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节日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亚洲国家节日(4)

人节的由来

正月初七为人节,源于古神话:女娲开天辟地,造世上生灵万物,第一日造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九日开天,十日辟地,几经演变,成为汉族吃7样羹习俗。对于人日,吃7样羹,十分普遍。7样羹,多用芹菜、葱、蒜、春菜、大(芥)菜、芫荽、百合,取意是:勤快、聪明、能划算、有缘遇、新春发大财、百事合想、万事如意。如果换入韭菜,那就是久久发大财了。客家人喜用鱼一起煮,取“食有余”之意。精明的菜贩,在这一天将7样菜搭配好,论把算钱,不计斤两,人们乐意接受。农村哪一户欠一两样菜,在地里采他人一二株菜凑成7样,没人说他是贼。

有个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有户穷困人家,父子俩艰苦度日,没能同他人一样欢欢喜喜过春节,儿子在初七日过洋去了。儿子一去无消息,穷老汉更苦了。他想儿子一定死了,每年正月初七,不管有吃没吃,都摆上两副盅筷,表示父子对坐。有一年此日,穷老汉照例正要吃7样羹,忽报儿子寄来“回头批”(平安信),并有一笔银子。穷老汉不穷了,此事传开,一些侨属便照样给海外的亲人摆上盅筷。

娅拜节的由来

农历四月初四,是壮族的娅拜节,人们要杀2只鸡,捉40条鱼到娅拜山,祭奠巾帼英雄娅拜。

娅拜节的由来,就与女英雄娅拜有关。在很久以前,壮族兄弟经常受到官府的奴役和蹂躏,娅拜和丈夫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他们实在活不下去了,只得领头起义。在一次战斗中,娅拜的丈夫英勇阵亡。娅拜决定为丈夫报仇雪恨,起义的士兵非常同情她的不幸遭遇,一致拥护她当首领。娅拜武艺高强,善舞双刀,杀得敌人大队人马横尸遍野,血流成河。有一次胜利后,娅拜乘胜追击,追得敌人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夕阳西下,她以为敌人已逃远,就到小河中去洗澡。谁知,娅拜刚走下水,就被隐藏在树林中的几个溃兵发现并将她杀害了。乡亲们发现娅拜的尸体后,将她埋葬在山顶,此后这山就被称为娅拜山。每年在娅拜牺牲的这天,人们都要来到她的坟前拜祭。年复一年,逐渐就形成了娅拜节。

青蛙节的由来

每逢正月末、二月初子日(属鼠日)这天,居住在广西西北部红水河上游一带的壮族群众有过青蛙节,跳青蛙舞的风俗。方圆数百里的群众精心装扮,穿上最美的服饰,带上五色糯饭、粽粑、腊肉等,擎着灯笼火把络绎不绝奔至预先约好的地点欢度青蛙节。当主持人宣布节日开始时,先进行埋青蛙的祭祀活动,接着唱青蛙歌,跳青蛙舞。舞蹈内容丰富,舞者头戴各种鬼神、兽犬面具,半裸身子、面部、胳膊,大腿用蓝、黑、白三色颜料画出道道痕印。舞姿古朴、豪放;观者如云,站满高地山坡。当舞者舞至精彩处,观者会发出“呼——喂”的应和声,从早到晚,通宵达旦。

当地为什么过青蛙节呢?相传远古时代,红水河一带遭逢大旱,人们到河边祈雨无效,有只小青蛙跳到一个姓韦的老奶奶怀中,韦老奶奶把它带回家中,后变成一个英武的小后生,取名“龙王宝”。此后,寨子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几年后,外族入侵,人民生灵涂炭,龙王宝应征带领兵马,潜入红水河底,凿通官府的船底,淹死了全部官兵。龙王宝凯旋,与公主成婚。皇后嫌驸马的青蛙皮难看,烧掉青蛙皮,龙王宝也随即死去。皇帝亲自埋葬青蛙,下令从今以后每年这天举行埋青蛙活动,模仿青蛙动作跳舞,唱青蛙功德歌。

侬垌节的由来

侬垌节是金龙镇边民长衣壮特有的节日。传统的侬垌节有祭祀天神,祈盼上苍来年赐福,寻求风调雨顺等之意。另外,开展民间文化交流活动,青年男女利用这次机会进行情歌对唱物色对象寻配偶,在侬垌节上选中对象,回家后差媒去说亲。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这个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新的含义。

相传有一年发大水,刹那间大水淹没了无数农田和生灵。正当人们绝望之时,来了一位仙翁,他说:“要想来年不遭殃,正月十一祭上苍。”从此,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龙州县金龙镇双蒙村板池屯(美女村)的侬垌节都会隆重举行。那一天,天刚刚亮,板池屯附近村屯的男女老少就早早起床,忙着换新衣作打扮,经过一番的精心打扮后,就三五成群的从四面八方拥向板池屯,赶一趟新年侬垌节。

