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们不认识自己,更无从认识自己的“病症”
大家应该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故事里6位盲人分别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分别宣称大象是一堵墙,一支矛,一条蛇,一棵树,一个扇子和一根绳子,而且他们各自都坚定的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这里,我们假设让故事里的6位盲人再次去寻找或认出一只大象,那么,结果会是什么样呢?大家不难想象,他们一定是找不到大象,除非他们意识到自己对大象的认知出了问题,并重新全面的再次认知大象。
在现实中,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就如同盲人摸象,我们只了解自己的一部分且当作全部,如此,我们的下场与那些盲人一样,无从认出自己。除非放下自己的偏见、狭隘和自以为是。
认知,正确的认知是对被认知对象进行有效操作的前提,包括认出、训练、利用、改造等等凡是进行主动创造的前提,不然只有擦肩而过或被动接受。
我们对自己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之前是无法知道我们自己创造的病症,更无从认出创造病症的自己,如此我们的生活充满着迷茫和混乱。
不懂得生命,我们是残缺的“病人”
何为生命?
生命是呼吸、是心跳、是温度、是思考、是运动;
生命是发芽、生长、成熟、结果;
生命是人、动物、植物、矿物质、山川河流;
生命是风、是雨、是光;
生命是老人、小孩、同时也是年轻的父母;
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命。
生命是奇迹。生命蕴含着一切,并借助一切展现着自己。难道不是吗?
当然,我们很多人并不认识生命,更不认为上述这些都是生命。
我们通常是非常的狭隘,我们常常只把自己当做生命体,而且对于生命的体验对我们来讲只是“活着”而已。同时,“活着”对我们来讲又是理所当然以及自然自动获得的结果,我们并不懂得它。
有谁思考过自己是怎么呼吸的吗?如何心跳的吗?我们是如何获得这些的呢?
也许有人会反问“这有什么需要思考的吗?难道不是自然的吗?”
是的,就因为我们很少关注或者思考过这些,所以我们连“活着”是怎么回事儿都不太清楚。
“活着”却不知道活着。
“活着”却如同行尸走肉。
这样的人占有多数。
怪不得奥修说过“活着的目的就是要知道自己在活着”。
看来这是个难题,不然怎么会变成活着的目的呢?!
说得没错,因为人类陷于思想太长时间,人类向来推崇思想、推崇捷径、推崇享乐……
实际上,努力把思想升华也没错,清明且有高度的思想确实有指引作用,然而人类却很容易陷入盲目崇拜或盲目否定,其深层原因是找捷径,希望不劳而获,企图外求……
而所有问题的答案却在全然的经历及内在的感悟中。任何大师都只可以是引路者,但没有经历过真实体验,我们永远都悟不到大师所谓的真理:
一个没有见到过色彩的人,一个活在完全黑白世界的人,他无论如何通过书本知识或高人指点,但他自己真正看到之前绝对不可能知道色彩的绚丽;
一个没有尝过苹果的人,无论对苹果的长相、大小、种类及成长如何的深入掌握或者天天看着、摸着、闻着甚至有吃过苹果的人天天向他描述着苹果的味道,但当他还没品尝之前,他必定不知道苹果的真正味道……
真正的“知道”是基于亲身经历才可获得的,不然一切都会是空谈,瞎谈,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谈论的资格。
我们活在高度追求知识的年代,而且是可以轻而易举获得知识的年代。
那么,我们是否比其他时代的人类知道的更多呢?
不是的,也许恰恰相反。
如果我们只以头脑收集知识而不去体验和经历,那么我们所获取的“知识”只是一堆概念,我们自己也与那些数字储存工具(如电脑、手机、U盘等)没有质的区别。我们失去了感受、觉知和探索的能力,于是我们陷入书本知识或其他人嘴里的知识,进而还会一知半解的复制和编辑,而那真实的生活被我们错过,就如同我们的生命。
我们很多人未曾思考过生命是什么?生命来自于哪里?去向哪里?更不曾想过生命的意义为何?
如果我们现在就提出这个问题,大家也许会答出很多,如:
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长度、宽度、深度或者高度等等,是吗?是真的如此吗?
生命的意义在于长度?!那么,曾经如此多的年轻又英勇的革命先烈或者英年早逝的天才们,他们生命长度虽然很短却闪烁着光芒,即使他们的生命已经结束,却还被历史记录着永垂不息;
生命的意义在于宽度?!那么活在当今繁荣昌盛时代的我们,感官体验如此的丰富又刺激,而且头脑里装着百科辞典、大千世界以及上下几万年。那么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我们,是否已经实现了生命的圆满呢?我们层出不穷的,诸多的不满、焦虑、恐惧、愤怒、怨恨又是来自哪里呢?!
