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极简: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简·为什么能够实现梦想的人,都特别爱干净?

不该拥有的、不需要的,就不要去费心拥有,能简化的就简化,活在自己的小宇宙里,享受自己给自己的自由自在,在简简单单中品味原味的生活。

1.生活如开水,不烫不凉刚刚好

很多人很羡慕古人那种简单的生活,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游戏,没有那些困扰我们的邮件、短信、电话……试想,这些东西突然从你的生活中消失,你会怎么样?

虽然出生的起点我们没办法选择,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将诱惑从我们的生活中一点一点地去除掉,过上真正简单的生活。试图简化我们的生活,将不必要的事情舍去,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通过简化,压力减少了,我们便可以专心地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不用担心其他事情。

曾经有这样一个人,很多人把他当疯子:

他赤着脚,胡子拉碴的,半裸着身体,活像个乞丐或疯子。大清早,他随着初升的太阳睁开双眼,搔了搔痒,便在路边忙开了他的“公事”。他在公共喷泉边抹了把脸,向路人讨了一块面包和几颗橄榄,然后蹲在地上大嚼起来,又掬起几捧泉水送入肚中。他没工作在身,也无家可归,是一个逍遥自在的人。人人都认识他,或者都听说过他。他们会问他一些尖刻的问题,而他也尖刻地回答。

他没有房子,甚至连一个茅庐都没有。他认为人们为生活煞费苦心,过于讲究奢华。房子有什么用处?人不需要隐私,自然的行为并不可耻,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没必要把它们隐藏起来。人实在不需要床榻和椅子等诸如此类的家具,动物睡在地上也过着健康的生活。既然大自然没有给我们穿上适当的东西。那我们唯一需要的是一件御寒的衣服,某种躲避风雨的遮蔽,所以他拥有一条毯子,白天披在身上,晚上盖在身上。他睡在一个桶里,他的名字叫第欧根尼。

他的住所不是木材做成的,而是泥土做的贮物桶。这是一个破桶,显然是人们弃之不用的。住这样的地方他并不是第一个,但他确实是第一个自愿这么做的人,这出乎众人的想法。

第欧根尼不是疯子,他是一个哲学家,通过创作戏剧、诗歌和散文来阐述他的学说。他向那些愿意倾听的人传道。他拥有一批崇拜他的门徒。他言传身教地进行简单明了的教学。“所有的人,都应当自然地生活。”他说,“所谓自然的就是正常的,而不可能是罪恶的或可耻的。抛开那些造作虚伪的习俗;摆脱那些繁文褥节和奢侈享受,只有这样,你才能过自由的生活。富有的人认为他占有宽敞的房子、华贵的衣服,还有马匹、仆人和银行存款。其实并非如此,他依赖它们,他得为这些东西操心,把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这上面。它们支配着他。他是它们的奴隶。为了攫取这些虚假浮华的东西,他们出卖了自己的独立性,这唯一长久的东西。”

眼下亚历山大在科林斯担任他父亲腓力二世所创建的希腊城邦联盟的首脑。他到处受欢迎、受推崇、受奉承,他是一代英雄。他最近被一致推举为远征军司令,准备向那古老、富饶而又腐败的亚洲进军。几乎人人都涌向科林斯,为的是向他祝贺,希望在他座下效忠,甚至只是想看看他。唯独第欧根尼,他身居科林斯,却拒不见这位新君主。亚里士多德教给他的宽容大度是一个真正胸襟宽阔的人才具备的品质,正是怀着这样宽阔的胸襟,亚历山大决心造访第欧根尼。

亚历山大相貌英俊,眼光炯炯有神,一副强健的身躯,披着带金的紫色斗篷,器宇轩昂,胸有成竹,他穿过两边闪开的人群走向“狗窝”。他走近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肃然起敬,第欧根尼只是一手支着坐起来。他进入每一个地方,所有的人都向他鞠躬敬礼或欢呼致意,第欧根尼一声不吭。

一阵沉默后,亚历山大先开口致以和蔼的问候。打量着那可怜的破桶,孤单的烂衫以及躺在地上那个粗陋的形象,他说:“第欧根尼,我能帮你忙吗?”

“能。”第欧根尼说,“站到一边去,你挡住了阳光。”

一阵惊愕的沉默,慢慢地,亚历山大转过身。那些穿戴优雅的希腊人发出一阵窃笑,马其顿的官兵们判定第欧根尼不值一提,也互相用肘轻推着哄笑起来。亚历山大仍然沉默不语。最后他对着身边的人平静地说:“假如我不是亚历山大,我一定做第欧根尼。”

亚历山大最终悟到了生活的真谛,这种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生活才是真正的自由。生活的凌乱会导致心灵跟着凌乱,真正的优质生活是不需要太多东西的,多了就成了累赘,费尽心思去拥有的还要费尽心思丢去,在这样的来来回回中,失去了很多应有的快乐。

崇尚简单生活的美国作家丽莎·茵·普兰特说过:“当你用一种新的视野观看生活、对待生活时,你会发现许多简单的东西才是最美的,而许多美的东西正是那些最简单的事物。”现在,人们对自然的征服已经渐渐达到顶峰,但是人们却已经很难找到内心的宁静和从容,失去了内心的真实。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尚极简生活,但是却不知道从何下手。如何将那些诱惑从我们的生活中一点一点去除掉,还原本真生活呢?