因此,侬垌节当天,在板池屯村头巷尾热闹非凡。由金龙镇和屯里组织的舞龙、斗鸡、唱山歌、抛绣球、篮球比赛、拔河、踢毽子、打陀螺、跳民族舞蹈等活动都围满观众,并不断传出阵阵喝彩声。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要数山歌对唱了,这也是最受男女青年欢迎的节目,因为在这里,他们不仅可以一展歌喉,有的还以山歌传情觅到知音、情侣。抛绣球比赛中,男队女队各一字排开,轮番地将绣球抛向设在一根高竹竿顶上的圆圈内。每有绣球穿圈而过,人们便报以欢呼声和掌声。

药王节的由来

药王是我国民间行业神之一,为医生、药铺、药材贩运商、药农、医学教师等敬奉。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供奉的药王并不一致。在壮族,药王节又称“药师节”,为壮族传统节日。传说药王是壮医药神,他发现药草,为人治病,还向众人传授种药、采药、治病的知识。昔时壮族地区各较大村寨都立有药王庙,每年五月端午节祭祀药王并进行采药防病活动。如桂北一带的壮族此日上山采回乌桕、田基黄、葫芦茶、元宝草等草药煮水洗澡,以为此举可使皮肤光洁,不生疥疮。靖西县的壮族则在这天开设药市,专卖各种草药,买者踊跃。传说此日之药有特效。此外,各家各户还包三角粽,在屋里熬醋液,烧柚子皮,在门边插艾草,以示驱邪逐疫。

三朵节的由来

农历二月初八,是纳西族的民族节日——三朵节。该节源于白沙玉龙村的北岳庙会,纳西语叫“三朵颂”,就是“祭三朵”的意思。三朵是纳西族的本主神灵和最高的保护神,传说骑白马、穿白甲、戴白盔、执白矛的战神,常常显圣,保护纳西人的安全,唐代建祭祀,深受纳西人的信奉。

人们也认为三朵就是玉龙雪山的化身。忽必烈南征大理过丽江时,敕封三朵为“大圣雪石定国安邦景帝”。因传说三朵属羊,所以,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第一个羊日,用全羊牲来祭祀,除在北岳庙举行节庆活动,纳西族都要在自家举行隆重的祭祀三朵仪式。节日期间,纳西族群众举行多项文娱活动,还喜欢在此期间到野外进行野餐,开展各种交流活动。

陇端节的由来

云南省富宁县一带的壮族,每年农历一至四月间,要过陇端节,即“赶风流街”。陇端为壮语,“陇”为“下”之意,“端”为“平坦宽阔的地方”,“陇端”即“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的意思。节日里,要举行歌舞、杂耍、演壮剧活动,习惯白天演武剧,晚间演文戏。青年男女则聚集唱歌,夜以继日。但白天在野外唱,晚间一定要回到村内,女在屋内,男在屋外,隔墙对歌。如果双方有意,可以互赠信物。姑娘收到的大都是丝线、首饰、花毛巾和糕点等;而回赠给男青年的则是自己手制的布鞋、五色糯米饭和粽粑等。

相传陇端节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对壮族英雄侬智高的纪念活动。

莫一大王节的由来

莫一大王节是桂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也称“五谷庙节”,每年农历六月初二举行。传说是日为莫一大王诞辰,因其拯救壮人有功,且保佑五谷丰收,壮族人民感其恩德,所以于村前建庙宇、在家中立神位供奉。每年行小祭,供祭鸡、鸭、猪肉;隔六年一大祭,大祭必全村寨集资杀猪宰羊。届时每家派一人参加,在莫一大王庙举行盛大祭仪,由村寨头人主持,请道公诵经祈祷。祭时按一年12个月,分别将猪和牛的肉、肝、肠、骨头等不同部位做成12道菜,逐一摆在供台上。待12道菜供齐,即可焚纸行礼。祭毕,将每道菜平均分给各人品尝。晚上,举行对歌、唱戏等娱乐活动。

吃立节的由来

吃立节也称“大节”,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龙州县、凭祥市一带。每年农历正月三十举行吃立,“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双喜节的由来

双喜节是壮族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十月初十这一天,桂西的马山、上林、忻城、都安一带的壮族地区,几乎村村寨寨都有青年男女结婚办喜事。壮家常称此节为“双喜节”。据说,这是始祖布洛陀规定的。因为这个季节,收割已经完毕,一切都丰收了,而青年男女们经一年的辛勤耕耘,他们所播下的爱情种子,也应该收获了。布洛陀认为,在这个有两个“十”字的日子里结婚,就多子多福。这是个固定的良辰吉日,在这一天结婚的青年,就不必再看皇历书了。

