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毕露:人格类型的分析技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脑进化

从单细胞生物到浮游生物,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从鱼类到爬行类、哺乳类,从非群居动物到群居动物,从灵长类动物到人类,动物的发展推动着脑的进化,脑的进化也让它成为更复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每个人袋里都有成百上千亿元。这个“袋”不是口袋是脑袋,这个“元”不是美元,也不是欧元,是世界通用的神经元。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通俗讲就是脑细胞。脑细胞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人脑有超过100亿个脑细胞。每一个脑细胞都具有学习的功能。因此人类的心理是极其复杂的。

1952年,保罗·麦克莱恩提出,人类大脑是由“爬虫类脑”(虫脑、脑干)、“哺乳动物类脑”(旧皮层、嗅脑、边缘系统)和“人类大脑”(新皮层、新皮质、脑皮层)组成的三位一体的脑(The Triune Brain)。脑干的功能就是维持生命;边缘系统是简单认知和产生情绪;新皮质则是延伸认知。边缘系统是“最诚实的大脑”,新皮质则是“最会说谎的大脑”。三脑模型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对人脑进行了理论上的区分,不同的部分存在不同的心理活动。

三脑模型

一、虫脑

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人也知道生命是存在“本能”,有自己的“需求”的。然而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心理活动是怎么发生的,又是哪个生理器官提供了这种心理功能呢?

虫脑是大脑中最原始的部分,仅仅拥有虫脑的动物结构及其简单,往往寿命不长,依靠大量繁殖后代来保证种群的存在。虫脑主要存储和指挥着动物必需的本能行为。虫脑活跃的方式是周期性的,生物钟紊乱说的就是虫脑功能受到干扰。

蚯蚓有“心理”。把蚯蚓放在“路口”,如果它向右(干区)爬就电击它。训练20~200次后,蚯蚓学会了遇到路口就向左(湿区)爬。能分辨外界刺激物的意义而做出的行动反应,是动物心理功能的重要标志。

(一)虫脑的由来——肉体意识的起源

顾名思义,虫子都有的脑神经中枢,简单动物的神经细胞堆积成神经节就是虫脑,脑干也属于虫脑。它是大脑最基本的组成区域,是维持最原始的心理活动的场所。这些对于生命而言最基本的活动包括——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主要是无须主体意志努力就能够自主维持的心跳、呼吸、尿液和粪便的产生和储存,以及饥饿、干渴、性需求的觉知。

神经细胞的集中和堆积是虫脑的由来。神经细胞和其他细胞相比,具有学习、存储的功能。这种特性使得其在各种细胞中的地位很高。

虫脑也是个存储器,储存着最原始的本能行为。所谓本能就是不需要后天学习,先天就会的行为,包括吞咽、呕吐、排泄等。千足虫的行走当然也是本能,但人类的行走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有一种观点认为,先天的本能越全面,后天的理性越稀少,反之亦然。因此,人类的子代需要亲代抚养很久,恰恰是其比动物高级的特征。

(二)“温蒂妮的眠咒”

植物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是动物无法像植物那样自己产生养料供养自己。因此,寻找食物、水、配偶(简单地说就是利益)是动物一生的命题。除此之外,其他生命中需要随时伴随的生理功能,如血液循环、呼吸,均由虫脑自动发送调节指令完成。

虫脑是大脑最重要的区域,它的损伤可直接导致心跳、呼吸的停滞。德国就曾经流传了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温蒂妮的眠咒”(Ondine's Curse)。话说温蒂妮是一名漂亮的女神,但她却没有灵魂,唯有与拥有灵魂的凡人相爱方可使其永久地拥有属于自己的灵魂,但同时也会失去神仙的法力。温蒂妮下决心一定要拥有自己的灵魂,也顺利在人间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就在结婚的当晚,温蒂妮用她最后的法力给她的凡人丈夫下了一个诅咒:“假如你移情别恋,你就会失去自主呼吸的能力!”婚后,温蒂妮拥有了渴望已久的灵魂,同时也失去了法力,她的容颜像凡人一样随岁月逝去。数年后丈夫果然移情别恋,结果诅咒应验,这个男人失去了自主呼吸的能力——每一次呼吸都需要自己费心去完成,晚上更是不能睡觉,否则就会憋死。