生命的意义在于深度?!这回好像接近答案了,是吗?未必。生命并不是很隐秘且深奥的数学题,它并不需要我们去绞尽脑汁去解答。生命是鲜活的,单纯的,它当然有深度但也不乏幽默和直接,相反,我们太过于做作和自以为是;
生命的意义在于高度?!不不不,高低都是生命的体现。何况,生命从不分高低贵贱,分高低的只是我的认知和理解以及我们给自己找的慰藉。
那么,生命的意义为何呢?我也不知道,我觉得它是一种无法用我们有限的语言来描述或固化的“东西”。
我觉得生命的意义在不断探索并以全身心的经历,通过全身心的投入发现其内在的美和奥秘。甚至,我觉得生命只是个流动,就如同水,我们,我们生活的态度是个容器,我们拿什么样的容器盛装它,它就会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如果我们只是个空心的管子,那它也会流过,不留痕迹,我们最后也是空空如也;如果我们拿令人愉快和喜悦的容器来盛装它,那它也会呈现愉快喜悦的样子;而我们拿烦恼的、郁闷的容器去装它,那么它当然也会呈现那烦恼郁闷的样子……
生命如涓涓之流,流过我们,虽然看似简单的流过,但却充满着力量和韵律。它不曾强制定义我们任何的任务或目标,它赋予我们的只有无限的自由,我们可以任由内在的冲动去谱写自己生命的意义。
由于我们不懂得生命之流的力量、韵律及意义,所以承受着众多身心灵的困扰。当今如此多的青少年自杀率、精神抑郁等,难道不是见证吗?!
又如生命的发生。生命的发生是恩典,不是自然的获得,所以我们需要对父母祖先表示感恩、需要荣耀与连接祖先,不然我们的生命失去支撑和平衡力,病症将会伴随我们。
生命需要我们去懂它,这么说好像不妥。
更确切的说法也许是我们需要去懂得生命,这么说好像又不妥。
如何不妥?因为上面两种说法把“我们”和“生命”分开了,而实际上我们和生命是一体的。当我们不懂得“生命”时,我们都是残缺的“病人”。
如果,有一天我们开始思考生命为何?意义又何?那么,从此我们的生命必定不再是一直以来的那样——存在众多限制和束缚的,一条从生到死的路程。
最大的病症:忘记自己
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乖,学乖的目的多数是为了得到认同和肯定;
上学的时候,我们通常都努力让自己表现好,学习好,深层目的也是为了得到认同和肯定;
被列入成人之后,我们找工作、要挣钱的目的,或是为了让父母省心和享福,或是为了得到同事、领导以及周围人的肯定,甚至还会想着如果我挣了很多的钱,就能帮得上七大姑八大爷,凡是与我们有瓜葛的人们,我们都可以帮他们实现他们的梦想,而那些梦想,无非是帮他们实现买房子、上学、出国或者其他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等等;
当我们结了婚,为人妻、为人夫以及为人父母,我们努力奋斗的动力又多一条:让孩子吃得好、住得好、用得,为未来做好奠定等等。
我们是个“乞丐”,我们对自己的生命及生活完全无助。我们生活的姿态和生命的意义都需要依靠外在的肯定,如果我们脱离外在价值体系的支撑,我们就会沦落为“疯子”。
于是,我们每个人都为了迎合那些众多的,飘忽不定的、变化多端的的外在标准和目的而拼命学习、努力工作,我们需要考虑的只有哪种知识或资质有利于我们的生存,有利于符合大众标准,有利于得到外在价值体系的肯定。
我们活着、学习着、工作着,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很像上了发条并定时的闹钟,我们很多时候带着疲惫或不甘的做着些自己并非喜欢的事情。别人需要什么或者别人喜欢什么,我们就努力的朝着别人的期望努力,我们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我们一切的作为似乎都是为了别人。
如此,我们活着看似都为了别人,如为了父母、为了亲人、为了家庭、为了孩子……
果真如此?好像真的是如此。我们真的以为是如此。
然而,如果我们真的做到“全身心为了别人而活”的境界,那倒值得可喜可贺,那应该是自在、圆满、无我的境界吧?!不知道,我没去过。