首先,简化你的生活环境。

在一个简洁舒适的环境里,你可以更加安心专注于眼前的工作,而不会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这会使你更加高效。

先从书桌开始,将书桌上所有的东西全部移走,拿上抹布,从头到尾彻彻底底地擦洗一遍,然后放上你需要的东西。一支笔,一个日记本,一个台灯,一台电脑,一个盆栽,足矣。把那些杂物,你不怎么用的东西要么丢掉,要么放进仓库,不必觉得可惜,因为这些你本不该拥有。

然后是你的书柜,你的衣柜,你的床,凡是不用的东西都可以归结为“杂物”,那么就该让它们从你的世界消失。

此时此刻下定决心不要再让你的东西凌驾于你的生活。把平衡与和谐重新带回你的家庭与人际关系中。为了不再不堪负荷,要学会放下,学着割舍,那么你将拥有更加丰富、充实、有趣且令人满足的生活。

第二,简化你的物质需求。

除了新闻、写实纪录节目,尽可能远离电视机。它是一个偷窃光阴、蚕食生命的无形杀手。许多人不知不觉浪费了许多宝贵时光在这魔匣面前,如果我们临终有机会反省一下,就知道,人生共有十几二十年浪费在了肥皂剧上。

改变你的逛街购物习惯;不是急需品,不要急于马上去买,只把它列在清单上,待到一定数量时一齐去购买,这样会节省许多时间,而且有一些想买的用品,搁置一下后就未必想买了。家中许许多多不切实际的物品,就是在习惯性逛街时购入的,后来就成为家中多余的摆设,甚至成为垃圾处理掉;逛街,成为了许多人满足欲望的最好方式,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的购物需要,只是为了满足购买时痛快的占有感罢了。

减少没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为的是减少“人情债”——免得浪费时间和金钱。许多虚伪的应酬,实际是谋杀生命的;摆脱应酬,而把时间用在实实在在有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第三,简化你的饮食。

远离炸鸡块、汉堡等快餐食品,有节制地用餐,不要大吃大喝,做一些清淡、有营养的食品,多食素食。食素并不是痛苦的节制,而是一种清新淡雅的生活方式,不要让你的饭桌上充满吃着激素长大的家禽肉类,让简单清淡而又营养丰富的食物代替它们。还要减少每顿进食的种类,并不是种类越多,营养越丰富,有时候过于丰富的种类反而容易产生反作用。

第四,简化你的心灵。

繁复纷乱的生活使人厌烦、疲惫,像荆棘一样挤压着心灵。

淡化你的欲望,远离物欲的深渊,只要你真正实行这样的生活,你就经历到深刻的解脱感,亲身感受到一种真实的释放;摆脱了许多让人心烦的缠绕。

极简生活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我们的内心平静,感到简单而幸福。

2.为什么能够实现梦想的人,都特别爱干净?

想一想我们自己,生活是不是如此:衣柜里塞得满满当当,可出门却总是找不到一件合意的,很多换季打折买来的衣服一次也没有穿过;鞋柜更是拥挤不堪,一排排的鞋子摆满玄关,很多却只穿过一两次便搁置一旁;客厅柜子堆满装饰物,茶几上堆满各种书报,碗柜里也摆满了各种东西,平日里基本不用的盘子、杯子、茶托就有很多套,除非遇到特殊场合,很多很贵的盘子都只不过在静静地沉睡,派不上什么用场;家里的壁橱堆满了废旧的纸箱子,盥洗台下面的小柜子里也塞满了各类洗衣剂和除霉剂,更让人郁闷的是,这些东西大多已经过期……

书架上的书报和杂志杂乱无章,好多书只读了开头,总想着有空再读却再也没有拿起;抽屉里各种零碎杂物堆在一起,朋友送的搞怪小玩物,逛街买的小饰品,一次没戴过但总舍不得丟掉的耳环和戒指,一堆堆社交活动收来的名片;茶几上各种各样的杂物摆得密不透风,茶杯都找不到站稳的地方;邮箱里也是满满当当,几十封未读邮件可你根本没想去读;手机里短信总是在提醒内存不足,并非它们有多珍贵,而只是懒得动手删除……

房间很大却总是让人郁闷,卧室杂乱,连床上也凌乱不堪,回到家往床上一躺却始终懒得好好收拾一下;各种各样的杂物堆在房间里,可是一出去还是忍不住去买;朋友很多却没有几个真正知心,应酬一个接一个无聊透顶却想不到如何拒绝;一入办公室就觉得压力重重,突然间心情大变,只想大声地吼吼。抑郁、烦闷、找不到方向,是天天都在困扰自己的问题,天天很忙天天很累却在时光蹉跎后发现自己一无所获……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觉得自己好像背上了重重的包袱,脚步沉重,举步维艰。

这样的生活,怎么不让人憔悴,怎么不需要整理?而物质极简,这种全新的生活智慧如风一般席卷而来,迅速成为时尚和潮流,成为众多人奉为圭臬的生活哲理,并大力推行,全面实践,又有什么稀奇?

