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从美国国家安全局招聘(1)
——学习如何“测人心”
看过《潜伏》的人都知道,特工工作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几乎可以这样说,除了专业的技能外,过硬的心理素质是安全局工作人员的必要条件。
安全局,首先是一个与心理学息息相关的机构,安全局的特工也首先是心理学精英。从他们的招聘程序就可以看出来。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你在坐到理发椅上请理发师给你刮脸之前,首先必须通过长达好几个月的严格审查,被绑在测谎器上接受测验,领取一份接触某一范围内的绝密信号情报的许可证,并且要在许多表格上签字画押,保证只字不提这座城中城内的居民及其职业……”
这段话很好地概括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在招聘人员时的基本程序,只不过,这话显然是带有一点调侃的味道。事实上,凡是经历过这套程序的人都知道其实并没有这么轻松。
如果认真阅读本章,从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招聘程序中,学会攻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那么,你就可以避免被他人的表面说法蒙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你就能够在工作升职、团队管理、业务谈判、面试访谈……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事务中,尽可能掌握真相;你就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甚至引导对方!
【毛骨悚然的“测谎仪”——它的原理是“微反应”】
在那些窄小封闭的办公室里,木纹桌面上摆着新型的计算机控制的测谎仪,测谎仪与监视器相连,监视器以多种形式显示出被测人员的各项生理反应。呼吸、皮肤电反应、脉搏率、脉搏幅、血管流量、毛细管流量、血管压、毛细管压,以及呼吸描记器、电流描记器、心脏脉搏描记器、体积描记器、心脏活动监视器等各种测谎仪器记录下来的生理变化情况……
测谎测试至今仍然是整个招聘程序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原理在理论上叫做“微反应”,是每个人在遇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产生的瞬间反应。微反应是个人内心想法的真实呈现,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最准确线索。
虽然我们不可能拥有类似美国国家安全局那样精密的测谎仪,但是,只要掌握了“微反应”的原理并灵活运用,一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微反应凭什么用来“测谎”?]
“微反应”的全称,是“心理应激微反应”。
微反应从人类本能出发,不受思想的控制,无法掩饰,也不能伪装。再能“装”的人,遇到有效刺激之后的第一瞬间也会出现微反应,他的“装”只能出现在微反应之后。因此,掌握了微反应,也就掌握了把握人心的“攻心术”,可以令你在恋爱交友、工作升职、团队管理、业务谈判、面试访谈等人际关系的各个领域大获全胜,能够从根上助你认清谎言,撕破假面,还原真相,打造属于你的防欺骗保护伞,进而看透他人,掌控局面。
随着美国电视剧《别对我说谎》的迅速普及,“Micro-expressions”一词已被很多国人所熟知。这个词并不是电视剧生造出来的,在美国保罗·埃克曼教授的若干著作,如《情绪的解析》、《说谎》等书中就已得到广泛应用。埃克曼教授确实用它来指面部微表情(时间非常短的或不充分的面部表情),用于判断被测试人的真实情绪,可用于测谎。
但是,通过查词典可知,“expression”一词的中文意思不仅仅指表情,而是涵盖了表达、表现、词句等多种意义。而分析一个人的真实心理状态,也不应当仅仅限于面部表情,而应当通过观察并分析表情、肢体动作、语言意义等被测试人的表现,才能全面判断。因此,我们在这里使用的“Micro-expressions”一词,不仅仅限于面部的微表情,此处的“expression”一词更适合于翻译为“表现”。
问:表现就不能是故意的吗?凭什么用来判断心理状态,甚至还能用来测谎?
研究表明,大部分人体的动作表现都是可以进行主观控制的,当然也有极少数例外(如瞳孔)。但是,因为人的动物性,在受到刺激的时候所作出的第一反应(各种表现)却不太容易作假。在刺激有效的情况下,被测试人的最初瞬间反应绝大多数都是不受思维控制的,真实可靠。当然,这些反应很快就都被控制和修正了,且动作幅度很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只着重研究微小瞬间反应的原因。
因此,要想让被测试人表现出真实的心理状态,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即有效的刺激。鉴于针对“有效刺激”的研究与针对“表现”的研究同等重要,我们最终决定用“反应”一词来涵盖“刺激—表现”这个完整的过程,并把全部的内容提炼成一个词,中文叫做“微反应”,英文叫做“Micro-expressions”。
严格来讲,“微反应”是个广义的“大词”,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微表情”,属于“面孔微反应”;
二是除了表情以外的,其他能够映射心理状态的身体动作,也就是常说的“小动作”,可以别扭地称为“微动作”,属于“身体微反应”;
三是语言信息本身,包括使用的词汇、语法以及声音特征,称为“微语义”,属于“语言微反应”。
但同时,“微反应”通常在汉语语境下,又会让人直接联想到身体的动作反应,即前面列举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微动作”。所以,“微反应”从这个角度讲,也可以作为一个狭义的“小词”,以便更贴近普通人的理解。
问:人具有哪些微反应呢?能大概分类吗?
