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什么是安全感
1.你有没有安全感?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这样说:“你的行为让我没有安全感”“我感受不到任何的安全感”“谁能给我安全感”等。追求安全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
那么什么是安全感?怎样评估我们到底是不是缺乏安全感呢?
至于什么是安全感,我们会在下面的章节介绍,现在我们先来评估一下自己是不是具有安全感。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对安全感有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他最终形成了一个调查问卷——《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问卷,测试一下自己的安全感指数。
在进行测试前我们需要准备好纸笔,将自己的答案记录下来。在选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是(用Y代替),否(用N代替)和不清楚(用?代替)。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进行选择的时候不需要努力去思考好坏,只按照自己的真实感觉来回答这些问题就可以了,一定要注意,必须是我们最真实的感觉。因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我们内心真实的一面,同时这也是我们了解自己内心的一次机会。
现在开始回答问题。
1.通常,我更愿与人待在一起,而不是个人独处。
2.在社交方面我感到轻松。
3.我缺乏自信。
4.我感到自己已经得到了足够的赞扬。
5.我经常感到对世事的不满。
6.我感到人们像尊重他人一样尊重我。
7.一次窘迫的经历会使我在很长时间内感到不安和焦虑。
8.我对自己感到不满意。
9.一般说来,我不是一个自私的人。
10.我倾向于通过逃避来避免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11.当我与别人在一起时,我也常常会有一种孤独的感觉。
12.我感到生活对我来说是不公平的。
13.当朋友批评我时,我是可以接受的。
14.我很容易气馁。
15.我通常对绝大多数人都是友好的。
16.我经常感到活着没有意思。
17.一般说来,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18.我认为我是一个相当敏感的人。
19.一般说来,我是一个快活的人。
20.通常,我对自己抱有信心。
21.我常常自己感到不自然。
22.我对自己不是很满意。
23.我经常情绪低落。
24.在我与每个人第一次见面时,我常常感到对方可能不会喜欢我。
25.我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
26.通常,我认为大多数人都是可以信任的。
27.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我是一个有用的人。
28.一般说来,我与他人相处融洽。
29.我经常为自己的未来发愁。
30.我感到自己是坚强有力的。
31.我很健谈。
32.我有一种自己是别人的负担的感觉。
33.我在表达自己感情方面存在困难。
34.我时常为他人的幸运而感到欣喜。
35.我经常感到似乎遗忘了什么事情。
36.我是一个比较多疑的人。
37.一般说来,我认为世界是一个适于生存的好地方。
38.我很容易不安。
39.我经常反省自己。
40.我是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是按照其他什么人的意愿生活。
41.当事情没办好时,我为自己感到悲哀和伤心。
42.我感到自己在工作和职业上是一个成功者。
43.我通常愿意让别人了解我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44.我感到自己没有很好地适应生活。
45.我经常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信念而坚持将事情做下去。
46.我感到生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47.我被自卑感所困扰。
48.一般说来,我感到还好。
49.我与异性相处得很好。
50.在街上,我曾因感到人们在看我而烦恼。
51.我很容易受伤害。
52.在这个世界上,我感到温暖。
53.我为自己的智力而忧虑。
54.通常,我使别人感到轻松。
55.对于未来,我隐隐有一种恐惧感。
56.我的行为很自然。
57.一般说来,我是幸运的。
58.我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59.我有许多真正的朋友。
60.在多数时间中我都感到不安。
61.我不喜欢竞争。
62.我的家庭环境很幸福。
63.我时常担心会遇到飞来横祸。
64.在与人相处时,我常常会感到很烦躁。
65.一般说来,我很容易满足。
66.我的情绪时常会一下子从非常高兴变得非常悲哀。
67.一般说来,我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尊敬。
68.我可以很好地与别人配合工作。
69.我感到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
70.我有时感到人们在嘲笑我。
71.一般说来,我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人。
72.总的说来,我感到世界对我是公正的。
73.我曾经因怀疑一些事情并非真实而苦恼。
74.我经常受羞辱。
75.我经常感到自己被人们视为异乎寻常。
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我们来对照一下自己的得分,计分方法是:与下面答案一样的记0分,不一致和不清楚的都记1分。
1.Y
2.Y
3.N
4.Y
5.N
6.Y
7.N
8.Y
9.Y
10.N
11.N
12.Y
13.Y
14.N
15.Y
16.N
17.Y
18.N
19.Y
20.Y
21.N或?