想让无处下脚的房间焕然一新,变得干净整洁,想舒舒服服、悠然自得地待在里面,想让自己的生活彻底改变,不再把郁闷、烦恼和压力背在背上。那么,无论如何都要先把那些多余的东西处理掉,让空间通透的同时,也让心情舒展!这才是物质极简之所以迅速流行的真义。

虽然看起来是很简单的收拾整理,但是通过舍弃、精简,我们的房间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舒爽、干净起来。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把多余的杂物处理掉后,我们内在的气质也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就连心理上的“封闭、狭隘、忧郁”也都被清除得一干二净。如此一来,不仅身体上、心境上明朗雀跃起来,那些生命疑难也迎刃而解,一度停滞不前的人生更是顺利迎来柳暗花明。舍弃某些东西使我们的房间变得一尘不染,我们的心情也自然而然地愉悦、高扬起来。

为什么能够实现梦想的人,都特别爱干净?因为会收拾整理,并且能够果断的抉择,当断的断,当舍的舍,当离的离,这就是“断舍离”的概念,它会不会让你茅塞顿开、焕然一新?每个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透过整理物品,整理了人生”。

一旦形成了整理的观念,就不会把“整理”和“麻烦”“讨厌”这样的词联系起来了。因为当你身边没有多余的物品时,自然会有一种神清气爽的舒适感,你要做的就是维持这种感觉,而你也很愿意这么做。如果身边留下的都是自己此时此刻正需要、正适合自己的东西,那身边的东西就全是我们的战友,让我们能有一个愉悦舒畅的好心情。其实整理物品就像整理人生,人生也要恰当地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将断舍离的概念应用到我们的人生中,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更加愉快和轻松!事实上,断舍离整理的不仅仅是物品,还是我们的人生。除了脏乱的房间,更延伸到人生中某种长期滞留而无力自拔的处境。

其实你的人生和你的内心状态是息息相关的,只有把你的内心整理好,你的人生才会开始好转。听起来好像有什么魔法,但其实很合理。“断舍离”的概念不仅教人发掘自己和物品之间的关系,而且更能让人和自己内心的废物说再见,整理人生就像整理物品一样,利用距离自己最近的环境,从根本上整理自己的内心,从而整理自己的人生。

3.家不是回收站,该清除就清除

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不需要的东西堆积成山的状况,好似无用的物品随意地摆放,舍弃还是保留一直在自己的心里盘旋着。选择舍去,在心里摘掉的不仅仅是一个物件那么简单,好似一种习惯,一个一直习以为常的物件从此在生活中去掉点滴的痕迹,仅仅是适应这件事情,好像也需要些时间,于是,宁可凌乱也不选择的生活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要改变这种状况可能需要更大的勇气!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所以人生很多时候需要勇敢地说再见!对周边物品的整理和舍弃,同时也是对心灵深处的种种进行选择,选择的结果是清空环境,清扫心灵,让空间更空旷,也让生活更清爽!

无论是“收纳”物品还是“整理”人生,除了不断贴标签和分类,不断地添置抽屉,其本质可能都是要去“断”,或者换句话说,叫作正确的“选择”。

本来就很狭小的空间,塞满了各种物品,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压力,简直令人无法承受。杂乱的房间还很容易造成物品的“丟失”。找东西不仅浪费时间,寻找过程中的烦躁也会变成一种沉重的心理压力。想用的东西不见了,又偏偏嫌麻烦,懒得到处找,只好跑去买一件一模一样的回来。堆满杂物的房间各个角落清扫起来都很费事,于是陆陆续续买回一堆“清洁套装”。不过,这些东西也难逃被乱放后找不到的命运,又或是由于用不惯而被收了起来。于是,我们又开始另一轮“买东西”“丟东西”的循环。就这样,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东西多了又不懂得整理,房间必然会显得乱糟糟的。在这样的屋子里生活,身心怎么能得到放松呢?再平和、温存的人,也难免会乱发脾气吧。日子久了,整个人都会变得有气无力,所有追求新鲜事物的激情都会随之荡然无存。这样一来,人生也便失去了乐趣。

其实我们囤积东西到家里的过程是我们的心理疾病逐渐生成的过程,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人的行为可以反映出人的心理状况,东西虽然是物质,可人对物质的态度是可以反映其精神状态的。我们是在忙碌而反复的每一天中渐渐地失了自己心灵的平衡而逐步变得有病了,所以由表及里地看清自己的问题根源是很有必要的。断舍离就是在引领我们由舍弃物品开始,逐层深入,在舍弃物品的过程中也将思想的包袱舍掉。

人生来一无所有,死后也一无所失。但当我们活着时,却总是希望靠抓住一些东西来改善人生,带来快乐,获取成功,得到关注。“抓住”是一种焦虑不安的表现——凭借直觉,其实你知道没有什么会带来永远的快乐,因为没有什么是永存的。你拥有的物品会破损,失去光泽,会丢失或者被偷窃。

