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商场如战场:波谲云诡,风云变幻
商场如战场,也就是说在商海搏杀如同在战场厮杀,两者都有着残酷的竞争。商场虽然没有剑拔弩张,却常常杀人于无形;商场虽然不见硝烟弥漫,却往往火药味十足。
1.竞争要避免“以卵击石”
精明的生意人,发现自己的实力不够竞争对象强大时,就会避开对方再寻找新突破口,而不是采取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的做法,结果只会是以卵击石,害人害己。
做生意有大有小,对于小公司来说,要和大公司硬碰硬,结果只能是失败。因为大公司完全可以利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来打压小公司,而小公司能影响大公司的手段相对来说要少得多。所以,小公司不宜和大公司死顶硬抗,而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长处,不断壮大自己,这样才能成功。
做事业时,如果不能先人一步,那么甘居第二也没有什么不好,这是实力不具备时的权宜之计。其实,居于第二,尤其是对那些技术力量单薄、资金不够雄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的企业来说,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关键不在于快与慢,而在于狠、准、稳。只要抓准了开发新产品的时间差,善于从别人的产品中吸取优点和长处,不断改进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扬长避短,也能上演后发制人的好戏。
过去的索尼公司在研发上投入很大,但往往在新产品推出之后,别的公司也已经掌握了相关技术。后来索尼公司改变了策略,甘居第二,等别的公司推出了新产品后,索尼公司再研究他们的不足,通过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开发并迅速推出了第二代产品,在性能、价格、设计等方面都优于对方的第一代,结果取得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效果。
前些年广州市有家亚洲汽水厂,是我国产量最大的一家汽水厂。该厂在提炼橙油和榨橙汁方面有一套独特的工艺,生产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产品获得过国家的优质产品奖,深受顾客好评。然而,就在亚洲汽水厂准备扩大生产时,“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几家大的外国饮料公司登陆中国,在广州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很快占领了广州的饮料市场。面对外国公司在中国的抢滩局面,公司采取了降价等经营手段仍然没有多大起色。
亚洲汽水厂分析形势后认识到: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这样的跨国大公司死拼是不行的,这些公司实力雄厚,和它们竞争只能使自己更加被动甚至破产。于是,公司决定采取迂回战术,不在广州和这些公司搞决战,而是理智地转向其他内地市场。
亚洲汽水厂派出了精干的技术小分队,到省内其他地方和北京、昆明、西安、洛阳、长沙、乌鲁木齐等地建立了17家分厂。这些分厂大都采用合作经营的方式,即由当地出资金、厂房、人员,亚洲厂提供技术援助和制汽水的半成品,分厂向总厂缴纳技术服务费和半成品资金。这样,亚洲汽水迅速在全国各地销售起来。通过这种方式,亚洲汽水的牌子更加响亮了,又重新在广州的饮料市场上崛起。设立分厂,不仅提高了市场占有率,还增强了经济效益。
在当今的商品社会中,市场竞争激烈残酷。小公司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寻求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利用竞争,审时度势,及时地选择定位,才能改善和提高公司的经营状况。
西安市解放路有一家小运输公司,只有几辆车、十几个人。过去,他们是等着客户自己来联系业务,然后才进行货物的运输,而且不管装卸、损坏。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公司认识到,再这样下去,最终只能是丢了饭碗。于是,公司便派业务员外出联系业务,这样一来,公司的业务迅速提高。
附近几家运输公司看这招十分灵验,也效仿他们的做法。为了生存和发展,这家小运输公司又开动脑筋,主动地开展了对外的业务联络,而且对客户保证:准时、安全、可靠,如果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运输公司的问题而造成了客户的损失的话,他们负责赔偿。此招一出,客户纷沓而至,生意越做越大。
由于不断推出一些新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他们为自己求得了生存的机会。经过公司上下的一番努力,他们又推出了一项新的服务,这就是特别运输服务:不仅包装包卸,而且对一些特殊商品,例如要求很高的鲜、活商品提供特殊服务,保证无损失,及时运到目的地,而这项服务的费用也仅仅增加了百分之五。
这样一来,这个小公司的业务得到了提高,服务质量也越来越好,事业获得了更大发展。
由此可见,在竞争中,即使在原行业中被挤兑了,在新领域中仍有路可走,只要方向正确,完全可以避免“鸡蛋碰石头”的悲剧。
不以卵击石,是一种策略,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成为老大;不以卵击石,是一种现实选择,更是生存的需要。学习保护自己,是一种经营的谋略,“上兵伐谋”就是这个道理,为的是在跟随之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吸收“鸡蛋”的失败教训,最后扬长避短,另辟蹊径,获取成功。
2.以德报怨,不战而屈人之兵