是的,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去过那里,而我们所谓的“为了别人而活”往往是个假相,真相是我们一直在企图从别人的认同肯定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所谓“为了别人”而努力的背后隐藏着“获得他人认同或肯定”的企图。因为我们需要通过获取别人的认同和肯定而找到归属感、成就感以及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等。
这个需要“认同和肯定”的“我”不是真实的我,它是个错觉,这个错觉,以为有个“自己”的“我”存在。这个错觉本身和错觉以为的内容就是我们的“自我”。
“自我”是个错觉,它并没有真实的存在。尽管如此,这个错觉万分确定的以为自己存在,并不断的去证明。“自我”的错觉太深,我们忘记了自己。
如上,我们看似为了别人而活,而深层上是为了那个“自我”的错觉,为了去证明“自我”的存在。如何证明呢?那就是需要外在的认同和肯定。
自我需要外在的认同和肯定,于是陷入无尽的挣扎徘徊。因为外在那些给我们认同和肯定的人们,包括我们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我们忘记了真正的自己,然而我们并不觉得有何不妥。我们以为那个真正的自己就是在别人的嘴里、眼神里以及我们所拥有的丰富和繁华当中,于是,我们不但丢失了真正的自己,进而又丢掉了找到真我的机会,于是我们南辕北辙,越陷越深。
是的,我遗忘自己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们偏离方向已经很长时间了,以至于活在别人眼里的,那个被恐惧占据的“自我”成为了主人,以至于我们都为了那个“自我”而活着,在此为了别人活着还是为了“自我”活着已经成为一体。因为我们的那个“自我”就是活在别人的期待、评价、喜好、标准当中,而这个“自我”并不是我们真正的自己。
我们从小就一直被灌输“要听话、要好好学习、要考上名牌大学、要出人头地……”,只有做到这些,父母才会自豪、夸我们、奖励我们。这就是我们的社会环境。我们必须以“乖孩子、好孩子、聪明、考上大学、出人头地”来荣耀父母。我们或者我们的孩子们背负着父母的期待甚至祖宗八代的期望,于是我们,我们的孩子们就忘记了鲜活真实的自己。
每年参加中高考时的壮观就足够表明这些内在负担的沉重。
几乎每一个考生的父母都心惊胆战的把满满的包袱托付给孩子,并且以“爱”做包装,陪着上课、陪着复习、全程接送,如此,孩子们别说有自己的希望,连个自由呼吸的空间都没有。如果孩子们稍稍反逆或有自己的主张,就会遇到诸多阻碍,会被教训,说什么小孩子你懂什么,什么爱好什么向往,都没用,挣钱是硬道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等,在大人眼里没有前途的事情,小孩子就休想去做。
另,我们的文化是以成败论英雄的文化,而成败的标准是坚硬又冷冰冰的钱多钱少或者地位高低贵贱,谁会在乎你内心的开心快乐呢?!
于是乎我们为了父母,为了社会的标准,不断地一层一层地放下自己。
首先放下天真无邪;
然后放下勇气和自由;
接着放下热爱;
最后放下自己;
我们连自己都放下了,还谈什么“活着”呢?是谁在活着呢?我们看似是为了父母为了社会,然而父母也是我们的影子,他们也不知道是谁在活着……
我们已经进入了这种恶性循环当中,所谓恶性就是越循环越让我们远离自己,我们活着越来越变得一种口号,越来越变成一种文化。
假如,月亮是我们真正的自己,而我们的认知却以为水中那个月亮的倒影就是我们真正的自己,而且通过共同的认同,水中那个倒影也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我”。然而,倒影毕竟是倒影,它终究是虚幻空洞的,它必须依靠水才能呈现自己,同时由于水总是波澜不定,故这个倒影只能完全无主的随波逐流,就算偶尔会有个完整的呈现,那也只是稍松即逝的假象而已。
我们的真我是天上的月亮,而我们把月亮的倒影当作了自己,同时为了让这个倒影获得清澈完美的呈现而寄望与水、附和于水、甚至有时也想控制水、想控制那挡住月亮的云。我们的方向完全错了月亮一直在那里,它不用依靠水来呈现,它也不怕被云彩挡住。
我们忘记了自己。这是何等的痛苦和何等的畸形啊!
