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虚荣害了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凡事量力而行,千万别“死要面子活受罪”(3)

(1)欢迎不同的意见

不同的意见绝对不是引起争论的好理由,当你的观点与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要着急说自己是正确的。人的思维不可能绝对完整和全面,总有一些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让你有所欠缺。所以,即便你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自己是对的,也不要企图引起争论,而是要欢迎不同的意见,并表示感谢。

(2)不要相信你的直觉

自卫是人的本能反应,当有人提出不同意见的时候,直觉会让你首先去自卫。要为自己找理由去辩护,这就是争论的开端了。因此,要避免争论,应该先冷静地听完对方所有的观点,客观地分析和思考,也许你真的能从中获益。

(3)勇于承认自己错了

争论的时候,尤其是到了白热化的时候,为了不输面子,双方都会据理力争,各不相让,这就使得争论更加难分难解。这时候,诚实是最难得的品质,如果发现自己真的有错,就不要再试图为此而掩盖或找理由开脱,那只会欲盖弥彰。坦然地向对方承认自己的错误,表面上看是丢了面子,但是你的诚实和勇气会让其他人更加的佩服你。

(4)同意对方的观点

如果想尽快的避免争论,最好的办法就是同意对方的观点,就像坐在卡耐基左边的那位朋友。因为无论是你赢了争论还是输了争论,都对自己没什么实质性的受益,与其这样,不如成人之美,成全对方的面子,如果私下里,对方发现你确实是对的,就会在心里感激你,而不会怨恨你。

6.“匹夫之勇”要不得,遇事要冷静

办事要量力而行,对自己做不到的事,要说明情况,不要勉为其难。乱逞英雄、匹夫之勇都是虚荣心作祟的行为,这样做和一个没有理智的莽夫没有区别。

匹夫之勇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孟子》一书中。“匹夫”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专指普通平民男子,而匹夫之勇这个成语带有贬义的色彩,意思是逞强斗狠、不计后果地蛮干。据《孟子·梁惠王下》记载,有一次齐宣王对孟子说:“我有个毛病就是喜欢‘勇’”。孟子听了这话后心想:“人君不可无勇”。“勇”并不是坏毛病,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地看待“勇”,于是便回答说:“勇,有小勇、大勇之别,希望大王不要好小勇,而要养大勇。”

那么,什么是小勇,什么是大勇呢?孟子说,像一个人手握利剑,瞪大眼睛,高声吼道:“谁敢抵挡我!”这就是匹夫之勇,是只能对付一人的小勇。而当国家面临强敌和霸权时,像周文王周武王敢于一怒而率众奋起抵抗,救民于水火之中,所谓“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这就是大勇。

从孟子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匹夫之勇,是无原则的冲动,是只凭拳头和武力的血气之勇。而大勇则是孔子所说的义理之勇,也就是基于正义的勇敢;只要正义存于我方,对方即使有千军万马,也会勇往直前,大义凛然,无所畏惧。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留侯论》一文中,进一步发挥了孟子的这个观点。文中写道:“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面临侮辱和冒犯时,一般人往往会一怒之下,便拔剑相斗。这其实谈不上是勇敢。真正勇敢的人,在突然面临侵犯时,总是镇定不惊。而且即使是遇到无端的侮辱,也能够控制自己的愤怒。这是因为他的胸怀博大,修养深厚。

匹夫之勇,既是血气之勇,表现出来的就是,无容人之量,易怒。易怒,也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怒,对于同学、同志、同事、朋友来说,是割断友谊纽带的利刃;对家庭亲人来说,是毒化亲情血缘的砒霜。

怒,对于手握军政大权的官员来说,往往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甚至有时就意味着战争和动乱。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在吴国囚禁三年,受尽了耻辱。回国后,他决心自励图强,立志复国。

十年过去了,越国国富民强,兵马强壮,将士们又一次向勾践来请战:“君王,越国的四方民众,敬爱您就像敬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现在,儿子要替父母报仇,臣子要替君主报仇,请您再下命令,与吴国决一死战。”

勾践答应了将士们的请战要求,把军士们召集在一起,向他们表示决心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君不为士兵少而忧愁,只是忧愁士兵们缺乏自强的精神。我不希望你们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敢,而希望你们步调一致,同进同退。前进的时候要想到会得到奖赏,后退的时候要想到会受到处罚。这样,就会得到应有的赏赐。进不听令,退不知耻,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到了出征的时候,越国的人都互相勉励。大家都说,这样的国君,谁能不为他效死呢?由于全体将士斗志十分高涨,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灭掉了吴国。