商场中剑拔弩张的竞争,就如同战场上两军对垒,枪炮齐鸣,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火药味。可是如果一方能放下武器,以德报怨,就会发现完全可以有另一种局面:在微笑中共同发展。
商人在商场上的活动面临最多的是选择,必须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作出决策。以牙还牙,以恶治恶,到时肯定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有时以德报怨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既让他觉得欠你的人情,又让他知错改错。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戍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里种了西瓜。
梁国的戍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国的戍卒懒惰,西瓜秧自然长不好,与对面西瓜田的长势没法比。楚国的戍卒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夜里偷跑过去,把梁国戍卒种的瓜秧全给扯断了。梁国的戍卒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并提议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
宋就说:“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我们为什么再反过来扯断人家的瓜秧呢?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瓜秧长得好起来,而且,你们这样做,他们一定会知道的。”
梁国的戍卒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国的戍卒发现自己田里瓜秧的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瓜地都会被人浇过,而且是梁国的戍卒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戍卒们的报告,感到十分惭愧,不由得非常敬佩梁国的戍卒,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给梁王,既表示自责,也表达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以德报怨,实在是个搞好关系的好机会。心理学家提醒我们,不要害怕吃亏。郑板桥的“吃亏是福”的拓片为很多人所珍爱,然而真正领悟其中真谛的,恐怕为数不多。实际上,许多人在交往中都唯恐自己吃亏,甚至总期待占到一点便宜。然而,“吃亏”是一种明智的、积极的交往方式,而“吃亏”所带来的“福”,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所吃的亏。
罗伯特是加州一家水泥厂的老板,由于经营重合同守信用,所以生意一直火爆。但前不久另一位水泥商莱特也进入加州进行销售。莱特在罗伯特的经销区内定期走访建筑师、承包商,并告诉他们:“罗伯特公司的水泥质量不好,公司也不可靠,面临着倒闭。”
罗伯特解释说,他并不认为莱特这样四处造谣能够严重损害他的生意,但毕竟任凭谁遇到这样一个没有道德的竞争对手都会愤怒。
“有一个星期天的早晨,”罗伯特说,“牧师讲道的主题是:‘要施恩给那些故意为难你的人。’我当时把每一个字都记了下来,但也就在那天下午,莱特那家伙使我失去了九份五万吨水泥的订单。但牧师却叫我以德报怨,化敌为友。”
“第二天下午,当我安排下周活动的日程表时,我发现住在纽约的一位顾客正需要数目不少的水泥。他所需要的水泥型号不是我公司生产的,却与莱特公司生产出售的水泥型号相同。同时我也确信莱特并不知道有这笔生意。”
“我做不成你也别做!”这是经商之人的普遍心态,更何况莱特那混蛋还无中生有,四处中伤罗伯特。
但罗伯特的做法却出乎常人的意料。
“这使我感到左右为难,”罗伯特说,“如果遵循牧师的忠告,我应该告诉他这笔生意。但一想到莱特在竞争中所采用的卑劣手段,我就……”
罗伯特复杂的心理斗争开始了。
“最后,牧师的忠告盘踞在我心中,也许我想以此事来证明牧师的对错。于是我拿起电话拨通了莱特办公室的号码。”
我们可以想象莱特拿起话筒瞬间的惊愕与尴尬。
“是的,他难堪得说不出一句话来,我很有礼貌地告诉他有关纽约那笔生意的事,”罗伯特说,“有一阵子,他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但很明显,他发自内心地感激我的帮助。我又答应他打电话给那客户,推荐由他来提供水泥。”
“那结果又如何呢?”有人问。
“喔,我得到惊人的结果!他不但停止散布有关我的谣言,而且也把他无法处理的生意交给我做。现在嘛,加州所有的水泥生意已被我俩垄断了。”罗伯特有些得意。
报复是快意的,给小人以迎头痛击,想来该是多么痛快。但在商业竞争中,一名商人若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向别人报复的过程中,就只能与成功失之交臂。报复是一把双刃剑,在伤害对手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伤及自己。这对你的声望没有任何帮助,不知内情的旁观者还容易对你产生误会。你报复,就证明你已在对手面前失去冷静,失去理智,失去理智的老板又怎能在变幻的商海中审时度势呢?同时,对手也会明白他的所作所为已经伤害到了你。你对他的报复将会使他给你更大的报复,你要消耗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自我防卫,这样便陷入了漫长的拉锯战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在商场中把握机遇,谋求发展呢?