设想一下,你在大海中溺水,想要抓着漂过身边的物体浮在水面上。你抓住了一件,但它从你手中滑落了,或者你游向某个物体,但总是抓不到它。你会想,这下完了,你要沉到海底淹死了,于是你放弃了。但是你发现自己并没有下沉,你发现自己能够不借助任何外力而浮在水面上,这种不靠外物、依靠自己的感觉非常舒服。你曾以为自己需要外物的帮助,但是你错了。当惊恐消失,焦虑不见,你会仅仅因为活着而感到由衷的快乐。

这是物质包围之外的自由。你真的不需要任何外物获得幸福,那纯粹是思想迷信。存在,就要自我承受。在生活中,我们播撒美丽,传递爱和快乐,释放兴奋和冒险激情,当你自然拥有了这些,才能最终享受生活,从当下开始享受生活。相反,内心的穷困会驱使你没完没了地索取,心理穷困让你想牢牢抓住物质,但永不满足。你想通过逛街消费、泛泛之交、误入歧途、先发制人来改变穷困,你以为这会令你满意,但结果只会感觉更糟。

请打破物品让人快乐的思想枷锁。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事物本身从来不会让人快乐,或者它们只带给你几秒钟的快乐幻觉。基于内心饥饿的填充行为,只会让你对更多外物感到饥饿,我们要遏制这样的生活势头。反过来,当你想做一件事时,你也许觉得胜算渺茫,可只要你开始行动,行动本身的推动力便会催你向前,行动的力量是巨大的,当你的行动拥有强大的指向,它就会突破痛苦和绝望的惯性限制,令你在行动的过程中充实、强大,如同不借助外力而在水中游泳,你不需要外物,你自己的行动和生活感受就能充实你的内心。

不知道你有没有不再需要但却保留起来的东西?比如十年前买的套装,明明不穿,但就是不想丟掉,一直搁在那儿。尽管“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却还是会留着,这就是“执着”。要想真正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就要有断舍离的意识,就要断了执念,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令人不舒服”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

张燕是个整理控,只要发现某个物品很久没有使用或不再喜欢,会毫不吝惜地扔掉、捐掉。当她遇见断舍离,发现自己践行的理念得到了系统印证: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整理内心的破烂儿。

张燕在衣物上有些困扰:想找某件衣服,却怎么也找不到;买了一件喜欢的衣服,回家却发现相似风格的已经有3件,诸如此类。新年时,她决定对自己近乎爆炸的衣橱做一个穷尽式清理。

首先,她把衣物分成包、鞋子、外套、上衣、裤子、裙子、运动衣、家居衣、配饰9大类;接着,在云端笔记本建立分类子文档,为每件物品拍照,并按类别贴入各个文档。全部完成后,张燕对自己的衣橱了然于心:27件外套,37件上衣,14条裤子,15条裙子,6顶帽子,10条围巾,5条腰带,6套睡衣,20双鞋,9个包。

她发现这个冬天不再添置衣物也完全没问题;而“舍掉”的部分被她打包,一部分捐掉,一部分直接拖到楼下垃圾箱。之后,神清气爽。

谨慎地拥有、珍惜地使用、勇敢地舍弃,这是人与物品之间最美好的关系。

戒“断”用不到的物品,停止超出所需分量物品的流动,并从源头上断绝那些多余物品进入我们生活的通道——比如不乱买、不乱拿、更不乱要。通过舍弃的实践,人们将不断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改善生活面貌。断舍离的意义不单单在于此,它还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一种独特的思考法则。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改变肉眼看得见的世界,从而改善看不见的精神世界,让人从外到内,去审视,去改变。然而,把舍弃确实转变为行为,实属不易,但只要尝试,就有机会。

4.没有什么逃不掉,也没有什么扔不掉

生活中让人断不了、舍不得、离不开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它不仅让人生活凌乱,连心情也闷闷不乐。其实,哪有什么扔不掉的东西,只是不想扔。“扔不掉”这句话反映出来的其实是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我不想扔了它”的情感。理智上认为“非扔不可”,但内心的情感却无论如何都无法同意这件事。所谓“扔不掉”,其实就像是脑袋和心在吵架一样。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菜园摆着一块大石头。路过的人经常会踢到那块大石头,不是跌倒就是擦伤。

儿子问:“爸爸,为什么不把石头挖走?”

爸爸回答:“你说那块石头呀?从你爷爷时代,就一直在那里了,它的体积那么大,与其没事无聊挖石头,不如走路小心一点,还可以训练你的反应能力。”

过了几年,这块大石头留到下一代,当时的儿子娶了媳妇,当了爸爸。有一天媳妇气愤地说:“孩子他爸,菜园那块大石头,很碍事,改天请人搬走好了。”孩子的爸爸回答说:“算了吧!那块大石头很重的,可以搬走的话,在我小时候就搬走了!”