我们知道,项羽虽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是司马迁却称赞他说:“当年秦国政治腐败,百姓纷纷起来反抗,项羽在陈涉这个地方领军对抗,前后只花了三年时间,就把秦国灭掉,然后将得来的天下分封给各王侯贵族,成为称雄一方的霸主,虽然最后他失去了霸主的地位,但是他的功绩伟业,近古以来还没有人能做到。”

而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在洛阳宫摆设筵席宴请群臣的时候说:“我之所以能成功,顺利取得天下,是因为能够知道每个人的特长,并且也懂得如何让他发挥长处。”然后他问韩信对自己的看法。韩信回答说:“大王您很清楚自己各方面的才能与长处,因此您其实心里明白,说到机智与才华,其实是不如项王。不过我曾经当过他的部下一段时间,对于他的性情、作风、才能,了解得比较清楚。项王虽然勇猛善战,一人可以压倒几千人,但是却不知道如何用人,因此一些优秀杰出的贤臣良将虽然在他手下,可惜都没能好好发挥各自的专长。所以项王虽然很勇猛,却只是匹夫之勇,做事不懂得深谋远虑、三思而行。而大王任用贤人勇将,把天下分封给有功劳的将士,使人人心悦诚服,所以天下终将成为大人您的。”

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逞匹夫之勇,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革命导师列宁在上班途中碰到劫匪,不假思索地把钱交给了匪徒,全身而走。伟人们遇到“屋檐”,还知道暂时低头,我们这些俗人何必为逞匹夫之勇而遭罪呢?

水往低处流,那是一种迂回策略,正因为水肯于在大山的阻隔下改道,最终才会赢得“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胜利。先发制人固然快意,后发制人则更加有力。“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了大谋,就要忍得眼前的羞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自古以来,一气之下,不自量力,做出傻事、铸成败局的事例不计其数,韬光养晦才是出奇制胜的良策。

看过电视剧《汉武大帝》的人都知道,匈奴之患一直是古代中国的梦魇,西汉初期国弱民贫,面对匈奴步步进逼和挑衅,暂且忍气吞声,以和亲等安抚政策与之周旋,同时加紧富国强兵,直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的强盛已是如日中天,终于到了出兵时机,卫青、霍去病率大军穿草原、跨沙漠,万里征战十余年,将匈奴剿杀得元气尽丧,至此,匈奴之患基本从中国历史上消失。如果汉初就与匈奴硬拼,恐怕灭掉的不是匈奴而是大汉了。

匹夫之勇是一种盲动冒进;英雄之忍是一种迂回战术。避其锋芒,韬光养晦,才能积蓄力量,把握战机,后发制人。英雄之忍可以铸成大事,匹夫之勇只可以贻笑大方。面对无端的责难,面对百般的嘲讽,面对不平的待遇,面对一切我们难以忍受的苦楚,发扬流水不争先之隐忍精神,多一些理智,少一些鲁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走稳人生的每一招,步步为营,招招制胜!

7.给别人面子,就是给自己留后路

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自己的面子。古代的项羽兵败后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自刎乌江,为了面子,连命都不要了。因为面子代表着尊严与荣耀,有面子才能被别人看得起,才能表明他的优越感。

在人际交往中,要想与别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就必须懂得放下自己的面子,给他人一个面子。因为人际关系是相互的,正如《圣经·马太福音》里所写的:“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处处留意给人面子,你将会获得天大的面子

沃恩每年都会受邀参加某单位的杂志评审工作,这个工作虽然报酬不多,但却是一项荣誉,很多人想参加都找不到门路,也有人只参加过一两次,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沃恩年年有此“殊荣”,让大家都羡慕不已。

他在年届退休时,有人问他其中的奥秘,他微笑着向人们揭开谜底。

他说,他的专业眼光并不是关键,他的职位也不是重点,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请,是因为他很给别人“面子”。

他说,他在公开的评审会议上定会把握一个原则:多称赞,鼓励,而少讲批评。但会议结束之后,他会找来杂志的编辑人员,私底下告诉他们编辑上的缺点。

因此,虽然杂志有先后名次,但每个人都保住了面子。也正是他顾虑别人的面子,因此承办该项业务的人员和各杂志的编辑人员,大家都尊敬他,喜欢他,当然也每年找他当评审了!