了解了各种微反应,就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下对他人的情绪和心理作出准确的判断。而准确把握了他人的心理,也就可以相应采取最有效的攻心计策。
当然,微反应是一种“微妙”的东西,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判断。但是,人类具有的基本的八种微反应还是可以给出一个相对系统性的结论。
冻结反应——是人在受到意外刺激时的第一反应。突如其来的刺激,会让人瞬间出现短暂的停顿,用来看清状况,判断对策。如果在一个问题后,对方出现瞬间的行为停滞,说明这个问题让对方感到意外。意外的刺激是打破对方心理防线的有效手段。
安慰反应——是人受到负面刺激(批评、压力、否定等)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安慰反应在说谎的时候尤其常见且明显,因为说谎是迫于某种压力而进行的行为。如果对话的情境可以确定存在某种压力,那么安慰反应可以映射出此人当时的内心状态——不舒适。
逃离反应——是人感受到厌恶或恐惧的时候会产生的反应。如果面对的刺激具有威胁性(可能伤害到自己),而自己又没有改变局面的信心,则会出现逃离反应。远古时代的逃离是跑,现代社会的逃离则多数比较隐晦。出现逃离反应,可以判断出行为人内心对刺激源所持的负面心态——厌恶或恐惧。
仰视反应——是对自己能力高低、地位差异、胜败预测、优劣定位进行判断后的反应。进化积累的本能,使得人会仰视比自己高大的对象,蔑视比自己矮小的对象;反之,人也会本能地尽量抬高自己的身体以期建立优势,也会在认怂的时候,把自己的身体放低。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体态高低,可以判断其内心的自我定位。
爱恨反应——是人际之间心理距离的两个极端——爱和恨所主导产生的反应。爱的时候会希望对方也能爱,会担心对方不爱;恨的时候会主动拉开距离,咬牙切齿地质问“为什么不爱我”,还会做出更疯狂的举动。身体间的距离,可以体现出人和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的某些行为也可以体现出其内心的喜爱与厌恶。
领地反应——是人在自己的“领地”中所表现出来的领导风范。自己的地盘里,人会表现得放松、自在、威严,还可以丝毫不费力地指挥。如果有人敢于挑战自己的领地范围,则会引起强烈的警觉和反击。观察人的姿态和动作,可以判断出其内心是否具有安全感,而挑战对方心中设定的领地范围,可以激起强烈的愤怒,这些可以帮助建立心理测试中的有效刺激。
战斗反应——是愤怒的最强体现。引发愤怒和战斗的原因,无论多么具体,都可以归结为生存和繁衍中遇到的威胁,比如“同行是冤家”可以溯源到对生存的威胁,“冲冠一怒为红颜”则可以溯源到对繁衍的威胁。一旦战斗反应出现,除了可以逆推出愤怒情绪之外,还可以预见到“不会轻易放弃”的行为趋势。
胜败反应——是战斗结束之后的表现。胜利的人趾高气昂,失败的人垂头丧气。如果经过战斗之后,观察到被测试人的胜败反应,则可以用来分析此人心态,还可以用来预测事情未来的走向。
TIPS:
1.单肩抖动——不自信。
2.注视对方眼睛——撒谎中(为了看看自己的把戏是否得逞)。
3.中断眼神交流——不代表撒谎(回忆中)。
4.回答时生硬的重复问题——典型谎言。
5.抬起下巴——十分尴尬。
6.揉鼻子——掩饰真相(男人鼻子里的海绵体在撒谎时容易痒)。
7.惊讶表情超过一秒就是假惊讶。
8.男人右肩微耸一下就是在说假话。
9.当不能倒着将事情回忆一遍,那么事情肯定是编造的。
10.看见喜欢的东西瞳孔放大,看到不喜欢的东西瞳孔缩小。
11.用手抚额头——表示羞愧。
12.瞳孔放大——恐惧,愤怒,性欲。
13.话语重复声音上扬——撒谎。
14.肢体阻抗向后退一步,表示刚说的话不可信。
15.抿嘴是经典的模棱两可的动作。