有一天早上,媳妇带着锄头和一桶水,将整桶水倒在大石头的四周。几分钟以后,媳妇用锄头把大石头四周的泥土搅松,就把石头挖起来了。

扔不掉东西的人不外乎三种类型:

一是逃避现实型。这种类型的人太忙了,几乎没时间待在家里,通常他们对家庭有诸多不满,所以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起来。加上家里乱七八糟,所以更不想待在家里。慢慢掉入恶性循环。

二是执着过去型。这种类型的人,会把相册、奖杯等全当命根子保管起来。他们太留恋过去的幸福时光,与逃避现实型有相通之处。

三是担忧未来型。这类人囤积了大量的纸巾、洗发水、沐浴露等日用品,快消耗完时会焦虑不安。三种类型中,“担忧未来型”的人最多。

“扔不掉”很奇怪,扔不掉的背后往往带着对某种人或事物的念想,常常会感到可惜,这里的“可惜”有两种——“入口”的可惜与“出口”的可惜。“可惜”本身没什么问题,表现出来的是人们对物品的珍惜之情,却经常被拿出来当成执着的挡箭牌。对于“丢弃”与“可惜”,我们似乎有必要重新再做一番检讨。

“扔不掉”的本质不在于物品本身,而在于我们的内心。我们心中有很多的执念与行为相对抗,我们找了很多理由和借口抵抗我们扔的行为,一遍遍地告诫自己“不要扔”,这些理由包括“那些东西还能用——而其实根本不会再用它”“这个东西这么好,丢了好可惜呀——其实东西再好不用本身也是浪费呀”“留着吧,也许哪一天就能用得着呢——也许穷尽你这一生,也没有用得着它的一天”“这些东西真的好贵的——好贵是指买它的价值,并不是它的实用价值,对于一个无用的东西,再贵又有什么意义”“那是我最好的朋友送给我的礼物——朋友贵在知心,而不是贵在你保存着一件什么都代表不了的礼物,留下情谊难道不比留下礼品更好吗”“那是重要的纪念品——是正能量的还是负能量的纪念品呢?如果是因为失恋后那个人留下的最后一件物品,那最好还是扔掉吧”。

理由确实很多,但你看看,不是也都有扔的理由吗?所以,这不是理由,只是不想扔的借口。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扔的,扔还是不扔自己完全可以决定,扔不掉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不想扔,“扔”与“不扔”,这就是选择与放弃的过程。扔与不扔,全在于我们自己,却说得像是物品做出顽强的抵抗,让我们无法行动似的。扔不掉的原因全在物品,这是以物品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我们为什么不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思考模式呢?扔掉,是为了让自己的空间更大,心情更清爽,生活更美好,还有什么扔不了的呢?有些物品的确是难以舍弃,可除非是非常难处理的工业废弃物,绝对“扔不了”的物品几乎没有,关键就在于你是否想扔,也就是你内心的抉择。

有一个很有名的珠宝商人叫比舍,他有着丰富的航海经验,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航海家了。一次,比舍带领着五百商人驾着一艘一艘的船入海采宝去了,他们乘风破浪,很快便到达了珠宝产地。等船靠岸后,客商们都十分兴奋地登岸寻宝。那里可真是一个宝地,一眼望去,遍地都是奇珍异宝……大伙儿顾不得太多,像一群饿狼一样,拼命地把珠宝搬运到船上。眼看着耀眼的珠宝将一艘艘船装满,不过,这些客商们似乎一点都没有想要停止的想法,而此时每艘船都在慢慢地向下沉……

比舍看到这样的情况,急忙大呼:“注意!注意!船上的物品已经运载过重,请大家主动将自己超载的珠宝抛弃,否则会出危险的!”可是这话并未引起客商们的注意,他们没有停止手中的搬运工作,在他们看来,宁可与宝物一起死去,也不愿意丢下一粒珠子。

比舍眼看着船一点一点地向下沉。在这危急的时刻,比舍毅然选择了将自己船上的珠宝投入海里,驾驶着一艘空船跟着那些满载珠宝的船队离开了宝山。

没过多长时间,那些超载的船马上就被海水吞没了。如果不是比舍的船空着,将那五百客商护救出海,恐怕他们的命都没有了。当五百商人平安地站在比舍的船上时,才意识到他们刚才经历了一场生死劫。这时的他们才领悟:珠宝虽然很贵重,但也没有人的命贵重。虽然这些东西充满诱惑,但是在困难即将来临的时候,你必须毅然做出明智的选择,放弃一些身外之物,这样才能让自己脱离危险。

有时候,如果你不放弃眼前的一些既得利益,可能会失去更多更美的风景。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有很多我们早已经知道应该扔掉的东西,却总是藏在某个角落里,也许不是扔不掉而是还不想扔掉,或者还在犹豫应该如何抉择。生活有时候往往需要更多抉择的勇气,勇敢地扔掉外在的和心灵深处的杂物,你就会活得越来越快乐。

5.没有什么浪费,它只是去了最该去的地方

为什么很多人在整理的过程中,总是觉得扔不掉呢?这其实是观念在作祟。从小到大,我们所受的教育总是在告诫我们“浪费可耻,节俭光荣”,任何东西务必物尽其用,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能扔掉,因为扔掉就是浪费。“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杜绝浪费、丟了可惜的观念在我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因而,即便真的是十年也不会用得着的东西,我们也习惯地把它们存储在那里,我们也习惯“不要扔、不要浪费”。“舍不得扔”“怪可惜的”“扔了太浪费”,这样的观念,让我们对每一件东西都犹豫了再犹豫,思虑了再思虑,清理一遍,还有扔不掉,再清理一遍,还是没法扔,以至于清理来清理去,还是那么多摆在那里,断不了,舍不下,离不了。