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一种疾病叫“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其实就是“温蒂妮的眠咒”。患者的自主神经在无意识状态时会丧失对呼吸系统的控制能力,换言之,患者在无意识状态中(如睡眠中或昏迷中)呼吸系统将不能自主运作,因而失去呼吸能力,结果只能在清醒的状态下才可顺利呼吸。这实质上就是虫脑功能的缺陷,患者不能入睡,否则就会窒息。

(三)需要

除了空气到处都有之外,食物、水、异性是动物需要奔波搜寻的重要目标。对于这三种主体自身需要水平的觉察是虫脑另一个最基本的功能,而这一功能就要调节主体的身心共同完成,因此造就了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需要”。虫脑通过收集到的身体各个方面的信息,运算后得出的就是需要。虫脑是需要产生的生理器质部位。

没有不能满足的需要,只有不能平复的情绪。需要肯定会影响情绪。但需要不会被记忆。需要只会周期性地产生而已。情绪由嗅脑产生,还会被记忆。一旦被记忆,也许真的很难完全抚平,成为心境,即人格发生的心理机制。

二、嗅脑

嗅脑进化出了两个强有力的工具:情绪和记忆。——小明警感官进化后,情绪的种类才得以丰富,行为才更加复杂,以应对环境的挑战,于是,也必然对记忆提出需求。这种质的飞跃是由嗅脑带来的。

嗅脑是情绪产生的生理基础,也是加工感觉器官输入信息的基本部位,加工后的结果以情绪信号为载体。嗅脑工作的方式是“全自动化”的“心如止水,禅悟人生。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世间诸般痛苦。”说得好,可惜不可能做到,因为情绪的产生是自动化的。想停止自动化的情绪,除非停止信息的摄取。没有人能够管得住自己的情绪。能“管得住自己”的人事实上是处于恐惧的情绪之中。。人在骑自行车时毫不费力地保持平衡的工作方式就是“全自动化”的嗅脑的工作方式。

嗅脑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古老部分,也称为“旧皮层”。其功能看似原始而简单,实际上影响和控制着人类一切复杂的高级活动。嗅脑的工作是不随意的,不耗费人的注意力,产生的情绪是非反射行为(自主行为)产生的能量。情绪在嗅脑的记忆是深刻和弥撒的;某种情绪的记忆足以成为惯性影响人的一生。

做咨询就应该充当来访者的镜子,把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告诉他们。这其实很简单,就是充当来访者的嗅脑:通过来访者叙述的情境去反馈情绪,再引导来访者开展理智与情绪的对话,并最终使二者和谐统一。这样就可以消除神经症等心理、生理症状。

(一)嗅脑的由来

嗅脑,是比虫脑更高级的大脑区域,顾名思义,最早是因为动物嗅觉发展,为了处理嗅觉器官带来的神经信号,随之进化而来的大脑区域,也叫“旧皮层”,或者“边缘系统”。虫脑结构简单,运算速率低,无法承担对嗅觉器官输送而来的嗅觉信息进行解析的任务,于是大脑必须进化出更高级的中央处理器,这就是嗅脑。

嗅脑除了运算嗅觉信号以外,它其实承担了所有感觉器官输送到大脑的信息,包括味觉、视觉、听觉等,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运算和研判,随后得出结果——情绪。因此,情绪是嗅脑对感官收集而来的信息进行研判的结果。

尼采有名言:“人是一根绳索,驾于超人与禽兽之间”,说的就是人是感性与理性的复杂体。这种复杂体产生的原因就是人脑进化历程带来的局限。嗅脑是感官输送外界信息至大脑的第一站。由于嗅脑结构较脑皮层简单,因此其带来的运算结果也必然不如脑皮层运算得那样精确,但却在脑皮层运算结果产生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嗅脑的运算结果是情绪,脑皮层的运算结果是理智。这就是情绪早于理智发生的生理基础。

