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扁起用的院长
为了达成改造故宫的目标,陈水扁取得执政权后任用的故宫院长,就是出身台湾南部城市高雄的历史学家杜正胜。他专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担任过台湾最高研究机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也曾为李登辉撰写演讲稿,具有强烈的“台湾主体意识”。
杜正胜担任故宫院长一职直到2004年,在陈水扁的第二任时转任“教育部长”,在民进党失去执政权之后,他又到台湾大学任教。
2008年秋天,我向他提出采访申请,刚开始他没什么意愿,给我的回复是“请你自己看书”。杜正胜把他担任院长的体验,写成《艺术殿堂内外》一书,在台湾出版。
虽然他说“自己在故宫所做的事情都写在书里”,但身为记者,还是想见到本人。我锲而不舍地反复争取了几个月,最后他终于同意在大学的研究室见我。
>>杜正胜(由联合报知识库提供)
杜正胜开口就说:“每一位故宫院长都会有他的想法,基本上也应该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政党轮替后,国民党再度兴起,作为一个观众,我不愿意以我过去的想法来批评国民党。对于接替我工作的人,我不能说他不好。”
我听到这番话,当下的感觉是,“不能说不好”的原因是“想说他不好”。
“杜先生,我来与您见面,目的不是为了要您批评马英九先生的故宫政策。而是想正确理解民进党的故宫改造工作,希望留下记录。”
杜正胜继续说着:“国民党新任院长的新措施,我也多少听到一些。但是每个政党、每个院长都有他自己的做法。这是我的基本态度。因此我不太愿意接受访问。好像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来批评,我不愿意让人家产生这种感觉。”
我回答说:“这是当然的,所以今天的采访不是要批评现在的当局,而是希望听您说说过去担任院长期间的故事。”
在这样的周旋之后,开始访谈。其实在台湾当记者,觉得很感恩的是台湾人坦率的性格,杜正胜虽然起初显得不太高兴,但是开始提问之后,就变得滔滔不绝。杜正胜在担任“教育部长”时期,好几次都因为“发言不当”惹起风波。
杜正胜在访谈中细数过去国民党如何把故宫当作政治的利用工具:“国民党统治时期,他们的目标是要回到中国大陆,包括故宫在内,用临时的态度面对所有的一切。但是,过了一阵子知道不可能‘反攻大陆’,他们便对台湾民众灌输‘中华文化很伟大,你必须崇拜它’的概念,以强硬的态度要台湾人感谢故宫的文物。对于外国人则是主张,伟大的中华文化中,最璀璨的文物在台北,不在北京。因而主张‘中华民国’是中国的正统政体,大陆政权不是正统。”
所以杜正胜处理故宫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去政治”。
“台北故宫的政治性比世界上任何的博物馆都强,”杜正胜开头就说,“故宫和国家的命运同步,从1925年成立以来,故宫文物片刻都不得休息。从北京,到上海、南京、重庆,再到南京,之后是台中、台北。将文物赋予民族主义象征的性格,同时代表了国家的命运和正统性。这是一种宿命。想将故宫完全去除政治性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还是尽可能希望减少故宫的政治性,艺术和政治还是应该有一线之隔。”
杜正胜就任后,逐步采取行动。首先是一一除去与国民党政治体制相关的东西,包括各楼层展示的孙中山或蒋介石铜像、蒋介石或宋美龄的亲笔油画等。原来挂在台北故宫正面大厅的蒋介石画像,也在2001年2月被取下。
这张画像还标注着“在日本军阀侵略战争中,保护故宫文物免于战火”、“运至台湾,免遭‘文化大革命’的破坏”等字句,画像象征了蒋介石与故宫之间的关系。杜正胜说明:“世界大型的博物馆中,很少有政治家的画像。我想把故宫变回一般的博物馆。”杜正胜这一行动,在民进党内得到掌声。