其实,这些根本不会用到的物品放在家里,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因为既占用空间,又浪费了宝贵的空间,让空间拥堵,心情也变坏;同时它自己的用处又从来没有被很好地利用和发挥,闲置本身就是一种浪费,这两样浪费加起来,还不如早些处理掉它们,让它们能流通到该去的地方,发挥该发挥的作用,更有意义,而且不浪费。

所以,扔不扔不是因为物品,而是因为观念,因为心态,因为心中固有的那些羁绊和累赘。想要脱离这种处境,我们就必须学会抛弃“舍不得”“丟掉了可惜”和“浪费”的旧观念。这样更能得到身心的轻盈,更能轻装前行。

人生就该是多姿多彩的。呼吸新鲜的空气,倾听内心的声音,洗净俗世的牵绊。心空了,美好的事物才能进来。你会发现心灵深处蕴藏了喜悦、希望、乐观、能量、坚毅等那么多好的元素。

“还能用呢,如果丢了多可惜啊!”“乱扔东西是最大的浪费。”“浪费就是犯罪!”是的,这是我们心里的观念,我们追求低碳,追求节俭,拒绝浪费。但是,虽然“还能用”却“从来不用”,这才是最大的浪费,为什么不能扔掉这些原本“能用”却“从来不用”的东西,让它们到最适合的地方,真正“用起来”呢?要知道,你扔掉的东西并不是全部成了废品,亳无价值,而是换了一种形式,换了一个地方,换了一个方法,把它们的价值发挥到了最大。

因为扔掉可惜所以把那些不再用得着的东西存放起来,难免把自己原本宽松舒适的空间慢慢地侵蚀、吞灭。不幸的是,房间乱得一塌糊涂后,整个人也跟着坐立不安起来,这是何苦呢?“可惜”的正确用法,应该是为遏止取得毫无用处的东西,而不是针对禁止丢弃东西。

几乎每一个人都能从对人生各阶段的回忆中,发现难忘的事情,这些记忆有着非凡的价值。很多人后悔因为东西过多而没有好好整理记忆。回忆的价值并不蕴藏在纪念物品中,即使纪念物品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东西本身泯灭了,它承载的某些回忆却永远不会磨灭。我们会通过自己的意识形式把回忆深深地刻在心里,刻在灵魂上,在必要的时候以必要的形式展现出来。而且我们的房间,不是用来储藏回忆或他人的情谊的地方,而是让自己身心愉悦、生活舒适的私人空间。所以,没有什么舍不得的,情谊留在心中,物品原该舍弃。

舍不得抛弃东西的人往往是恋旧的人,而恋旧的人,是敏感的、细腻的、柔情的、可爱的,却也是软弱的。为什么这样说?先从“人的欲望”谈起吧。人为什么会有欲望?因为需求。一定是先有了需求,然后才有了满足需求的欲望。心理学上有一个“动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本质是需求。需求,即是主体意识到自己对某种状态的缺乏。这种缺乏是静止的,当诱因出现时,就会被激活,从而产生动机。动机,就是主体出于“需求”,为了摆脱自身的“缺乏状态”而产生的一种内驱力。需求激发动机,便产生了“行为”。而“拥有”便是一种填补了“缺乏”的“行为”。简而言之,你缺乏什么,便会需要什么;需要什么,便想拥有什么。

那“恋旧”的需求是什么?其实是“信心”。正因为缺乏信心,我们才想留住每一件物品。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能派上用场。正因为缺乏信心,我们才想留住朋友的礼物,留下过往的纪念物。因为我们认为,这段友情珍贵而稀少,一旦放弃就再也不会拥有了。而未来的日子充满未知,唯一能与之对抗的只有回忆。这个世界如此庞大,在它面前,人永远渺小得不值一提。正因如此,隐藏在黑暗里的“未知”才让我们恐惧。而面对“未知”,唯一的对抗方法就是紧紧抓住我们仅有的“已知”,亦即“回忆”。

人也好,物也好,生活也好,都是如此。如果你打心眼里热爱每一天,觉得每一天都十分精彩、十分充实、十分有意思,你还会“恋旧”吗?大概不会了。你会觉得,“过去”的存在,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种累赘。当生活本身变得不再可怕,你又何须再紧紧抓住,那些令你感到充实和安全的东西呢?

该扔的就要果敢地扔掉,没有什么浪费,它只是去了最该去的地方;该放下的就要坚决地放下,没有什么可惜的,这只是在为自己的人生搬掉阻碍;该了断的早些了断,没有什么舍不得,只有轻盈的身心才能活出更精彩的自己。

6.别让没有生命的东西控制你

人们为了追求幸福,享受快乐,都在盲目地“累积”一些东西,所以不能用的各种物品塞满住所的有限空间。其实,真正幸福的生活并不是物品累积得越多越好,累积的结果必然导致物资过剩而成为生活和精神上的负担,生活缺少了一种活力,所以我们需要及时地处理身边多余物品,最好是学习断舍离这种新的收纳整理术。

