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 【甘雨时降】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2月19日前后是雨水节气。古人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尔雅》曰:“天地之交而为泰。”天地和同,联手“酿造”雨水,所以春之水为泰。“春”字体现阳光,“泰”字体现雨露,皆是万物所需。“甘雨时降,万物以嘉。”
所谓“春气博施”,就是春天以阳光雨露施予万物,彰显博爱精神。古人说“言四时和气,温润明照”,如果翻译成现代的专业语言,就是所谓理想气候,主要在于光、热、水之间的配置。
春风放胆来梳柳
雨水节气应当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融化,二是降水总量增多,三是降雪减少。先看降水总量,与立春相比,雨水时节全国平均降水量增加21%,连续两个节气保持两位数增长。降水增量最多的,是福建、上海、浙江、江西、安徽。
随着降水的增多,回暖的速度有所放缓。在隶属春季的六个节气之中,雨水期间的气温升幅是最小的。由雪到雨,由冻到融,是一件特别花工夫、耗能量的事儿,这也是雨水时节回暖乏力的原因之一。
春天的“领地”只有约98万平方公里,刚刚超过全国总面积的约10%。在雨水节气,春天的“领地”只增加了约7万平方公里,而立春时节春天的“领地”增加了约31万平方公里。显然在雨水时,春姑娘还非常贪玩,没有忙于“开疆拓土”。
全国各省区降水百分率变化图
但此时,夏已在“热土”上悄然萌生。在全国的季节版图上,冷眼一看未必能够留意这一“细节”。此时的夏依然被“边缘化”,只小心翼翼地占据0.86万平方公里,还处于“星星之火”的阶段,夏真正快速的“燎原”阶段是在三个月之后,即由小满向芒种过渡的时节。
此时,降雪开始减少,但并未终结。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往往是“清明断雪,谷雨断霜”,霜、雪可能发生在春季的任何一个节气当中,老话儿说:“三月还有桃花雪,四月还有李子霜。”就气候平均而言,多数地区的终雪,即最后一场雪,是在雨水到惊蛰节气。
《九九歌》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这都是两个两个数的。然后就一个一个地数——“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为什么呢?因为物候的“看点”多了。最后是“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雨水季节分布图
西安平均气温与平均地温走势图
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地区,在立春时节平均气温和地温双双“转正”。然后从雨水节气开始,地温逐步超越气温。地之暖超前,气之暖滞后,所以“春江水暖鸭先知”是有道理的。
北京平均气温与平均地温走势图
北京的平均气温和地温,在雨水时节跃升到0℃之上,比黄河流域的立春“东风解冻”大约延后一个节气。从雨水到秋分,地温均高于气温。芒种时节,两者的差距最大,所以夏季人们对于温度的体感往往会显著高于气象台所报的气温。自然也就会猜测:“会不会是气象台故意压低温度预报呢?”
部分城市终雪日期
在乍暖还寒之时,抽青早的草木格外受到人们的青睐,毕竟物以稀为贵,待到万紫千红之时,大家几乎已经审美疲劳了。柳梢头若有若无的一抹新绿,便是残冬早春时节人们的视觉盛宴。在我的眼中,它是这个时节的童真。一位出租车司机和我聊起他的情调:“早春,在柳树下谈恋爱;深秋,在桦树林里写情书。”
郑板桥有副对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我觉得“春风放胆来梳柳”这句特别传神。数九数到一半儿,冬将军还威风凛凛的时候,春风来撩拨柳树确实需要胆量。待到大暖之时,春风去撩拨枣树,那根本不算什么本事。
古人更是历数柳树的好处,说“柳有八德”:一不择地而生,二易殖易长,三先春而青,四深冬始瘁,五质直可取,六坚韧可制,七穗叶可疗治,八岁可刈条枝以薪,盖梓材之良器也。
南宋 马远 《山径春行图》
野花触袖、幽鸟避人的情境,草之新绿,花之初香,春的妙处在近处,秋天却适合望远。山水本不能成为名胜,有了行旅赋兴的人,才成了名胜。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春,或许是一种气息、某种味道。踏遍岭头缭绕的云层,似乎也找不到春在何处。待回到自己的园中,拈来梅花闻一闻,发现春并不在远处,而是在自家的枝头。
我的一位同事在采访西双版纳的一位基诺族老伯时,问起他的生日,老伯说:“啥时候生的认不得,大家只记得是在白花羊蹄甲刚刚盛开的时候。”他的说法引起了众人的兴致。在当地,白花羊蹄甲开时,是漫山遍野的“花海战术”,雨水时节便陆续绽放。乡野之间,人们往往以花期代替日期。
