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有分歧,怎么谈对方才会心服口服(1)
【不同意别人的观点,先同意后反驳】
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与他人的意见产生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直接反驳别人的话往往不能让对方心服口服,这时候,你就需要一点“先同意,后反驳”的小技巧。
林肯说:“一滴蜜比一加仑胆汁能捕捉到更多的苍蝇,跟人交谈不要以讨论意见为开始,而是要强调并且不断强调双方都同意的事。”也就是说,有技巧的交谈会比长篇大论更好地传达你的观点,更有力地说服他人。
温斯顿·丘吉尔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他很善于谈判和演说。这位曾经的英国首相有个很大的缺点——嗜酒如命。为此,他经常与提倡禁酒的阿斯托夫人斗嘴。
有一天,丘吉尔又喝醉了。阿斯托夫人走上来说:“温斯顿,你又喝醉了,真令人讨厌。”丘吉尔巧妙地回应道:“阿斯托夫人,你说的一点也没错,我的确喝醉了。可是等到明天早上,我就会醒过来,而你却会一直令人讨厌下去。”
先同意,后反驳,这是在辩论和交谈之时非常实用的一项技巧。从语言方法上来说,顺着对方说话的内容或思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让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种思路利用的是事物之间存在的环环相扣的联系,用一个条件推出另一个意义相反的条件,以此来说服对方。例如你到夜店里寻开心,一位年轻的女士对你说:“即使世界上只剩下你一个男人,我也不会跟你一起跳舞。”比起暴跳如雷,你可以选择这样反驳:“你说的没错,我的确入不了你的眼。而幸运的是,世界上不只我一个男人,也不只你一个女人。”
当然,大部分时间中,人与人沟通的气氛都是温和的,即便你与别人意见不同,也没必要针锋相对。在这种情况下,你也要巧用“先同意,后反驳”的方法,营造出更加愉快的探讨氛围,更好地说服别人,与他人达成共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没有人喜欢被强硬地灌输某种观念。与人争论就像是两人手掌相抵,你的态度越直白越强硬,遭到的抵抗就越直接越强大,并不能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
所以,在与他人意见相左时,应该尽量避免突出双方的分歧,以免让争论升级成争吵,让两方都感觉不快。你应该采取“先同意后反驳”的方法,寻找双方都同意的观点,把握一些让对方和自己都会回答“是”的问题,以此来了解对方的思路,并且顺着对方的思路,用温和的语言婉转地阐述自己的见解。这样做,往往能避免争执,使别人能听进你的观点,从而更容易与你达成共识。
周毅刚刚毕业两年,就已经爬上了部门经理的位置,这与他出色的口才密不可分。
他所在的公司是一家私人企业,由老板一手创建,是老板的“一言堂”,除了几个副总和周毅,其他人都不敢在老板面前说个“不”字。即便是周毅,在与老板意见不同时也很注意掌握方法,以免引起老板的不快。
某年十一黄金周,老板提议带员工度假放松,选定的地方却是大家已经去过数次的度假村。周毅想,如果再去那个地方,不仅达不到让员工放松的目的,还会引发员工对公司的埋怨。可他并没有直说,而是采用“先同意,后反驳”的方法,在老板开会宣布度假决定时满口赞同,只把意见记在本子上。等散会之后,周毅才单独找到老板说明情况,并且引荐了一个更好的去处。听了周毅的话,老板痛快地改变了自己的决定。
周毅能让老板接受自己的观点,是因为他在说话时绕了一个弯,并没有直接去反驳老板的话,而是先给足了老板面子,又找准了说话时机。
你应该尽可能避免直接反驳他人的情况,而采用更加尊重别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总想霸道地让别人直接接受自己观点的人很容易变成孤岛,因为大部分人都不喜欢与没有共同语言的人交谈。“求同存异”是一种大智慧,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和能接触到的知识都不一样。“先同意,后反驳”,就是要你放开心胸去接触更多的观点,学会顺着别人的思路思考问题。
聪明人会始终给他人留有余地,即便面对不赞同也能游刃有余。有些时候,你的观点未必全对,先虚心同意别人的观点,用别人的想法来补充自己的意见,可以让你的思想更加成熟。让人信服的最好方法就是去了解他人的意见,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尊重,有了彼此尊重的前提,你的意见自然也更容易被他人接受和认可了。