(二)非接触性信号

在嗅脑进化出来之前,动物仅仅依靠虫脑开展对环境的适应。虫脑只能处理最简单的信号——触觉信号,这种最原始的神经信号代表了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主体遇到的最简单的情况——接触。虫脑中也储存了种种本能来应对接触。然而,必须通过接触才能发现障碍的生物一定是低等生命。对非接触式的信息的掌握必然可以极大地提高主体对环境选择的主动性,嗅觉信息就是最原始的非接触类信息,类似鼻子的感觉器官进化出来,同时主体的大脑也相应进化出了嗅脑,以便对感官信号加以分析,便于主体在发生触碰恶劣环境之前做出选择,或者在食物逃走之前发起攻击,这些行为的选择均依据嗅脑对感官信息运算后的结果——情绪。

(三)海马体

仅有虫脑的动物行为以本能为主,不用学习天生就会。而拥有嗅脑的动物的行为除了本能之外,还需进行大量的学习才能生存,这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发展出了感官?答案当然不是那么简单。嗅脑中有一个重要的器官,叫“海马体”。海马体是位于脑颞叶内的一个部位的名称,人有两个海马体,分别位于左右脑半球。它是组成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担当着关于记忆以及空间定位的作用。这个名字来源于该部位的弯曲形状貌似海马。研究发现,“海马体”受损会引起记忆障碍。因此,嗅脑除了运算感官带来的信息并得出情绪的结果以外,它还承担了记忆的心理功能——将感官信息与情绪联系起来并加以存储。于是,“有眼睛的”动物们才懂得在第二次发现危险或猎物的时候,采取逃跑或者攻击的行动。

三、脑皮层

脑皮层是大脑最高级的部分,负责精细的心理活动,包括指挥手指灵活地运动、思维、语言、高分辨率图像的识别等。通过语言这一工具产生的理智活动是脑皮层功能最终极的表现,然而语言的活动完全是进入意识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受到人主观监控,耗费大量心力的。

脑皮层又叫新皮层,产生的原因和嗅脑产生的原因相似又不同。共同点是感官输送而来的信号更加复杂,原有的脑的运算速率难以适应,需要更高级和快速的中央处理器才能配合该动物的全面发展。不同点是脑皮层的产生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是行为的复杂程度提高。像蚯蚓这种仅仅拥有虫脑的动物,其行为也比较简单,主要是爬行。鱼类这种拥有嗅脑的动物其动作也并不复杂,因此承担指挥、协调肌肉群从而发生动作的脑也并不复杂。然而随着动物的进化,比如鸟类需要飞上蓝天,猫科动物需要捕猎和撕咬,猴子需要在树梢上灵活跳跃,指挥这些复杂、多变的动作必然需要更高级的大脑。对于灵长类动物而言,大拇指的运用是极其精细的动作,极大地刺激了大脑不断地进化和升级。二是食物的养分进一步提高。从草食、肉食到杂食、熟食,躯体消耗不掉的养料被输送到大脑供其进一步发展进化。食用熟食、肉食,才可能缩小胃的体积,同时为大脑的发育提供更多能量。

灵长类的脑的大小与其所在的群体大小成正比灵长类动物的“人际关系”也比其他社会动物复杂得多。——《人与自然》(自然发现:哺乳动物——攀爬者的社会)

四、 “去大脑僵直”——关于“三个脑”相互关系的实验

“每个人都以为了解自己,其实真的不了解自己。每个人都渴望被人理解,却又害怕被人看透三个脑的关系其实质就是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压抑,使得低级中枢的需要能够按照高级中枢的指令和节奏去实现。这种压抑作用也使得主体难以发现自己的真实需要,于是自己变得不可捉摸,渴望他人理解之情油然而生;而当他人看穿了自己的真实需求时,说明自己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压抑技术已经完全被他人掌握、揭穿,这时主体又会感到巨大的失控感,觉得自己的心理活动赤裸裸地展示在他人面前,会觉得十分恐慌。大脑各部分的压抑作用是心理防御机制的生理基础。在人际交流中,贸然揭穿他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攻击。。”