獭祭鱼,雁北归,草木萌动
古人眼中的雨水物候标识是:一候獭祭鱼,二候雁北归,三候草木萌动。
獭祭鱼是说,东风解冻了,水獭捕鱼,既吃,也在岸边嘚瑟,弄得像一个典礼似的。《汉语大词典》:“獭贪食,谓水獭常捕鱼陈列水边,如同陈列供品祭祀。后来用‘獭祭’比喻罗列或堆砌典故。”如闻一多先生在其《龙凤》中所言:“……成为词章家‘獭祭’的资料。”原本是水獭弄的颇具仪式感的事儿,后来却成了贬义词。
雁北归,是说大雁向北飞。立春时河开了,雨水时雁来了。是雁,不是燕。古人所说的春分第一候是玄鸟至,也就是燕子来了。所以“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在春分,不是在雨水。粗略而言,小燕是春至秋去,大雁是冬来夏往。它们本身就是物候之“候应”,所以被称为候鸟。蝉、蛙等之隐现也与时令相合,被称为候虫,只是候虫这个称谓的知名度远远低于候鸟而已。
草木萌动,即草木开始萌发。现在我们经常说:“发生什么事了?”这个“发生”,从前是专门描述春天的词语。
《尔雅》曰:“冬为安宁,春为发生。”发生,原来专指萌发、生长。
但雨水时节,往往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若有若无,或许这才是诗人心目中的“最是一年春好处”。雨水节气在南方,被称为“可耕之候”,就是可以陆续地春耕了。从前人们观察物候,鸟语花香,都和领导的重要批示差不多,“花开管节令,鸟鸣报农时”。
德语中的一则农谚,以土豆内心独白的方式,通俗地诠释了什么是“可耕之候”:
Die Kartoffel sagt:Legst du mich im März, treibst du mit mir Scherz. Legst du mich im April, komm ich wann ich will. Legst du mich im Mai, komm ich eins, zwei,drei.
英文版本:
The potato says:If you plant me in March,you’re playing a joke on me. If you plant me in April,I’ll grow when I want. If you plant me in May,I’ll grow one, two, three.
土豆说:“三月种我,你想怎么着?四月种我,我想怎么着怎么着。五月种我,你想怎么着怎么着!”
《吕氏春秋》中说:“不知事者,时未至而逆之,时既至而慕之。”
不通晓农事之理的人,天时没到却鲁莽地耕作,到了却愚昧地错失天时。把握天时这件事“不与民谋”,根本就不需要与大家商量。人们的作息,都听任天时,“皆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凡农之道,候之为宝”,恪守天时乃第一要务。否则,“营而无获”,仅勤劳有什么用呢?勤劳,应当是顺应时节的勤劳。
古时候,人们由于惧怕灾异、敬畏天气,所以在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中,都有祭、祷气象的各类仪式。当然,所谓天帮忙,是建立在人努力的基础之上的。正如国外一则谚语所言:
德文版本:Erst Mistus,dann Christus.
英文版本:First fertilizer,then prayer.
即:先施肥,再祈祷。
望杏瞻榆
二十四番花信风之雨水花信: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古人有“望杏瞻榆”的习俗,望着杏花开,看着榆钱落。所谓“杏花春雨江南”,只写了杏花开时的唯美,没有写杏花开后的繁忙春耕。中国现存最早的农学专著《氾胜之书》中说:“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而当榆树结荚时恰好赶上下雨,就可以开始忙着种豆子和谷子了:“三月榆荚时,有雨,高田可种大豆。”“三月榆荚时雨,高地强土可种禾。”
人们在鸟语花香之中猜测气候密码,草木之枯荣、蛰虫之启闭都是与农事高度关联的缜密序列。“椹黑时,注雨种”(大致是夏至之后、小暑之前),当桑椹熟得黑紫之时,雨一停就可以播种小豆了。
只是现在“椹黑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哈哈,是可以美美地吃桑椹了。
起初,节气家族的成员很少,《吕氏春秋》中只有八个节气,后来的诸多节气在当时还只是像杏花、榆荚这样的“候应”。所以那时的农事,要么基于一个节气,要么基于某种“候应”进行推演。
“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也就是说,冬至之后57天,那位“百草之先生”菖蒲开始现身了,也就可以春耕了。冬至之后57天,恰是临近雨水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