22.N
23.N
24.N
25.Y
26.Y
27.Y
28.Y
29.N
30.Y
31.Y
32.N
33.N
34.Y
35.N
36.N
37.Y
38.N
39.N或?
40.Y
41.N
42.Y
43.Y
44.N
45.Y
46.N
47.N
48.Y
49.Y
50.Y
51.N
52.Y
53.N
54.Y
55.N
56.Y
57.Y
58.Y
59.Y或?
60.N
61.N
62.Y
63.N
64.N
65.Y
66.N
67.Y
68.Y
69.N或?
70.N
71.Y
72.Y
73.N
74.N
75.N
现在让我们将所有的得分相加,看自己处于哪个阶段。
0-24分属于正常范围;
25-31分具有不安全感的倾向;
31-39分具有不安全感;
39分以上则具有严重的不安全感,即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
看看我们处于哪个得分阶段,就知道我们现在的心理状态到底是具有安全感还是不具有安全感。
2.安全感的定义和解读
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很多人嘴里喊着需要安全感,但到底什么是安全感,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要想了解安全感,对安全感进行正确的解读,我们先来看一则案例。
小李和小王是大学同学,两个人在大学期间谈起了恋爱,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让两个人认为彼此就是相伴一生的伴侣。于是两个人毕业以后决定马上结婚,虽然遭到了家里人的反对,但是两个人还是坚定地走到了一起。
结婚以后两个人开始独自承担生活压力,这时候两个人才发现生活远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先是两个人没有房子,因为选择在大城市工作,所以两个人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拥有自己的房子。他们只能选择租房子住,而且这两个刚刚毕业的社会新人还只能选择租一个条件较差的房子住。
这让两个人的心理产生了落差,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一门心思想找到一个好工作,多赚一点钱。但是现实又给他们沉重的打击,因为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管是在经验上还是在其他能力上都相对缺乏,所以很多优秀的企业都不愿意接受他们。
为了生存,两个人只好先随便找份工作干着,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个人的心理落差越来越大,原来想象中的美好生活现在不但没有过上,还每天不得不为了生活而早出晚归,为了柴米油盐而奋斗,于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变得淡了,时而还会发生争吵。
争吵爆发最为激烈的时期是小王怀孕的时候。小王不想要孩子,认为孩子是负累。但是小李希望要孩子,自己养不了可以给父母带,他认为慢慢一切都会好的,而小王认为隔代带孩子不靠谱,更无法接受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于是,一直积郁在两个人内心中的所有不满,直接被这个问题引爆了:每天开始不停地争吵,小王开始埋怨小李不能给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能给自己安全感;而小李则埋怨小王自私、要求太多。于是两个人的感情出现了巨大的裂缝,最终选择了离婚。
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因为现实社会和心中的理想产生了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投射到他们的心里使得这种落差不断放大,最终导致两个人都缺乏安全感,直至关系破裂。
安全感是现代社会人们口中被提及最多的词语之一。那么到底什么是安全感,我们应该怎样全面地理解安全感?