是的,是的,我们一直在经历痛苦,只因为我们忘记了自己;
是谁在活着?为谁而活着?我们的病痛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无明之病:知行不合
一天晚饭,老公悄悄做了自己爱吃的茧甬,并很努力的劝我尝尝。
他说茧甬非常有营养,一边说着一边上网搜索出很多相关文章,叫我去读。
而我,无论如何都不想去尝试,就连看着他吃,我都感到浑身不自在。
“真的很有营养的,你怎么就不爱吃呢?”老公很失望。
“那你不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吗?喝酒有损身体吗?”我反问。
我们俩相对而笑,又摇摇头。
明明知道有营养,但我就是吃不了。
明明知道有害健康,但他就是戒不了。
“知行不合”,就是我们常常出现的明知道该如何,而却又总是做出相反的作为或不作为的现象。如:
吸烟有害健康,这个大家都知道,但那些烟民们仍然与烟共舞,乐此不疲;
过度饮酒也对身体健康带来众多危害,每年都会发生很多因为过度饮酒而引起的疾病以及其他事端,我们的周围不乏酗酒者,拍着啤酒肚或捧着酒精肝,却仍然忍不住的频频举杯;
吸毒对人体的危害以及对心灵、家庭等的折磨就更不用多说,然而,仍有很多倾家荡产来换取毒品的瘾君子,其疯狂程度以及成瘾后的痛苦程度都让我们膛目结舌;
当然,“知行不合”的现象不止仅仅如上所述我们通常知道的和所谓的上瘾行为及不良嗜好,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如此现象,如天天喊着要减肥,但依然无法控制嘴或坚持运动的美女们,又如明明相爱却要互相伤害的恋人、爱人、冤家们……
我们曾何开始有如此喜好:明明知道不可,却偏偏又要硬犯?这么做有什么深层意图?明明知道的我们又为何痛苦难耐?
我一直很不解:如果真的知道,知道何种作为和不作为是对的、好的、正确的,那么我们一定可以去按正确的方向去执行。无论怎样,我们一定不会明明知道错误有害而去犯错。然而,我们确实存在诸多“明知而犯”的困扰,我们到底是怎么了?
知道不可,知道错误——但偏偏控制不住的“触犯”。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我们的“知道”是“知道”,而“行动”又是“行动”,也就是说它们是两个,它们在各自运作,如此“知道”和“行动”没有必然的关联,“知道”以为的对错,未必可以是“行动”的指南。“知道者”和“行动者”是两个,如此“知行不合”也很正常。
“我”应该是我一个吧?为何还出现“知道者”和“行动者”两个呢?
说到底,我们还是不够了解自己,我们总是以为“我”就是我所知道的自己,然而在我所知道以外还有“我”,它依然会影响我们。
就目前,“知道”对我来讲很多时候是一种概念和知识,属于头脑,我们非常推崇它,我们的头脑知道很多很多,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几百种语言的语系分类,发音特点、语法规则,但我们能够流利说出的语言不过几种。如此“知道”,很明显不是“行动者”的“知道”,它是与行动分离的“知道”。是“知行不合”的原因。
头脑的“知道”是分离的“知道”,它所“知道”以外必定还有很多的不知道,它永远都无法知道全部;同时头脑的知道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道必须与“行动合一”。王阳明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行动是我们是内在真实最直接的显现,如果我们认为“知行不合”,那么我们“知”的必定不是真的,我们的内在必定另有个与“行”相合的意识存在,而那个自以为“知道”的头脑全然不知,从而带领我们进入无明的、无意识的循环当中。是的,当我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带有意识的时候,那些明明知道不可为而又总是去不断重复的事件就无法杜绝。
带有意识,即要知道我们自己的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实很多抽烟、饮酒、吸毒、网瘾以及沉迷于其他任何东西(如游戏、暴饮暴食、性等)都属于上瘾行为,而上瘾行为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内在的不安,这些不安或是面对真相的焦虑,或是对成功的恐惧,亦或是本能冲动的压抑等,所有这些原本只是纯能量的流动,它只是需要通过正面的发展、前进以及行动来得以展现和释放,然而,由于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内在,从而使能量流动产生了堵塞,产生了分流以及撕开了另一种出口,从而外在出现各种借口,各种退缩,各种消耗精力及分散注意力的事情。
是的,我们在无意中所做的很多种上瘾行为就是为了掩盖我们内心的不安,同时也是为了舒缓自己的内疚。
我们的内在到底在发生什么?这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内在,我们需要活出内在的意图。当然这并不容易到达,于是我们时而感到恐惧,时而感到绝望,时而企图放弃。但我们无论如何应对自己内在的意图,但始终无法逃脱其本意,尽管我们暂时用种种上瘾行为麻痹自己,但最终仍需面对自己内在的真相。
内在的真相。说到底仍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