商界老板应时刻提醒自己:在这个圈子里,目的是要让自己的公司发展壮大,增强实力。要做好生意,获得财富,就要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其中包括与你的对手交朋友。
结一个冤家就相当于堵住了自己的一条退路和进路;如果包容了一个对手,就相当于多交了一个朋友。处于被动地位的你一旦以德报怨,就站在了主动的地位,因为对方也需要接招和应战。
你的以德报怨往往会超乎对手的意料,他弄不明白你到底是真的友好还是有所企图。如果他足够明事理,一定会接纳你,这就有了相互合作的可能。而你将在众人心目中留下胸怀宽广和明智聪慧的印象,从而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说,你都是赢家。
3.先赚人心后赚钱
有个成语叫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商场上如果时机和使用方法得当,就能获得人心。比如捐助、义卖、让利等公益活动,表面上非营利甚至是“倒贴”社会,实际上所起的广告宣传效应,远远大于同等成本的“硬性”广告,而“软”广告在出名的同时会获得受众的好感与支持。
由于在塑胶业的实力及声誉,李嘉诚被推选为香港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在此任上,李嘉诚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至今在香港商界仍传作佳话。
1973年,石油危机波及香港。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依赖进口,香港的进口商趁机垄断价格,将价格炒到厂家难以接受的价位。年初每磅塑胶原料是6角5分港币,秋后竟暴涨到每磅4-5港元。不少厂家被迫停产,濒临倒闭。李嘉诚此时的经营重心已转移到地产上,因此,这场塑胶原料危机对他影响不大,况且长江公司本身有充足的原料库存,但李嘉诚毫不犹豫地挂帅救业。在他的倡议和牵头下,数百家塑胶厂家入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原先单个塑胶厂家因为购货量太小无法直接从国外进口塑胶原料,现在由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出面,需求量比进口商还大,因此可以直接交易。所购进的原料,按实价分配给股东厂家。在厂家的联盟面前,进口商的垄断不攻自破,笼罩全港塑胶业两年之久的原料危机,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在救业大行动中,李嘉诚还拿出长江公司的12.43万磅原料,以低于市价一半的价格救援停工待料的会员厂家。直接购入国外出口商的原料后,他又把长江本身的配额20万磅,以原价转让给需求量大的厂家。危难之中,得到李嘉诚帮助的厂家达几百家之多。因此,李嘉诚被称为香港塑胶业的“救世主”。
1987年10月1日,香港股市恒生指数飚升到历史高峰的3950点,牛气冲天,正是售股集资的大好时机。此前,9月14日,李嘉诚宣布长实系四家公司——长实、和黄、嘉宏和港灯合计集资103亿港元。这是香港证券史上最大一次集资行动。长实系发行的新股,将由5家证券经纪公司包销,向公众发售。
10月1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突然狂泻508点,造成香港股市恒指暴跌420点。这场股灾毫无预兆,令全球股市行家及学者大惑不解。10月26日,香港股市恒指更是暴挫1121点,全面崩溃。当时,5家包销商所拟定的供股价都较市价高出30%以上。根据协约规定,长实系的大股东或控股公司与五家包销商共同对半承担其责任,也就是各负责51.5亿港元。结果,长实系四家公司的集资计划大功告成。