安全感在百度百科中的定义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现在我们来解读一下安全感。
先要说明的是,安全感并不是一个我们能真真切切触摸到的东西,而是一种感觉、心理。比如在婚恋中,就是一种一方给另一方的心理感觉,一方在另一方面前表现出的优秀,符合TA的心理,那么TA就会有放心、舒心、依靠、相信的感觉,并且会从自己的言谈举止等方面表现出来。
其次是安全感到底能不能产生是多方面决定的,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对方相信你。这一点很难做到,但是只有别人相信你,你才有可能带给别人安全感,否则安全感就无从谈起,因此信任是安全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心理学来说,一个人要相信别人这是一个心理过程,而这个心理过程产生的每一步都非常重要。这是一个从认识到了解,从了解到认同,从认同到信任,同时还要考虑其他外界因素影响的过程。
最后是物质上的满足。物质不等于安全感,有时候太多的物质享受反而会让人感觉焦虑,但是物质层面的安全感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一个人在物质上都无法保证的时候是最没有安全感的。只有满足了物质上的需求,才会关注精神上的感受,所以物质是安全感的基础。
这就是我们所要说的,安全感的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精神,一方面是物质。
从精神层面来讲,人们都想得到精神上的安全感,但是这非常难,而当一个人在精神方面得不到安全感,那么这个人就会更加关注物质,这是一种补偿心理,现在社会上的一些“物质女孩”就是这样的。
而从物质层面来说,当人们无法追求精神安全感的时候,物质安全感就是最基本的保障,而物质安全感仍然无法满足的时候,这个人就会彻底失去安全感。有一部分人最终会找到新的替代品来满足自己在安全感上的缺失,很多时候这些替代品可能是不健康的,带来的安全感也是不稳定的,比如酗酒、吸毒等。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双重安全感,其中的一种路径就是结婚,婚姻是确定两个人关系的非常稳定的因素,因为它有亲友的祝福、法律的保障,所以很多人才会用结婚这种方式来提升安全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结婚了就有安全感的原因。
我们不否认结婚确实能给一个人在心理上带来慰藉,很多时候婚姻也确实能够给人带来巨大的安全感。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婚姻并不一定等同于安全感,因为婚姻只是一种形式,而不是一种绝对的保证。
综合而言,安全感是现代社会人普遍追求的一种心理感觉,当前社会能带来安全感和影响安全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想要得到真正的安全感却并不容易。
3.安全感的“精神分析理论”
对于安全感,很多心理学家也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这些心理学家们对于安全感的理解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了解这些心理学家的安全感“精神分析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安全感和最终获得安全感会有很大的帮助。
1.弗洛伊德理论
首先我们来看“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在很小的时候就会产生各种焦虑,而这些焦虑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影响。
小孩子是逐渐成熟的,而在成熟的过程中,他在世界认知方面还不完全,所以就会出现诸如:个体弱小、自卑情结和男孩的阉割焦虑,而一个人在承受这些焦虑和刺激的时候本身会有一个界限。如果这些焦虑能够被控制在这个界限之内,并得到很好的解决和释放,那么这个人在焦虑上就会减轻,随着时间的增长,安全感也会变强。
但是如果这个人所接受的刺激超过了界限,人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随着创伤的增加整个人的焦虑就会增加,最终就会产生诸如“信号焦虑”“分离焦虑”“阉割焦虑”以及“超我的焦虑”等。
也就是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冲突、焦虑和个人的防御机制等是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心理状态。而这些心理状态之所以会形成,就是因为一个人在年幼到成年的阶段,在欲望的控制、满足等方面没有安全感造成的。
2.弗洛姆理论
弗洛姆是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他所关注的是整个家庭环境对于儿童人格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人在幼年时期,儿童完全没有生存能力,事事都要依赖父母,而父母会根据自身的认识给孩子施加各种禁忌和界限,这一时期的孩子虽然在自由上有时候会受到限制,但是安全感并不缺失。
随着逐年地长大,孩子也渐渐变得独立起来,拥有了自己思想,所以他们同父母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少,而父母对他的限制变得越来越弱。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安全感逐渐降低,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没有自保能力,又脱离了父母的保护。
在这时候他们要学会自己独立面对社会,现代社会给人的自由越来越大,但是这种被放大的自由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减少,人在社会中就会变得孤独,会感受不到安全,这样人的不安全心理就会产生。
3.霍妮的理论
霍妮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心理学家,也是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她的思想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很深,但是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她曾在《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一书中提出了“基本焦虑”这一概念。
