后虽然人们都没有同意他的意见,但方案还是通过了。李彦宏后来说:“他们与其说对我的计划有信心,不如说被我的坚持所打动。”

2002年9月20日,www.baidu.com作为网站正式推出。

e.竞价排名

谁对自己的网站有信心,谁就排在前面。有信心的表现就是愿意为这个排名付钱。自信心定律开创了一种属于互联网的新的收费模式,李彦宏解释道:“竞价排名是指由用户(通常为企业)为自己的网页出资购买关键字排名,按点击计费的一种服务。”通过竞价排名,搜索结果的顺序根据竞价的多少由高到低排列,同时奉行“不点击不收费”的原则。

自2001年10月李彦宏推出这一全新的互联网营销模式之后,百度开始蓄势起飞。2003年上半年,排名竞价开始在百度的收入中占大头。2004年,百度营业收入比2002年多了10倍,达1370多万美元。

李彦宏说:“做搜索引擎竞价排名业务是一个两轮驱动的车,缺一不可。一是流量,你的流量大了,证明用你的人多,这里边有购买力的用户也就多,也就能够给竞价企业带去订单。二是参与竞价的企业数量要多,企业数量多,才能保证搜索引擎商家的收入。这两个轮子驱动着搜索引擎产业链的良性快速发展。”

目前,百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中文搜索网站,每天要接受2亿多次检索请求。面对媒体的关注,李彦宏坦言:“百度最大的敌人是百度自己。百度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到来,百度上市而最终决定公司成败的是业绩和百度专注于中文搜索的决心和执行力。”

(3)李彦宏的创业体会

a.“一定要有向前看两年的眼光。跟风、赶潮流,你吃到的很可能只是残羹冷炙。”

当李彦宏开始创业的时候,美国IT界最火的是电子商务,无数人想挤上这辆被看好的互联网列车,甚至不惜抛掉自己熟悉的行业。李彦宏没有随大流进入电子商务领域,而是悄悄进入少人问津的互联网搜索领域,因为他看到了搜索对互联网世界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

b.“命运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绝不能操纵在别人手中。”

李彦宏说:“在创业的初期,创业者常会因为有了1、2个固定的大用户而偷笑不止。或许不久就是想哭都哭不出来啊。”他刚回国创业时,公司主要服务于几大门户网站,这几大网站都占据公司收入的10%以上,任何1个客户的流失,都会对公司的效益造成极大的影响。

c.“过早地实现赢利就是在大量缩减对技术的投入。”

李彦宏认为,一个创新的公司,在技术上需要大规模的投入。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技术上一直处于领先甚至垄断的地位,而这种领先在今后一定会企业带来回报。牺牲企业的长远利益宣布赢利,是不理智的行为。

d.“在今后若干年,百度将只在搜索领域发展。”

从1999年公司成立到现在,互联网世界沧海桑田,互联网游戏、短信平台等纷纷登场。一些人捷足先登,赚得盆满钵满;不少人跟风而动,赔得血本无归。而李彦宏坚持做一件事——搜索,他认为搜索领域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自己目前要做的就是在搜索这一领域不断创新。

(4)李彦宏成功经验的启示

①李彦宏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如果他当初舍不得放弃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很可能走上另一条学术发展道路,也就不会有他现在的创业成就。做任何事都会有机会成本,我们要学会根据自己的长期人生目标来选择,而不是根据一时一地的得失大小来取舍。

②李彦宏是一个敢于坚持自己意见并愿意承担责任的人,如果他因董事会多数人强烈反对而放弃努力,百度就不会转型为直接面对网民的搜索引擎网站,也就不会有百度股票后来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出色表现。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驶顺风船容易,驾逆风船难,成功者往往具有做“坚定的少数派”的心理素质。

③居安思危的持续创新意识。李彦宏坚持技术领先和大规模的技术研发投入,不以短期获利为目的,而以保持长期技术优势为目标,这既是他对IT行业“快吃慢”的竞争特点的深刻认识,也是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真正理解。

实际上,一个人与一个企业一样,如果失去了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他在社会上也就失去了竞争力。作为创业的青年人,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接受知识、融合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应用知识的能力。

案例来源:编写组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