李嘉诚靠他的运气,更靠他的机灵,侥幸躲过这场始料不及的股灾浩劫。长实系上市公司市值下跌,但实际资产依旧。而包销商则欲哭无泪,因为他们必须承担包销的风险。股灾中,李嘉诚首先站出来“救市”,他以大局为重,认购了数亿股票支持股市。这就是被有关传媒评价的“百亿救市”行动。李嘉诚在这次股灾中,再次扮演了“白衣骑士”的角色。
人们在遭受灾难时,对于所受到的帮助更容易铭记于心,这就是雪中送炭的感人之处。商人雪中送炭带来的将是在该行业中的好名声,有助于长久的发展。
要想获取,必先施与。明明是在求人,而给人的感觉却是他们在施恩;本来并无大功绩,只是顺水推舟,却可两边落好,大落人情,这正是高超的商场高手所为。
救人危难的义举,可以为你树立起崇高的商业形象,使你的信誉和声望扶摇直上。信誉和声望无疑又会回馈你无尽的生意和财富。落井下石,踩沉对方,你可以少一个竞争对手。但即使你真能扼杀了对方,总会有新的竞争对手崛起。正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个人不可能独霸一个行业。但救人于危难之际,不但得到了人缘、信誉及声望,你塑造的形象实际上已经为你日后创大业、赚大钱埋下了伏笔,日后的所得势必要超过你的付出。
此外,帮助别人时应注意:不要使对方觉得接受你的帮助是一种负担。帮助要做得自然得体,也就是说当时对方或许无法强烈地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能体会到你对他的关心,能够做到这一点是最理想的。帮忙时要高高兴兴,不可以心不甘、情不愿的。如果对方也是一个能为别人考虑的人,你为他帮忙的各种好处,绝不会像泼出去的水一去不复返,他一定会用别的方式来回报你。对于这种知恩图报的人,应该经常给他帮助。
当今的市场竞争,已经演变为商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和企业形象、信誉以及与消费者的关系等全方位的竞争。特别是与消费者的关系、情感,在商品营销中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对此,一位美国著名企业家深有体会地说:“现代商战的胜利,不在乎你占据多少个商场,而在乎你占领多少个消费者的心,占领了消费者的心,你就拥有了一切。”因此,要想在商业战争中实现双赢,你就应该在“人心”上多下工夫。
4.以退为进巧发展
进与退之间的关系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商战中,以退为进是一种极高明的营销策略。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汽车生产企业,规模之大,牌子之响,是其它汽车品牌无法比拟的。1984年,出售各种车辆830万辆,销售总额达839亿美元,获纯利润45亿美元。但是,随着世界石油危机的加剧,汽油价格的上涨,又加上竞争日益激烈,通用汽车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通用公司生产的汽车本身油耗大,又多属豪华型,价格昂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连连败北,越来越站不住脚。1991年,公司负债竟达到30亿美元。
史密斯出任通用公司董事长后给公司带来了希望。他经过仔细斟酌之后,下定决心,及时调整策略,以退为进。经过谈判,通用汽车公司与日本丰田公司签订了一项协议,在加利福尼亚的分厂生产25万辆由“丰田”设计的轿车,以通用的“雪佛莱”牌在美国市场出售,利益均分。丰田公司见大名鼎鼎的通用公司甘愿拜倒在自己脚下,自然万分高兴,仿佛自己的身份一时也高了许多。
