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里也住着一个恐惧的小孩吗?
前面我也提到过,依恋类型和婴幼儿时期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关,我的咨询客户小兰的原生家庭带给她低自尊的性格。低自尊的人常常低估伴侣对他们的爱,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时,低自尊的人不像别人那样试图拉近距离,解决问题,而是防御地隔离自己,生闷气,然后觉得自己更加糟糕,对自我的评价更低,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就像小兰面对上一段婚姻时一样,她没有表现出一点想要挽留的态度,而是直接选择了离婚。之后,她在重新寻找伴侣的过程中,维持了恐惧型依恋的风格,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也不敢相信别人,这就导致她陷入不知所措的状态。
仔细看看小兰下面的这段话:“回想我这12年的婚姻,其实我心里从来没有真正爱过他,也不相信他是爱我的。在家里,有很多次他走过来想抱我,我都把他推开了;一起出去玩,我从不牵他的手;即便我们恋爱那会儿,我也很少跟他亲亲抱抱,他应该是能感受到我对他的冷漠,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吧。”
“我心里从来没有真正爱过他,也不相信他是爱我的”,看到这句话时,你有没有感觉心酸、无助,有没有觉得小兰内心是不安和惶恐的?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再提一个心理学经典实验——哈洛的恒河猴实验。我认为,这个实验最经典之处在于,它证明了母爱的伟大。
我先讲讲恒河猴实验的过程。哈洛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吃奶、喝水等生理需求外,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为了证明这个理论,在实验中,哈洛和同事做了不同类型的“代母”,他们先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妈妈分离,交给另外两个“妈妈”来抚养:一个是胸前挂着奶瓶,能够给它提供奶水的铁丝“母猴”;另一个是全身包着舒适的绒布,能够给它提供接触感的绒布“母猴”。
在实验中,每天24个小时中,小恒河猴有将近18个小时待在能够给它抚触感的绒布“妈妈”怀里,而只有3小时趴在能够给它奶水的铁丝“妈妈”怀里吸奶,其他时间在两边跑来跑去。
实验发现,小猴子更愿意和那个能够给它提供接触感和依恋感的“妈妈”待在一起,而不是和那个只能给它提供奶水却没有任何可以依恋的“妈妈”待在一起。
哈洛通过这个实验证明,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接触与情感及社会支持,是促使一个人正常且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而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爱最重要的元素。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也能了解,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妈妈要给新生儿抚触按摩,因为妈妈在抚摸孩子的时候,能让孩子开心舒服,从而感觉到幸福啊。
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心理营养”,主要是针对孩子提出的概念。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得到的心理营养不充分,长大后他就可能表现出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良和行为偏差等状态,而这些方面或多或少地都影响着我们的两性关系。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心理营养的需求是不同的。
0-3个月:需要父母的无条件接纳,也就是说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充分关怀,这种关怀不需要任何条件,最好是“有求必应”地陪着孩子。
4个月-3岁:需要父母给足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来源于父母稳定的夫妻关系,而且妈妈的情绪越稳定,孩子获得的安全感就越充足。
4-5岁:需要父母给予肯定、赞美和认同,这时候,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就体现出来了,主要包括自我价值、自我形象和性别认同。
6-7岁:需要学习、认知和模仿,父母应该给孩子树立一种榜样,让孩子多接触一些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再说说小兰的妈妈,暂且不说每个阶段她是否给足了小兰心理营养,但至少她在小兰7岁前的生活中一直都是缺席的状态。妈妈的角色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无论是小兰的外公外婆还是她的小姨们。所以,小兰在咨询中告诉我的那句“我内心是不相信爱的,一个认为妈妈都不爱自己的孩子,怎么可能有能力去爱别人,去相信别人也爱自己”,其实我非常理解。这就是典型的因缺失心理营养而导致的人际关系不良,尤其表现在亲密关系难以建立。
很不幸的是,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小兰的妈妈,还有很多父母也无意中让孩子缺乏了心理营养。比如你常常能听到父母对孩子说“你走,我不要你了”“再不听话,我就把你扔出去”“你留在这里吧,我走了”“你再哭,妈妈就不回来了”,等等。父母们认为这种话只是用来吓唬孩子的,但每次在说完后,换来的有可能就是一个过分听话的孩子,因为孩子怕自己做错了真的会被抛弃;要不就是换来孩子更加撕心裂肺的哭泣。
父母无意中说的话会播撒到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慢慢地,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当父母这种话越说越多,孩子担心被遗弃的感觉和恐惧情绪就会越来越重。最后这些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充足安全感的孩子就会在内心形成一个“恐惧的内在小孩”。
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这个“恐惧的内在小孩”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离开我们。害怕被抛弃、被侵犯、敏感、多疑、惊慌失措,这些都是“恐惧的内在小孩”的基本特点。通常这种恐惧被压抑在潜意识里,让这个长大的孩子很难意识到。
“恐惧的内在小孩”掌管着我们内在隐秘的情绪开关:一遇到与童年所经历的事情相似的场景,我们就会自动变成那个脆弱的、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6岁孩子,所有的恐惧都会浮出表面,哪怕现在的我们已经26岁、36岁、46岁,甚至56岁了。这种缺失的安全感如同一双看不见的双腿,无形中操控着我们的人生,它会引导我们往它想去的地方前进或后退,又或者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