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在第七次咨询时,我发现,在之前六次的咨询中,小兰基本都在讲她和前夫之间的故事,以及自己正在陆续相亲见面的一些男士,从来没有讲过她的家庭、她的妈妈。

在之前的咨询中,我就提起过原生家庭这个话题,但很快就被小兰敷衍过去。凭直觉,我知道,她是不想提这件事,所以我当时就没有逼问她。但以我的经验,小兰跟她的妈妈之间肯定有一些隔阂,但具体是什么样的隔阂,我不清楚。

第九次咨询结束后,我对小兰说:“下次我很希望听你讲讲你的家庭,这样才有助于我更加了解你。”这才有了第十次咨询时小兰情绪的崩溃以及对自己更清楚的了解。

第十次见面,在咨询室里,小兰带着焦虑和不安慢慢讲起了她的妈妈。

小兰说,她的父母都是军人,平时有很多事情要做,她小时候根本没时间管她。小兰一出生,妈妈就把她送到外公家,因为妈妈觉得外公家条件好,当时几个小姨都还没有孩子,基本上家里十几个人都围着小兰一个人转,至少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她过得丰衣足食。就这样,小兰在外公外婆的陪伴下长大,虽然外公外婆和小姨都对她非常好,但有的时候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有父母陪着玩,她就会觉得自己是个被抛弃的孩子。

父母工作忙,基本上一年才能到外公家看她一次。在小兰的记忆里,每次妈妈住不了几天就要走,她都是哭着喊着,拽着妈妈的衣角不让她离开,但是妈妈还是每次都狠心地扔下她不管。后来,妈妈更是趁小兰睡着的时候偷偷走掉,甚至之前都不会告诉她自己哪一天走。

每次妈妈一走,外公外婆就告诉小兰,妈妈是因为工作忙才没时间陪她,让她乖乖在家不要哭。小兰很懂事,每当这个时候,就会告诉自己,只要自己听话,妈妈就会多回来看看她,但是她心里还有另外一个声音在告诉自己,妈妈是因为不爱自己,所以才会忍心扔下她不管。而每次幼儿园放学,在看到别的小朋友有妈妈来接,幸福地黏在妈妈身边的时候,小兰就会更加确信自己的想法没问题,妈妈就是不爱自己。

小兰七岁,准备上小学那年,妈妈终于来接她回去了。小兰既开心又担心,她怕自己不够乖又被妈妈扔回外公家。可是回到妈妈家后,小兰发现家里居然有一个比她小四岁的妹妹。妈妈从来没有对自己说过她有妹妹啊,妈妈不是总说自己很忙吗,为什么妹妹没有被送到外公家,为什么妹妹就可以待在妈妈身边?无数个为什么一直在小兰脑中盘旋着。而且,每次小兰看到妈妈抱着妹妹,妹妹一脸幸福地在妈妈怀里撒娇,小兰就羡慕不已,她也想要妈妈抱抱自己。

回到妈妈身边,小兰每天都非常难过,但是她并没有表现出来,而只是默默地思来想去,完全不像一个只有七岁的天真烂漫的孩子。想到最后,小兰终于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完美合理的解释,那就是自己不够好,不如妹妹,所以妈妈不爱自己更爱妹妹。

进入小学后,小兰就告诉自己要做一个好孩子,因为她认为,只要她学习好,够乖,就一定能让妈妈也爱自己。

从小学到大学,小兰基本上每年都会得“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的奖状,她不仅成绩好,还非常独立,打小就做班长。但即使这样,小兰说,在她的记忆里妈妈一次也没有抱过她夸奖过她,她感觉自己完全是被妈妈忽略了,妈妈根本不爱自己。

说到这里,我想你大致能体会到小兰内心的感受,或者能体会她的痛苦,又或者你自己就是“小兰”,虽然你和小兰所经历的事情不甚相同,但那种“妈妈不爱”的感觉你肯定体会深刻。

接下来,结合这个案例,我来继续跟你讲“依恋”这个词。

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提出。他在生活中观察发现,那些被迫跟父母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比如使劲儿地哭喊、紧抓父母衣服不放,或者哭着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者力图四处寻找不见了的父母。鲍尔比试图去理解婴儿与父母分离后产生的这些强烈苦恼。但在当时,一批精神分析著述者们认为,这些表达是婴儿防御机制仍不成熟的表现,是为了抑制情感痛苦。但鲍尔比指出,这种表达在许多哺乳动物中都很常见,他认为这些行为可能具有生物进化意义上的功能。

在鲍尔比看来,有依恋情结的孩子潜意识里总会寻求他人的接受和关注。如果孩子认为自己是被爱的,他会感到安全、自信,从而积极探索周围环境,主动与他人交流。如果孩子认为自己不受关注,那么他就会感到焦虑、失望和抑郁,进而表现出各种依赖行为。

如果你刚才不能体会小兰的感受,现在应该能有所体会了吧?你一定能感受到小小的她是如何渴望妈妈的陪伴,一岁、两岁……每一个365天,她都是在期待和失望中度过。所以七岁的她,虽然内心依旧渴望妈妈的怀抱,期待妈妈的关爱,可更多的时候,她是生活在担心和害怕中,这些负面的感觉一直充斥在她的心里。

就像你有一只价值连城的玉镯,你肯定会小心翼翼地对待,生怕磕了、碰了、摔坏了,或许你会紧紧地把玉镯捏在手里,不敢放开,或许会因为害怕摔坏而把它束之高阁再也不敢戴。你时时刻刻都在想“我可千万别弄坏了它呀”。

渴望得到妈妈的爱,又害怕妈妈随时会离开,对小兰这样的孩子来讲,“爱伤”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现在来简单地总结一下。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有人说自己没有安全感,或者我们自己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其实,安全感的缺失通常与我们在儿童时期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不足密切相关。成年后的你总是没有安全感,可能就是因为儿童时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照料和精心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