第一,准备多个箱子或是大袋子,然后把家中没用的物品或者书籍,按照“留下”“捐献”“再利用”“扔掉”分好类,并对抽屉、书架、一直无人问津的箱子中的物品逐一进行“排查”。不要奢求自己可以一口气把所有东西都收拾好。可以先制订一个类似“两周整理好一个地方”这种符合现实的目标,慢慢实行,养成习惯之后再整理就会容易很多。这种情况下,那些箱子或袋子可能会有些碍眼。不过不要紧,只要你用一块大布把它们蒙起来就好了。此外,千万要注意不要将已经分好类的东西再次弄乱。所有的整理、分类的工作结束后,进行最终处理。参考这些解决方法,从你最介意的地方开始处理,并要保证处理后东西不会再增加。

第二,收拾衣柜。对女性来说,衣柜永远是物品最多最难处理的部分。整理的过程我们可以处理掉那些不穿的衣服,让你的衣服也能像时装店那样整齐、漂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一是列出自己生活中必须穿的衣物的件数和种类。虽然这些情况因人而异,但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还是可以做出大体的分类:工作类,游玩类,日常生活类,正式场合类,这是根据不同场合做出的分类;我们也可以根据季节、气温等因素进行分类。

二是仔细检查留下来的衣服。让我们来看一下自己所拥有的衣服,能否同时满足特殊场合和季节的要求,有些衣物是否过多?今后买衣服时,要针对不足点进行“强化”,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因一时冲动而购买已经过剩的衣物类型。这样便能改善目前这种无用衣物很多,可穿衣物却短缺的情况。

三是克制自己,不要再无休无止地买进。尽量不要在促销大卖场或网店买东西,而要悠然自得地挑选自己喜欢的衣物。买衣服时,要进行多次试穿,尽量在接近自然光的光线下检查色泽。此外,最好做到货比三家,即使只想买一件衣服,也要多逛几家商店。如果尺寸稍微有些不合适,可以到衣服修理店去改一下,这样穿起来就会舒服很多,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豁然开朗。

第三,收拾家中的书报、CD等杂物。喜欢书的人最舍不得扔书,喜欢音乐的人则舍不得扔CD,喜欢电影的人就会舍不得扔DVD。对这三种东西都爱好的人也不在少数。一进入这些人的家中,就仿佛置身于图书馆或是音像店。书和CD都需要一定的存放空间,如果你住的地方不够宽敞,而这些物品又超过了一定数量,就用一些方式处理吧。

每个家庭大概都会有一些畅销书,这些东西在市场上随处可见,即使扔掉也不会觉得很为难。而且很多书可能看完一次,就不会再翻。像这种使用频率很低的书籍,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在家中收藏。

实用书籍或是经典的名著,如果仅仅有一部分内容对自己有用,我们可以把那些对自己有用的部分摘录或复印下来,如此一来,所需空间就变小了。

另外,那些参加应酬的时候收到的、介绍某公司历史的书籍和光盘,都是并非由于自己意愿而得到的东西,处理掉也不会后悔。

留下来的书报和软件,整理时要把最近经常看的书和经常用的软件摆放在最容易找到的地方。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分类整理后,你就可以一下子找到使用频率高的东西了。

第四,收纳那些不必要的纪念品和趣味品。说到记忆的宝库,那就要属照片了。如果能够把所有的照片都放到相册里,也就没有必要扔掉它们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大量的照片都没有被很好地保存起来,而是随意堆在角落里。于是,很多人都会感叹“一定要整理才行啊”,从而背负了沉重的压力。其实,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将所有的照片都保留下来,将那些拍摄效果差或重复的照片处理掉,照片的数量自然会减少很多。和照片一样,那些没有保存价值的信件,我们也要果断地扔掉。把明信片、贺年卡、今后不会再看的信件等,统统处理掉吧!

那些学生时期的作品和旅游时的纪念品,虽然无论如何我们都想把它们保留下来,但一旦这些物品的数量过多,就很难为它们找到“安身之地”了。必须保留的分类整理好,给那些不太重要或体积很大的东西拍下照片、做好记录,然后处理掉就可以了。

如果你曾对某种收藏很着迷,现在又失去了兴致,要想将它们扔掉,之前倾注的热情和花费的大量金钱就会成为最大的阻力,就很难将“扔掉”付诸实施。也可以把它们拍成照片,存入电脑,成为永久的保存和记忆。

对于一般人来说,纪念品是最舍不得扔掉的东西。不过,一旦你调整好心态,就可以像处理其他杂物一样,很痛快地处理掉那些毫无用处的纪念品了。当然也可按下快门存入电脑,分类整理。对那些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东西,即使所处的空间再狭小,也不应扔掉它们,还是悉心地保存下去为好。然而,更多的情况是,我们既想要更加宽敞的空间,又不再喜欢那些东西了。不过是迫于无奈,考虑到人情、交情等问题,一直没办法把它们扔掉。如果你属于后一种情况的话,就把内疚连同那些东西一起扔掉吧!