前面介绍了大脑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其来历、功能和特点。其实更重要的是,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笔者读心理学本科的时候上了一门叫《神经科学》的课程,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基地班当时最奢侈的一个动物实验课程——使用大白兔开展脑部活体实验。

首先要给大白兔注射麻醉剂,在兔耳的静脉上插入装有麻醉剂的针头并注射。随后兔子睡去。这时将兔子头盖骨上的绒毛剪去,再用手术刀切开头盖骨上的皮肤,随后用刀背刮去覆盖在头骨上的骨膜,露出雪白的头盖骨。

取一骨钻——瓶盖般的钢锯,从头骨正中线旁边处钻孔并取下头骨,再用咬骨钳“啃掉”其他的头骨露出脑膜,用手术刀切开脑膜,大白兔的大脑便赤裸裸地展示出来了。整个过程要防止破坏大脑中央的大血管,否则动物死了实验就失败了。

用细针刺激大脑皮层主管动作的区域,可以发现兔子的耳朵、胡子、前蹄、后腿分别出现了动作。这说明大脑皮层分区域对不同行为的启动作用,也说明了脑对行为的指挥作用。

到此,实验的最终目的来临,通过切断嗅脑与虫脑的联系来发现高级部分的大脑与低级部分大脑的关系。

整个活体动物实验对笔者产生了极大的震撼,由于与笔者配合的同学喜好诗词歌赋,这种实验就由笔者这种S型S指MBTI中的实感,特征是注意力保持在信息输入上;而人如果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注意力脱离输入的信息,转而指向自己的内心去回忆、联想,MBTI中称为直觉,用N来表示。的人操刀,那个同学负责帮我擦汗。

结果我们小组实验成功——在未破坏嗅脑和虫脑的前提下,二者被“分离”开来。这时兔子身上能够僵硬的肌肉全部僵硬,整个兔子变成一支“冲锋枪”——这就是“去大脑僵直”的动物活体实验。当然,最后要结束兔子的痛苦,同时也要证明虫脑的功能。破坏虫脑,兔子僵直消失,呼吸停止。这时老师叫大家离开实验室,因为生物系的同学们在门外等候已久,他们的课程是消化系统的解剖。

很多同学的去大脑僵直实验失败了,大家没想到会有这么血腥的实验,但这个实验充分证明:高级部分的大脑对低级部分的大脑有抑制的作用。其实,晨勃也可以证明这个道理:男性在清醒的时候大脑高级部分活跃,对大脑低级部分的性本能进行着压抑,到睡着以后,压抑降低,性功能出现。

的确,假如没有这种压抑作用,嗅脑不可能取代虫脑统治着主体的行为。缺乏压抑就意味着更高级的感官、更高级的脑失去了指挥的意义。然而,嗅脑在感官关闭,晚上休息的夜间输给了虫脑。而脑皮层就一定会对嗅脑保持压抑而没有输给嗅脑的时候?

“三个脑”的相互关系

错,脑皮层的确对嗅脑产生着压抑,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脑皮层的活动是受嗅脑活动的刺激方可以驱动的。虽然这种驱动是压抑着嗅脑的活动,但依然是以嗅脑活动为前提的活跃。没有低级脑的活跃,就不存在高级脑的活跃,即对低级脑的压抑。

需要可以被情绪所压抑;不同的理智在压抑不同情绪的同时,冥冥中,在实质上却成了情绪的奴隶。来自生理机制的压抑作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自我探索“当你进退两难的时候如何做出决定?”——“抛硬币,当你第一次抛了以后想再抛一次的时候,你就已经知道答案了。”

越理性越没有自由理性是高级脑的功能,而自由是低级脑的需要。,也许,情感的丰富多彩才能令主体体验到传说中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