【反驳的理由再充分,也不可咄咄逼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很多时候,你有充足的理由去反驳别人,但即便如此,也不要得理不饶人,摆出咄咄逼人的姿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咄咄逼人、气势汹汹并不能展示你的才华,只会让别人认为你小肚鸡肠、难成大事,从而疏远与你的关系。
不同的意见在生活中很常见,得理不饶人的行为也是十分常见的。有些人一旦揪住别人的错误,就会兴奋地难以自抑,一定要毫不留情地批评对方,非要对方鸣金收兵不可。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别人口服心不服,激起他人的对抗心理,把本来就复杂的事情搞得越来越复杂。
名著《西游记》里有“孙悟空大闹五庄观”的故事:唐僧师徒一行四人来到五庄观,孙悟空因为贪玩偷了几个人参果,被观内的两个童子发现了。悟空十分愧疚、连连道歉,两个童子却咬定悟空所偷的人参果数量不对。他们对孙大圣破口大骂,咄咄逼人,闹得孙悟空七窍生烟,五脏移位,气冲斗牛。他盛怒之下,操起如意金箍棒,一举捣毁了人参果树。故事的最后,悟空请来了观音菩萨,央其挥洒仙浆玉露,才使果树起死回生,避免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
就因为两个童子咄咄相逼,得理不饶人,把本来满心愧疚的孙悟空惹得恼羞成怒,反而差点将事情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两个童子”这样的人在社会上非常常见,他们经常为了逞一时的口舌之快而罔顾大局,认为抓住了别人的错误就可以随意批评指责他人,可结果往往是人际关系恶化、自取其辱。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为了奚落李白而设局,约李白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观猴儿如何对锯?”把李白比成“猴”。李白微微一笑道:“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立刻起身,刚跨出第一步,李白就指着他的脚喊道:“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杨国忠本来想羞辱李白,到最后还是丢了自己的面子。
从人格角度来说,任何人都没有伤害别人面子的权力,为了一点意见不合的事情,就更没有必要去伤害彼此的感情。大部分时候,理直气“和”比理直气“壮”更容易说服对方,赢得别人的尊重。
一位高僧带着他的徒弟出席素宴,席间,他在满桌精致的素食中,发现一盘菜里有一块肉。高僧的徒弟也注意到了那块肉,他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到上面,打算让主人看到,谁想高僧却立刻拿起筷子,把肉掩到菜盘底部去了。过了一会,徒弟又把肉翻出来,而高僧再度把肉掩起来,并在徒弟的耳畔轻声说:“如果你再把肉翻出来,我就把它吃掉!”徒弟听到一惊,再也不敢去碰那块肉了。
宴会结束后,高僧和徒弟辞别了主人。归途中,徒弟忍不住问:“师父,那家厨子明知道今天办的是素宴,为什么在菜里放肉?徒儿把肉翻出来,只是要让主人知道,给那厨子点教训。”
高僧说:“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如果让主人看到了菜里的肉,他很有可能在盛怒之下当众处罚厨师,甚至直接把厨师辞退,这都不是我希望看到的,所以我宁愿把肉吃下去。”
即便别人犯了错甚至得罪了你,也要给别人留一点余地,这样做,你才能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你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态度,切忌咄咄逼人,特别是在反驳理由充分的情况下。既然你有充足的理由,那么以理服人就够了,何必多此一举地在气势上给人压力?
每个人的想法和生活背景都各不相同,所以生活中出现分歧在所难免。很多人面对争执,就会陷入不可自控的焦躁,化身为了面子和利益而战斗的公牛,一定要咄咄逼人的进攻,直到对方缴械投降才肯罢休。可彼时风光的你没有觉察到,你并没有给自己增添一个朋友,而是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敌人。你在乎面子,对方自然也会在乎面子,你今天怎样对待别人,他日后自然会千百倍地讨回来。
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今天你抓住了别人的错处,明天就可能被别人抓住缺点。到狭路相逢的那一天,你是希望遇见一个朋友,还是想要面对一个敌人?
不如就像俗话说的那样:“得饶人处且饶人。”放别人一条生路,给别人一个台阶下,给别人留下面子和立足之地,这对你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在让别人心悦诚服的同时,还能体现出你的素质和修养,何乐而不为呢?