明知道不可为而为之。其实也无所谓不可为。可为之,但需要了解为什么想去做那些认为不可为的事情?需要了解是谁认为不可为?真相就在其背后。
当我们了解了自己为什么会有那些行为,而又有谁在责难自己?此时我们必定不会再有明知道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或想法。
“明知道不可为而为之”是佛教讲的典型的无明状态。从佛教角度来讲,我们日常行为当中的重复行为是无明的,我们持有很多种自动无意识重复的行为,我们常常跌倒在同一个坑里。
“西藏生死书”有一篇小诗写到:
我走上街,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我掉了进去。
我迷失了……我绝望了。
这不是我的错,费了好大的劲才爬出来。
我走上同一条街。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我假装没看到,还是掉了进去。
我不能相信我居然会掉在同样的地方。
但这不是我的错。还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爬出来。
我走上同一条街。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我看到它在那儿,但还是掉了进去……这是一种习气。
我的眼睛张开着,我知道我在那儿。
这是我的错。我立刻爬了出来。
我走上同一条街,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我绕道而过。
我走上另一条街。
“明知道不可为而为之”是因为我们视而不见、假装没见或者即使见了也都习惯性掉进去的无明行为,多么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觉察,从而绕道而行或走上另一条街,从此自己赦免自己。
无病之病:情绪来了,走了,又来了
记得上学的时候,尤其在上大学的时候,每次开学我都会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落,每次都很不情愿的踏上返校之路。这种返校的“忧郁”一直跟随到我毕业。
上班后的几年也一直有此情绪,每次回家后都不愿意再回来,每次回到北京都会有莫名的失落。
那些年,那种场景下的心情,可以用“整个世界都暗淡无光”来描述。尽管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情绪。
如今,也经常听到周围朋友和同事的“节后综合症”、“黑色星期日”的感慨。也许他们说的是类似于我曾经有过的那种情绪吧……
我们都有情绪,有情绪并非不妥,只是来了走了又来了的情绪,它或许有来头。
回想我曾经的情绪,那是深深的无助、无望和失落。
大学,我语言不通,我孤独无助的茫茫人海中不知如何是好。还记得在校园见到老乡时的放声大哭;还记的大街上偶然听到家乡话,闻声追跑的情景;
工作,我不敢有任何要求,只要是能挣钱养活自己就好。于是“误入”了自己很长时间都无法接受的行业。我一边不接受自己的工作,一边又觉得自己除此以外什么都不会,我只能在此行业混下去。
是什么让众多上班族产生了“节后综合症”、“黑色星期日”的感慨?我想应该与对工作和生活的焦虑以及自我实现有关。如今对很多人来将,学习和工作成为了生存发展的途径和工具,很多时候我们无法从学习和生活中获得快乐,内心深处隐藏着失落、焦虑。
情绪来了走了又来了,它原本也许只是单纯的失落和焦虑,然而它有时也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资本”。
西西总是带着笑脸,同时伴随的还有黑眼圈或是红眼圈。如果某人问起她怎么回事儿,她会坦然回答自己昨晚哭了或者没有睡好。
她经常莫名的哭起来,然后又总是带着笑容宣称“我哭了”,或者在博客、QQ上签名“今天我又哭了”。
她一直很精明能干,言谈举止不乏带着智慧,如果顺着她自己所说所悟的那样去做,我觉得她完全没必要再哭了。只是,到如今,我依然经常看到她的黑眼圈或红眼圈。她深陷这种低迷的心理循环当中,她的无意识当中俨然已牢固搭建了这种低迷心理存在下去并持续发作的自动化程序。她无法走出,也不想走出。是,是她不想走出。主动权在于她。每一次她近乎自豪的“我哭了”足以表明她对这种状态的依恋和不舍。
无独有偶,芳芳的心情也忽高忽低。她是个心理学爱好者,是课虫。每次上课前她会列出自己众多问题,课程中积极投入且大量清理,课程结束时总是发言总结她的收获是如何如何之多,她心理如何如何的舒畅等等,她热情洋溢的阐述总是感染其他学员并赢得一阵阵热烈的鼓掌。但到下一次课程或其他老师开课时还会出现她的身影,而每次她说的问题本质基本上都是一致,无非就是又跟男朋友分了或者吵了,他不太适合她;他不注重她的感受;他太武断;他太懒;他乱动她的东西了;他不愿意陪她逛街;他的控制欲太强;他追求完美等等。与此同时,经过每一次的课程她会自己总结和指出:“武断的不是他、控制欲强的也不是他,追求完美的更不是他,而都是我自己”。
对她来讲上课的成效或者她自己的感悟几乎是即时的和一次性的,过期无效。她虽然一直在努力的做自我成长功课,但未曾到达深处。她总是非常优雅和小资的,独自一个人坐在星巴克靠街临窗户的位置上安静而悠闲的浏览网页或煲着电话粥,讲述着或高或低的情绪感觉,然后再次自己总结一把,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洞见。只是,只是,这些只是一个概念理解和言语的概括,无法产生疗愈。