接下来是改变台北故宫制度上的定位。故宫是隶属于“行政院”的独立机关,院长也是“阁员”之一。故宫院长身为“阁员”,负有政治责任,“行政院长”总辞时,原则上必须一起辞职。
但杜正胜倡议:博物馆是学术机构,隶属于“行政院”并不正确。应该像台湾的最高研究机关“中央研究院”一样,改为直属于“总统府”的独立机关,院长也可以去除政治责任的负荷。但是这个构想没能实现。
对于杜正胜而言,故宫是一个需要诸多改革的博物馆,因此提出了“台湾化”、“多元化”、“亚洲化”、“国际化”等数个目标。“台湾化”的意思是,故宫文物在1925年从清朝移给中华民国,迄今已经过了四分之三个世纪,来到台湾也已经六十年以上,台湾也可说是故宫的故乡,应该加强收集代表台湾历史文化的收藏品。
文化通常与周围的文化有关,互相影响,不会单一存在。因为中华文化也是亚洲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形成是通过不断与周边的中东部分丝绸之路、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文化相互交流而得来的。如此一来,故宫必须自我意识到中华是位于亚洲、故宫是位于亚洲的。这就是“亚洲化”与“多元化”。
关于尝试故宫多元化的理由,杜正胜是这么说的:“多元化的观念,主要是希望把故宫放在现在的世界体系里来看。相较于英国、法国、美国几个过去有帝国传统的世界性博物馆,故宫的收藏品是比较单一文化性质的。中国当然也是个帝国,但一向对于了解其他文化的动力比较弱,甚至连基本的好奇心也没有。到清朝的康熙及乾隆皇帝,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大帝国,故宫的收藏品也在这个时期完成,照理说,收藏品应该具有多元性,但是我们看到故宫的收藏品基本上仍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台北故宫的收藏品在历经中日战争、国共内战的搬迁时,由于挑选者主观意识的影响,中华文化要素更加浓厚,因此故宫文物的单一性更强。加上以前主持故宫的人,将故宫认定为中华文物的代表,以中华文物作为最文明、最优秀的象征。也许是想要从中振奋民族意识,但有时对于文化的定义,会产生解释上的错误。”
所谓“国际化”是指在博物馆不应特定区分国籍或民族,而应对于国际的各种文化都保持接纳的基本态度。为了实践这样的理念,杜正胜在院长任期内曾举办日本传统工艺“莳绘”特展、“蒙元特展”等,这是过去故宫不曾尝试的展览主题。
此外,杜正胜也从“外”为故宫注入新血液。彭楷栋是一位在日本居住的台湾人(日本名为新田栋一),他在日本经商成功,拥有世界级的金铜佛像收藏。
彭楷栋的收藏多元而广泛,从阿富汗、巴基斯坦,到东南亚、中国汉文化地区、中国西藏地区、日本、朝鲜半岛、蒙古等各地的都有。杜正胜说:“故宫有很多宋代、明代的书画,但是佛像很少。彭楷栋的收藏正是故宫所缺少的。”不过在杜正胜在任期间,彭楷栋将这些收藏捐赠给台北故宫。
总结杜正胜的理念来说,他不认为“故宫=中华”,而是主张故宫应该以其所在地的台湾为中心,与亚洲及世界联结交织,收藏好的艺术品。
如果纯粹把这段话当作某种主义或主张,会感受到这是认真的论述。但是对于故宫而言,这是很偏激的想法,也察觉得到这种角度是和纯粹中华观点相对立而产生的。
如前所述,中华思想是以中国的中原(华夏)为中心,从这里开始画同心圆。离中原愈远,就渐渐愈变得“不中华”。但究竟是不是中华,端看其是否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来判断。即使不是汉族,只要正确理解中华文化就是中华的一分子。其他的就是夷,夷带有野蛮的意思,华夷思想这个词汇就是区隔中华和非中华的想法及说法。
正由于故宫背负着绝对性的中华及中原思想,因此蒋介石要在距离中原很远的台湾生存,便只能借由强调故宫文物的所有权,才得以主张自己是中国的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