一种行为必然引起相对的反应行为。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处处留意给人面子,你将会获得天大的面子。世人视面子比金钱重。在待人处世中,不妨给他人留足面子,从而也为自己挣得了面子。皆大喜欢,何乐而不为呢?

被你伤害“面子”的那个人永远不会忘记你

尊敬别人,给别人面子,其实也是给自己留下了余地。所以你一定要记住:你伤过谁的面子,也许早已忘了。可是被你伤害的那个人永远不会忘记你。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每个人都有好胜心,你想联络感情,就必须重视对方的自尊心,特别是不要在小事上让人丢面子。

从前有一显宦,公余之暇,喜欢下棋,自负是国手,某甲在其门下做一名食客。有一天某甲与该显宦对弈,一出手便表现出咄咄逼人之势,该显宦知是劲敌。比赛到后来,竟逼得该显宦心神大乱,汗涔涔而下。某甲见对方焦急的神情,格外高兴,故意留一个破绽,给该显宦发现了,立即进攻,满以为可以转败为胜。谁知某甲突然使出杀手锏,一子落盘,很得意地说道:“你还想不死么?”

该显宦正杀得兴起,突遭此打击,心中大为恼火,立起身来就走。据说该显宦向来着意于修养,胸襟比普通人宽大,但也觉得颜面大失,颇为不快。因此对某甲始终耿耿于怀。

而某甲呢,还是莫名其妙,他始终不懂得为什么该显宦不再与他下棋。该显宦本能使某甲飞黄腾达,为了这一点不快,老是不肯提拔他,某甲只好郁郁不得志,以食客终其身。也许他要自叹命薄。谁知是忽略了对方的自尊心,抑制不住自己的好胜心,伤了对方面子,小过失铸成了终身的大错。

人人都有自尊心,伤害了别人的自尊,他会将之视为“奇耻大辱”,会一直耿耿于怀,随时找机会进行报复。所以,一般人际交往千万不能伤害别人的自尊。这个故事旨在教训我们,在无关得失的小事中,总要让对方一步,这当然不是为了博得对方的欢心,作升官发财的阶梯,而在于获得多方面的好感,给人面子,给自己多留一些余地,使自己不会因小事而受到不必要的损害。

据历史记载,隋炀帝很有文采,但他最忌讳别人的文采比自己强。有些臣子因为犯忌,惨遭杀害。有一次,隋炀帝写了一首《燕歌行》诗,命令“文士皆和”,也就是仿照他诗的题材和一首。多数臣子皆较明智,不敢逞能,抱着应付态度,唯独著作郎王胄却不知趣,不肯屈居隋炀帝之下。后来,隋炀帝便找了一个借口将王胄杀害,并念着王胄的“庭草无人随意绿”的诗句,问王胄曰:“复能作此语耶?”意思是你还能作出这样的诗句来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争强好胜,使对方下不来台,常常不会有好结果。对于明智的人来说,即使自己会做得很好,也绝不逞一时之强,做使他人面子难堪的蠢事。

在战国时代,有一个叫中山的小国。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的名士。当时正巧羊肉汤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都喝上。没有喝到羊肉汤的司马子期感到很没面子,便怀恨在心。后来司马子期就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中山很快被攻破,国王逃到了国外。当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拿着戈跟在他的后面。便问:“你们来干什么?”两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得到您赐予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我们的父亲临死前嘱咐,不管中山以后发生什么事,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报效国王。”

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仇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我因为一杯羊肉汤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义士。”

人的自尊心比金钱更重要。一个人如果失去金钱,尚可忍受,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他是绝不会善罢甘休的。有时候,本不是故意的,却可能因为一句无心之话伤害别人。甚至可能为自己树立一个敌人。

言行的谨慎是很有必要的

在一次年终总结会上,经理正说到兴头上:“经过各位的辛勤工作,今年本部门共创造了260万美元的利润……”“错了错了!”小孙冷不防打断经理的报告,“这只是上半年的数据,实际上,我们全年的利润总额已经达到了380万美元。”经理满面通红,尴尬万分,勉强地把报告做完,整个会议最后草草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