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定期爆发的情绪或习性。我们总是被这些情绪和习性操纵着,当它袭来时,我们就会完全的认同它,成为它,甚至享受它。是的,享受它,因为很多时候它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或全部。
科学证明,人的大脑中控制某种情绪或行为的神经丛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强化而得以拓展和生长的。举例说,当我们第一次哭的时候对应的神经被激活,然后通过第二次、第三次的“哭”而得到不断的强化和扩展;同样当我第一次愤怒的时候对应的神经会被激活,然后通过第二次、第三次而得到强化。如果某种情绪经常发生或得到强化,那么对应的神经其伸缩或传递行为就会变得自动化,甚至还没发生此类情绪,但按照大脑植物神经丛的记忆或者其对这种情绪发生周期的计算而推算认为应该是发生这个情绪的时候了,于是我们会发生莫名其妙或者不合适时的产生些情绪或低迷。
看清楚没?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情绪的主人,到后来情绪却成为了我们的主人。多么的可怕。当然,这只是无意识状态下的结论。如果我们带着意识之光来照亮所有内在的活动,那么,情绪是无法主宰我们的。
让我们来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吧!情绪不单单是一种内在感受的外在表现或者释放,而更重要的是不良情绪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就如中医五行理论所讲“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等,就是说任何的某种情绪太过度的时候都会伤到我们身体上相应的部位。众所周知的“范进中举人”的故事就是典型的“喜伤心”的例子。相反,不同情绪之间还可以是互相克制的,即是五行平衡理论。我们的祖先认为任何东西“平衡”为上。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而现实当中的我们,就连这些情绪是如何产生,如何循环都不知道,更别说五行与情绪的对应、克制、平衡了。
情绪是内在感受的外在表现,它并无好坏对错之分。但它不是淡淡可以忽略的感受,它是一种心里有所挂碍和不平的表现,它是一种吸引我们观照的一种状态。故此我们需要去了解自己的情绪,进而了解自己内在真实的感受。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依循自己内在的指引去做真实的自己。
情绪可使我们向内看,也可使我们向外表达自己。
向内看,需要看到我们内在的挂碍和不平衡。向外表达,需要表达我们真实的感受。
然而,我们很多时候向内看到的只有情绪本身,向外表达的也只如此。于是我们的情绪成为了神经或生理系统运作过程中自动产生的分泌物,它不再是我们内在感受的外在表现,而是一种畸形、死板和麻木的另类病症。
健康与病症: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追求健康长寿甚至长生不老,而所有这些追求主要针对我们的身体:我们追求身体健康,我们追求身体不死。然而,尚无找到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我们却已经陷入前所未有的精神及心理迷茫的时代,同时已被证实心理状态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及寿命。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以下定义:“健康不但是身体没有残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力。具体地说,健康包括躯体、器官等生理方面的正常发育,也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与人格特征以及社会适应等心理方面的正常发展。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统一起来,才是完整的健康。”
依据上述标准,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调查结果显示,真正符合健康定义、达到健康标准的人群只占5%,有约20%的人群是需要诊治的病人,其余75%的人群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称之为亚健康状态。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以脑力劳动者,中心城市职场人士为主。由于这些人群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背负多种压力,常常透支体力等,故他们多数人出现“心慌、气短、浑身乏力,但心电图显示却正常;经常疲惫、记忆力下降、头晕,可血压和脑电图并没什么问题;工作效率下降、腰椎和颈椎经常出现不适,但CT、磁共振等先进的医疗仪器都检查不出什么问题”的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是典型的精神心理因素为主导引发的健康问题,它虽然没有被现代医疗仪器检查出显化的指标,但确实是众多“成病”之元凶。所谓“成病”,即已经发生了器质性病变。(人体患病病情达50%-79%程度时才显示病态,50%以上时仪器才能查出“器质性疾病”,而“功能性疾病”无法能够被查出。)