所谓的“基本焦虑”,就是认为孩子在幼小时期有两种最基本的需要——安全感和满足感。而作为一个孩子,这两种需求的满足必须完全依赖于父母,但是父母不可能洞察孩子的心意,他们对于孩子基本需求的照顾都是基于自身的理解,最终导致的就是孩子“基本焦虑”的产生。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这些情况,比如对孩子缺乏最基本的尊重,缺乏真诚的指导,对孩子表现出轻视或者给孩子过多的负担等。这些行为就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基本的敌意。
但因为孩子完全依赖父母成长,所以他们只能压抑住自己的这些敌意,这种被压抑的心理需要得到释放,最终孩子选择的释放地点就是社会。所以孩子就会认为世界都是充满危险的,这就导致了不安全感的产生。
4.埃里克森理论
埃里克森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曾经研究出了一套被称为“心理社会期”理论。这套理论把人生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和发展任务,最终的结果是对世界产生信任。
而最初的安全感是人在处于婴儿期的时候,如果这个人受到了父母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一贯的良好照顾,那么婴儿就会在内心中生出一种舒适感和满足感,这就是最初的安全感,这样婴儿就会对社会产生最初的信任。
相反地,如果在婴儿期没有得到一贯的、良好的照顾,那么婴儿就会在内心感受到不安,这样他们就感受不到最初的安全感,也就不会产生对社会的信任。
以上四种理论就是众多关于安全感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得到认同最多的几种。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和研究,从这些理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安全感从我们小时候就是存在的,并且小时候的安全感的形成对于一个人成年之后会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随着人的认知的增加,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进行改变,进而能够获得更大的安全感。
4.安全感的“人本主义理论”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则报道。
2017年5月,在山东省济南市一所中学,高三学生小薇(化名)与同班同学发生争执,结果在教室内小薇被该名男生拳脚相向,男生甚至将小薇的头摁在桌子上进行多次撞击。
被殴打后,小薇去找老师寻求帮助,该男生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继续跟在小薇身后拍打其头部,导致小薇休克昏厥。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学校老师在获知此事后并没有管教打人男生,相反却警告小薇,不要把事情告诉家长,更不要将事情闹大。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老师害怕事情闹大对自己和学校不利,之后还出言威胁说,一旦小薇将事情闹大,就会上报政教处给予小薇处分,并且这个处分会跟着档案走一辈子。
这件事情非常让人震惊,而我们从心理学角度也可以对女孩今后的心理做一些预测性分析:这件事情之后,女孩在学校很可能会失去安全感,因为她是在学校被打的,所以会对学校的学生甚至是其他人产生一定的隐性惧怕;其次是女孩被打以后去找老师,给自己的心理暗示是老师一定会帮助自己解决这个问题,自己会受到老师的保护。但是老师不但没有帮助她,还对她进行了威胁,这就对女孩心理造成更大的阴影,让她对一些本来可能给她带来安全感的“权威人士”也失去了信心,安全感进一步降低。
这些事情对于一个还在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学生来说,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这个影响可能会跟随女生一生,这是一件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
其实我们可以针对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中的需求层次理论进行分析。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为五个方面: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指出:人有吃饭、饮水等生理方面的需要,当这些需求大部分被满足之后,第二层次的安全需要就会出现。人就会寻求一个相对稳定的安全环境,随之而来的还有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并且马斯洛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制了《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也就是我们在最开始看到的问卷。
通过多年的研究,马斯洛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那么有安全感和没有安全感的人,到底有怎样的心理表现?
来看看马斯洛的研究。
缺乏安全感的人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被拒绝,不被接受,认为自己受到冷落,受到嫉恨、歧视;常常感觉孤独、被遗忘、被遗弃;经常有危险和焦虑的感觉;并且会认为别人都是坏的、恶的、自私的、危险的,因此对别人抱有不信任、嫉妒、仇恨、敌视的心态,他们会有病态的自责,进而产生罪恶和羞怯感,而一切的起因就是他们缺少安全感。
但是具有安全感的人则会有这样的感觉,他们认为自己被人喜欢、接受,还可以从别人那里感觉到温暖和热情;他们非常有归属感,认为世界和人生都是惬意、温暖、友爱、仁慈的;所以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会有信任、宽容、友好、热情的感觉;他们坚定、积极,有良好的自我估价等。
总之,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表现出来的都是负面的情绪,并且这些负面情绪不但影响了自己,也会影响到他周围的人和环境;而一个有安全感的人表现出来的往往是正向的情绪,并且这些正向情绪也影响了他身边的人和环境。
通过以上分析,安全感与幸福感也紧密相连,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在生活中缺少安全感的人会觉得生活惬意幸福。
现在回到本小节的案例,我们会发现女孩处在“安全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两个层次,男生的行为本身就打破了安全的需求,而女孩在被殴打和事件后续处理中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因此造成安全感缺失是非常正常的。