春情节的由来

春情节是壮族节日。桂西北农村壮族未婚男女青年,每逢新春正月初一伊始,便出门迎春,打情骂俏。男的专门做些惹人痛骂的事,如把别人家门反扣,把门口柴火搬走,把晒竿收到别处等。天亮后主人找不到东西,免不了开口痛骂。认为被骂得越厉害,越吉利,春情也越浓烈。因为神灵爱护俏皮人,当年会择得佳偶。女的则争先到河溪挑春情水,捡小卵石,以先挑水到家为最吉祥,当年会找到称心如意的伴侣。因此,当地将正月初一俗称为“春情节”。

姊妹饭节的由来

苗族姊妹饭节,又称“姊妹节”或“姐妹节”,是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青年恋爱择偶的节日。有的地方在农历二月十五日举行,有的地方在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七日举行,节期一般为3天。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群聪明美丽的苗家姑娘,虽然到了结婚的年龄,却一直不得婚配,大家昼夜商谈,一致认为是当地太偏僻而造成的。于是她们商定,每人拿出一些米,一起聚餐,唱歌跳舞,吸引远方的小伙子。聚会这天,她们开展了苗家喜爱的斗牛、赛马、踩芦笙、踩鼓等多种活动,果然引来了四方的众多后生。姑娘们殷勤款待,别时以糯米饭相送,一来二去,小伙子们都找到了心上人,姑娘们的宿愿也得到实现。此后,姊妹节便流传下来。

过节这一天,苗家姑娘都要盛装打扮,将糯米染成五颜六色蒸熟,准备鸡、鸭、鱼、米酒,迎接小伙子来共同度节。赶节的小伙子到达后,男女青年围坐一块,边谈边吃。晚上,小伙子来到野外的游方坪等候自己看中的姑娘。一旦姑娘出来,他们即唱歌,向他们讨姊妹饭。伶俐多情的姑娘对歌回答,趁机将用手帕包着的糯米饭送给自己的意中人。小伙子讨得姊妹饭,赶快躲在一起,悄悄打开手帕,细心观看姑娘给的什么谜。有的地区,节日期间还要开展吹笙踩鼓、斗牛、斗鸡、赛马等活动,让男女青年纵情欢乐。

跳花节的由来

跳花节是贵州安顺苗族最为隆重、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节日。传说是苗族英雄人物杨鲁兴发起的,至今安顺北门外跳花山仍以其名命名。“跳花”一词乃汉名,因坡上栽有花树而得名,与苗语意思不尽相同,苗语称跳花为“欧道”,意为“赶坡”。跳花日期全都在农历正月间举行,现仍有24处固定跳花坡。

节日期间,苗族人民尤其是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盛装,未婚男子背上十几床甚至几十床精美的背扇扇面,如是未找到对象女子可请兄弟代替,女子则用包裹包上银铃、银珠、银链等装饰品。男子吹笙舞蹈,女子摇铃执帕起舞附和,围绕花树翩翩起舞,有爬花杆比赛,有比射弩、比针线手艺,有武术表演、倒牛、斗牛等文体活动。

每个花坡跳花日期为3天。第一天栽花树,苗家人遥见花树而作准备,次日清晨空寨前往;第三日,跳花结束,客人就近处苗寨食宿,饮酒吹笙弄弦欢乐,通宵达旦。花树由寨老送至长期不生育者家中,不生育者见之大喜,宴请宾客。男女青年借此择偶,老人吹笙奏笛,以庆丰年。如今跳花节已成各族人民参与的盛大节日,届时,安顺城内,邻近各寨蜂拥而至。

水龙节的由来

水龙,又名青龙,是施秉县城关地区曾盛行的求雨祭祀活动。每逢天旱,当地群众便自发组织起来举行,整个活动时间为1~3天,走街串巷的舞龙,龙到之处,每家每户用木盆、木瓢舀水泼龙。

玩水龙的制作方法很简单,以杨山竹为原料,青篾编制成龙的筋骨,用生鲜的杨柳树条叶,从龙头、龙身、龙尾编扎好,编扎方法与元宵节所扎的草把龙相似。舞龙人员均为单数,凡参加玩水龙者,必须是童男,传说童男有灵气,雷公看到后,才肯开恩降雨。龙扎好后,先由一位敲锣的人,在头一天沿街串巷地喊:“家家户户水缸装满水,明天青龙来时,用水泼龙。”出龙前,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摆上供品,焚烧香纸,向天神、龙王祭祀,随后,玩龙的队伍便可出发了,出发时配置锣一个,作为玩水龙的前导,青龙跟其身后,边走边玩,称“过街龙”。水龙在街头边舞边走,街道两旁的住户用瓢、盆盛水泼向龙身,以龙头为重点泼水对象,男女老少都可参与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