16.使自己安心说谎的时候会摸脖子。
17.纵火与强奸本质是相同的,都属于宣扬自己的力量。
18.撒谎的时候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表情,往往没有任何表情。
19.在学校越受欢迎的学生越会撒谎。
20.当你不相信自己在说什么的时候,就会摩挲自己的双手来使自己安心。
21.当真正的凶手看到被害者照片的时候,会表现出恶心、轻蔑甚至是害怕,但绝对不会是吃惊。
22.要是有人将要实施血腥的罪行,就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眉毛朝下皱紧,上眼睑扬起,眼周绷紧。
23.亮出中指(fuck的手势),这是象征性的含有特定意识的下意识手势,充满敌意。
24.鼻孔外翻,嘴唇紧闭、生气。
25.下巴扬起,嘴角下垂、自责。
26.眉毛向上,拉紧、恐惧。
27.如果先突然大声说话,然后再用手猛拍桌子,这是对可怕事情反应的手势时间差。如果是真的发火,这两个动作会同时进行。
28.提高右边的眉毛,表示很疑惑。
29.嘴唇左边向上撩起——假笑。脸部74%的真实感受往往会在右脸暴露。
30.真笑时眼周会有细纹。
31.极度的恐惧产生时,所有的血液都会从手集中到脚上准备逃跑,手会变凉。
32.在回忆事情时,双眼会同时向一侧摆动。
33.瘪嘴角——经典的犯错误表情,表明对自己的话没有信心。
34.人们撒谎时会摸脖子,这是经典的机械反应。
35.下巴用力抬起——在生气、愤怒。
[2.坐立行走中,隐晦的“微反应刺激”]
要测谎,首先要去“刺激”他。
一说到刺激,我们就会想到:在桌子的另一边,被测试人员坐在一把高大的、衬垫厚实的老板转椅上,手指连着电极,胸前绑着橡皮管,上臂绑着臃肿的血压计的橡皮囊袖带……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这些仪器的物理刺激,人也是能受到外界“刺激”的,不过比较隐晦罢了,需要我们耐心地观察破解。
呼吸控制
一位同事有一次负责筹办会议,因为诸事繁杂,居然忘记了派车接某位重要领导莅临会场。还好对方很大度,没有计较,最终会议也很顺利。不过此事还是搞得自家领导很恼火,晚上在庆功宴的时候,便批评了那位同事几句。虽然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但这位同事因自觉惭愧,还是收敛了刚才还热热闹闹的心情,凝神静气地低头听着领导的话。
而在几句话之间的间隔沉默期,屋里的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生怕随后会有暴风骤雨的来临。好在领导点到为止,命令大家重新斟酒,屋中凝结的空气才又被喧闹打破。
请注意,为什么感觉空气犹如凝结了一般?这种最常见的修辞语法来自每个人的细微呼吸——俗话说的“大气都不敢喘”。这就是经典的反应。
吃惊的时候本能反应是快速吸一口气,留着备用。但感受到恐惧的时候,尤其是迫于客观条件不能逃跑、不能反抗的时候(比如现代社会的规则、礼仪等),则会出现屏住呼吸或者减弱呼吸的反应。
其实,这种轻微呼吸的远古本质是隐藏,是为了不引起猎手的注意。在被捕猎的过程中,弱势的一方不能战斗(打不赢)则只有逃跑,如果跑得也不快,那就只能藏起来了。而隐藏的时候,如果呼吸不加以注意,气流的流动和呼吸的声音会把自己的位置暴露给捕猎者,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此,长期进化积累的本能是,隐藏自己的时候会减弱甚至停止呼吸。
到了现代社会,视觉上的隐藏除了军人、特工和罪犯之外,已经很少有人需要了,最多不过是尴尬的时候“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的心态。但遭到负面压力的时候,心理上还是会希望通过隐藏的手段来保护自己,主动减弱或者停止呼吸,试图减少对手对自己的关注(虽然客观上不可能)。