再好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喜欢,它也只是一件单纯的东西。我们拥有再多这样的东西,也无法使生活变得丰富。相反,还会让自己的生活更加贫乏。

第五,整理家中的家具和电器。家里总会有些家具、家电是我们不经常使用的,或是未尽其本来用途的。由于家具和家电大多属于大件的东西,一旦把它们处理掉,生活的空间就会宽敞很多。但是,如果趁势扔掉了那些有用的东西,又会给你的生活造成不便。你需要经过慎重的判断,再采取行动。现有的家具、家电,有些因为不太好用,性能变得低下,虽然还可以使用,但其原有使用方法发生了转变,其原本功效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第六,纸张类的清理。大多环境杂乱的家庭,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就是纸类特别多。除书和杂志外,很多人对如何收拾整理宣传单等大伤脑筋。报纸、宣传单、通知单、剪报、发票、会员卡、积分卡、纸箱、纸盒子等,都是需要好好清理的。

在处理纸类杂物的时候,一定要留意那些包含重要信息的东西。那些没有什么重要信息的纸类,如果不及时处理的话,就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们要学会从源头上断绝增加的可能。尤其是报纸,如果实在不需要看就要及时处理,如非特别必要不要做剪报,通知单要在接收后立即判断是不是需要保存,如果仅仅是一次性的通知,及时扔到垃圾桶,发票要坚持放在固定地方,尽可能少量保留会员卡、积分卡,那些广告式的商品目录务必及时扔掉,不要收集那些大体积的纸箱和其他箱子。这样纸类的废物就会越来越少,家中也会越来越清爽。

7.从前不回头,往后不将就

要是实在“不想扔”,当然只能留下。而留下的如果是负能量的物品,可以肯定,你会被这些物品所拖累,让我们的身心不能轻松自如。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放弃,学会丟弃拖累你往前走的东西。如果扔不掉或是不想扔,被拖累的就是你自己。

有一个作家和一群好友准备去探险。当时,正逢要去的地方遭受严重旱灾。在旅途中,作家随身带了一个厚重的背包,里面塞满了食具、切割工具、挖掘工具、衣服、指南针、观星仪、护理药品等。作家对自己的背包很满意,认为已为旅行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一天当地的向导看完作家的背包之后,突然问了一句:“这东西让你感到快乐吗?”作家愣住了,这是他从未想过的问题。他开始问自己,结果发现,有些东西的确让他很快乐,但是,有些东西实在不值得他背着它们,走那么远的路。

作家决定取出一些不必要的东西送给当地村民。接下来,因为背包变轻了,他感到自己不再有束缚,旅行变得更愉快。他因此得到一个结论:生命里填塞的东西愈少,就越能发挥潜能。从此,他学会在人生各个阶段中定期解开包袱,随时寻找减轻负担的方法。

学会舍弃,找到杂物之源,这时候你要做自己内心冷静的剖析者,看看自己为什么留着那些杂物。随着杂物一起扔掉的还有精神杂物,扔掉消极、抱怨,扔掉担忧、拖延,扔掉对未来的焦虑和不安,因为杂乱的生活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扔掉杂物不仅释放了空间,更重要的是释放了心灵,让心灵摆脱旧有情绪的困扰,然后轻松前进。

现在,你的家就是最昂贵的垃圾桶。你周围的垃圾正占用着你宝贵的空间,消耗你生命中的能量。是时候让居住的地方重新成为你的家了。是时候让自己重新焕发活力了。是时候把垃圾倒掉了。这时你可能会问,什么是垃圾?

垃圾,或杂物,包括你保留的但对你不再有用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是损坏了的,也可能是崭新的,无论如何,它们都已失去了价值,所以成了垃圾。这些东西一无是处,当然不能提高你的生活品质,相反,它们是优质生活的牵绊,是焕发生机的阻碍,也是你必须清除的绊脚石。

你不再穿的衣服、塞进书桌和文件夹里的纸张、淘汰掉的电子产品,不再听的唱盘、填满了橱柜、抽屉却无关紧要或从没用过的物品……所有这些杂物塞满了你的家、车库和办公室,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不断牵绊着你。不论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这些“大累赘”都让你享受不到家的乐趣。它们是幕后黑手,给你“一事无成”的感觉,或者让你闷闷不乐状态不佳,仿佛疾病缠身。这些感觉一起出马,便会控制住你的感官,于是什么也没法激励你了。你的生活不再有条不紊,任务不再按时完成,计划不再积极参与。你感觉精神压抑,一事无成,好像需要什么东西让自己感觉舒服一点儿。

清理杂物有助于恢复你的清醒感和洞察力,清理完杂物,你就找到了自我;移走了障碍,你才能快乐地生活。扔掉杂物,你将不再缺乏动力,不再焦虑不安,不再闷闷不乐,取而代之的是心灵的安宁,疑虑的消除,以及对改变和进步的接受。

如果你愿意丢掉一些东西,清理杂物的过程将会很容易,如果你还在为取舍而挣扎,也不用烦恼。本书会在清理杂物的过程中,给你提供大量来自现实生活的例子,以此给你建议;本书会给你必要的工具,重新开拓生活。你会发现自己正在将杂物扔进垃圾桶,这才是它们应有的归宿。是时候收回你的空间和你的生活了!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行动吧,从那些因为“不想扔”而导致“扔不掉”的东西下手,把那些不需要的物品,不需要的过往,统统扔掉,活出今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