然而就在此时,通用汽车公司已经在暗地里筹建自己的轻型汽车制造公司——农神公司。为了防止自己的传统市场和未来的“农神”市场被日本汽车挤占,及时为“农神”在正式上市之前进行试销。通用公司充分利用暂时合作的时机,为自己赢得了时间,赢得了市场。通过试销,客户开始接受通用公司的新型汽车。通用公司立刻抓住时机,投资几十亿美元,筹建农神公司。农神公司采用了新颖的自动化设备,专门生产外型轻巧、耗油量小的小轿车,其质量和价格与日本产品不相上下。经过几年努力,通用公司终于又在美国汽车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这种战略合作就是以退为进的典型,既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又能高效运用彼此间的优势资源,达到提升销量、提高赢利水平的作用。
美国经营哲学中有这样一条劝世良言:“如果你不能战胜对手,那就加入到他们中间去。”正是受这句话的启示,美国通用公司才通过以退为进,安全度过了危险期。
美国的“钢铁大王”卡耐基,运用以退为进更为高明,足以称得上谋略过人的商战高手。
1898年,“华尔街大佬”金融巨头摩根与“钢铁大王”卡耐基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由于美西战争的缘故,匹兹堡的钢铁需求高涨。美西战争最后以美国胜利告终,而美国在国际上声望却日见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摩根向卡耐基发动钢铁战争的意义就更加重大了。
摩根意识到钢铁工业前途无量,所以他早将目光盯上了钢铁,并把安插高级管理人员作为融资条件,送入伊利钢铁和明尼苏达钢铁两家公司,从而控制了这两家公司的实权。
但这两家公司与卡耐基的钢铁公司相比,只能算中小企业而已。由于美西战争导致钢铁价格上涨,摩根对钢铁的兴趣更加浓厚,便决定向卡耐基发起进攻。
野心勃勃的摩根,一心想主宰全美钢铁公司。所以,一出手就首先拿卡耐基开刀。摩根首先答应了号称“百万赌徒”兹兹的融资请求,合并了美国中西部的一系列中小企业,成立了联邦钢铁公司,同时拉拢国家钢管公司和美国钢网公司。接着,摩根又操纵联邦钢铁公司的关系企业和自己所属的全部铁路,同时取消了对卡耐基的订货。
原以为卡耐基会立即作出反应,但与摩根的预想相反,卡耐基纹丝不动。作为玩股票起家的卡耐基,比任何人都更明白:冷静是最好的对策。特别在这个关头,自己面临的对手是能在美国呼风唤雨的金融巨头,如果仓促作出反应,最后倒霉的将是自己。
卡耐基更清楚自己的分量。他深知自己的钢铁业在美国所占的市场,这些市场如果失去了卡耐基的支持,势必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要蒙受损失。
摩根很快意识到在这事上栽了跟头。他马上采取了第二步骤:美国钢铁业必须合并。是否合并贝斯列赫姆,摩根还在考虑中,但合并卡耐基钢铁公司,是肯定无疑。摩根向卡耐基发出了这样的信息,甚至他还威胁道:“如果卡耐基拒绝,我将找贝斯列赫姆。”
别的挑战并不可怕,但是一旦摩根与贝斯列赫姆联手,情况会非常不妙。在分析了形势后,卡耐基终于作出决定:“大合并相当有趣,不妨参加。至于条件,我只要大合并后的新公司债,不要股票,至于新公司的公司债方面,对卡耐基钢铁资产的时价额,以1元对1.5元计算。”这对摩根来说,条件太苛刻了!但摩根还是答应了卡耐基的条件。
卡耐基摸准了摩根的心理,同时抓住了摩根的弱点:你不是迫不及待地想合并吗?行,我答应你,但条件要听我的。这样,以1:1.5的比率兑换了卡耐基钢铁公司资产的时价额后,卡耐基的资产一下子从当时的2亿多美元跃到4亿美元!
卡耐基对付摩根的办法,看似非常“软弱”,当摩根采取第一个步骤时,卡耐基无动于衷。当摩根采取第二个步骤时,卡耐基似乎未作任何抵抗便“就范”了。但是,卡耐基实际上却取得了一次大的飞跃,不能不说卡耐基退了一步,而实际上进了两步。最后的真正胜利者是卡耐基,而不是摩根!