没有安全感的人往往会过于敏感,他们对于外界任何一个影响或者刺激,都会在心理上过度放大,有时候甚至会将这些影响引导到别处;拥有安全感的人会在心理上走向正面,他们对于外界的影响和刺激的反应基本都是正面的,自我认同感也会更高。
所以在研究的后期,马斯洛和另外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共同提出了一个心理健康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在第一条中就写道“要有充分的安全感”。
5.安全感与神经症
生活在西南部某市的张女士近期状态非常不好,因为母亲病故导致她悲痛欲绝,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她几乎就没有安稳地睡过一次觉。每天晚上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这让她痛苦异常。每天睡不着的时候,她就想起母亲:她与母亲的感情非常好,因为出身于单亲家庭,从小的生活条件并不好,她一直清楚地记得母亲是如何辛苦地抚养她长大。
朋友劝她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应该从对母亲的怀念中走出来,多看看以后的生活。于是每天晚上的时候,无聊的她只能看一些心灵鸡汤类的文章,以此来寻找一点心理慰藉。但是不久以后,因为长期失眠导致了她出现心慌、头晕、胸闷、恶心的症状,甚至有时候站都站不住。
张女士并不是不困,而是非常困,甚至有时候困得要崩溃了,但是不管怎么困,就是睡不着觉。无奈之下,精神已经接近崩溃的她来到医院检查,开始认为可能是心脏有问题,于是吃了一些药,但是还是没有好转。
再次检查的时候发现,原来张女士并不是有心脏病,而是得了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名字叫作神经症。这种症状会给人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但是因为是神经性质的病症,所以没有特别好的药物能够治疗,只能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状态来调整。
从这则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词叫神经症。那么什么是神经症?
神经症在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或精神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病程大多持续迁延或呈发作性。
那么神经症和安全感有什么联系呢?国外一位著名专家提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最早明确提出不安全感概念的是德国专家Asdhaffenberg,他认为不安全感与神经症是有密切关系的,但是对于两者之间关系并没有具体阐述。之后心理学专家K.Schineider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他提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只有拥有了安全感,一个人才会有自信、自尊,才能和其他人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才会积极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才会努力向前,正确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成败。
但是他也提出,人的心理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也就是说一些有安全感的人,在一定的情况下也可能会有没有安全感的情况出现。只要这种不安全感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对一个人造成伤害,这就是可以接受的,也不会被当作一种病症。
而这种不安全感的存在,是许多心因性精神障碍最根本的人格基础,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他们会表现出对人际关系的极大不信任,这种心理问题就会造成他们精神上的障碍,这种障碍就会发展成为神经症。
也就是说,这种不安全感的心理是所有神经症人的共同人格基础,一个人出现了不安全感,但是却找不到恐惧的对象,就会慢慢发展成为焦虑症。就像我们在上面案例中提到的那位张女士一样。她的这种焦虑症表现出来就是无法入睡,所以在解决的时候最主要的是解决这种心理问题。
你是不是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在外出的时候,会很小心地将门锁起来,然后还会抓住门把手用力拉拽,看看是不是已经关好了门。
但是走出去不久,就在心里突然产生一种感觉,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经把门关好了,即便你清晰地记得已经关了,但是内心还是非常担心。更有甚者,一些人还会因为这种心理再次回去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已经锁好了门。
这就是一种强迫症,其实强迫症也是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神经症表现,只不过强迫症的强度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如果这种强迫症并不严重,没有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那么就不会有事,但是如果很严重就需要进行治疗。
其实安全感与神经症在孩子身上表现得会更加明显,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受到负面影响,得到的也都是负面评价,那么在他们的心里最渴望的就是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赞同,他们就会很努力去做,但是可能他们越是努力,就越是做错。
这并不是他们的原因,因为他们受到的是负面影响,在心理上会出现一种习惯性地向不好的方面发展的意念。也就是因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他们在一些事情上会完全丧失自己,最终出现神经症的症状,而根源就是他们没有在父母和家庭中得到安全感。
综上所以我们不难发现,神经症这种精神上的疾病,其根源就是安全感,安全感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所以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神经症病症应该学会从安全感这方面入手,看看能不能从安全感上寻找到良好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