【不妨利用第三者的口吻去反驳对方】
要在与别人意见不合时维持融洽的气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针锋相对地反驳别人,往往很难说服对方,还会毁掉整场谈话。所以,你要善于借力打力,利用第三者的口吻去反驳对方。
所谓利用第三者的口吻,就是借用别人的观点和做法来代替自己的不同意见,避免跟对方产生直接冲突。比如在劝说老板时你可以说:“我认识一位客户,他一直是我们A产品的忠实客户。对于停产A产品这件事,咱们是不是也了解一下他的想法?”这样说,不会让你老板感觉受到了冒犯,反而会让他认真考虑你的意见,很有可能被你说服。
一次,乾隆皇帝和纪晓岚同游汨罗江。汨罗江是战国时期楚大夫屈原投江的地方,乾隆皇帝有意试探纪晓岚的忠心,便问他:“君要臣死,臣子应当如何?”
纪晓岚立刻答道:“君要臣死,臣万死不辞。”
乾隆皇帝满意地点点头,说道:“既然如此,我命你现在立刻投江自尽。”
纪晓岚只好说:“臣领旨!”走到了船头,直接跳了下去。过了片刻,纪晓岚又从水中浮上来,攀住船身,乾隆皇帝见状,略有些不喜地问:“谁准你往上爬的?”
纪晓岚说:“是屈原啊!”
乾隆皇帝一愣,故意问道:“屈原怎么跟你说的?”
纪晓岚抹了把头上的水,说道:“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可是在水底看到屈原,他叫臣快上来。屈原说,当年他投江,是因为楚王昏庸无道。可如今国家昌盛,皇上英明,我投江就成了一个大罪人,让人知道了还以为当今圣上治国不力呢。臣对皇上忠心耿耿,怎敢让您承受这样的名声,所以就爬了上来。”
乾隆皇帝听了,龙心大悦,就令人将纪晓岚捞了上来。
纪晓岚从头到尾没有“亲自”说一句反驳乾隆让他投江的话,而是借“屈原”这个第三人之口,说服乾隆,让他允许自己爬上船,同时也保全了乾隆的明君形象,恰如其分地恭维了对方。一番说辞既有理又有趣,更有“捧”,乾隆自然龙心大悦了。
在面对那些内心充满畏惧或者愤怒亦或者是地位特殊(如长辈、领导、老师等)的人,你必须巧妙地说才能与他们交流。这时,一个并不在场而权威的“第三者”就成为了灵丹妙药,一方面可以让你退下擂台、避免与对方产生口角,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你的意见更有说服力。
利用第三者的口吻反驳对方,一定要使人信服,不能伤害对方的感情和自尊心。采取这样的方法,会让对方感觉你对事不对人。不直接用你的角度反驳,能够让别人转移焦点,就算是对方不高兴,也不太可能迁怒到你身上,当然更怪不到那个第三者的头上,无形中就减少了许多矛盾。
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都已经有心对蒋介石发难,他们经常见面商谈,却都不知该如何开口谈这个关乎身家性命和国家前途的大事。在对方表明态度之前,两人都不敢开门见山地说出自己的意图,眼看抗日之事越来越紧迫,双方都很着急,却都是难以开口。
杨虎城有个叫王炳南的手下,是一名著名的共产党员,张学良也认识这人。在又一次会面时,杨虎城便托他之口说道:“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留蒋介石!”张学良立刻接口道:“我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两个聪明的将军会心一笑,开始商谈具体行动计划。
张学良是蒋介石的拜把兄弟,杨虎城如果直接把自己的想法透漏给他,很可能有性命之忧,所以他巧妙地借用了并不在场的第三者之口,这样即便得不到张学良的认可,也可全身而退另谋他法,显然,“第三人”的观点有挡箭牌的妙用。
在反驳别人时,应巧妙地借用别人说的话或者经历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让你的谈话更加言之有物,也更有说服力。一些名人名言和旧闻趣事一定可以帮到你,因为名人、权威人士的一句话总是比常人的千言万语更加有效。只是要注意把握引用的度,以免被误认为在“掉书袋”。同时,也要保证第三方观点的真实性,用事实说话,避免被人挑剔徒增尴尬。
巧妙地利用第三者的口吻打一招太极拳,圆滑委婉地去说服别人,更容易让对方认同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