在商战中,不能死抱住一时的蝇头小利,应该为了长远目标而放弃眼前利益,尤其是在情况不利时,更要善于退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有善于退让的人,才能赚到大钱。
以退为进,“退”并不是目的,只是达到“进”的一种手段,所以后退的幅度要适当,必须以达到“进”的目的为前提。退得程度不够,则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退得程度过大,则可能一退而不可收,成了大逃亡。
5.胜不骄,败不馁
古代的军事家们,特别是一些有真知灼见、能够克敌制胜的军事家们,都十分推崇“骄兵必败、哀兵必胜”之说,有的甚至视此为金科玉律。正因为如此,才有后来人对于胜不骄、败不馁的共识。
在变幻莫测的商海中,很难设想一个商家能永远成功。在商场中有胜就有败,这是竞争的结果,也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世界500强企业年年都发生变化,有些企业消失了,又有一些企业挤了进来。经商者也是这样,有些商人沉了下去,又有很多商人浮了上来。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者如果能走出失败的阴影,则有可能沐浴胜利的阳光。同时,胜利者也不要为自己临时的成功而骄傲,要想永远保持胜利,就要再接再励,否则早晚也会失败。
对于每个经商者来说,自己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胜败都不是永久的,败者并非为寇,胜者并非就为王。如果无法不断地创新,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那衰败和死亡会是不可避免的严酷事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民营企业大起大落甚至消亡恐怕都与“居胜而不善居败”有一定的关系。
商界中,失败不是永久的,最重要的是看你如何对待。真正的强者是在失败之后,对自己的力量进行重新估价,从自己的经营策略、经营方式方面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或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后击败对手;或是转向其他领域,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寻求新的成功经营之路。
我国有个千万富翁,在30岁时,他还是一个大酒店的门童,每个月的月薪4000多元,这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了,但是他不满足于自己只是一个门童,于是毅然辞去这份高薪的工作,开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小餐馆。由于经营有道,几年下来,他的餐馆慢慢地变成了大酒店,旗下还有许多分店,每年盈利都在500万元以上。但是他并没有满足现状,又开起了第一家茶艺馆。茶艺在当时还很新鲜,人们还没有接受它,自然茶艺馆的生意是赔本的,一年下来,这个茶艺馆赔了近千万。很多人劝他不要再开下去了,但是他坚持自己的做法,一定要开下去。他把自己经营正红火的酒店转让出去,在茶艺馆赔本的情况下,竟然又开了一个茶艺馆。他想,人们看到当地又出现一家茶艺馆,肯定会认为茶艺馆的生意很好,会有很多人开茶艺馆。这样一来,茶艺馆会在当地更有声势,人们会很快接受茶艺。他知道自己在失败的情况下这样做,要是再失败了,那么将会一无所有,但是他认为自己还年轻,输了一切还可以再来。最后,结果正如他所料想的那样,当地很快形成了茶艺一条街,他的茶艺馆生意异常红火,每年创收将近千万。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在于拥有过人的智慧与不服输的精神,他的经历也向人们证明了,一时的成功或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
有些胜利的商人,得到一时之胜就把尾巴翘起来了,目中无人,认为自己在商界无人能比。果真这样想的话,就大错特错了。天有不测风云,更何况是一时成败呢?
可口可乐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品牌的饮料企业。不可思议的是,可口可乐公司于1985年4月23日却突然宣布更改其行销多年的饮料配方,引发了一场始料不及的大风波,成为商业史上品牌忠诚危机方面的经典故事。新配方虽有改进,但不被市场认可,民意调查显示,老可口可乐最好喝。于是,恢复传统配方的经典可口可乐,重新走向了辉煌。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有些品牌能持久性地大行其道,有些则“各领风骚三五年”,是什么原因呢?苹果公司仅仅用五年的时间,就跃居全美500家最大的公司之列,然而若干年后,却逐渐走下坡路,淡出市场,正说明了现代企业的竞争首先是企业家才能的竞争。
“胜不骄,败不馁。”当遇到小挫折时,我们能非常理智地对待:吸取经验,重新开始。但当大的挫折降临时,我们往往会惊慌失措,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事实上,失败的经历不仅是非常宝贵的,而且会给成为前进动力,善于吸取失败教训者不仅能卷土重来,而且可以更上一层楼。当你一再地经历失败时,一定要深思:是不是应该改变策略了?假如没有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必然是在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你一定要找出原因,否则一再重复失败,结果仍然是失败。