除了以脑力劳动者及中心城市职场人士为主的“亚健康”状态以外,我们所有人还共同面临着更多影响我们健康的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亟待我们全人类以理性和长远目光看待可持续发展。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学者声称,世界上高达40%的临床死亡病例是由环境污染所引起的,这些污染包括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称: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人口过剩等问题一起,对世界上大约37亿营养不良和疾病易感的人群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体力透支,作息紊乱等正在蚕食青壮年健康及寿命。
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上,有关专家指出,中国人“健康透支”的后果已经初步显现,应当及早进行健康管理,投入越早,回报越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指出,目前,中国癌症的死亡率每年达到了15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每年达到300万。在现代社会,精神和心理疾病的负担正在日益加重,实际患者人数已经达到1600万。
营养不合理问题正日渐严重。
据了解,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估计目前约有糖尿病患者2000多万,另有约2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亿和6000多万。其中高血压的情况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万。成人超重率的数字较1992年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2%。
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
食源性疾病在我国严重。如各种食品污染,包装污染,添加剂,过期产品等等。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使人体患上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此类病症原由包括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病症(如非典等),环境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滥用农药、兽药造成的食品源头污染等。
药源性病症的升级及变异大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势。抗生素被滥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注意和制止,但要彻底禁用尚需时日。
微生物学家已经用实验证明:细菌在接触抗菌药物之前,就已存在具有耐药性的突变株。而抗生素等抗菌药物的使用,实际上是对细菌进行了一次自然选择,在绝大多数普通细菌被杀死后,原先并不占数量优势的、具有耐药性的“超级细菌”存留下来开始大量繁衍,并占据主导地位,使得抗生素使用剂量越来越大,失效的抗生素也越来越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学家、医学家开始呼吁:阻止“超级病菌”流行的重要手段,便是立即停止滥用抗生素。
另转基因工程引发的各种畸形,免疫力下降等等。
上面列举众多我们所面临的健康问题及引发因由等,其中心理压力等引发的“亚健康”及体力透支引发的健康问题是显而易见或比较容易接受其为我们自己所创造,而其他,如环境问题、食源性、药源性、营养失衡、基因工程等引发的病症,我们也许不认为自己对此负有责任,更不会认为自己是上述所有隐患的创造者。
是的,当我们不认识真正的自己,当我们以为自己是孤立或彼此对立形式存在时候,我们是无法理解上述种种隐患其引发的后果以及我们自身之间是有关联的。而真相是我们所有的人,包括所有的存在都是一体的,相互作用的,我们对世界负有责任,我们对我们所面临的一切负有全部的责任。
如果我们不把真我找回,那么身心灵各层次的健康问题是无法停止的:
首先我们不知道各类病症其发生的原因。
引起病症的原因会很多。因为我们是个非常宏大且精密的存在。我们不但有物质的身体,我们还存有生物场,包括生物声、生物电、生物磁、生物波等,这些任何一种的受挫都有可能引发病症,甚至任何一方面的正常发展成长过程也会带着类似病症的表现。还有遗传病症、基因印记等等;
其次我们不知道各类疾病其发展的规律。
因为在我们在自己有限的知识当中把自己和病毒分开了,我们认为“病毒”或者“细菌”是某种低级的生命状态。而实际上病毒是带着“智慧”的,我们以有限的知识和有限的技术来应对它们是无效的。唯有我们真我的智慧才能达到完美和健全,真我不会与病症构成对立关系,反而是可以驾驭和利用的。
再次我们常常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常常断言“不可治”