假如你在失败之后,只会为自己找借口,而不是找原因,那么你终究只能是一个失败者。那些一再失败的人,就是因为做事失败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借口,为自己找借口,为失败找借口。所以,永远不会成为成功者。
6.切忌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总有一些经商者认为,要想商战取得成功,就必须以竞争对手为对象,战略规划应从分析竞争对手开始,要与对手拼个鱼死网破、你死我活,要不惜一切代价将对手打败,不让对手有苟延残喘的机会,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于是商家之间,有的刀兵相见,有的暗中使劲。商业竞争,是不流鲜血的厮杀,是看不见硝烟的残酷战争。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面前,在“弱肉强食、不进则退”的铁律面前,不少本地商家稳坐江山,也有不少商家红极一时,却最终泥牛入海,有不少埠外商业巨头大举挺进,最终又绝尘而去,也有不少商界大鳄有备而来、稳扎稳打,最终旗开得胜。生生死死,来来去去,就这样构成了商业的发展史。
其实,商业本身就是一群“生命”的结合体。烟台嘉诚实业董事长一席话道破天机:商业的竞争,像人体的细胞,不断新陈代谢。商业是发达城市的经济血脉,每天都在流淌循环,有开业的,有倒闭的,有繁荣的,也有萧条的,生生息息,消消长长,构成了城市商业的“生物链”。
巨商李嘉诚曾多次说过:“生意常做常有,不要老占别人的便宜。商场上多一个朋友,少一个敌人,对今后的发展有帮助。”
多数人总认为商场如战场,既是战场当然也是残忍的,必定是你死我活。于是乎整天想办法与人勾心斗角,学狡猾,斗心计,使毒招。长期处在你死我活的恶劣环境中,当然人际关系恶劣,心情紧张、疲劳、烦躁,哪里还能享受到自己内在本有的轻松、自在、喜悦和安详呢?
现在竞争激烈在所难免。同行之间你追我赶,原本是件好事,可以互为压力和动力,带来技术创新以及更多更好的产品,促使优胜劣汰。竞争本身并没有错,但采用什么样的竞争手段却需要经商者仔细想想。如果是光明正大的竞争,你推出一个好产品,我也加紧研发、降低成本,推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样的竞争对双方是有利的,应该提倡。但如果你占得先机,我不服,却不是埋头苦干想着如何赶超,而是想办法攻击诋毁,这样的竞争就不太正常了。
然而,可惜的是,我们还是常常会看到这类恶性竞争:一家企业的产品被消费者投诉,原因还未查明,竞争对手就立刻印制大量传单,专门赶到其专卖店门口发放;这家公司召开客户会,竞争对手获悉消息后立刻搜集其负面信息,雇人到会议场所发放。这种做法恰恰背离了竞争的真正目的。
处在同一个行业之中,竞争双方并不一定就是利益截然对立的“冤家”对头,竞争的目的不是把对手彻底地消灭,而是超越对手,你好我更好,你强我更强。超越的办法虽然有许多,首先应当是强壮自己。你死我活的竞争有时候固然会给自己扩大市场,给对手造成负面影响,但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引来对手激烈的报复,造成不必要的内耗和摩擦。轻者两败俱伤,重者是对手强烈的反击把自己击败。
广东某集团和杭州某集团是国内饮料市场一对有名的竞争对手,在杭州集团遭遇困境的时候,广东这个厂家并没有采取大家通常用的做法那样给予狠狠一击,而是给予对手喘息之机。最后两家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把共同的市场做大,双方都各有所得。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竞争对手之所以成为你的竞争对手,肯定有你无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把这种优势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力量,何乐而不为?利弊的权衡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考虑得失不要只顾眼前,而是要考虑到将来的生存与发展,这才是最明智的举动。
对手是个重要的参照物,对手的存在证明你本人存在的价值。多年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麦当劳和肯德基,柯达和富士,这些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司,似乎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争斗。争斗的客观效果之一,就是把全世界的眼球都吸引到他那里去了。不管快餐业还有多少个麦肯基、基肯麦、肯麦基,都只能在角落里发声,舞台的正中,永远只有两个主角,那就是麦当劳和肯德基,只有他们才配互为对手。
高瞻远瞩的人,不会将眼光只盯在身边琐屑的事物上,不会与比他弱的人较量,更不会把失败者打翻在地,还要踩上一只脚叫他永远不得翻身。如果真有人这样做的话,即使能把对手打败了,对自己也只会有百弊而无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