《黄帝内经》里面有句话说“言不可治者不得其术也”。我们的先人认为任何病症当它发生的同时,对治它的方法同时也已经诞生了。所以,没有不治之症,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而已。
人云亦云:我们成为了傀儡
众所周知的心理暗示实验:心理学家以一个死囚为样本,对他说:“我们执行死刑的方式是使你被放血而死,这是你死前对人类做的一点有益的事情。”这位犯人表示愿意这样做。
实验在手术室里进行,犯人在一个小间里躺在床上,一只手伸到隔壁的一个大间。他听到隔壁的护士与医生在忙碌着,准备给他放血。
护士问医生:“放血瓶准备五个够吗?”医生回答:“不够,这个人块头大,要准备七个。”护士在他的手臂上用刀尖点了一下,算是开始放血,并在他手臂上方用一根细管子放热水,水顺着手臂一滴一滴地滴进瓶子里。
犯人只觉得自己的血在一滴一滴地流出。滴了三瓶,他已经休克,滴了五瓶他就已经死亡,死亡的症状与因放血而死一样。
但实际上他一滴血也没有流。
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强大作用力。也就是说如果被暗示者相信某种事情是真的,那么无论从我们所见到的物理层面上的实况是如何的,但从被暗示者内在状态来讲那就是真实的,而且通过内在认同而表现出可见的物理效应。
现实当中也有非常多类似的事情,如下,也许你的身边就发生过:
有两个人去医院检查身体,他们都有共同的症状,都需要拍片子,都是初步诊断为“脑瘤”,都需要做进一步确诊良性还是恶性。
检查结果出来了。
病人甲被告之他得的是恶性脑瘤,活不过一个月。
病人乙被告知他得的是良性脑瘤,切除治疗即可。
病人甲拿着确诊单瘫坐在原地,已经没有挪步的力气,然后非常绝望的被家人搀扶回去料理后事。他日渐消瘦消沉,最终非常乖巧的在被“专家”规定的时间内离开了。
而病人乙拿到良性的确诊单后欢腾雀跃,立即拿出手机四处通告自己已被“赦免”,同时策划约定摆宴庆祝。他孩子般开心的笑着,脸色明显发亮了,皱纹明显减少了,步伐明显轻盈了。他的喜悦感染着在场所有人。他回去张罗着摆宴,同时也积极张罗着做手术事宜。手术顺利,他已经健康了。
然而讽刺的是,甲乙两个人的确诊单不小心被给错了对象。实际上恶性的是病人乙、良性的是病人甲。而只是仅仅因为拿错了单子而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我们内在潜力以及潜意识的力量。
在这里想说的是,无论是我们的显意识还是潜意识,为何就如此轻易的相信那些外在的标准或结论呢?为何就如此依赖于专家的“判决”呢?
我们内在的力量固然无限强大,但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更致命的问题是“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不是主人”,我们的生命缺少了个主人。
是的,我们更多的人把自我当做生命的主人,而自我又是空洞和恐惧的,它需要各种各样的标准和规范,需要权威,需要依附。所有这些,它或是去认同或是被认同,于是它就会得到一种存在感、归属感。自我充满恐惧和防御,它无时无刻的寻找认同,而在这种寻找认同过程中它会自动启动内在潜意识的力量。
潜意识是个纯能量,能量本身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要有方向,有出口,它就会涌向那里。所以,潜意识启动必须需要一个明确和积极的指引,不然会对我们生活及生命带来众多不必要的障碍和挫折。
专家说牙刷一定要勤换,这种说法必有他的科学依据,但这种说法的提出更可能是一种商家促进市场消费的手段,商家通过这样的说法来催眠我们、左右我们,让我们不断的更换牙刷,换的越多越好。专家一说,大众马上呼应。太缺乏主见的年代。这只是随便举得例子,类似的事情很多很多……
做自己的主人,那就多听从内在的声音。不要盲目的听信于别人的标准,纵然别人的标准确实被他自己经历和验证过,但那也是他自己的,而不是你的或者我的。
我们千万要记得,世界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没有相同的叶子,也没有相同的人,我们每个人的DNA排列组合都是独一无二的,更何况再加上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环境、行为习惯以及心里状态等等的差别,还有更重要的是,生命充满着无限的可能,生命从来没有既定的模式和框架。
我们现实当中有众多的混乱,如,今天出来一个专家,包治百病。明天又打倒他,说他是个骗子;今天又唱诵某某保健品的神奇功能,明天又批判它只是过期面粉。与此同时也会有一部分人站出来说他自己亲身的经历,列举众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奇迹,并且更正说明某某不是骗子或者某某产品不是过期面粉等。
然而谈论这些专家或产品的真假其实不是关键的,无论他们是真的还是假的,实际上信不信或接受不接受却取决于我们内在的态度。如果我们自己非常坚定的相信,那么白水也可能治愈癌症。
一直以来,我们很想得到一个外在的标准,一个不变的真理,但这是徒劳的,我们这样的期待,只会让我们无助盲目地沦落于生活及生命之流之中,永远也找不到真正有效和不变的“法宝”。因为真正不变、真正有力、真正有效的是我们自己的“真我”意识。
让我们做自己的主人吧!做自己的主人并不是说什么也不相信,而是更要坚定的相信生活的美好及生命的奇迹,更要相信自己无限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